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二友小说 > 军事 > 1255再铸鼎 > 第798章 长安

1255再铸鼎 第798章 长安

作者:修改两次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1-09-01 12:00:26 来源:顶点小说网

华夏元年,7月22日,长安。

“风霜凛凛兮春夏寒,人马饥荒兮筋力单。岂知重得兮入长安,叹息欲绝兮泪阑干……”

伴随着《胡笳十八拍》的歌声,李宏上校率领一营骑兵,在关中平原的官道上向南疾驰着。

李宏之前带领第三重型旅自西北攻入关中,数日前到了长安西北百公里处的邠州(彬州),然后就接到了第八路军突破壶口抵达潼关的消息。紧接着潼关易手,胡福生率队西进,为了配合他们,李宏也率部急行军南下直驱长安。

论行军距离,潼关和邠州离长安差不了太多,但潼关往西有渭河水路,而邠州往南却多山难行,因此胡福生他们的进度要快上许多。因此,李宏干脆带着骑兵们脱离大部队先行,一路绕过几个城池,于今日抵达了长安周边。

现在,他们已经能看到横亘于长安城北的渭河水面了。

“果然,被他们先到了一步。”李宏看着河上几艘挂着夏旗的船只说道。

渭河自西向东贯穿了整个关中盆地,为当地提供了重要的灌溉水源和通航河道。元国定都长安后将其精心整治,筑堤清淤,使得通航能力大大改善,如今又是夏季,水位甚高,所以陆战二旅的船只能从黄河沿着渭河一路开到长安来。这既给士兵们输送了补给辎重,也解决了渡河的麻烦。

渭河北岸渡口区有一支夏军的骑兵小队驻扎,现在他们看到李宏部到来,便主动迎了过去,确认身份后又将他们引领至渡口旁。

骑兵们分队饮马休整,与此同时河上的两艘白鹿级向北岸靠来,准备协助他们渡河。

不仅夏军自己的船,还有不少当地的渡船也集中过来,虽然都是小船,但多一艘船也多一点运力。

李宏自己上了一艘白鹿级,看着周围渡船上的船夫卖力的样子,不禁笑了出来:“这也算是箪食壶浆了吧?”

这艘船的船长郭楚州上尉说道:“刚到的时候他们都吓跑了? 看没事才跑回来一些? 等到我们出钱雇他们帮忙,跑回来的就更多了。”

李宏耸耸肩? 道:“一般民人就是这样的? 天大地大生活最大,谁会真给元国卖命啊?我们从萧关过来? 一路上也是这样,只要出钱? 民夫抢着过来卖力。”

说话间? 蒸汽船已经在不宽的河面上驶过大半,接近南岸了,不久后就靠到了渡口上。

李宏将后续渡河工作交给骑兵营长,自己带着警卫班继续南行。

渭河之南、长安城东? 有支流曰灞河? 发源于东南山区,向北汇入渭河。昨日胡福生率领的夏军混合部队自临潼向西急行,渡过灞河后就地扎营,现在营地仍在灞河西岸。李宏他们向南行进了一阵子,便看到了这个营地? 与哨兵确认身份后进入营中,找到了这支部队的指挥官胡福生。

两人早就认识? 见面之后打过招呼,了解过彼此的情况? 便进入了正题。

“走,准备进城了!”胡福生抄起头盔就往帐外走去? 与李宏一同骑马出了营地。

在营地之南? 夏军的五个营已经列阵就绪? 等到指挥官一声令下,便向西南齐刷刷行进过去。稍后,李宏手下的骑兵也集结完毕,向南加入行军队列之中。

又过了一段时间,宏伟庞大的长安城出现在他们面前。

“这……还真是巨城啊,不愧是长安!”李宏由衷地感慨道。

元国的长安城是在唐宋旧城的基础上翻新而来,规模并未扩大,但旧城就已经很大了,城墙边长近十公里,在平原上拔地而起,几乎占据了整道地平线,巍巍壮观,令人心生赞叹,不负长安之名。

胡福生也是第一次看到这座久负盛名的城市,左右远望了好一会儿,才叹道:“汉唐古都……果然名不虚传啊。”

李宏道:“汉唐古都,却不为汉唐之人所有多年了,今日,便要将其夺回来!”

胡福生一击掌,喊道:“对,今日便要夺回长安!”

“夺回长安!”

周边的官兵也跟着喊了起来,然后逐渐扩散出去,很快声浪便在大军之中此起彼伏。

“夺回长安!”

“夺回长安!”

喊声震天动地,南方城墙上的守军都探头张望过来。

李宏意气风发,一夹马腹,向前跃出一个身位,然后回头对胡福生说道:“胡兄你且在此压阵,我去玄武门一探!”

说着,他便率警卫离开队列中央,去了右翼自己带来的骑兵营中,点了两个连,提起速度向长安城赶去。

随着距离的接近,长安城更清晰地展现在他们眼前。

长安城的北大门便是著名的“玄武门”,从北进入玄武门就是皇室居住的宫城。这在军事上实在是有些单薄,所以玄武门外又建设了两层瓮城,外敌必须攻破这两层瓮城才能真正入城。元国重建长安城的时候,对这两层瓮城又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厚度、增建了棱角马面,形成了前高后低更适合发挥火力的类棱堡结构。不仅瓮城如此,其余城墙上也隔一段距离就修了一座凸出的马面,放置大小火炮。以当时的技术水平来看,无论何人来攻,都必将在这座坚城之下头破血流。

可惜,再强的城防,也得有人守才行啊。

李宏一行不到二百骑兵,从北方原野呼啸而来,一直到火炮射程边缘才停下,硬是没遇到任何元军阻挡,就这样让他们大大咧咧逼到了城前。

“在近处看过去,这座大城更显宏大啊。”李宏左右看了看,城墙上倒是有不少人头在动,但用望远镜仔细看过去,就能发现他们衣甲都不齐备,显然是临时征召来的民兵而非正规军。

“轰!”

突然一声炮响从城墙上传来,与此同时一枚铁弹从上面飞出来,落在骑兵群前的空地上,又蹦跳着滚了一段距离,什么也没打到。

李宏看向这处炮位,不闪不避,摇头道:“距离都算不准就开炮了,这届元军不行啊。”

说话间,大概是受之前的炮声影响,又有两门炮打响了,同样没什么战果,只是有些烦。

李宏回头看了看大部队的位置,算了算时间,便对手下骑兵们道:“去给他们来点教训吧!”

骑兵们很快分出一个小队,呈松散队形向玄武门瓮城接近过去。见他们靠近,城头更多火炮打响,但实心弹在这个距离上命中率可怜,根本打不到一个个单独的人,而霰弹又打不了这么远,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些人越来越近。

最后,骑兵们在离城墙大约五百米的位置停了下来,各自下马找到简单的掩体,然后取下步枪调整表尺瞄准了城头炮位。这个距离实在太远,步枪想打中城上人难度相当高,但火炮铁弹想打中他们难度更要上两个数量级,而且射速不可同日而语,对射一段时间后,城头逐渐出现伤亡,火炮哑火,而野地上的骑兵仍毫发无伤。

李宏在后方一直注视着城门方向——实际上这种战术并非没有弱点,只要守军派一支骑兵出城突袭,野地上松散的夏军射手就只能集合后撤,所以更多的骑兵在后方待命准备随时接应。可是城门却始终没有动静,这说明城中大概已经没多少能野战的兵力了。

他笑了笑,又抬头看向城墙。经过长时间的射击压制后,城头火炮大部分已经没有动静了,即使还在活动的炮手也只敢蹲在女墙后低着头操作,装填速度很慢,有效瞄准更是不用指望。

“没必要再跟他们玩了,撤回来吧,等大部队过来直接架炮轰过去!”李宏道。

野地上的射手上马回归队列,李宏领着他们又向西驰去,侦察其它城墙上的兵力布置。长安城实在太大,他们刚去西城墙那边看了一眼,大部队就接近北城墙准备布置阵地了,于是李宏将侦察任务交给手下,自己率队回归大部队之中。

“要劝降吗?”李宏对胡福生问道。

“等等吧,城内有消息了。”胡福生指了指后方,一整行野战炮正在部署,“先打上几轮,再派人去问问情况,不降就攻城了!”

李宏不置可否地点了点头:“就这样吧,无所谓了。”

……

不久后,长安城中。

长安城中延续古制,将城区划分为一个个方方正正的坊,如棋盘般整齐划一。在这兵临城下的当口,每个坊都闭门紧守,居民不敢外出,街道上空空荡荡的,只余野狗尚不知世事在游荡。

“轰轰……”

亲仁坊旁的街道上,几条野狗正在一处多日无人的街边菜市翻找着食物,突然又一轮磅礴的炮声和爆炸声从北传来,将它们吓得蹿了出去。

而它们蹿去的方向,一行身着劲装的男子形色匆忙地赶了过来,在坊门口喊了几声,又亮出一块令牌,坊中便有人冒出头来,将他们引入坊中。

此时,其余坊市中居民皆躲在家中,内里巷中冷清无人,然而这亲仁坊中却截然不同,门前巷旁人头攒动,与新来者一样皆是青壮男子,显然是有什么不寻常的状态在。

这几人大部分都听从坊中人安排,去了一处僻静地等待,唯有为首一人被继续引领着往内里去,进了一家“永福酒楼”之中。

这家酒楼往日生意不错,但以往客人多是中下层的一般民众,今日大堂之中却坐了一群肤白体胖的富态之人。新来人进门摘下斗笠,当即就有不少人认了他出来,招呼道:“孙侍郎,怎么才来啊,可就等你了!”

来人乃是工部侍郎孙威,因家族与华夏国有联系而在长安颇有些另类的名气,而这座永福酒楼常人不知,实际上却是华夏国派驻长安的一间秘密情报站。显然,今时今日能汇聚在这间酒楼的人,就是“识时务”的长安贵人了。

孙威左右环顾一圈,笑呵呵入座,道:“我也不该是最后一个吧,这不刘兄和徐兄都没来么?……今日事急,我便不一一问候诸位了,见谅,见谅。”

又有人摇头道:“这两家都被朝廷点了带着嫡系南狩了,剩下的人不敢牵扯,也不敢来。嗬,刚才我们还议论着要不要先去封口,免得他们泄密呢。”

一名长须老者摆手道:“罢了,时至如今,大局都摆在明面上了,他们即便泄密又能泄什么?还是留点余地吧。”

这时,一名穿着修身短打扮的中年男子从后堂掀开布帘走出,向诸人走来。诸人见了,立刻换上恭维的表情,口称“石掌柜”“石兄”“石公”等等。

此人名叫石仲,是华夏国派驻长安的情报员之一,明面上的身份是这间酒楼的掌柜。原本他在长安的任务只是收集情报,但这几年来攻守之势移易,他也开始暗中与元朝贵人接触,获取更多情报并试图策反。一开始,他做得还比较小心,但随着天下大势越来越明朗,他的动作也就越来越大。如今,长安城中有头有脸的人物,居然大半与他或与他的下线有联系。

数日前,元军突然在长安城中实施禁严,民人不得出坊,各坊间不得交流,又征召青壮入军,闹得人心惶惶。这隔绝了石仲在城中的消息渠道,还是从胡福生发过来的电报中,他才知道元军可能已经撤离临安了。然后他便设法遣人出坊探查消息,果然,城中原本的正规军少了大半,各街口城关站的大多数临时征来的民兵,禁严因此也松弛了许多。当夜,他就大举派人去联络之前发展出的下线,邀请他们于今日在亲仁坊会面,“共商大事”。

下线们此时也多半都收到了消息,知道皇帝和朝廷大员们已经放弃了长安,南下避难去了,正是人心惶惶的时候。然后他们接到石仲的邀请,就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纷纷赶来议事了。

石仲也不入座,就站着咳嗽一声,然后道:“诸位,如今我军已到城外,虽入城只是时间问题,却也还有能用得上诸位的地方。时间紧急,不宜废话,如今诸位带来的家丁加起来也有数百人了,这便随我出坊,准备去北城迎王师吧!”

话音一落,诸人反应各异,有人惊讶地质疑道:“元军虽然精锐尽去,余下的多是民夫,但也是成千上万人,单凭我等这些家丁就想夺城,是不是太托大了些?”

石仲摆手道:“再成千上万,散在这么大的长安城里,能聚在一处的也没多少人。更何况,这些民夫多是长安城中住民,说不得便与诸位沾亲带故呢,一照面说不定就劝诱过来了。就这般,赶紧行动吧,不然等我军破了玄武门,诸位便一点功劳也捞不着了!”

众人见他坚决,也不再质疑,异口同声道:“那便要为王师尽力了!”

很快,义士们便从亲仁坊中成群结队涌出,向北城奔去。

各路口原本有小队元军驻守,装模作样地执行之前的禁严令,可队中大多是临时征召的民兵,根本就没什么战斗力,见了这些气势汹汹得义士们当即就吓跑了。其中还真有些被义士中的熟人认出来喊住,然后摇身一变也成了义士。

义士们的队伍就这样越滚越大,一直滚到了皇城根上。

(sdingdiannn/ddk248666/2028843.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nn。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gdiannn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