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二友小说 > 军事 > 宋成祖 > 第530章 通倭

宋成祖 第530章 通倭

作者:青史尽成灰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1-09-01 18:20:46 来源:顶点小说网

文德殿,赵桓一身宽松的道袍,甩着大袖子,飘然而至。

当了十多年天子之后,赵桓是越来越不讲究了,他厌倦了繁琐的朝服,除了正式大朝,或者重大典礼,他基本上都是穿些宽松的棉布道袍,只图舒坦。

朝中大臣也管不了他,倒是民间很多人私下议论,果然是赵佶的儿子,这爷俩一个癖好,不出意外,赵桓也继承了道君皇帝的光荣称号。

不过真正的近臣都明白,赵桓随意的穿戴,其实是释放一个信号,就是皇帝没有那么尊贵,属于一种亲民之举。

尤其是在召见朝臣的时候,穿的随意,言语也就可以随意一些,哪怕说得过了,也不用害怕。

咱道君皇帝是很有心胸的。

这和初登大位时候,谨小慎微,处处端着,已经是完全不同的心态了。

“陈康伯,你执掌丁口田亩,又有同平章事衔,位同宰相,举足轻重,你现在弹劾同为户部尚书的王次翁,不管真假,你们二人不光不能共存于户部,只怕都没法并立朝堂。朕注定要失去一位重臣,朝堂注定要动荡一段时间,朕心里可不好受啊!”

赵桓坐在龙椅上,上身前倾,双手交叉,仿佛杂乱的内心。

陈康伯直竖竖跪在面前,他沉声道:“官家所言极是,臣承蒙皇恩,执掌户部。正因为如此,才不能纵容奸佞,为祸朝堂,臣生死事小,这个小人,臣必须铲除!”

他伸手怒指王次翁。

王次翁由于没有同平章事衔,所以比陈康伯矮了半头,但是他也执掌户部一半的工作,诸如商税,关税,预算,这些都在他的手里,论起权柄,一点也不小、

而且随着商税越来越多,王次翁的影响力甚至有超越陈康伯的趋势。

“官家,臣出身州县,一路高升,承蒙官家恩典,才能成为一部尚书,为国理财,臣不敢说殚精竭虑,却也是小心翼翼,唯恐有半点差错。臣深知一世清名的重要,陈尚书污蔑臣为小人,若是不能证明清白,臣又有何面目留在朝堂?臣,臣请官家做主啊!”

王次翁说完,匍匐地上,泣不成声,委屈的和孩子一般。

赵桓深深吸口气,王次翁说得没错,他是地方官出身,在抗金过程中,由于输送钱粮有功,高升一路转运使,后来调入京城,侍郎,尚书,一路走来,成为朝廷重臣,属于典型的循吏。

他能升任户部尚书,还有赵鼎等人,打算牵制陈康伯的意思,毕竟快两万万缗的岁入,不可能让一个人说了算。

赵桓想拆分六部,也和政事堂的想法不谋而合,只不过官家走得更远罢了。

“王次翁,你让朕做主,陈尚书也让朕铲除宵小,到底谁说的有理,还要看证据啊!”

王次翁点头,“官家,臣明白,今天臣就在这里,和陈尚书当面对质,没有个结果,臣绝不罢休!”

王次翁一扭头,冷冷道:“陈康伯,你放马过来吧!”

陈康伯微微冷哼,稍微沉吟,便问道:“去岁修皇宫大殿,从海外进了一批木材,花费了一百五十万缗,可有此事?”

王次翁立刻道:“确有此事,只不过这可不光是木材,还有五十艘大船的开支!二百根大料,五十艘大船,还有其余金沙等物,一百五十万缗,可不贵啊!”

陈康伯呵呵一笑,“是不贵,可你为什么没有租用商船,非要坚持户部自造?”

王次翁顿时连连摇头,“陈尚书,你这就是明知故问了,这些年海外商贸往来这么多,户部需要采买的东西也多,如果每次都要租用船只,开销也太大了吧?”

“所以你就自造船只了?”

“没错!”

“那为何户部的名下,只剩下二十艘了?足足有三十艘不翼而飞?”

王次翁一听这话,更是放声大笑,丝毫不在乎,他甚至都不搭理陈康伯了,而是扭头看向赵桓,“官家,这事情臣已经上呈政事堂,想必政事堂已经告诉官家了。”

赵桓点头,“确实如此,户部督造的这批船质量不合格,经不起风浪。提举船厂的官吏已经发配西域。航路上遭遇风浪,也情有可原。”

听官家帮自己说话,王次翁立刻磕头,“臣还是难辞其咎,说到底是第一次督造船只,缺少经验。臣愿意受罚,从此之后,必定吸取教训,再也不会出现差错了。”

赵桓看了看陈康伯,又道:“损失几十艘船只,的确是个大事,可国家这么大,总不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事情。既然不是王尚书有意为之,就不会直接定他的罪……一国尚书,朕之手足,总不能破了皮,就砍掉一根指头吧?”

陈康伯绷着脸道:“官家爱护臣下,臣以为是情理之中。办事出了差错,也是难免。可臣想问官家,如果这些船只并没有损失在海上,又该怎么说?”

一瞬间,赵桓的眉头紧皱,显然有些意外。

而在另一边,王次翁的脸色骤变,不过只是一闪,他就恢复了正常,反而哂笑道:“陈尚书,那可是十丈以上的大船,因为遭逢狂风巨浪,损失在了海上。你想说我贪污了这些船只吗?”

“没错!”陈康伯冷笑道:“你就是贪污了这些船只!”

“我,我贪污船只,我能藏在哪里?”王次翁反诘道:“你这话简直跟笑话一样,三岁孩子都不信!”

陈康伯依旧镇定,哂笑道:“这么多的大船,放在大宋,固然不行,可放在外面,就不好说了……比如倭国!”

“倭国!”

王次翁大惊失色,几乎站起。

他慌忙冲着赵桓磕头,涕泗横流。

“官家,冤枉,天大的冤枉!臣是大宋臣子,如何能自甘堕落,勾结倭国啊?陈康伯分明是诬陷臣,请官家给臣做主啊!”

此刻的赵桓倒是不慌不忙了,他斜靠在龙椅上,眉头微皱。

“陈康伯,你说这些船去了倭国,王尚书何以要把船只送去倭国,他有什么动机,你又有什么证据?”

陈康伯挺直腰背,朗声道:“回官家的话……王次翁打倭国的主意,自然是倭国的银山!”

赵桓眉头挑了挑,似有所悟,竟然下意识点头。王次翁却是吓坏了,“官家,臣,臣冤枉啊!”

赵桓一摆手,“不用着急,朕先听完陈卿的说法。”

王次翁的心不断下坠,他只能伏在地上,脸色愈发苍白,嘴唇甚至不自觉颤抖起来。

如此隐秘的事情,陈康伯怎么可能知道?

这家伙不声不响,又怎么抓到了他的把柄?

多半只是捕风捉影,没什么了不起的!

王次翁不断安慰自己,可陈康伯却是没有半点放过他的意思。

“官家,臣这里有一封胡士将的札子,请官家过目!”

胡士将!

听到了这个名字,王次翁肩膀耸动,从鼻尖儿流下了一滴冷汗。

坏事了!

赵桓伸手,接过了札子,但是却没有看,而是随意压在了手掌之下。

“陈康伯,如今高丽和倭国的情形如何?又怎么有了敛财之机?”

陈康伯忙道:“回官家的话,臣虽然执掌户部,对于战事也是有所了解的……自从胡士将去了高丽之后,就发动高丽兵马,攻击对马岛,双方战事不断,一直到了现在。”

……

高丽和倭国的事情,不是三句两句能说明白的。按理说这二者都算是大宋的属国,在抗金的时候,也都出过力气。彼此攻伐,会不会影响大宋的形象,让人觉得大宋家教不严呢?

其实也没有这么多担心,毕竟在东北亚这块,就剩这么两个看起来还像国家的属国了。

胡士将接了高丽行台之后,就发兵讨伐对马岛。

理由也很充分,此前倭国以对马岛为跳板,登陆高丽南部,霸占了一些土地,不愿意离开。

现在为了高丽的安全,拿回对马岛的掌控权,自然是情理之中了。

胡士将开启战端,对于高丽来说,绝对是个好事,首先他们和倭国千年仇恨,彼此恨不得屠光了对方。

再有高丽的日子着实艰难,都活不下去了……跟倭国打仗,至少能吃一口军粮,不至于饿肚子。

侥幸还能抢点什么,发一笔小财,如何不愿意!

大宋这边,竟然也是愿意的,尤其是已经移民过去的汉人,他们更是盼着消耗高丽的壮丁,把地盘让出来给大宋移民。

因此光是闽商就给胡士将提供了三百万缗贷款,还提供了上百万石粮食。

甚至有十几家闽商联合发话,打!打下去!

只要多打一天,就多给一万贯。

胡士将面对这个局面,更是乐得下手,毕竟一个文官想弄点军功还不容易呢!

大宋这边斗志昂扬,一心求战。

可转到倭国这边,情况就有点微妙了。

首先倭国在抗金这块,是出了力气的,至少表现比高丽好。

论功行赏,不说把高丽给他们,也不该发兵讨伐啊!

大宋这件事情上,愧对属国。

你不仁,我不义。

倭国上下,就出现了强烈的反对大宋的声音。

其实也是他们自作多情,真正出兵帮助大宋作战的只是平氏,更准确说,是平忠正。

靠着上国的青睐,平忠正返回倭国之后,开始推行新政。

他的第一项政令,就是废刀令!

平忠正认为倭国的混乱,源于武士集团做大,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他的设想是废除武士特权,重新招募士兵,建立起一支属于他的强兵。

然后以这一支兵马统一倭国,到时候是自己做倭国之主,还是当实际控制朝政的权臣,都看上国的意思。

反正他已经是大宋的东瀛都护了。

平忠正开始推行新政之后,立刻就遇到了剧烈的反弹。

令人讶异的是居然不是那些武士率先反对,而是普通的底层人。

没错,就是那些见到武士,要让道施礼,稍有不敬,就会被打杀的倭国普通人。

倭国人的奇葩之处,自然不必多说。就拿那些名贵的武士刀来说,为了表明刀锋锐利,在铸造好之后,甚至会用活人试刀。

给贵族服务的铸刀世家会上街随意找一个“幸运儿”,然后拿他实验刀锋如何……有时候为了实验一口刀,要死的人超过十个。

只有这种染血的宝刀,才能配得上贵族的身份。

尤其令人发指的是,居然有这种铸刀世家存在,代代传承,把工匠技能都点满了。

不得不说,真是活久见了。

按照道理讲,颁布废刀令,取消武士特权,底层百姓该极力拥护才对。

奈何这是倭国啊!

倭国的常识就是没有常识!

底层人听说废刀之后,很多人居然去哭求平忠正,不要废刀,不要废掉武士。

他们的理由也很奇葩,如果废除了武士,没人打仗,就需要他们上战场。

普通人不想承受战争的残酷,所以他们宁愿忍受武士的压榨盘剥。

第一道政令就碰壁了。

平忠正实在是接受不了……颁布废刀令,废除武士集团,那是为了天下太平,为了不受压榨。

即便日后还有战争,也会比现在每天打仗要好!

而且你们就不想挺直腰杆,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吗?

为了尊严和地位,投身军伍,报效国家,这不是很正常吗?

平忠正在大宋的这些年,见了太多舍生忘死的英雄,从牟驼岗到燕山府,到处都有殉国将士的丰碑。

在倭国,为什么就不行?

很不幸,不是每个人都配拥有尊严。

废刀令推动不下去,底层百姓动员不起来,原本追随在平忠正身边的势力也相继瓦解,除了一个空头的东瀛都护,什么都没有了。

没持续多久,平忠正就在忧愤之中,染病死去。

残酷的事实证明,在倭国推动变革,甚至比高丽还要艰难。郑知常好歹是弄得天下大乱,才丢了性命。

而平忠正连第一步都没有走出去,就直接挂了。

还能说什么?

失去代理人之后,来自高丽的攻势越来越凶猛,倭国这边压力也越来越大。

“官家,根据臣的消息,倭国给王次翁送了厚礼,希望他帮忙周旋,除此之外,还给他派遣了一百名武士。身为朝臣,豢养这么多倭国武士,真不知道是什么用心?”陈康伯毫不客气道。

(sdingdiannn/ddk265256/2099289.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nn。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gdiannn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