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二友小说 > 军事 > 1255再铸鼎 > 第607章 李氏朝鲜 四

1255再铸鼎 第607章 李氏朝鲜 四

作者:修改两次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1-09-01 12:00:26 来源:顶点小说网

1270年,4月1日,高丽,黄州,江西县。

自长命镇沿大同江继续上溯,江西城是沿途遇到的第一个大城,也是在抵达平壤之前最后一座城池。

现在,这座城池南方,两支军队正在对峙着。其中南边的一支举着“齐”字大旗,军旅之中皆着蓝衣,整齐有度;另一支则服色斑杂,阵后升着“李”字大旗,倚城而战,对抗前者。

上个月,齐军泛海而来,占据了大同江口的长命镇,并将其建设为入侵高丽的前线基地。在击败了闻讯赶来的玄元烈部后,从济南来的第二批船队也抵达,运输来了更多的兵员和物资。因此李璮便开始了下一阶段的行动,向西京平壤挺进。

大同江曲折且水流湍急,军队若是乘船而进反倒耽误行程,因此他们是在大同江北岸登陆,步行前往江西县城,留三艘炮舰带着运输船装着补给品慢慢沿江上溯。

到了昨日,齐军便抵达了江西城外,休整一夜后今日发起了进攻。

江西城由高丽大将李延龄镇守,他自然不会轻易将这座城池拱手让人,积极筹措起了防御。按兵法要义,他征兆城中青壮上城协防,又加紧赶制了一系列滚石、金汁等守城器械,然后又将精锐兵力派出城外遥相呼应,让齐军不得安心攻城。

城南齐军大营中,高高的望楼已经搭了起来,李璮站在上面,看着前方的战场,信心满满。

这次他带了四个新军千户和两个驻屯千户抵达江西县,总计五千余人,配备了大量火器,可谓兵强马壮。而对面这江西城只不过是个建在平地上的破败小城,形制只是传统的四方城,即使以传统标准来看,也是墙高不够,缺少城防设施,不堪一击。

现在,四个新军千户已经开始在野地上布阵,每个千户皆是以步兵为主体,旁边拉着几门炮,再缀着一队骑兵压阵。其中的三个拉开一段距离向江西城逐渐接近,最后一个在后方压阵。剩下的两个驻屯千户则在准备一些梯子、冲车、楯车之类的攻城器械,暂没有出营。

江西城畔,高丽军分左右两阵布置,每阵大约一千人,紧张地等待齐军的到来。他们人数要比齐军少,野战不利,但倚城而守,能够被城上守军支援侧翼,仍然不好对付。

只是,这个“不好对付”是以过去的观点来看的,而对于几个千户中配备的大炮来说……

“冢中枯骨而已。”李璮笑道。

在他身后,已经换了一身白衣的玄元烈犹豫了一下,上前问道:“国公,那李延龄不识抬举,定将败北,但阵仗之上必有所折损,不如让在下先去与他说上一场,劝他弃暗投明。”

玄元烈之前在战斗中轻敌,被齐军俘虏,之后就被带着去见了李璮。李璮图谋高丽,在进军之前就收集过当地的情报,知道玄元烈可是平壤周近最大的几个军阀之一。他得知这个大军阀居然被自己俘虏,喜出望外,对他以礼相待,劝他投入自己麾下。

毕竟李璮在高丽是外来者,人生地不熟,若是有一个当地实力派带路,日后办事会顺利许多。而且收复玄元烈有千金买马骨的功效,有助于削弱当地人的抵抗。

时至此时,玄元烈其实已经没得选了——如果他还在老巢安岳,那还能跟李璮讨价还价,但现在自己都是阶下囚了,难不成还能大笑三声去死吗?所以稍微演了一会儿之后,他就做出一副如遇明主的姿态,表示愿意为齐国公作马前卒,驱逐鞑虏,收复西京。

当然,大家都是人精,谁也不会真信谁。李璮对玄元烈口头豪爽,却也不敢将他放回老巢,只让他派人送信回去调动部属,本人却牢牢控制在军营中。现在李璮率军亲征,也把他带在身边。

此时玄元烈感觉到有了用武之地,便主动请缨,试图劝降李延龄,立点功劳。

不料,李璮听了翻译后,笑着摆手道:“将军无需心焦,若是你与那李氏异地而处,难道会因为一番话就投降吗?还是先真刀实枪做过一场,让他明白天命所归,然后才在别处下功夫吧。”

玄元烈听后有些羞愧,当初他不就是不明敌情,听了劝降非但没提起警惕反而执意要打,最后才被俘虏的?

谈话间,三个新军千户已经抵达战斗位置,火炮开始布置。

江西城外没有护城河,但却有一条天然河流从城西和城南流过,正好挡住了齐军的去路。而对面的高丽军也正是在桥梁和水浅处布阵,防备齐军渡河,现在他们看到齐军在河对岸远远的就停了下来,仍不知所以,没意识到危险,并不太紧张。

然后,齐军的火炮便准备就绪了。

“轰轰……”

每个新军千户配备了四门龙吟炮,就位后也不挖炮位什么的,就直接把位置一正,就对着河对岸的高丽军把炮弹打了过去。三个炮队的炮声此起彼伏,显得有些杂乱,气势不足,但威力可不是假的。

火炮距离目标只有三百米左右,炮弹存能充沛,命中率也不错,一枚接一枚地落入对岸的高丽军阵中,几乎每一枚都能造成好几个减员。

漫天的轰隆声之下,这样的伤亡很快令高丽军坚持不住,从一个方阵的溃散开始,整道河岸防线都渐次崩解,不复为阻碍。

“好!”后方的李璮击掌赞叹:“仗就该这么打!”

说起来,他也很多年没有亲临战场过了,上次作战还是被蒙军围在济南城中困守。这些年来,他卧薪尝胆,攒出钱来从东海**购,好不容易攒出了这么多家底,如今能亲眼见到他们发威,也算是欣慰了。

看到高丽军如潮水般溃逃,他激动地高喊道:“乘胜追击!”

几乎就在同时,三个千户之中的骑兵队向前冲出,涉水过河,驱散了对岸残余的高丽军——这当然不是因为他们收到了李璮的指挥,而是前线将领做出的及时决断。

紧随骑兵之后,齐军步兵也开始过河。他们腿不如马那般长,没法涉水渡河,只能从桥上走,速度受限。但高丽军早已闻风丧胆,又有骑兵压阵,根本也没人来阻拦他们。

齐军步兵顺利过了河,炮兵也腾挪了过去。没过多久,后方的驻屯兵将攻城器械准备了个七七八八,也推到了河北岸来。接来下,他们的目标就是不远处的城墙了。

高丽军败退后,撤回城墙根下重整队伍。不过齐军并不打算让他们老老实实恢复秩序,又故技重施,步兵和火炮一齐推进到了射程边缘,远远地将铅弹打过去。

一时间,战场上再度轰鸣起来,铅弹如雨落入高丽军阵之中。如同上次一样,高丽军对这种单方面的打击毫无抵抗力,不得不撤回城中去。

现在,摆在齐军面前的,就只有一座光秃秃的小土城了。

后方,李璮对玄元烈笑道:“现在,就请玄将军出山,去劝说李将军弃暗投明吧。”

……

4月7日,平壤。

平壤城乃高丽三京之一,位于大同江西北岸、普通江东岸,四面环水,面积广大,即便在中原也是上规模的大城。之前的几十年里,此城历经战火,残破不堪,直到后来周边一系列军阀都倒向了蒙古人,平壤周边才安定下来,渐渐恢复。

平壤城中如今居民混杂,上层阶级是元国派驻过来的文武官员和一些投诚元国的高丽军阀,中层是元军和一些高丽贵族、商人,下层则是来讨生活的高丽平民。城中大部分区域都没有好好修缮,平民们拥挤地挤在一处;同时,也有一些府邸大兴土木,修建得相当豪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如今,在城北一处豪华府邸门前,潘阜正看着大门上方挂上去没多久的“东宁总管府”的牌匾,沉默不语。

潘阜乃高丽人,多年前曾加入蒙古使团前往日本,劝说镰仓幕府与蒙古国合作。此事本来希望不大,但经他一番巧舌拨弄,竟出乎意料地成功了。不久后,日本便与东海国闹出了大矛盾,大打出手。虽说最后令人震惊的以东海国的胜利结束,但潘阜的功劳还是不容否定的。因此,事后他引起了蒙古朝廷的重视,招去中书省用了起来。

蒙古入侵高丽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虽然途中反复拉锯,但到了近几年,他们已经令高丽王室完全臣服,并能直接控制北高丽地区,可以说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数年前,中书省便有将这种成功更推进一步的想法,也即将实控的北高丽地区改设东宁路,正式纳入朝廷建制中,然后再逐步蚕食南高丽。

这个计划得到了忽必烈的认可,潘阜因为熟悉高丽情况,便被派到了高丽,辅佐高丽安抚使蒙哥筹谋东宁路的前期准备工作。这些准备工作本来已经做了个七七八八,只要中书省派人来接管民政,事情便可办妥了。然而去年东海军一举攻占辽阳,切断了元国与高丽之间的联系,这一计划便只能戛然而止。

不过这些准备工作也并非白费,经过长期协调,筹备中的东宁总管府隐隐已经成了北高丽众多军阀的核心。在蒙哥和潘阜等人的命令下,军阀们好歹能团结起来,抗拒南高丽篡权的林衍,还能往北边鸭绿江一带驻军,防御东海军打过来……

可是没想到,东海军没打来,李璮倒打来了!

潘阜叹了一口气,就要往门内走去,准备找蒙哥汇报些工作。可他刚要越过门槛,大街另一头就响起了急切的马蹄声,然后就见一队骑兵疾驰而来,很快就到了门口。

“崔万户?你怎么来了?”

潘阜认出了骑兵之中领头一员披甲将领,乃是高丽大将崔垣。此人手下兵多将广,而且对朝廷一向恭顺,因此被分配到了平壤周近驻防。此时他该在城外准备迎战齐军才对,怎么会进城来的?

由于同是高丽人,崔垣平时跟他也有些交情,现在一见了他就翻身下马,把马交给部下收拢,然后自己解下头盔跟着潘阜一起往门里走,一边走一边说道:“情况不妙,之前从咸从、龙岗赶去江西的援军都被齐军击败了,据说伤亡惨重。现在探马回报,齐军已经出营向西京赶来,最迟后日便可抵达,此乃大事,须得由安抚决断才行。”

(sdingdiannn/ddk248666/1986885.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nn。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gdiannn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