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二友小说 > 军事 > 1255再铸鼎 > 第221章 合谋

1255再铸鼎 第221章 合谋

作者:修改两次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1-09-01 12:00:26 来源:顶点小说网

1260年,6月1日,开平。

时间进入了六月,各地普遍进入了盛夏,草原上的开平自然也不例外。

现在的开平城外,远处的草原茂盛,牛羊马匹随处可见,近处的农耕地同样生长繁盛,一副生机勃勃的景象。

在开平城南,滦河水量达到了高峰,这条经过燕山一直南流入海的大河将开平与汉地有力地联系了起来,使得无论是物资还是信息都通畅着。现在,就有一队小船缓缓北行,停靠入了城南的码头之中。各类货物很快被分门别类输送入城,其中大部分都被存入库房,但也有一些属于城中大员们的私货,由各家的仆役领走后,各自运回府中。

这其中就有一队仆役,领头的一人白白净净看着不像干粗活的,却穿了一身粗布衣服与旁人无异,有些奇怪,但在人群中不特意看的话也不怎么打眼。这队人领到自家的货物后,就装到车上,静悄悄进了城中,七拐八拐进了城中一处还在装点的挂着“王府”牌匾的大院子里,将货物卸到了库房里。

另一边,在这处大院的书房里,平章政事王文统正在提笔写着一封信:“……速速行动……于大事不利……南朝……”不知在搞什么。

噔噔。

这时,门敲响了。

王文统放下笔,将信收起来,然后对门口喊道:“进来!”

门开了,进来的男子就是刚才那个白白净净的,此时已经换了一身青色长衫。他将一个布包恭敬地放到桌子上,说道:“老爷,南边的新货到了。”

王文统脸上平静,道:“好,你先下去吧,一如既往,不要声张。”

“是的。”男子行了个礼,然后退出门外,关门离开了。

门关后,王文统默念九数,然后迫不及待地将布包解开,露出里面的几本书籍。这几本书是常见的经典,没什么稀奇的,但他在里面翻找着,竟翻了几封信出来。

信自然是没有署名也没有地址的,但毫无疑问,是他的女婿李璮秘密送来的!

他立刻将信拆开,读了起来。

其中第一封是概述山东的情况,济南云云,东平云云,皆没什么大事,与王文统在朝堂上掌握的情报类似。

第二封讲述了东海国的情况。这个大敌去年与益都水师大战了一场,将李璮打了个灰头土脸,但李璮不愧是个枭雄,事后非但没有恼羞成怒(或许有,但理性压下来了),反倒迅速转变了立场与他们打起了默契球。但李璮也始终没有对他们掉以轻心,事后更是加紧了对胶东的侦察,现在也获取了不少信息,与王文统分享了一些,最后还提出了一点要求。

“嗯……勿要让开平知晓‘火炮’一事么?”王文统放下信,若有所思。

作为李璮的前核心幕僚,他自然是知道东海人的火炮的。如果说之前还只是道听途说,那么海州湾一战后,通过前线传回来的消息,那就真的是深切地体会了。

“莫不是李相公与东海人做了什么交易,有了火炮可用,故不愿朝廷知悉,以待举事之时一鸣惊人?”

王文统又思索了一会儿。火炮的消息不免会通过各种渠道传到开平来,但消息只是消息,可大可小,他作为平章政事,略施手段,不难把消息压到不起眼的角落去。

只不过,他现在毕竟和李璮不完全是一个立场了,真的有必要冒险帮他这么做吗?

他放下了这第二封信,又拿起了第三封。“还是先看看再说吧。”

第三封上笔墨不多,只有寥寥数字:“六月,向南。”

然而王文统看过之后立刻露出了掩不住的喜色:“事成矣!”然后又拿起第二封:“如此,那我亦投桃报李,替李相公压下此事吧。”

……

这第三封信虽然没头没脑,但其实是真正关键,因为它关系到忽必烈朝中另一名重要文臣,郝经。

郝经之前被忽必烈派去南宋和谈,但却有许多人并不希望他能成功。

首先,忽必烈手下,无论是蒙古诸王,还是汉地世侯,都是希望早日打进临安享福的,不希望真正和谈。虽然忽必烈已经为财政和内患焦头烂额了,但关他们什么事呢?

其次,平章政事王文统此人善妒,非常妒忌郝经在忽必烈阵营中的地位。

人总是得陇望蜀的,当初看平章政事的位置很诱人,但真到了这个位置,想起头上还有中书令、左右丞相三个空位,就连平章政事也可以不止一个的时候,王文统作为政治生物的本能迅速发作,开始妒贤嫉能,提前打击一切可能的竞争对手。

像廉希宪、姚枢这些大佬,暂时被忽必烈派去了各行省治理地方,一两年回不来,不是迫在眉睫的威胁。而郝经此人就危险了,他被忽必烈如此看重,却并未立刻封个大官,而是挂了个国信使的头衔去和谈,这不是摆明了要等和谈成功回来重用的吗?

所以在危机感的促使下,王文统就开始使坏,试图破坏王文统的和议。别的他做不了,但郝经南下去临安,必然要从李璮的辖区过,所以他就偷偷给李璮送信,让他想办法阻拦郝经。

而李璮也正是第三个不希望蒙宋和谈的势力。他可是要谋反的人,当然希望蒙古和宋朝打得越欢越好,他好从中牟利。若是你们和谈了,各自休养生息,那我怎么办?

正好,此时涟水南城已经筑成,他又与东海人达成了停火的默契,便准备出兵在淮南动一动,破坏和议。

但毕竟他与王文统已经不在同一位置,利益不同。王文统想的是,和议成不成无所谓,但郝经这个人最好能干掉;而李璮想的则是,和议必须破坏,但郝经这个人则不一定要得罪,他可是忽必烈的心腹,万一真的在和谈的时候遇到我进攻,然后宋人恼羞成怒把他害了,那忽必烈不得把这仇记到我头上?

真正举事之前,还是低调点好,所以他没有按王文统的想法立刻动兵,而是派人偷偷通知郝经,让他不要在此时南下。

没想到郝经竟然是个犟脾气,收到李璮的信,非但没领情,执意南下,还往上跟忽必烈参了李璮一个“破坏和议”,可把李璮气了个够呛。

于是李璮干脆就顺了王文统的意,在五月底把郝经放过了淮河,然后紧接着就对淮安发动了进攻,顺便也看能不能捞点好处。这就让平静的局势再度搅动起来。在此之前,他回信给王文统提点了此事,同时还提了一点小要求,也就是王文统在六月初收到的那三封信了。实际上他和东海国并没有真正谈妥,火炮的引进也八字全无,但他敏锐地意识到未来这东西会很重要,所以提前让王文统做好了保密工作。

不过这事说来也讽刺。李璮被郝经弹劾,擅开边衅,甚至都有不少人公开向忽必烈指责他图谋不轨了,但忽必烈在局势不稳的情况下,非但没敢责罚他,反而为了安抚他,将他加封为“江淮大都督”,赏赐益都将士金符银符若干。这进一步催涨了李璮的气焰。

李璮见状,趁机得寸进尺,以“贾似道调兵遣将,预备进犯涟水”为名,在他的控制区内违反蒙古人“不得修城”的禁令,大肆整修城池。

呃,但人算不如天算。时间进入六月,李璮调兵去攻淮安,结果正好遇上从鄂州得胜归来移镇淮安的夏贵,被打了个灰头土脸,只能灰溜溜撤回涟水。而郝经虽然受到了战事影响,但夏贵知晓他来意后很是慎重,不敢随意扣留他,将他继续向南送过去。

于是郝经就这么继续南下了。但就算他过了淮河,仍然无法达成目的,因为还有第四个势力——贾似道,同样不想见到他!

贾似道在今年可谓风光无限,先是追着撤退的蒙军一顿痛打落水狗,然后被赵昀以“再造”之功迎入行在,登上了权力的最高峰。

但是,这无限风光之下,仍有些隐患在,因为他这驱除了蒙军的“再造之功”,实际上大半是因为蒙军自己退走的。要是这时候郝经来了,讲明蒙军是自退而不是被他逼退的真相,甚至把他当初暗中求和的事抖出来,那么他这个太子少傅、右丞相还做不做了?

要是郝经就这么直接过江,在众目睽睽之下进了临安,那么事情可真就大条了。但(对于贾似道来说)幸运的是,郝经是先沿着运河到了扬州,而扬州是贾似道的亲信李庭芝在坐镇,他接到郝经一行人之后,先将他们安顿了下来,然后直接通知了贾似道。而贾相公知道这个消息之后,第一时间命人将郝经一行人软禁了起来,阻止他们入行在觐见,消弭了这场危机。

赵昀倒是过问过此事,但是贾似道骗他说郝经此来是要求宋朝仿对金旧例对蒙古称臣的,末了很自信地说道:“既然是他们主动求和,那么我们就不需要轻易答应,除非他们是以对待邻国的平等姿态来访,或者像东海国那样称臣,官家才能接见他。”

经过官兵奋发图强“击退”蒙古大军的光辉战例,赵昀也对自己的国家自信了很多,既然贾柱石都这么说了,那确实也应该展现出大国气度,很快就把此事抛到了脑后,寻欢作乐去了。

于是,蒙古和宋朝虽然已经事实停战,但也未能正式议和,郝经就这么被软禁着,为下一个大事件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sdingdiannn/ddk248666/1514723.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nn。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gdiannn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