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二友小说 > 军事 > 1255再铸鼎 > 第614章 共克时坚 三 得道多助

1255再铸鼎 第614章 共克时坚 三 得道多助

作者:修改两次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1-09-01 12:00:26 来源:顶点小说网

1270年,5月12日,安吉州。

“景曜在此谢过各位了!”

安吉州城北的东海商站前,秦景曜对着十一名供应商俯身行了一个大礼,使得后者受宠若惊。

一名老者赶紧上前虚扶一把,说道:“贤侄,这是作甚?我等也只是举手之劳而已,快起来吧!”

秦景曜含着泪花站起身来,又鞠了一躬,说道:“虽然只是寻常的米面,但对于东海人民来说可是救命粮。各位今日带来的粮食,明日不知能救多少人的性命,论起功德,诸位可是足以与活菩萨比拟,如何受不起我这一礼?”

秦景曜是秦九韶的族人,论起辈分是他的孙辈,不过隔了两支,也不算特别亲近。秦九韶已经在前年去世,相比历史上的惨淡收场,这个时空他的结局无疑要好得多,不但在学术上留名,还给族人留下了一大笔遗产。秦景曜就是在他的推荐下,进入了东海商社的江南公司做事,由于聪明伶俐,现在已经做到了安吉州商站的采购经理一职了。

他面前的这十一名商人,就是经常与安吉州商站打交道的供应商。

往年,供应商们提供的主要是棉花、生丝等基础原料,为了收购这些原料,他们的贸易网络就需要深入乡间。也正是因此,当东海商站有了大批量采购粮食的需求的时候,也第一时间就找上了他们。而他们也果然不负所托,在一个月内陆陆续续运了超过两万石的粮食过来,虽然相比缺口仍然不多,但也不少了。

当然,这些供应商能这么有效率,主要还是看在钱的份上——商站出了每石两元余的采购价,虽然不及城中的零售价,但仍然比田间的收购价要高,而且有多少收多少,对他们来说还是有不小的利润空间的,所以自然乐得做这个生意。虽说如此,但也不能否认他们卖来的这些粮食在客观上帮助了东海人,所以秦景曜的感谢也是真挚的。

听了他的吹捧,供应商们心头也是暖洋洋的。商人是很难赚个好名声的,因为义利往往不能兼得,遇到这种难题的时候,他们多半会舍义而取利。就像现在在东海国内,多少涨价的粮商就被百姓们骂了个狗血淋头,但是依然捂仓惜售。不过,即使如此,义也并非无用的东西,有了个好名声,做起生意来也会容易些。所以,很多商人在得了利之后,便会撒钱求义,比如捐资修路助学之类的。而现在帮着东海人收粮,既赚到了钱,又得到了个好名声,这种义利兼得的事情,怎能不抢着做呢?

一个身着新款绸衣的胖商人当即表态道:“好说,好说,不就是帮着收点粮么?我在宜兴还有些人脉,等回去便去那边再购些过来。等下个月,我莫记保证再送至少三千石粮过来,另外,我再‘以个人名义’送上一百石,便算是捐助了!”

他话音刚落,旁边一人立刻鄙夷地说道:“呸,莫三儿,你也真够扣的,就捐一百?我张榫捐二百!”

有他们带头,其余几人也不好意思干站着,纷纷你二百我三百的认捐起来。

秦景曜抹抹眼泪,连忙劝阻他们道:“各位叔伯,莫要如此,你们能运粮过来,我们就很感激了,哪里再能让你们破费呢?不光收粮,过往的棉、丝之类的收购也不能落下,还要比往年更多,总不会亏待了各位的!对了,我站新到了一批商货,各位可要来过目一二?可都是最新的好东西啊……”

……

5月13日,中央市。

“……因此授予汪然、汪幼全两人嘉禾勋章、一等国士称号……”

中央广场的礼台上,郑绍明郑重地将两份绶带给面前的汪然、汪幼全两人披上,又把两个匣子交到了他们手上。

汪然是江西隆兴府(南昌)海商,家里生意做得很大。当年他在西洋落难,幸蒙东海远洋舰队搭救,此后便搭上了这条线,成为东海气息浓厚的商家之一。之前,他听说东海国遭旱,便果断动用老家的关系,在江西大量购粮,带着侄子汪幼全足足运了三艘大海船上千吨的稻米到了黄岛,一举大幅充足了粮食市场,缓解了粮荒。也正是因此,使得他碰巧满足了刚刚推出不久的《东海关税同盟粮食进口政策》中的奖励条款,获得了郑绍明的亲自接见,并且得到了一系列荣誉头衔和实利。

现在汪然激动异常,结结巴巴地说道:“谢谢谢谢首席……其实,其实我也没想着什么荣誉的,只是听说东海国大旱,我就想了,这可怎么是好啊?我家无力求雨,那只能力所能及,买点粮食过来了。哎呦,没想到到了东海,就看到了这个《政策》,这可真是运气好了……”

他说的是实话,《政策》是5月5日才推出的,这才没几天呢,要是看了政策才回去贩粮,时间也来不及啊。他这是早就生了主意,只是凑巧赶上了,但这反而更令人钦佩。

不过他也没吃什么亏,江西粮价不高,他家两贯不到收来,到岸后以近三元的价格瞬间售罄,这一千吨粮就有一万五千元的毛收入,虽不如传统的奢侈品贸易,但也不是笔小钱了,可真是名利双收了。

郑绍明听了,感觉这是个好题材,立刻示意身边的秘书记录下来,待会儿登到报纸上去。

在秘书掏纸笔的同时,他握住汪然的手说道:“好,这更显得两位的义举可贵了,精神可嘉!二位也无需妄自菲薄,这荣誉也是你们该得的;也该叫天下人知道,只要愿帮助东海人的,我们东海人也必定会涌泉以报!”

周围观礼的嘉宾适时鼓起掌来,各报社的记者们奋笔疾书,记录下这感人的一幕。

不过这典礼很快就结束了,现在是灾难时期,不兴铺张浪费,一切从简嘛!

……

5月15日,诸城县,诸城农贸市场。

“……汪氏两叔侄,国士真有双……”

“……管委会统合部与农业部联合宣布,将投资在各地兴建‘国家战略储备基地’,建成后将形成三十万吨的存储能力,届时再无饥荒之虞……”

“……胶济铁路开工在即,某地劣绅煽动抗路闹剧,引发众怒……”

“……宁阳县士绅捐助新面粉八千石以报效国家……”

“……南洋种植园经济发展势头猛烈,古塔波树种植引发热潮……”

饭店“朱旺升速食记”的门口,老板朱旺升拿着一叠新到的报纸,无聊地读着上面的内容。

随着印刷产业的进步和物流体系的发达,现在东海国的报业也越来越旺盛了。耳熟能详的大报就有十多份,小报更是多如牛毛,不但发行周期缩短到了五天乃至三天一期,平均价格也降低到了每份一银分出头的水平上,为知识阶层提供了充足的精神食粮。

诸城农贸市场在胶沂铁路和安诸公路开通之后更加兴旺起来,朱旺升速食记也加盖了一栋楼扩大经营。不过随着大旱的降临,各类农产品的生产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农贸市场自然也一下子惨淡了下来。如今这大好的正午也没什么客人,朱旺升便只能百无聊赖的读报了,还好,上面都是好消息,能让心情好一些。

当然,这些好消息也是文化部定向投放的,为的就是制造舆论,使得民间对抗旱救灾有信心,产生正面预期。

这种舆论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有了“旱灾一定能得到解决”的预期,持有存粮的民间人士才会仔细规划手头的储存量,以合理的价格和数量向外出售以获取利润,从而稳定市场供应。不然的话,要是他们看不到希望,那就会死死把存粮捂住,既赚不到钱,又加剧了市场上的粮荒,那可就真不妙了。

朱旺升对此间深意是了解不到的,只是看看解解闷而已。正看着,一个熟人却突然出现在了他的面前:“哟,朱兄这读报呢?”

朱旺升抬头一看,是相熟的郑老板。他还是骑着那辆好几年了的“永久-3”自行车,轮子倒是新换了胶轮,现在把车往门口一停就朝自己打起了招呼。于是朱旺升放下报纸,道:“这不也只能读报了么。怎么,郑哥儿,今天是找到货源了?”

郑老板摇摇头:“现在能出产的那点蔬果都让人给高价包下了,我哪抢得过啊?不说了,我正饿着呢,来点吃食吧。”

朱旺升来了兴致,站起身来往柜台走去:“好啊,吃点什么?行市你也清楚,现在菜粮都贵得很,反倒肉便宜了些,不如来份大侠套餐,切上二斤卤牛肉?现在不多吃点,过段时日可就没了啊。”

农产品减产,涨价是肯定的,但肉产品的行市却反其道而行之,价格暴跌。这倒不是因为养殖业逆市增产,而是因为今年遭灾后农民为了节约粮食只能忍痛把牲畜处理掉,导致大量肉类挤在一段时间内上市,价格反而被砸了下去,出现了罕见的菜肉倒挂现象。这至少在这个月使得不少老饕大快朵颐,但背后是不知道多少农民的血泪啊。

郑老板笑了一下:“那就来两斤吧,还有酒没?”

朱旺升从柜台上取下一个玻璃壶一晃:“现在不准酿新酒了,只有去年存下来的一点……这倒不碍事,反正有陈香,但喝一点少一点了,这一壶可就是十七银分,你要喝么?”

郑老板轻轻一拍桌子:“喝!朱兄你也过来一起,我这有事找你相谈呢。”

“哦?郑哥儿这是要请客?”朱旺升笑了一下,“那行,算你十分好了,剩下七分算我自己掏自己那份了。”

郑老板努了努嘴:“你这老朱可真是扣,出一半都不肯……得,这本来也是我请,过来坐吧。”

店内没什么客人,郑老板随意找了张大方桌旁边坐了下来,朱旺升吩咐了伙计去切肉,自己提着酒瓶酒杯坐了过来,一边开瓶倒酒,一边问道:“好了,郑哥儿今日找我是何事?”

郑老板敲着桌子说道:“也巧了,我正说这肉的事呢。你也知道,现在肉便宜,不过是因为遭灾都急着宰,过一个月就没这好事了。等到旱灾过去,这价格恐怕得轮番涨回去不可啊……”

说着,伙计把现成的牛肉切过来了,朱旺升接过来放在桌子上,然后让伙计退下去,转身对郑老板说道:“是这个道理没错,唉,这大旱真是害人啊,走了还要再坑一把。那你是什么意思?”

郑老板夹了一筷子牛肉,又继续说道:“所以我就想着,好好的猪牛羊,何必非得急着宰呢?继续养着,等到肉价上涨之后再卖出去,那不是更好吗?于人,那是赚了利润,于国,那是充盈物资、平抑物价,两厢可都是大好事啊!”

朱旺升也吃了一口肉:“是啊,可那不得耗费粮草么,大旱还不知道得几个月呢,这几个月的饲料钱真的能赚回来?”

郑老板摇摇头,举了一下酒杯:“不,粮草只是咱这边遭了灾才贵,南边江淮一带可没旱呢。我是想着,现在趁牲畜便宜采买上一批,赶去南边养起来,等到这边市场恢复之后再赶回来,这利润空间不就出来了?”

朱旺升杯子举到一半,听了他的话一愣,然后将杯中酒一饮而空,说道:“是这个道理啊!你是想做这行?不过南边的情况你可熟悉?那边不比我国,可没有那么多规矩保障啊。”

郑老板嘿嘿一笑,说道:“这好说,我之前结识一个白员外,是淮安人,托他的关系,找个地方圈养牲畜不难。不过这生意不免有些耗费,做得越大越好摊薄,利润也越大,所以我就想着做点大的。不过你也知道,兄弟手头没那么多钱,所以,朱兄不来参上一股吗?”

朱旺升这才明白他的意思,想了想,觉得确实是个好项目,反正现在酒楼的生意惨淡,不如去搏上一把,于是举杯道:“好,我就参上一股!郑兄,你再把细节说上一说……”

(sdingdiannn/ddk248666/1989716.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nn。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gdiannn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