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二友小说 > 军事 > 1255再铸鼎 > 第169章 走进历史 上

1255再铸鼎 第169章 走进历史 上

作者:修改两次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1-09-01 12:00:26 来源:顶点小说网

1259年,5月4日,临安。

不得不说,南宋朝廷的行政效率真是感人。自从郭阳、王泊棠、魏万程三人见过赵昀之后,几乎已经过了五个月,仍然没有个准信下来,实在是急死人了。

不过还好,二月时东海商社在胶东大败姜家军,天下震动,消息已经通过各种渠道传到了江南,南方诸东海人得知后,心中大安,也能放心地等下去了。而这个消息为江南朝廷和士人知晓后,东海人的处境也好了许多,别的不说,光是主动找上门来的生意伙伴就有不少。

贾似道已经离开行在去京湖赴任救火了,临行前,东海人给他送了一大笔礼给他饯行,包括一堆精致的玻璃器、皮毛、香辣粉白糖等,还有些现金,在临安价值近两万贯,比献给赵昀的都要多多了。

贾似道为此很是满意,虽然他的家财已经很多了,但送不送礼是态度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他是个诚信的贪官,收了钱就要办事,走之前,指派了自己的党羽,时任秘书省少监、崇政殿说书的大儒刘克庄,为东海人奔走造势。

刘克庄在南宋文名极盛,经常写些感叹国家多难、报国无门之类的诗,一副孤高文人的模样,但是在政治生活中却积极向大奸臣贾似道靠拢,是贾党一大文胆。他在朝中的主要工作是管理藏书、编修国史、给赵昀讲学,虽然实权不大,但是影响力是很大的,由他来做这个公关工作很合适。自然,刘克庄那边也是要备上一份厚礼的。

在刘克庄的努力下,虽说朝廷的处置仍未下来,但至少“东海国”的名头已经打了出来,在江南官场和文化界也算小有名气了。很多人尤其是官吏都认知到“东海国”是友方,而且对他们的处境颇为同情,虽然贿赂还是要照收,但收了之后也愿意更多地行些方便。赵昀也给明州市舶司下了诏,准许东海人购买一定量的违禁品。

其实南宋也没什么违禁品可卖的,商社看中的主要是紧缺的桐油。

桐油是重要的船材,可以作为各种漆料的基料,直到20世纪后半叶石油化工成熟之前都是重要的原材料。它的主产地在湖广四川一带,那里现在正值战乱,因此价格飞涨。东海人拿着官家的诏令,从市舶司和官营船厂的库存中平价买了很大一批,当然少不得是要给经手的官员一点小礼物的。

此外就是铜、铁、铅、硫磺、硝石等战略物资了。铜和硫磺在南宋的价格不占优势,解禁的好处是东海人可以把日本买来的铜和硫磺暂存在庆元府,不用担心被市舶司查扣了;宋铁更不用提了,无论是价格还是质量都比不上东海自产的钢铁,只适量买了一些生铁替换掉压舱的石头;铅倒是买了很多,这东西东海需求量很大,而且也可以压舱,同时南宋也有名为“白铅”的锌供应,市面上数量不多,被郑林像不要钱一样全买下来了;硝石价格倒是便宜,但是供应量太少,主要在药店出售,同样也是被东海人一扫而空。

对于东海商社来说,能够不受限地贸易,其实已经达成了这次南下的大部分目的了。至于什么藩国的虚名,意义不大,反正他们也不指望南宋能给他们什么实质性的帮助,只要不添乱,允许商社从南宋这个大市场中汲取养分,便足够了。之所以还留在临安,主要是反正要等到南风季,左右都是等,不如在临安等着看看能有什么好处呗。

时间长无事可做,三人便轮流返回庆元府,帮着处理生意上的正事。这期间,狄柳荫他们还跑了两趟日本,赚了点钱贴补家用。

眼下,郭阳和魏万程都出去了,只留王泊棠一人呆在临安等消息。他居住在候潮门内泥路西的都亭驿礼宾馆中,无所事事地等着朝廷的回信,闲着无聊便出门闲逛。

此时的临安,可以说是天下第一繁华之地,兴许也就只有毁灭前的巴格达能比了。

临安城中,水系纵横,道路几乎全部铺了石板,物资流动极快。街上行人和摊贩络绎不绝,街道两侧,挤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楼,三层高楼并不少见,甚至四五层的也有,招牌布幡遮天蔽日。

此时的建筑绝大多数为木制,如此密集的建筑群,自然失火事件频发。为此临安城中还有专门的救火队,王泊棠在此呆了几个月,临安城都还没完全逛完,火灾就见了好几次。

后世伪造的古建筑见多了,现在到了临安城,他才认识到什么叫真正的“古色古香”。

呃,倒也不是说多好看。所谓“古色”,其实并不是后世仿古建筑常见的深褐色青灰色等寡淡的颜色,恰恰相反,现在建筑上大量使用浓烈的大红大绿这样的色彩,这在后世看来俗不可耐,但在颜料匮乏的现在却特别符合一般人的审美观。不仅建筑是这样,衣装也是这样,一般的穷人只能用朴素的黑白青色,只有富庶的临安才能大面积出现浓烈的色彩。

而所谓的“古香”,就更令人尴尬了。现在的木建筑通风设计得很不好,吃喝拉撒都在里面,又没有上下水设施,因此屋子里总是弥漫着一股子怪味,中上人家会熏香掩盖一下,而普通人就只能忍着了。

今日,又是王泊棠百无聊赖,出门逛街的日子。他坐在一处临河酒家的二楼,酌着淡酒,慢慢挑着香油渍过的春笋,看着河岸边随风拂动的杨柳,很是惬意的样子。

背后,几个年轻的士子在聊着天。他们先是交流了一番科举应试的技巧,又轮流念起刚写好的歪诗,多是些抒发男儿豪情、杀敌报国之类的,讨论起当前的战事,甚至还提到了胶东的大战,正符合当前的时代背景。

几人念完,相互吹捧了一下,便招来殿中的伙计,掏钱点了些什么。

不久后,便有一个矮小瘦弱楚楚可怜的歌妓抱着琵琶走过来,向几人行了一礼,开始弹唱起岳飞的《满江红》。

听着豪壮的歌词用婉转的女声唱出来,王泊棠笑了一下,随后思绪开始飘到遥远的胶东。

现在是芒种了吧,那边也该是收麦种粟的农忙季了,不知今天收获几何?那些家伙在忙些什么?赤字补上了没有?又有几人成家,几人抱上了娃娃?

想到这里,他便无心再在这里呆下去,匆匆把酒菜消灭,下楼走到了街市上。

走着走着,到了城东小河桥道中的贤福坊。

贤福坊与城中其他街坊并无大异,正中是民居,两侧是街铺。临安首善之地,各类店铺众多,常见的卖食品、布匹、日常用具的自不必说,药铺之类的也常见得很。之前王泊棠逛街的时候就买了不少据说很灵验的药,其中有几剂商社急需的驱虫药,不管有没有用,准备统统发回本土给卫生部做个参考。

王泊棠在路边小摊买了两串炸羊肉,正走到贤福坊东边的一处小桥旁边的时候,突然闻到了一股前世很熟悉但穿越后从没在城市中闻到过的味道,一转头,赫然发现这里竟有好几家宠物店!

“卖这个的都有?”

王泊棠这是真感到惊奇了,飞快地把羊肉吃完,然后扔进桥头的垃圾筐中,走进了一家宠物店。

店中味道很大,左侧用木栅栏围出一圈,里面有十几只肉乎乎的小奶狗,右侧是一排木笼子,里面各装着一只小猫,头顶上还架着七八个鸟笼子。

王泊棠从左侧抓起一只黄色的小狗,熟练地抱在怀里,用手逗弄着它的下巴。小狗一口含住他的手指,无力地咬着。

店中一个小二热情地迎了上来,问道:“客官,可是要为家中填上一二玩物?”

王泊棠有些心动,问道:“这狗怎么卖啊?”

小二笑着说:“承蒙惠顾,五百文。”

“哈?”王泊棠以为自己听错了,“是五百会子吗?”

小二仍然保持着职业微笑:“客官说笑了,是五百钱。若是会钞的话,近来钞价又跌了,得十贯会才行。”

“吁,这么贵?”

王泊棠倒吸了一口凉气,将手中的小狗举起来看了看。确实是普通田园犬的模样,只是似乎精心挑过,卖相要好些,但就这要五百文?抢钱啊。

这时,他想起了穿越前家里养的那只傻哈士奇,要是当初同学会的时候带上了船,现在拿来配种,生出小崽子包装成“狼犬”卖出去,不得卖个两三贯一只?

哎呀,痛失了一大财源啊!

店小二见他一身华服,也不敢轻视,陪笑着解释道:“客官,此犬虽然看上去平平无奇,但却是我家年复一年挑选出来的,性情温顺,品相上佳,可不是寻常土狗能比的!”说完,他又去后面,牵了一只大狗出来,说道:“客官请看,这就是它的父亲。”

王泊棠看了看这只大狗,皮毛金黄,胸前有V字白毛,面相威武,没有土狗常见的黑嘴,确实要好看不少。他又想了想,问道:“店家,你们卖这么贵,可有人买?”

“怎么没有?”小二立刻正色道,“这临安城,不说家家户户,至少十家里有一家买过我们的犬。不管是看家护院,还是闲嬉逗乐,都是好伴当。有爱狗之人,甚至将狗视作儿女一般,节衣缩食也要给它买骨头呢!”

没想到这么早就有狗奴了……

王泊棠又看了看手中的小狗,有些心动,又觉得这未必不是条生财的道路。即使是土狗,精细选育,也未必不能培养出品相很好的新品种,日本柴犬不就是这么来的?于是,他在里面挑了挑,又选出一条小母狗,说道:“店家,便宜点吧?”

…………

(sdingdiannn/ddk248666/1391406.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nn。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gdiannn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