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二友小说 > 军事 > 1255再铸鼎 > 第72章 对日贸易 完 石见国(第九更)

1255再铸鼎 第72章 对日贸易 完 石见国(第九更)

作者:修改两次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1-09-01 12:00:26 来源:顶点小说网

1258年,正月十七。

“竟然是将军大人的真迹,真是了不起啊。”

一件低矮的木屋中,狄柳荫和一个穿着宋式绸衫的日本年轻人对坐着。后者正恭敬地捧着已经装裱好的宗尊亲王写的那首《池上》的复制品,一边看一边用生疏的汉语赞叹着。

这里是博多东北方,本州岛北部,石见国领地中的一处叫滨田的地方。

日本年轻人叫伊东守,是石见国守护伊东士堂的独子,也是庶子,这一点让伊东家有些头痛。

石见国曾经是佐佐木家的领地,三十多年前,佐佐木家因政治斗争倒台,石见国被分给了北条家的亲信伊东家,如今传承至伊东士堂已经是第三代了。

但士堂没有嫡子,只有伊东守一个庶子。这本来不算什么大问题,但是时过境迁,北条家现任当家北条时赖掌权后,屡次扩张权力,说不定就会以这个理由收回石见国的治权,这就有些麻烦了。

不过这些大事暂时还烦不到伊东守,他前不久被任命为石见国“最大的沿海城市”滨田的地头,过了新官上任三把火的热情之后,就是整天无聊地看海。

今天破天荒的,有宋船来了滨田,他收到下人的报告后,在滨田城远远地眺望起来,果然在海湾中多了两艘白帆大船。他赶紧换上珍藏的华服,带人迎接了上去。

石见国地狭民贫,来往的宋船都不太愿意停靠,往往一两年才能见一次。现在刚过年就一次来了两艘,这简直像过节一样热闹啊。

这两艘船自然就是狄柳荫带领的起点号和纵横号,如今已经是他第二次来日本了。

之前东海人与谢太郎搭上关系之后,在博多做起生意来方便了许多,很顺利就把带来的货物出手,换了一大堆日本工艺品,包括折扇、漆器、刀具等等,带回明州出售。由于那次寒露号是轻装出行,携带的货物不多,所以回去后很快就出手了。这一趟下来,扣去市舶司的和买后,收益只有两千贯多一点,不过考虑到周期短,利润率也还不错了。

于是在明州过完年后,第一舰队又把四艘船全部拉上,组织了一次大商队,再次前往博多进行贸易。

不过这次就有些麻烦了。

日本贸易,利润主要来自于把廉价的日本商品运回南宋出售。而南宋商品虽然在日本也广受追捧,但是主要客户只有那些贵族和领主,交易量不大,赚得并不多。所以宋朝商人经常要偷运不少铜钱过来平衡贸易。

而东海人在市舶司没什么人脉,没法带太多铜钱出来,就只能以货易货了。

现在这个时机就很不巧,新年刚过去,日本人对奢侈品的需求大减,所以将带来的南宋货物出手就更不容易了。没办法,第一舰队只好把一部分货物放在博多,慢慢出售,然后兵分两路,分别去日本的其它地方兜售。

没想到效果还不错。狄柳荫跟着起点号和纵横号北上,先去了博多东边的长门国,与博多相距没多远,宋货的价格却显著高了一截。狄柳荫在当地换到了不少山珍和海产品,其中居然有一些脸大的干鲍鱼,运回明州绝对能卖个好价钱。

受此鼓舞,狄柳荫决定再往东北方碰碰运气。不过本州岛北部多山少平原,走了一天才发现一座海边小城,派向导去打听了一下,本地人说这里叫滨田,是石见国的地盘。

“石见国?有些耳熟啊。”

狄柳荫打量了一下这里。滨田町位于一个海湾的东侧,只有巴掌大一点。町前建设了一道栈桥,有不少小渔船进出,海湾周围只有大约一公里的平原,再往内就是连片的高山了。居住区以东的小山上,建有一座微型小土城。

乡民见到有船过来,也不惊慌,反而一幅兴高采烈的样子,甚至有人划着小船过来兜售蔬菜,看来是习惯了海船到来。还有几人去了土城里报信,不一会儿,就有个穿着宋式衣衫的年轻人带着几个随从过来了。

狄柳荫与他交流了一番,得知他就是此地的地头伊东守,而且还很热情地邀请“大宋来客”去旁边的滨田城做客。狄柳荫想了想,就挑了几件小礼物跟他过去了,还把宗尊亲王写的那首《池上》展示给他看。这不是原本,而是他们回明州后请人摹写的复制品,不过忽悠日本人够用了。

不得不说,幕府将军虽然在现在只是个傀儡,但在日本人心中的地位还是很高的,这张二十多字的纸简直是日本市场的VIP门票,东海人凭着它,做起生意来简直是无往不利。如今把它一拿出来,伊东守果然肃然起敬。

两人又鸡同鸭讲地寒暄了一会儿,便开始了交易环节。狄柳荫带来的商品有香料、书籍、丝绸、成衣、瓷器等等,伊东守看着样品,一个个都爱不释手,是哪个都想要,就算自己用不完,拿去转手卖掉也有不错的利润。不过可惜滨田是个穷地方,拿的出手的只有一些海产品和少量的香菇、皮毛等山珍,数量也不多,实在是换不了多少。

伊东守咬咬牙,出门拿了两个盒子回来,打开给狄柳荫看,说:“狄君,你看这些如何?”

狄柳荫眼前一亮,盒子里分别是几根铜锭和银条,不过很粗糙的样子,一看就是冶炼技术不过关。

这时候他突然想起这个石见国是什么地方了,不就是石见银山的所在地吗?

石见银山,日本最大的白银产地,最盛时年产量曾经超过百万两,为16-17世纪世界范围内的通货膨胀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这里不但产银,也盛产铜、铁、铅等金属,甚至还有一些有色金属出产。当然,这是后来的事,现在的日本没有引入提炼白银的“灰吹法”,只能用原始的方法提炼一些银含量高的矿石,效率很低,算下人工和耗材并没比种田捕鱼合算多少,所以石见国坐拥宝山却依然只是个穷乡僻壤。

不过,即使开采效率低,这几十年下来,伊东家也积攒了不少铜和银等金属,伊东守这个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的,就很败家地拿了一些出来试图换取奢侈品。

狄柳荫心里那个激动啊,不住盘算起怎么才能从这个小子手上坑出最多的钱来。但他脸上仍然尽量装出平静而挑剔的样子,随意拨弄着那几根银条说道:“这确实是好东西,不过成色有些差啊。唔,伊东君,你这里还有多少?”

伊东守有些失望,说:“我这里只有三千斤铜,还有几百两银,不知道够吗?”

“嗯……也行吧,我东海商社这次交伊东君这个朋友了,就以五斤铜或半两银折一贯钱,请伊东君来挑选货物吧。”狄柳荫皱了皱眉头,但心里一阵狂喜,终于换到些好东西了。

对面的伊东守也很高兴,因为这个折算比例比日本的市价还要高一些,看来狄君确实是个好人啊。

一文铜钱的重量正好就是一钱(因此钱才被称作“钱”),十钱一两,十六两一斤,三千斤铜就是四十八万钱,差不多是六百贯。但考虑到铜钱在日本的升值,这三千斤铜在日本是卖不出去六百贯的,所以伊东守认为自己赚了。

但是在中国,铜是管制物资,虽然理论上六百贯铜钱可买三千斤以上的铜块,但实际上是很难买到的,有时甚至不如把铜钱融了做成铜器划算。而且现在流通中的铜钱,大多掺了不少的铅和锡,就算融了六百贯铜钱,也只能得到两千斤铜。所以以这个比例换铜,狄柳荫也觉得自己赚了。

这就是共赢啊!

银的情况也和铜差不多,日本产银,又缺铜钱,所以一两银换不到两贯钱;而在中国,银作为一种优质高值金属,被上层阶级广泛收藏,现在又不是白银大量流入的明清时期,一两银的价格极高,甚至可换三四贯钱。

这样的交易双方都认为自己赚了,自然进行得很顺利。寒露号留下了三分之一的货物,换来了三千斤铜块和将近三百两白银(听上去挺多,但堆一起还装不满两个箱子),还有不少海产品,又通过伊东守雇了两个本地的向导,便继续往东北方进行贸易了。

在向导指引下,他们又前往了东边的大田町,这里比滨田还要穷一些,没换到多少东西。直到到了再东边一点的出云国,当地有难得的大片平原,明显富裕了很多,两艘船才清空了带来的宋国货物,换了不少出云国的工艺品和贵金属返航了。

起点号和纵横号返回博多的时候,寒露号和金牛号已经停在港中了。他们走的南线沿途更富裕些,货物出手也更容易,所以早早就回来了。

狄柳荫和韩松等人汇合后清点了一下此次交易,那些工艺品和农产品先不提,光是铜就换了近万斤,还有一千四百多两的白银,此外,还有大量的战略物资硫磺,可谓收获颇丰。

不过,这些贵金属和硫磺如果运回明州,很可能会被市舶司给和卖掉,所以他们干脆在博多买了一处仓库,将这些东西存放进去,狄柳荫带着一批水手留在这边驻守。之后,第一舰队准备再在这条商路上多跑两趟,多攒点货物,等到南风季一起运回东海。

“好吧,就这么决定了,明天就动起来吧。”总结会上,韩松如此宣布道,但随后他又摸着下巴思索起来,“怎么老觉得忘了点什么东西呢?”

(sdingdiannn/ddk248666/1391309.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nn。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gdiannn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