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二友小说 > 军事 > 1255再铸鼎 > 第34章 整装出发开地图

1255再铸鼎 第34章 整装出发开地图

作者:修改两次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1-09-01 12:00:26 来源:顶点小说网

……

“好好,向左一点,对就这样,放下,好!”

东海临时港中,工业部和海洋部的人正在用一个简易木制滑轮起重机,把一门比虎蹲炮大了一圈的火炮吊装到起点号上。

这门火炮便是最新的东海01B式轻型火炮“虎威”,是钢铁对策暨武器装备研发小组乃至整个工业部最新科技的结晶。

它口径60mm,全长910mm,炮弹重900g,换算成英制差不多是2磅。射程及威力相比虎蹲炮大大提升,可以较为准确地击中200-300m内的中体积目标,即使在500m的距离上对轻甲目标仍然有一定的杀伤力。

比起虎蹲炮,这是一门真正的远程武器。当然,它的重量也是虎蹲炮的好几倍,达到了150kg,人力已经不可能搬动,只能依靠机械移动了。

为了制造这门火炮,工业部一连攻关了好几个难题,并引入了技术援助——季国风去即墨把罗老头挖过来了。

上次为了报答罗家铁铺通风报信的功劳,东海商社免费送了他们二百斤钢材,季国风也作为管委会的代表去感谢了一番。结果罗老头凑过来,吞吞吐吐地问能不能把他孙子收作学徒。他孙子叫罗秉生,就是罗家铁铺里年纪最大的那个年轻人,看来他们家对东海炼钢秘术颇有兴趣。

季国风玩味地看着他,最后提出条件:收学徒可以,但罗大爷您也得跟着来帮忙。

罗老头没怎么思考就同意了,反正他儿子罗从人早就独当一面了,而且他自己也对东海人的技术很感兴趣,巴不得去看看呢。

季国风也不怕技术泄露什么的。他和罗家签订了为期七年的长期合同,七年过后技术早就不知道升级到哪里去了,到时候大工业的威力完全不是他们这些小作坊能比的。反而罗家这种传统铁匠掌握的低技术条件下的一些操作技巧,对现在的东海商社应当会有不少帮助。

果不其然,罗老头来到东海不久之后就贡献出了一套模具加热技术。

当时,武备组准备制造新型火炮,设计重量远超虎蹲炮的水平,别的先不说,如何准备这么多的铁水就是最大的问题。以他们目前的那点瓶瓶罐罐,一次最多只能融化50kg的铁水,想要更大的规模,就要对燃料、容器、炉灶和通风进行全面升级,一时半会儿是搞不定的。

而妥协一些的办法呢,就是分别准备多锅铁水,次第注入模具中。但这样的话冷却速度就是个大问题。如果前面进去的铁水冷却堵住流道,整门炮就废了。即使表面上铸造成功了,由于前后冷却速度的不同,也会在炮身内部形成各种裂纹和缺陷,严重影响质量。武备组试着这么铸造了一门,果然第一次试炮的时候就炸裂了,还好试炮人员心里都有数,躲得远远的,没伤到人。

后来季国风让罗老头参与这个项目,罗老头简单一看,就提出一个解决方案:在模具外部加热,使之保持高温,以减慢铁水冷却速度,便于铸造。

这个方法并不新鲜,古代常用来铸造一些超大型铸件,比如镇河铁牛什么的。原理也很简单易懂,之前也有东海人想到过,但是如何在砂模上实现他们就不会了,因为后世用不到,学校自然也就不会教啊。

在罗老头的帮助下,他们才逐渐搞定了这个难题,成功铸造出了新式火炮。而且这样的铸造法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减慢了炮身的冷却速度,使得金属能形成更稳定完善的晶相,火炮质量大大提升,测试下来,三倍正常装药也能承受的住。

起点号去胶州转了一圈,魏万程又去找到了那个牙人赵仲界,在他的指点下采购了一批货物,准备在“开地图”行动中沿途出售,然后又回东海搭载火炮,准备正式出航。

这门虎威炮是海洋部早就看上的宝贝,这次行动又有不少风险,所以软磨硬泡要了过来装在了起点号上。

由于现在只成功做出一门,满足不了战舰双面都有火炮的需求,所以木工组为这门火炮制作了一辆双轮炮车,又在甲板两侧分别做了两处炮位,作战时可以推着炮车在两边移动,哪里有敌人就往哪边搬。反正整门炮加上炮车全重也不到二百公斤,移动起来还算方便。

除了这门最新的虎威炮,东海商社总共还有五门虎蹲炮,这次全给第一舰队装备上了。起点号搭载了一门最新的虎威炮以及三门虎蹲炮,由韩松带领,试一号搭载了两门虎蹲炮,由王广金带领。

没什么好说的,商品入舱,食水充足,武备强悍,管委会给他们组织了一个欢送会,第二天便拔锚出发了。

……

“又一节了?好的,辛苦了。”

试一号上,船长王广金听到水手报告,点点头,看了看手表,在一个本子上记录下时间,然后心算了一下,不由得皱了眉头。

“还是只有6.5节啊,明明是侧后风,唉,看起来这船型也只能做到这种程度了。”

虽然目前东海商社还没有大幅度修改船型设计的能力,不过根据后世经验做一些小改进还是办得到的,比如说这个计算航速的线轮。

古代航海,一大问题就是如何计算船的航速和里程。试想一下,一旦你在海上迷路了,如果你知道航行了多少里程,就能根据地图勉强猜一个位置出来,但如果什么都不知道,那可就真抓瞎了。

一开始这确实是一个难题,后来有个水手想出了一个办法:在绳子上绑一个木桶扔海上,然后看绳子拉出去多长不就知道行驶的里程了?同时为了方便计算绳长,就每隔一段距离系一个节,数一下节数就能知道里程,再计算一下时间,就知道船速了。这个方法非常简单易行,很快在欧洲的海船上推广开来,这也是将海里/小时这个速度单位称之为“节”的原因。

东海人就在船上加了两个这样的线轮,交替记录里程。不过精确的计时工具只有股东们有,所以他们得轮流在线轮旁边看着。现在试一号的航速只有6.5节,这还是在风向不错、载货不多的情况下,难怪王广金很不满意了。

这时候,旁边的起点号上响起一声号响,王广金赶紧拿起望远镜看过去,见到对面舰艉楼上一个穿越者用手臂做了一个姿势,然后竖起一个信号板来,上面布着红绿相间的许多格子。

“开始,红绿绿绿,红红空空,绿红空空,全空,完毕。这是什么……jin?”

王广金看着起点号上打出来的信号,一边读出来让旁边人记录,一边试着解读起来。

这是东海商社第一次有多艘船编队航行,而现在又没有无线电,所以两艘船之间的交流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了。海洋部大多数二把刀们以前都没受过正规海上训练,不会什么旗语,学起来也很麻烦,所以他们干脆做了一个信号板,上面是4x4排布的可以旋转的木板阵列,一面红色一面绿色,用红色表示点,绿色表示划,横置表示空,一次可以表示四个莫尔斯码,足以构成大多数汉语拼音了,再把少数过长的简化一下,就成了一个方便的交流工具。

这套方案虽然信息冗余有点多,但是对于穿越者们非常直观,拿着一张码表就能轻松上手,熟悉了之后甚至一眼看过去就能认出来。不过对于土著水手来说可就苦了,既要学习那些红红绿绿的排列,又得学习股东们那些奇怪的数字和符号,还要学习拼音的规则。这还没完,股东们习惯的都是基于普通话的拼音,所以他们实际上还要学习普通话,也是没谁了。

不过水手里也有几个聪明的,比如一个叫赵虎子的,原先是东海地区北边的渔民子弟,被东海商社雇佣过来做了水手。他以前并不识字,学了东家们的“拼音”之后,触类旁通,惊喜地发现自己能把想说的话写下来变成“文字”了,忍不住和周围人分享起来,居然带动了一番学习拼音的风潮。这也引起了海洋部长张船长的注意,把他作为重点苗子培养起来,现在他已经是试一号上的水手长了,管理所有土著水手,顺便负责教授他们拼音。

信号很快打完,王广金也用手臂摆出个姿势表示收到。这次的信息是“jin kou dao le”,王广金想了一会儿,应该是“金口到了”的意思。

金口,是即墨北方一个沿海港口。后世这里名声不显,因为金口附近的海湾已经完全填成农田了。但是在清朝时期,金口港可是山东地区最大的港口之一,这里有一个巨大的海湾深入大陆内部,又有内河一直联通到即墨和莱阳等地,既有交通便利又有优良的避风条件,是非常优秀的港口。

金口港要到明末清初才开发出来,现在也只是一片寻常的海岸,甚至连金口这个名字都还没有。

起点号在港湾入口处停下,吃水较浅的试一号进去探索了一下,小心地引领起点号进入港湾内,一直向西慢慢行驶到内陆岸边。

王广金掏出临摹的地图一看,吓了一跳,又反复确认了一下,才确定没看错。这里的地形和后世的差别非常大,现在他们所处的地方是一个长宽接近十公里的巨大的口袋型的海湾,西边、南边、东南边都是陆地,只在东北边有个开口。而后世的地图上,这里根本没有什么海湾,只有一大片平地……要说什么沧海桑田,便是如此了吧。

站在船楼上放眼望去,北边有一条大河浩浩荡荡向南流入海湾,近海处都是荒滩,西南边有数条小一点的河流,附近没什么开发的痕迹。他又拿着地图比划了一下,确认北边的大河应该是五龙河,一直通向莱阳县,而西南边的几条小河和后世的位置差别有点大,没辨认出来,但应该能通向即墨县腹地。

海湾东南边的半岛从地图上看应该是后世的田横镇,但现在看来也大不一样。此时这里是一个锤头状的大半岛,几乎已经要独立成岛,只通过很狭窄的一段陆桥同大陆相连,从船上能直接看到路桥南边的鳌山湾。

岛上有少量居民,据他们所说,此地名为“巉(chan2)山”。这里数百年前应该也是一个独立的大岛,后来周边海域渐渐淤积,才连上了大陆成了半岛。

随后两船开近,韩松和王广金交流了了一下,决定分头测量一下水深。

经过一番折腾,他们发现海湾西边和南边都是浅滩,大船难以停泊,倒是东南边水深条件不错,因为这里岸上有一道山脉隆起,圈出了几个不错的深水港。

韩松对这里很是眼热,毕竟青岛暂时开发不了,金口湾是作为海军基地的一处优良备选。西边有大片冲积平原,可以开垦成农业基地,同时水路四通八达,又有着巨大的商业潜力;东边有巉山岛,树木丛生,良港众多,又挡住了东南海风,条件简直不能更好了。只要在陆桥附近建设一处棱堡,便能轻易控制周边区域,这里又没有讨厌的胶州水师,韩松恨不得马上就回去写报告把这里占下来。

不过随着之后他们继续向东行驶,这种兴奋渐渐麻木了,因为沿线的优良港湾太多了,尤其东北方的乳山县所在的乳山湾。

进入乳山湾需要通过一道宽不过一里的狭窄海口,海口两侧是高山,若是放置一些远程武器,战时再把海口一拦,简直是真正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船队进入这道关卡的时候,韩松口水都要流出来了,甚至动起了拿下乳山的念头,恨恨地看着两侧的高山,盘算着如何才能攻占这里。

倒也不是不可能。此地虽险,但毕竟没有火炮,只能用些投石机床弩之类的东西防守,并不能构成真正的封锁。而且姜万户家就在这里,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起冲突了呢?

没错,乳山县是姜家的大本营。姜房就是乳山人,姜思明继承万户职位后,把他的弟弟姜思聪请封为宁海州刺史。宁海州州治本应是北边沿海的牟平县,姜思聪却常年驻在南边的乳山县。传统中国人都有浓厚的乡土情节,姜家人也不例外,他们虽然在外面横行无忌,在家乡却是造福乡莘的大善人,乳山托他们的庇护,在这几十年的乱世中一直秩序稳定,是个世外桃源般的好地方。

乳山湾入口处也有税关,税吏见东海人的文书是即墨程知县开具的,王广金又很识相地给了红包,也就没为难,只收了通行费,没抽取货物,对盖着油布的虎威炮也没在意。

东海商社在当地呆了好几天,收集了不少情报,同时也发售了部分香料和檀木,由于乳山比较富裕,销量还不错。

离开乳山之后,第一舰队继续向东,准备绕过山东半岛东头,前往渤海沿岸区域。

这段航程看上去平平无奇,但在这个时代其实是有相当风险的。此地是渤海与黄海交界处,海况多变,风浪强劲,暗礁众多,稍有不慎就会出事故。就连陈一成这级别的海商也很少往这走,只有真正的大海商才敢跑这条航线。后世元明清硬生生开凿了大运河往北京运粮,有相当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这段海区的航海风险。

也正是因此,这一路上虽然仍有众多的优良港湾,但并没有海港或者城市,连沿海农田也很少,只有间或几个小渔村。当然,这也是因为当地的自然条件不好,全是山地,少有平原,自然也没多少人了。实际上直到21世纪,这里的人口密度也不怎么高。

不过东海人艺高人胆大,并不将这段航线放在眼里。

他们有海上定位技术作为凭恃,并没有走暗礁密布的近海,而是直接走外海绕了过去,简单粗暴规避了近岸航行的风险。

不过为了安全起见,他们晚上并没有行船,第一天晚上停泊在半岛头部东南方的石岛湾,第二天一鼓作气绕过成山头,到达了后世威海市附近,停泊了一晚之后,开始侦察附近的情况。

威海港是一个凹型的港湾,开口朝向东北,开口处有一岛即刘公岛控扼住湾口,作为军港的条件非常优良。不过韩松看了之后却有些皱眉,无他,实在是因为这里太荒凉了,连渔船都没见到几条。

威海此时还是一片荒凉的无名海湾,很长时间内连官府都懒得管,直到后来明朝为了备倭,才在这里设立威海卫,有了正式建制。不过之后也没多少居民,真正发展起来还是要等到清末作为北洋水师驻地的时候。

所以这里港口条件虽好,短时间内也无法被东海商社利用,除非他们能移民个几千人过来。

简单测量了一下水文,绘制了地图之后,第一舰队便拔锚继续西行了。

之后,他们到达了宁海州的州治所在,牟平县。

牟平后世归属于烟台市,不过烟台此时还没影呢,牟平才是这附近最大的城市。当然,也只是矮子里拔高个,实际上规模与人口连即墨都不如。

不过牟平的港口条件很好,港外有一长条形的岛挡住了波浪,隔出了一片平静的海湾。虽然水深不足,但对于这时代的小船完全够用了,以当前的目光来看确实是个优秀的港口,所以来往的商船还不少,港口上甚至有不少契丹人和高丽人。韩松在心里给它加了一分。

第一舰队在此休整了五天,期间王广金在牟平做些生意,韩松带着试一号又去探查了一下后世的烟台港。

如同威海一样,烟台这个名字在此时也是不存在的。烟台港外的芝罘(zhifu)岛此时尚未与陆地相连,甚至隔得还挺远。大陆上的夹河仍然存在,与东边的乳子山一道围出了一片三角地带,倒是很适合防御。这一带地形平坦,有不少小村子,估计差不多也有数百人口了。韩松评估着这里的条件,默默在本子上记了一笔。

此后他们结束了在牟平的休整,开始前往此行第一个真正的大城市——登州。

(sdingdiannn/ddk248666/1391271.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nn。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gdiannn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