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二友小说 > 军事 > 1255再铸鼎 > 第160章 新风(感谢江西胖哥的红包,第六次加更)

1259年,1月17日,庆元府,北轮船场。

陈家船厂的靠海码头上停靠着一艘崭新的木帆船,岸上的众多力工正忙碌地朝船舱中搬运着一袋袋的粮食。

旁边的空地上,郑林正被一群人围着,对着这艘新船指指点点。其中一个穿一身淡绿儒衫、在大冷天仍然拿着一把折扇的青年,看着送往船上的粮食越来越多,有些惊讶地问道:“这都……两千石了,郑兄,还要继续装?”

这青年看着眼熟,其实他就是之前被张船长搭救过的孙天和商行的少东家孙洪言,和东海人也算是熟人了。他倒不是跟着东海人的商队过来的,而是之前就带船南下了,结果在望海镇闲逛的时候又遇到了郑林等人,也算有缘,于是一来二去又混熟了,今天跟着过来凑个热闹。

郑林很豪爽地一挥手:“装!装上三千石,我看还有余力!”

旁边围观的众人纷纷摇起头来。

一个微胖却皮肤黝黑的中年汉子皱着眉头说道:“郑东家,你们这船虽然肚子大了点,但装上这么多,可别跑不动啊!这得是八百料甚至上千料的大船才能装的货,但那可是用了四桅甚至五桅的大船!咱可说好了,这船样子都是按你们给的图做的,若是破损、漏水,那是我陈家船坊的过错,但若是船爬不动或是行不稳,那可不干我们事啊!”

郑林仍然很自信地说道:“放心吧,陈东家,只要没质量问题,不管跑起来如何,尾款都定会付给你!”

这艘帆船,就是1257年底韩松跟陈家船厂订购的“顺风级”货船,经过一年的建造顺利完工,今天终于到了外出海试的日子。

为了检验载货能力,郑林买了大量的粮食作为负重。这倒也不是浪费,海试完了还可以顺便运去海对面的舟山岛卖掉,不但没亏还能小小地赚一笔。反正现在舟山岛和北轮都属于昌国县治下,运输粮食不用被市舶司出口管制。

表面上看,顺风级比普通的四百料福船大不了多少,也就二十五米长,但是船腹部分却胖了许多,实际上用了差不多六百料的木材。而且它与星火级一样设置了一根首斜桅,插在未经调整的艏部上,看上去有些不伦不类。

除此之外,顺风级的设计与传统福船差距不大,艏艉高翘,有着三根桅杆,算上首斜桅就是四根。

其中首斜桅和第一根主桅上用的是本地制造的大面积的软帆。帆布是58年韩松北归前跟本地商人定制的棉布,涂上了桐油以增加防水性和吃风能力,质量还不错,只不过比城阳区制造的帆布重了不少,价格也不便宜。

后两根桅杆上用的仍然是传统的硬帆,不过用了广船的样式,也就是不对称的扇形,面积更大,顺风时可以向左右如蝴蝶翅膀般展开,获得更大的吃风面积。

主桅和首斜桅的软帆吃风能力很强,但是操纵起来不灵活,用于在顺风时提供充沛的动力,一般很少转动;而后两根桅杆的硬帆虽然小了些,却可以很方便地转动,不但可以提供动力,还可借风调整航行方向。综合来看,这套帆装是动力和操纵性比较平衡的方案,说起来,倒是和欧式帆船的巴肯廷式帆装有些像。

虽然郑林说得很满,但实际上这种帆装是阔马造船厂的设计师梁恩提出来的,只在小船上用小比例模型试验过,真正放在大船上实战检验这还是第一次。他们想的其实是只要能勉强开回东海地区就行了,一边开着一边发现问题,等到了东海再……换装海翼帆,这样发现的问题就不用解决了。与之类似的是,顺风级目前用的舵还是杠杆舵,只是预留了改装空间,等回东海了再改装成舵轮。

等了半天,力工们终于装完了三千石粮食,也就是216吨,差不多是起点号载货量的三倍或星火级的两倍。

郑林带着水手们上了船,开始升锚准备出海。而旁边的围观人群挤到了海边,准备看热闹或者看笑话。也有一些不怕死的,对这种新船有些好奇,想近距离观察一下,便跟着上了船,其中就有刚才那个儒衫青年和陈家船厂的老板,还有临近几家船厂的船匠。

一艘小划桨船吃力地将顺风级拉到了海上,郑林测了下风向,指挥水手升起帆来。在海峡中的西风吹动下,主桅的软帆鼓胀起来,水手们配合风向转动起后两桅的硬帆,使它们像蝴蝶一样,向左右分别展开,最大化利用风力。

顺风级缓缓动了起来,开始加速,向停在海中的冬至号驶去。

在大面积的风帆推动下,出乎大部分人的预料,肥胖的顺风级并没有笨拙不堪,而是达到了一个不错的速度。

顺风级上没有计程装置,没法知道准确的航速,不过有变通的方法。冬至号控制速度,与顺风级并驾齐驱后,测量了自己的航速,然后用信号板报出了数值。郑林看见之后,笑着大声说道:“五节半!”

东海水手们知道这个数值的意义,打着唿哨欢呼起来。儒衫青年走过来,好奇地问道:“郑兄,何谓五节半?”

周边几个船匠也凑了过来,想偷师一下东海人的秘术。

郑林也不遮掩,在心里换算了一下,说道:“嗯,大约就是,一个时辰四十里吧,接近上更了。”

船匠们经验丰富,早已看出了这航速不慢,但见东海人能报出这么精确的数字,都很是惊奇,纷纷向郑林套起诀窍来。

陈老板也意识到此船超出常规的设计并不简单,虚心向郑林请教起来。

实际上,南宋的造船业虽然很发达,但船型设计仍然处于很初级的阶段。这时候也没什么流体力学之类的,设计船只主要靠的是仿生学。嗯,没错,中式海船的船型,大多是模仿水鸟的腹部做出来的,前部较尖,最宽处在船体后半;与此同时,他们的欧洲同行模仿的是鱼类的形体,船体基本是个前大后小的纺锤形。

后世常为这两种设计的优劣争辩,其实半斤八两,都不咋地。

前者忽视了水鸟是靠拨动蹼游动的,与帆船靠顶部的帆驱动的情况并不相同。帆会给船一个向前的翻转力矩,如果前体不够宽大,储备浮力不够,遇大浪就容易埋艏。因此在近海跑跑无所谓,一旦出了远海就难以通过考验了。这种形状倒是适合后世的螺旋桨船,现在这么用是过于超前了。

而后者忽视了鱼是完全浸入水中的,与只有一半在水下的船不同,波浪会对水上部分施加阻力,前圆后尖的形状并不利于降低这种兴波阻力,要是做成潜艇还差不多。

最后发展到终极的帆船,是这两种思路的结合产物,船体的最宽处在前半部,但是艏部比较尖以劈开波浪,典型作品就是著名的飞剪船。

早期海船严格按照仿生学,船体会比较瘦削,但慢慢船匠们就会发现,只要把船头和船尾大致做出尖尖的形状,腹部就算胖一点,对整体阻力的影响也不大。从宋到明清,福船的设计就越来越胖,同期的欧洲商船也展现出这个趋势,到了后期的东印度商船,船腹部的截面形状几乎完全成一个方形了。

造船业有个专门的术语描述船体的胖瘦,叫方形系数。假设一艘船的水下部分完全是长方体,那么它的排水量应当等于水线长乘水线宽乘吃水深度,实际上当然不可能这样,所谓方形系数,就是实际排水量与这个“方型排水量”的比值。

自然,方形系数越小,船体就越瘦削,反之就越胖。追求高速的战船,方形系数应当小一些,而追求运输量的货船,方形系数则应当大一些。在船只设计比较成熟的后世,一般的战舰方形系数在左右,而货船则是尽可能往胖了做,大都在0.7以上,大型货轮甚至能达到0.95,几乎真的是方的了。

根据海洋部用模型推算出来的数据,现在的普通福船,包括起点号和星火级这样的船,方形系数只有大约0.4,算是很瘦了。而顺风级的设计则大幅放宽了船腹,只是由于船体大小不能跟后世上百米的货船比,总得让船头和船尾部分保持尖形,方形系数也没法太过分,最终达到了0.6。

这样一来,顺风级长度上没比起点号大太多,但排水量一下子就翻倍了。而且载货比例更高,一艘船的运载能力差不多等于三艘起点号或两艘星火级。

这样的大装载量之下,阻力却并没有比它们大很多,又配上了大面积的软帆,所以取得了一个不错的航速就理所当然了。当然,只是巡航速度不错,如果论起转向、加速、减速这些需要加速度的机动性指标,顺风级就要比星火级差得远了,不过作为一款合格的运输船,也不太需要这些。

这里面还有一个小小的秘诀。增加了首斜桅、主桅装上软帆之后,整艘船的动力中心就移动到了船的前半部分,此时应当微调一下船体,让它变成前宽后窄的形状,使得浮力中心也前移,与动力中心匹配,不然行船时就容易前倾,发生危险的埋首现象,风浪大时可是会要命的。

郑林给船匠们大致讲解了一下测速的原理之后,看着他们恍然大悟的样子,犹豫了一下,还是没有把最后这个秘密公布出来……

(sdingdiannn/ddk248666/1391398.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nn。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gdiannn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