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二友小说 > 军事 > 1255再铸鼎 > 第247章 教育事业

1255再铸鼎 第247章 教育事业

作者:修改两次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1-09-01 12:00:26 来源:顶点小说网

1261年,2月13日,春分,东海市。

胜利公社东侧一条新修成的大路上,两辆马车平稳地从北边驶来,然后减速向东,行驶到了一座崭新的红砖大院中。

大院门口挂着一个竖排的用宋体字写成的木牌,上书“东海市第五小学”。

第二辆马车拐了个弯,停在路边的树下,六个近卫兵从车上跳了下来,向周围散开警戒。

第一辆马车停在了院门口,马夫跳下车,刚想去把大门叫开,车上的张正义连忙将他喊住,说道:“你停在一边就行了,我们自己进去。”然后下了车,顺手把张建国扶了下来。

张建国下来之后,后勤部的郑绍明也跟着跳了下来。

郑绍明此人说来也颇为传奇,他穿越前的工作和后勤部几乎没有关联,是个编剧,穿越之初能干的不多,一直在各处打杂。

或许是天赋吧,偶然有一次他拿起针线开始尝试缝补衣服,很快就展现出了完全不同于新手的娴熟,被卫生后勤部王大妈发掘了出来,从此转职做了裁缝,并且越做越好,在商社里也打出了名气。后勤部独立建部之后,很快他就被方迎波发掘了出来,在东海纺织业中成长为了独当一面的大牛。后勤部去年在中央市北边沿河区域设立了一个“市北工业区”,郑绍明就被派去了成为那里的负责人。

或许是为了抵抗纺织业的阴柔之气,郑绍明特意留了一脸络腮胡子,平日也注重健身,养出了一身好肌肉。今天他被张建国喊过来,主要是要他考察一下,看看能不能给小学生们设计一套校服。

一个近卫兵前去叫醒了趴在传达室桌上的门卫,出示了证件,立刻把这个老头吓得够呛,差点大喊大叫起来。张正义止住了他,让他开了侧门,然后三人走进了校园中。老门卫站在门口,不知是该退回传达室里还是该跟上前去。

这所小学和其他东海小学结构类似,三排校舍和一面院墙围出了一大片操场,其中坐北面南那一排是二层砖楼,用作教学楼,左右两排是平房,用作宿舍、食堂和其它用途。

这所小学和其他东海小学情形也类似,设计容纳人数达到了五百人,但现在只占用了四个教室,总共才一百出头学生。这样的浪费,如果发生在其它部门,必然会被大会喷个狗血淋头,但放在教育领域却没人觉得有什么不对。

现在刚过十点钟,操场上没人活动,学生们都待在教室里,站在院门口也能听见朗朗的读书声。三人听着这声音,只觉得十分美妙,似乎预示着东海商社的光明未来。

听了一会儿,三人开始往教学楼走去,一边走着,张建国一边讲解道:“这所五小,是去年刚建成的,也是我们现在的第十二所小学。目前……具体人数我记不清了,大概有一百二三十吧,分了四个班,三个一年级,一个学前班。生源很广,城阳区本地的反而不多,大多是即墨的,也有胶西、莱阳,甚至栖霞来的。”

当前东海商社采用了三加二的小学学制,也就是三年初小,两年高小。初小学习基础的识字、算术和常识,高小内容要深一些,学习初级的数学、文学,并让他们接触一些工业、航海、地理、科学等等方面的初级知识。哦对了,自然的,不管初小高小,民族主义教育都是必须的。

这把五年小学分两段的想法,并不是商社特意模仿历史上的做法,而是修修补补的结果。当初他们觉得时间紧迫,等五六年才教出一个小学生时间太长了,所以把学制压缩到了三年。但是等前年第一批三年小学生毕业之后,他们又觉得三年果然还是不够用,所以又加了两年高小,于是就有了这样的两段学制。

其中,初小是进了学校就必须读完的,而高小则是考试合格后才能读。

这倒不是商社特意设置门槛,实际上他们巴不得读高小的越多越好呢。不过说起来有些意思,前年商社第一次开设高小的时候,采用的是自愿选读的政策,当时不少家长都放弃了继续读书,让孩子去就职赚钱——要知道,现在小学生可是高端人才,各部门抢着要呢!到了去年,文化部改成了考试选拔,结果有了这个门槛之后,不少家长觉得再读两年身价会更高,所以愿意送孩子上高小的反而多了。

看来,这办教育也得懂营销啊!

除了这五年小学,还有一个学前班的设置。这个学前班跟后世的幼儿园不是一个东西,而是特殊时期的特殊设置。现在的小学跟义务兵一样,都是立冬入学,每年放短暂的夏、秋二假,让学生回家帮农。虽说入学是定期的,但为了尽可能扩大生源,招生都是全年进行的,这些非入学时期招来的学生,不能就这么扔着吧?所以又设置了一个学前班,让这些学生有个呆的地方,顺便熟悉一下学校的制度,预习一些基础内容。

这所第五小学去年才设立,第一批学生就读了几个月的学前班,到了去年立冬才正式开学就读一年级,开设了三个班级。而立冬过后到现在的几个月内,又新来了不少学生,所以学前班就又开起来了。

张正义点头说道:“也是,这东海市之前都设了四个小学了,愿意送孩子读书的基本都送过去了,现在不好招也是情理之中。不过无所谓,只要有别的地方的人愿意把孩子送来就行!”

张建国叹了口气,说道:“现在基础教育的规模还是太小。我们现在十二所小学,总共才三千四百多学生。太少,太少啊!”

文化部在东海市有五所小学,金口市两所,中央市三所,即墨县一所,胶西县一所,总计十二所。从这个分布可以看出,义务教育的覆盖范围主要还是在直属地区,向外扩散得很少。自然,受教育人数也不会太多。

张正义拍着胸脯说道:“没事,张老师,我们商社以教育为本,您尽管扩招,预算要多少有多少,大会谁敢反对就砸烂谁的狗头!”

“嘘,”此时他们已经走近了教学楼,读书声已经清晰可闻,张建国连忙拦住他的大声嚷嚷,“小声点,别让你的昏话污染到孩子。”

张正义吐了吐舌头,三人蹑手蹑脚向教室走过去。

以现在的建筑技术,当然不可能将教学楼建得特别宽敞。这幢楼的结构倒有些像后世工地常用的活动板屋,每层八间教室排成一排,门外有一长道走廊,一共两层,现在只用了一楼四间教室。为了采光,教室的窗户开得既多且大,不过现在初春时节仍然有些冷,只有外层的木板窗向上支了起来,内层的纸窗大多没打开。

三人走到一个教室门口,找到一扇打开的纸窗,向里面看进去。这教室设计目标是能容纳五十名学生的,不过现在只坐满了前半部分,学生们有的在听课,有的却明显不感兴趣,有的在相互嬉闹,有的趴在桌上。

讲台上一个穿着长衫的秀才看见三个短毛,顿时紧张了起来,说话都结巴了,错指着黑板上挂着的地图里的辽东半岛说道:“同,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家乡……”

呃,三人有些无语,但也不好意思冲进去纠正他,只好悄悄走开了。

走远之后,郑绍明忍不住笑了出来,说道:“这不是才一年级吗?字认识几个了?这就开始教他们看地图了?”

张建国指指张正义,说道:“这还不是管委会的决策?民族认同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所以一年级也有洗脑课了。算了,我也不好说什么,不过就如同你们看到的,不是我不想大规模扩招,只是受限于师资力量,就算扩招了,也没人去教啊。就现在这三千多人,即使每三十人只有一个教师,也需要一百多个,哪有那么多人能拨给我们?”

张正义赶紧赔笑道:“是是,您说的是,今年我就指示他们,多招点秀才回来,好教孩子们识字。”

张建国摇摇头,说道:“得,也不用你了,真招那些穷酸腐儒回来,说不定还把孩子们教坏了呢。师资力量确实缺,但没办法了,今年有一批高小生毕业,我们部打算从中选出一批资质好的去当教师,再从大会多挑几个闲人去兼职校长。教学质量差点就差点吧,至少这批高小生的知识是跟我们一个体系的,总比没有好。”

张正义把手一拍,说道:“这办法好,张老师,放心,下次开会您提出来,我一定全力支持,毕业生您先挑,其它部门随后!”

张建国白了他一眼,说道:“行了,别贫了,你还能干几个月的活?万一一换届,小心朝令夕改。不过我们文化部我倒不担心,就算我下去了,政策也总归是延续的。从今年开始,我准备大幅扩招,并且在高密、掖县、蓬莱、牟平各新设一座小学,争取在两年内将小学就读人数提升到人口数的1%,如果你的一百万人口数据没错的话,也就是一万人。”

张正义被戳中心头事,讪讪的不知道该说什么。郑绍明倒是惊呼了起来:“这么多小学生,1%?离后世水平也差不远了吧?”

张建国看了看张正义,后者连忙回忆起自己的人口数据来,说道:“不,不能拿后世的经验套。现在的人口结构要年轻得多,平均寿命短导致中老年比例低,而多生育又导致青少年多。据我们估计,14岁以下的儿童可能占了总人口的30%甚至更高,其中6-10岁的适龄入学儿童估计有5-10%,所以1%其实是个很保守的数字。”

张建国点点头,说道:“没错,而且我们现在初创,对年龄要求放得很宽,15岁以下都能来读小学,所以这1%其实只覆盖到了三十分之一的适龄儿童。以后还是要逐年扩招的,我希望十年内,能将在读学生占总人口的比例提升到5%。当然,这么极速扩张,教学质量就不用指望了,不过就算只是胡乱教教,也比文盲好。任重而道远啊同学们,当初你们不好好听课的时候,可曾想到教育会是这么珍贵……”

(sdingdiannn/ddk248666/1682795.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nn。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gdiannn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