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二友小说 > 军事 > 宋成祖 > 第466章 挤兑朝廷的下场

宋成祖 第466章 挤兑朝廷的下场

作者:青史尽成灰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1-09-01 18:20:46 来源:顶点小说网

建个银行并不稀奇,稀奇的是拖到现在才建立银行……新的军制,新的金融,新的商业模式……这些东西绑在一起,是分不开的。

你一个穿越者不搞这些,就跟不当文抄公差不多,属于和自己过不去。

赵桓能挺到今天,只能说他是真的谨慎。

“大相国寺也是有功的,至少他们推广了钱引,让天下的商贾都接受了这个新鲜的东西。”

户部尚书陈康伯跟在赵桓的身后,亦步亦趋。

眼下赵桓治国,已经形成了惯例。

通常情况下,是政事堂总揽庶政,要做多少事情,具体时限如何,都在政事堂有一本账,每个在京衙门都有。

诸位尚书大人就跟领作业的小学生一样,拿了作业本,回去落实,然后再交作业……与此同时,御史台会盯着作业的成色,如果哪位尚书干糊弄公事,就会被弹劾。

只要还不差的制度,在运行初期,一定是高效过人的。

结果就是诸位尚书头疼不已,每天就跟上刑场似的。

有些百年痼疾,甚至是千年痼疾,他们上哪里一下子解决?

解决不了,就要在政事堂会议上接受批评。

好容易熬到了尚书高位,半步宰执的大能,被人这么修理,着实不舒服。

不过再看看宰执诸公,像赵鼎,李若水以下的的重臣,貌似也不怎么舒坦。

他们是负责跨部衙的政务……比如张浚就接了长城建造,军屯设立,学堂推广,发展畜牧业这几项横跨工部、兵部、礼部和户部的职责。他每天忙得脚不沾地,头晕眼花。

相比起张浚,李若水的任务单一了不少,但是却更让人吐血……他负责治理黄河!

没错,赵桓终于有精力向黄河发起挑战了。

说到底,黄河是个人地水三者的矛盾。

人口压力,逼迫农民不得不开垦土地,多种庄稼,而植被损耗造成水土流失,洪灾不断,粮食减产,迫使开垦更多的土地……

这玩意就是个死循环,在农业时代,一旦开启了,就止不住,更不要说还有小冰河期的气候加成。

最终的结果,大约就是“三马”择一。

只不过赵桓有个不错的窗口期,金人南下,造成北方人口大量难逃,黄河两岸出现了大片的无人区。

毫无疑问,兵连祸结,这是一场灾难,可人口减少,也确确实实让治理黄河有了希望。

加上赵桓推行均田之后,随即建立了严格的户籍制度。

这套体系建立起来之后,赵桓给老百姓提出了要求,每个村子,要严控外来人口,同时保持水土,不许过度开荒,以免毁了好容易到手的家园。

这条策略在目前看来,是相当有效的,毕竟老百姓不愿意更多人来分享土地,而且他们对自家田地的爱护程度,远超想象,绝大多数人都能认真履行。

不过赵桓也清楚,再有十年八年,每一家生儿育女,农田不够用,自然又会到四海无闲田的地步。

到了那时候,再讲道理,再下旨意,就没什么用了,必须拿出真正的利益交换。

所以说,赵桓手上大约有个十年机遇期。

而赵桓给李若水的任务就是在十年之内,在关中广泛种植树木,恢复林区,在下游想办法疏通水道,建立起泄洪区,迁移一些城市人口……总而言之,要探索出一条治理黄河的有效措施来。

“圣人出,黄河清。若是能在朕死前,看到黄河清澈,也就死而无憾了。”

官家的一句话,落到了李若水的头上,那就是一座结结实实的大山。

李相公算是倒了霉,一年之中,有大半年都在外面跑,去探查水文,去老百姓家里了解情况,询问老农,去武学和太学,寻找懂得治水的人才。

忙到了最后,李若水在写名字的时候,忙中出错,写了个李治水。

一下子就传开了,这位李相公索性真的改名了,就叫李治水!

还就不信了,治理不好黄河!

朝中诸公,轻松的没几个,像总揽全局的赵鼎,基本上就住在值房,十天半个月,回不了家里。

只不过大家伙虽然身体累,心里却还是轻松的。

因为谁都清楚一个道理,千百年的历史上,能专心干事,不用受到掣肘的,也就是那么有限的寥寥时光。

整个大宋朝,除了赵匡胤的那十几年,基本上就在扯皮了,后面更是翻烧饼,不停折腾。

好容易有个做事的时间,正好大展拳脚,只要干成一件,就能流芳百世。说句不客气的,哪怕大宋朝完了,他们还能在青史留名,受后世敬仰。

天时地利,只要有点能力,谁又能坐失良机?

赵官家对待主要的政务,都是如此分配。

不过一些特殊情况,就需要皇帝陛下亲自来抓了。

诸如用兵,诸如对外,也诸如钱引!

“官家的话,臣不敢苟同,将钱引的功劳尽数归于大相国寺,这不公允,官交子早就推行了,随后还有钱引,如何能把天功归于大相国寺?”

赵桓微微含笑,“陈尚书,你就别琢磨着赶尽杀绝了,大相国寺也的确帮过朕的忙,给他们一条活路,难道不成么?”

陈康伯绷着脸道:“官家既然挑明了,那就请恕臣狂言……僧人经商,还打算以商乱政,本就该严惩不贷,死有余辜。万不该有纵容之心。”

又是个耿直的,赵桓有点招架不来,唯有不言。

倒是陈康伯,他把话又拉回来了。

“回官家的话,臣倒是以为,此时想杀大相国寺的不是朝廷,而是那些豪强大户!”

赵桓不动声色,突然幽幽道:“包括郑家吗?”

陈康伯略迟疑,就反问道:“王子犯法,可与庶民同罪?”

赵桓嘴角上翘,不客气道:“罪加一等!”

瞬间,陈康伯无话可说,必须缓缓了,

毕竟郑家牵着郑太后,郑太后牵着赵佶……即便不考虑赵佶,她也是前朝皇后,赵桓的嫡母,半点不顾及,怕是不好吧?

“没有什么好不好的,你要是觉得投鼠忌器,就让太上皇写个手谕,说明他现在幡然悔悟,大义灭亲,越发明白,对待皇亲国戚,更需要严厉执法,大宋优先云云……”

陈康伯翻了翻眼皮,彻底无语了。他都开始同情赵佶了,摊上这么个儿子,是真的半点脸皮也不剩啊!

“臣懂了官家的意思,现在倒是只剩下一件事,那就是如何维护住钱引的威望,不至于受到大相国寺牵连了。“

没错!

从这件事情一开始,大相国寺就是注定被碾碎的渣渣,没有半点悬念!

这帮和尚有什么权力吗?在官场有多少盟友吗?

他们把持钱引,又当了多少人的路?

别看有那么多豪门世家跟他们往来密切,可是真正到了关键时刻,抛弃他们,就跟玩似的。

而且其中还有很多人,把大相国寺当成了攻击赵桓的武器。

大相国寺完蛋,钱引毁了,官家威望大损,以后纸币这块,被钱庄票号瓜分,成为一些商贾豪门的掌中之物,岂不美哉!

“陈尚书,你想维持住钱引,就不能毁了大相国寺,他们是连在一起的……不然朝廷背不起这口黑锅!”

赵桓笑呵呵说道,陈康伯稍微一愣,却也是无奈长叹,道理还真是这么回事。

眼下的钱引是大相国寺弄的,用百年声誉来担保,用遍及天下的商业网络去推广,在很多人的眼里,大相国寺和钱引就是绑在一起的。根本分不开。

想拿大相国寺开刀,却不伤损钱引,是很难做到的。

“官家,话虽如此,可是那帮僧人超发钱引,借此掌控天下财富,却是用心歹毒,其心可诛。根据这几天的估算,他们手上的现银不会超过一千万两……可紧紧朝廷知道的,他们就发行了一万万五千万缗钱引。还有承销的国债,各种借款……林林总总加起来,数量骇人听闻,他们根本就是在干无本万利的生意,论起手段之狠,胃口之大,就连山大王跟他们比,都要汗颜。”

赵桓点头,“陈尚书讲的没错……只是有一件事,不知道你想过没有……朝廷接手之后,朝廷又有多少存银,可以维系钱引呢?”

“这个……朝廷又怎么会和寺庙相同。”

赵桓再度点头,“你又说对了,朝廷岁入虽然很多,但扣除各种开支,每年能留存下来的存银,实在是有限,好多时候还是亏空,假如朝廷接手之后,面对挤兑,朝廷该当如何?”

该当如何?

一句质问,直戳陈康伯,这位户部尚书又有什么高见?

“官家,谁敢恶意挤兑朝廷,自然该严惩不贷,就算砍个血流成河,也在所不惜!”

赵桓突然一笑,“陈尚书,你可懂了?为什么之前的交子废了?”

陈康伯顿时一怔,猛然醒悟……发行纸币,就没有不超发的!要是按照准备金发纸币,还上哪赚钱去?

任何一种失败的纸币,都是治理失败,威望崩塌,信用破产……不只是前面的交子务,不只是大相国寺,也包括接下来的皇家银行。

和赵桓的这番谈话,君臣定好了调子……也就在皇家银行宣布收回钱引务的当天,开封等地就出现了挤兑。

等待他们的不是金银,而是刀枪!

不出意外,郑修年,还有十九个带头挤兑的,悉数被抓,打入天牢!

(sdingdiannn/ddk265256/2072091.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nn。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gdiannn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