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二友小说 > 军事 > 宋成祖 > 第543章 实业为王

宋成祖 第543章 实业为王

作者:青史尽成灰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1-09-01 18:20:46 来源:顶点小说网

赵官家只是一句话,大宋的上下便已经动员了起来。

一个年纪,精力,威望都在巅峰期的天子,着实是太可怕了,各地掀起了一场针对不法商贾的雷霆行动。

凡是有什么坑蒙拐骗,囤积居奇恶行的商贾,都战战兢兢,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有人冲进来,把他们扭送衙门。

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下牛英,这位素来以杀心著称的治安部尚书,这一次居然没有举起屠刀,相反,他要求各地必须按照证据办案。

如果敢陷害无辜,诬陷无罪商贾,必有重罚。

牛英的身份太特殊了,特殊到了他做什么事,都会有人觉得是官家授意的。

这就很玄妙了,大家印象中的牛英是什么人?

不学无术,粗鲁不文,残忍好杀……这么一个东西,身居高位,如果能干出什么有道理的事情,那多半是有人指点的,偏偏又只有官家能命令他。

于是一个让人无语的情况出现了,牛英居然隐隐成了赵桓在政事堂的代言人。

他自己也变成了钦差大臣,说话的份量急剧上升。

只不过大家伙真的弄错了,这事不是赵桓授意的,人家牛英也是读书的。

想什么四书五经,牛英是读不懂的,但是这些年除了许多新的学问,牛英闲暇的时候,也读一些。

刚开始的时候,当真是硬着头皮,怀着上坟的心在看……可看了一段时间之后,牛英渐渐开窍了,还真能明白不少。

到了最近,在学界就讨论工商的问题。

过去把农桑视作根本,工商是末业。

可是随着作坊越来越大,再也不能等闲视之了。

就在京城的西山,有足足五万人挖煤,在几十里之外,铁厂高炉成排,工人过十万,每年给边军提供的铠甲就有五万副,还不要说别的东西。

天津港口的船厂雇佣了八万人,江南的纺织作坊,几千架织机比比皆是。

到了这一步,作坊已经不是父子师徒的家庭模式了。

而且从作坊出来的产品,也相当惊人。

到了这一步,谁也没法依旧简单把工商视作末业,甚至也不能把工商连在一起。

因此有一批有识之士,就极力主张,把工商拆开。

工业包括采矿,冶金,加工,营建,制造等等……至于商业,则是单纯的商品买卖,牵线搭桥,从中间获取利润。

按照这个分类方式,古往今来,中原大地上,最多的是商业。

天南地北的商贾,靠着聪明的头脑,敏锐的嗅觉,从各地收购土产,拿到另外的地方出售。

为了方便商贾经营,才出现了柜房、金银店,钱庄票号……其实包括以前的大相国寺在内,都是依附商业兴旺发达的。

当然了,商人也不完全是投机取巧,事实上长途贩运也是很辛苦的,好多商人又自己开作坊,制造商品……但是总体而言,都是以买卖为主。他们不制造商品,只是商品的搬运工。

而且但商人积攒了一定的财富之后,就不免走上投机取巧的道路,毕竟低买高卖,囤积居奇是他们的本能。

也正是因为如此,商人才有了奸猾狡诈的印象,被视作四等公民,属于人下人。

工和商搅在一起,工匠被商人拖累了名声,自不必说。

这些年作坊不断发展,工业制造的规模越来越大,工商之间的差别也出来了,简单说,工业还是要创造财富的,而且效率还高得离谱。

一个占地二三十亩的丝绸作坊,一年到头,能产八十万匹丝绸,出口海外,能带来两百万以上的银子。

如果拿来种田,只怕连二百两都没有,差了何止百倍!

这篇文章最后,大声疾呼,必须重视工业,吕相公提出农商皆本,需要修改了,要改成农工皆本才对!

让牛英看深奥的圣人之学,他是不行的,但是这种涉及实务的内容,他比一般学者理解的深多了。

甚至有种恍然大悟,醍醐灌顶的感觉。

所以在牛英看来,官家说敲打商贾,这是绝对不包括老老实实的工厂的。那些采矿织布的老实人,是不在打击之列的。

谁敢动他们,老子跟你玩命!

“表现不错,体会圣意,部署安排,也都算得当……”赵桓突然笑了,“牛英,你现在的水平,能当个宰执了。”

牛英咧嘴憨笑,闹了闹后脑勺。

“官家不要取笑臣了,臣的这点学问,要是成了宰相,才是给大宋丢人呢!”

赵桓哑然失笑,“牛英,你也不要妄自菲薄,说句实话,到了尚书一级,还能好好读书的人已经不多了。”

停顿少许,赵桓又问道:“牛英,你说赵相公的学问如何?”

“自然是极好的。”牛英连忙道。

“那他能不能区分好工商的差别?”

“这个……”牛英咧嘴笑了,“官家,臣都能想明白,赵相公怎么可能不懂?”

赵桓摇头,“这就是想当然了……你以为坐在高位上的人都会了不起吗?都是天纵之才?”

牛英虽然憨厚耿直,可这种话他是不敢接的。

好在赵桓也没为难他,而是自顾自道:“能爬上高位,只能说在某些时候,某种抉择的情况下,他做对了,走到了大多数人的前面,从而飞黄腾达……可若是过了许多年,情况不同了,故步自封,跟不上来,自然也就落后了。哪有一个人能聪明一辈子的,你说是不是?”

牛英咧嘴憨笑,只是道:“官家说得有理,可臣是真的干不来,官家就别为难臣了。”

“哼!”

赵桓气得冷哼,“没出息的东西,狗肉上不得席面……滚吧,这一次朕不给赏赐了。”

官家大怒,牛英没什么说的,赶快晃着肥硕的大肚子跑了。

一个人有多大的本事,他还是清楚的。

像他这种情况,能做到一部尚书,已经算是老天开眼,神佛保佑。

再想往上爬,那是绝不可能,他也不盼着……只不过听官家的意思,赵鼎赵相公,怕是要走到头了。

牛英没心思卷入未来的首相之争……只不过令他头疼的是想躲也躲不开……三天之后,赵桓突然降旨,让他进宫。

等牛英赶来之后,这才发现朝中大佬齐集,包括一些翰林院和国子监的学者官员,也都在。

赵桓的内阁也来了,甚至是朱熹也赫然在列。

另外还有一个年轻书生,看起来还不到三十岁,此人叫陆九思,他爹叫陆贺,是个地方上的教书先生。

陆九思还有个幼弟,叫做陆九渊。

像这种书香门第,按理说是有标准流程的,读书,考功名,经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最终改换门庭。

只不过陆九思的情况有些特别,简单说他家人口多,靠着老爹教书,生活困难……结果有一次洞庭贼头杨幺返回家乡,途径抚州,经人介绍,知道了陆家祖上出过大官,颇有威名,结果杨幺就突发奇想,愣是要举荐陆九思。

陆家知道杨幺是军中悍将,名声很大,可以往他毕竟是个水贼头子,不受待见,因此陆家想要拒绝。奈何杨幺认准了的事情,陆家哪里抵挡。

结果陆九思就进了武学。

只不过和一般剧情不一样,陆九思没有一下子龙傲天了,学习成绩也算不上好,毕业考试更是考了三次,才勉强通过。

别人从武学出来,都是领兵,唯独陆九思,被分去了军械监。

一个高材生不领兵打仗,转头弄锤子斧头,着实令人汗颜。

只不过到了军械监之后,陆九思的优势发挥了出来。

原来他不是笨,只不过是书生气太重,又太腼腆。这种性格在武学肯定吃亏,毕业沙盘推演,他哪里比得上那帮天马行空的活土匪,成绩差,也就不足为奇。

可是当陆九思开始老老实实做事的时候,他的积累就发挥了效果。

陆九思在钢铁作坊干了五年,结果弄出来十几种规章制度,都得到了认可,甚至可以说凭着一己之力,摸索了一套工厂管理办法。

了解越多,陆九思的想法就越多,就越清楚工商之间的差别……因此陆九思断然写了这篇文章,想要替工厂正名。

同时陆九思也希望能把朝廷在军械作坊探索出来的模式,推广到全国……

说来讽刺,陆九思的想法没有得到朝廷诸公的认可,包括兵部尚书刘子羽都没怎么在意,却让一个粗鲁不文的牛英发现了。

“牛英,这位就是陆九思,你们也算是知己了,该认识一下。”

陆九思是白面书生,只不过在作坊时间久了,脸色黝黑发红,好在书卷气还是有的。

“下官见过牛尚书。”

牛英吓了一跳,慌忙道:“可别,您算是咱半个师父,我可不敢欺师灭祖!”

牛英这话顿时引来一阵哄笑,你也懂尊师重教?

牛英急红了脸,“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你们不能把人看扁了……我,我是真正读过陆先生文章的,我赞同农工皆本!”

最后四个字,正是陆九思的核心主旨,他也略显激动起来,“官家,微臣以为凡是创造财富的行业才可以作为本业,农、工,都是如此……其余商贸,金融,都是辅助实业,为的是让农业和工业发展更好。但若是喧宾夺主,可就大错特错了。”

赵桓面带笑容,这人能有如此超前见识,简直让赵桓大喜过望。

“很好,那你如何看苏州的丝绸行业?”

陆九思稍微顿了顿,便道:“官家,微臣以为江南的丝绸商人还是停留在兼并土地,垄断生丝上面……其实他们想要更多获利,大可以改进织机,提供工匠的水平,改进印染技术,甚至是加强管理……总而言之,方法一大堆,像他们这样,恕微臣直言,就是鼠目寸光,就是纯纯的商人想法,算不得高明!”

赵桓看了看朝堂诸公,有人听懂了,露出了惊喜的神色,有人还在糊涂着,并不明白陆九思讲了多么重要的事情……赵桓沉吟片刻,就笑道:“这样吧,陆九思升任监察御史,前往苏州和松江,推广朝廷作坊模式,革新丝绸产业。”

陆九思连忙谢恩,他却是不清楚,这是很长时间以来,赵桓第一次越过政事堂,直接任命官员……

(sdingdiannn/ddk265256/2107791.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nn。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gdiannn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