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二友小说 > 军事 > 1255再铸鼎 > 第785章 詹先生

1255再铸鼎 第785章 詹先生

作者:修改两次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1-09-01 12:00:26 来源:顶点小说网

华夏元年,6月15日,云南,昆明。

“呵,端的是大好气象。”

蓝天之下,滇池之上,一艘画舫正在青色湖水上随风徜徉着,陈嵬正站在船楼之上,观览周围的大好风光,有感而发。

令他感慨的,不仅是周边的湖广山色,还有人——在西边通向螳螂川的“海口”,一大群民夫正在忙碌着,疏通滇池的下游水路。

二十四年前,忽必烈灭大理国,将云南之地纳入蒙古帝国的版图。十年前,忽必烈封皇子忽哥赤为云南王,出镇云南。这二十多年来,蒙元在云南施行的一直是军管治理,不设州县,而是把诸军按万户千户百户分驻各地,就地取粮、镇压反抗。虽然一时建立了统治秩序,但却也没有什么盈余能够输出,对于元国来说就是一块可有可无的地盘而已。直到三年前丢了河北,元国朝廷才决定在这处大后方建立行省,进行正规化建设,派遣了名臣赛典赤赡思丁担任平章政事,治理云南。

书友们之前用的小书亭 已经挂了,现在基本上都在用\咪\咪\阅读\\ 。

赛典赤赡思丁上任之后,做了三件事。其一是把云南的行政中心从大理城迁移到了东边的鄯阐府,建立了昆明县。其二就是在昆明兴修水利,改善民政。

昆明标志性的地貌就是城西的滇池,南北七十里、东西二十里,面积广大。滇池有四面八方河水汇入,但是出水口就只有西边的螳螂川一条,很容易排水不畅出现涝灾。赛典赤赡思丁建城昆明后,因地制宜,征发民夫疏通螳螂川,不但减缓了滇池水患,还使得螳螂川下游大量农田可引水灌溉,一举两得。

“云南之地好好经营,未必不又是一处大好基业。”陈嵬自忖道。

陈嵬此来云南,是有重要使命的。

去年来,元国的战略形势再度恶化? 今年更是连整个西北都给丢了。到现在,元国与草原祖地几乎完全失去了联系,连太子真金都被困在了和林无法回归,已经彻底变成了一个汉地王朝。而眼睁睁看着夏国的包围网日渐完成? 元国朝廷上下人心惶惶,一方面竭力抵抗,一方面也试图寻找一条万不得已之时的出路。而这出路也没几条? 东、北被华夏包围,西边乌斯藏不是人去的地方,东南宋国也突然强横了起来? 只剩西南一条路可走了。

往西南首先是巴蜀之地? 天府之国? 是个割据的好地方。但是从历史经验来看,蜗居巴蜀的割据势力几乎没有一个有好结果的? 最后大多是困死在里面? 仍然不保险。所以还是得往更南边的云南看才行。

云南虽在南方,但由于海拔较高? 气候并不酷热,对于北方移民来说不算难受。多山少地? 是个缺点? 但眼下来看反而有利于防御? 而且仔细开发一下也能垦出不少地来? 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所以,忽必烈就封了真金之子答剌麻八剌为皇太孙,出镇云南,并指派亲信陈嵬为太傅,辅佐太孙左右,又派遣一批文武官员组成潜邸班底,几如朝廷的“备份”。

不仅如此,元国朝廷还把湖广、四川一带不可靠的兵将抽调一批,编了一个侍卫亲军万户,随他们进入云南,既减少了不稳定因素,又能增强对云南的控制。这队人马,就是在这个月浩浩荡荡抵达了昆明。

太孙尚未成年,潜邸基本就是由陈嵬话事,他今日到达昆明,第一件事就是去拜访施政有方的赛典赤赡思丁。只是不巧赛典赤赡思丁正在海口工地上督工,不在昆明城中,陈嵬也正好来了兴致,便乘船来了西岸,既是拜访,也是考察。现在看来,果然名不虚传啊。

过了一阵子,画舫逐渐靠近了海口,陈嵬转头对一名侍从吩咐道:“去把孔公子请出来吧。”

侍从应声而退,不多时,一紫衫年轻人带着一名侍女从船舱中走了出来,后者还给前者打着伞——昆明海拔高,即使夏季也依然凉爽,但日头毒得很,便有讲究人白日打伞。

这讲究的年轻人名叫孔思安,乃元国衍圣公孔浈之子。

当年清河之盟后,东海国将手中的孔浈交给了忽必烈,而忽必烈为稳定人心,封其为衍圣公,推行儒学。如今形势危急,元国朝廷更是抓紧每一根稻草,强调君君臣臣之理,衍圣公地位更尊。孔浈近来身体不好,眼看着时日无多了,这次太孙和陈嵬南下,就把他儿子孔思安带了过来。

名义上孔思安是来“教太孙读书”的,但谁都看得出来,这小子自己的书都读得不怎么样,去教书不是误人子弟吗?带他南下的真正目的是一旦孔浈去世,就能立即在云南重建衍圣公传承。

孔思安从安逸的长安被带走,穿越艰险山路来到昆明,路上是积攒了一肚子怒气的。来了这昆明好地方倒是舒畅了不少,但刚更衣沐浴住了一晚就又被陈嵬拉上了船,那真是不爽得很。但见到陈嵬后,他还是不敢造次,恭敬地问道:“不知太傅唤小子过来,有何请示?”

陈嵬看了看他,又往西岸的方向一指:“詹先生可是对你期待得很,等下去见见他吧。”

赛典赤赡思丁全名拗口,因此汉臣常称呼他为“詹先生”。“赛典赤”是本名,意为“先生”,“赡思丁”是父名,当姓来用也未尝不可,总体看来还算合适。

孔思安一头雾水:“詹先生要见我是作甚?”

我一候任衍圣公,肯定是不能染指政务的,他詹先生一地方大员怎么对我有兴趣?

陈嵬笑道:“到时候你就知道了。”

又过了一会儿,船只驶入螳螂川,在最近的一处工地右岸靠岸。在此之前,已经有快船提前抵达报讯,因此詹先生收到消息,在岸边迎接了。

詹先生身穿一件土黄色的质孙服,头戴斗笠,须发尽白,在使者指点下认出陈嵬、孔思安二人,上前行了一个抚胸礼,又道:“工地寒碜,没法好好招待太傅和公子,真是怠慢了。”

陈嵬上前回应道:“哪里哪里,眼看这湖水疏通、利国利民,才是最好的招待啊!皇帝若是知道了,即便远在长安,必然也会欣慰的。这可比什么美酒珍馐都是更好的礼物,詹先生送上这么一份大礼,怎能称怠慢呢?”

詹先生哈哈一笑,又看向孔思安:“这位便是衍圣公家的公子吧?在下听闻古时孔子游学各国,跋山涉水披荆斩棘,今日公子跨越重重深山而至昆明,确实有先祖遗风呐。”

孔思安仍然一副懵懂的表情,在泥土地上小心地挪着,生怕污了鞋。但现在听了恭维,也直起身来回道:“嗯,对,教化黎民,本是我等儒生当仁不让之责……”

“正是如此!”詹先生竖起大拇指,又捋须点头道:“此后云南的黎民,就要靠孔公子教化了。”

陈嵬见孔思安仍傻傻的,出口点拨道:“詹先生之前上奏说要在云南营建孔庙,大兴儒学,因此朝廷这次才拨了这么多饱学之士过来。你来这边,也与此有些因缘。”

“嗯?”孔思安惊了,看向詹先生——他不是回回么,怎么搞起儒来了?

詹先生看出他的疑惑,道:“当年秦灭六国,书同文车同轨,方有如今的中国。我朝想在云南长治久安,也非得移风易俗不可。我大元本就是中华正统,这大理国又长年受中原风俗浸润,自然也要移汉风行儒俗才行。我已着人在昆明择地修建孔庙,建成后便由孔公子主持了。”

孔思安听有孔庙,露出喜色,说道:“詹先生真是高瞻远瞩!”

陈嵬也微笑道:“有詹先生施政牧民,再有众多儒生施以教化,这云南未来必能成一片王道乐土!”

……

陈嵬与詹先生相谈甚欢,当夜宿于画舫之上,接下来几日又跟着他在螳螂川工程现场查访了一番,之后才返回昆明城。

昆明城也仍在建设,处处工地,一副兴旺气象,令人心旷神怡。

然而,陈嵬心情还没好多久,就紧接着收到一个坏消息。

“什么,江西宋军攻入了大冶,岳州也被打了?”

他又看了看日期,是上个月的事,云南驿路不畅,现在才收到。“糟了,算算时间,到现在应当凶多吉少了。”

他急忙抽出一副地图来,标记上最新的战况:“湖广态势实在是糟糕,东边宋军开始反攻,北边若是夏军攻入南阳,那岂不是……不行,得尽快从湖广抽调兵丁移民过来才行。而且现有四川、云南两处腹地,面积不小,但仍不够,那么……”

他看向地图的左下角,点在蒲甘国的位置上:“还得寻出第三处来。”

多年前,蒲甘王曾斩杀元使,还派兵扰边,触怒了忽必烈。不久后他便指令元军南征蒲甘,给缅王一个教训。蒲甘传承数百年,军备早已松弛,完全不是饱受锻炼的元军的对手。最后元军攻入蒲甘城,迫使蒲甘国王逃亡南方近海的大光(后世仰光),寻求东海人的庇护。

由于西洋公司的介入,元军没法深入蒲甘南方,未能完成灭国之功。再加上当地酷热多瘴气,故元人战胜后没有久留,只扶持一名新国王在蒲甘建立统治,与南方的老国王进行对峙。

现在来看,蒲甘虽然有瘴热的缺点,但当地农耕条件不错,作为逃亡之地来说也不失为一个选择。甚至还有可能继续西进,觊觎印度,再创基业……

既然如此,“云南有詹先生施政,我不需过多插手,等安顿好太孙,熟悉了周近情形,便可腾出手去蒲甘一探了。”

(sdingdiannn/ddk248666/2026389.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nn。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gdiannn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