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二友小说 > 军事 > 终宋 > 番外篇·遗老(为盟主“户口他爹”加更)

终宋 番外篇·遗老(为盟主“户口他爹”加更)

作者:怪诞的表哥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3-05-15 01:18:35 来源:顶点小说网

建统十九年,开封。

在城西南隅,有一个不大的宅院,乃是伊川郡夫人谢道清的住所。

庭院里草木稀疏,许是打理的人并不上心。

谢道清正坐在摇椅上,听着赵昰读报纸。

“……至七月三十日,伊贺十三郎及其同伙就擒,奈良县恢复了安宁。此次剿匪行动代表着本州路叛逆势力的彻底消亡,从此海商可放心前往本州路。”

赵昰读过,稍微休息了一下。

他身材瘦小,体弱多病。

好在官府从不克扣他的医药费用与该有的俸禄,终于是平安长到了十六岁。

“祖母,这版读完了。”

“上次的报纸还说这些倭国忍者飞天遁地,两天又被官兵给剿了。”谢道清缓缓喃喃道:“你说,陛下的兵,真就无人能敌了吗?”

“肯定不是倭国这些余孽能敌的。”

赵昰把报纸翻到背面,清了清嗓,道:“忍术介绍,西晋八王之乱后,有江南人为避兵祸,漂洋过海,辗转抵达东瀛,时倭民称之‘秦人’,秦人不仅教倭民纺织、水利等技艺,且教导倭民新乐、武艺,与孙子兵法相融合,遂为忍术……”

“原来如此,连忍术也是我们这传过去的。”谢道清道:“这些倭人,这也是我们传的,那也是我们传的,就没一桩技艺是他们自己的。”

“都划入疆域了,哪还有倭人啊。”

“唉。”

谢道清深深叹了一口气,想说什么,却又不敢。

直过好一会,她终于忍不住,招手让赵昰俯耳过来,才道:“这要是我们大宋,多好啊。”

赵昰眼神一黯,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谢道清也就是图一时嘴快,说过之后又后悔起来,道:“你啊,就当我没说过这句话,继续读报吧。”

“好。”赵昰再捧起报纸,却是愣了一下,迟迟不再读。

谢道清等了一会儿,不由开始催促起来。

“祖母,是……是有人倡议,要废除赵氏的封号,说……说税赋皆民脂民膏,岂可使百姓再供养无功于国之前朝遗老,陛下尚且俭朴……”

谢道清大怒,一把抢过报纸,偏是老花眼看不清。

“无功于国?老身决意归顺,使江南免于战火,功在万民,老身不俭朴吗?你看看这庭院。”

“祖母,莫理会它,这杂闻报谁都能在上面说上几句,这又不是朝廷的诏书。”

“一定又是那些新学社的祸害!祸害!”谢道清啐骂不已,“读书人中的败类!”

赵昰动了动嘴唇,有句话却不敢说。

因为,写这篇文章的,并不是什么倡导新学的学者,而是赵氏宗亲、如今名播天下的大书法家赵孟頫。

赵孟頫不仅在这报上刊了这样的文章,还赋了诗,言‘往事已非那可说,且将忠直报皇恩’。

事实上,大宋宗室有很多,但基本已没有前朝留下的爵位要继承,与平民无异。当然也能凭自己的才华、本领任官。

赵昰记得,很小的时候,就有一位姨娘王氏主动弃了朝廷封给她的夫人封号,以示与前朝一刀两断,之后凭文采任了女官。

没多久,他名义上的母亲全氏也弃了田川郡夫人的封号,不知所踪。

这些年唯有谢道清与他,还守着过去的荣华不肯放下。

赵昰有时也会想,如果能舍了郡公的爵位,这辈子能活得更畅快些,但也只是想想而已。

他舍不得,这辈子有朝廷供养,衣食无忧,没什么不好的。

偏是有些人,总是眼红,想踩着他往上爬。

~~

建统二十年。

“老夫人临终前还有何愿望?”

“请官府为我孙儿说一门亲事。”

“这……好吧,此事我尽量办到。”

谢道清又喃喃道:“老身还想再听汪元量弹一曲琴。”

这个要求就让特意来为她送行的龙亭知县很为难了。

至于为何是他来?

因为开封知府不愿来。

“好吧,我派人去请,但他是否来,看他自己,老夫人稍候。”

谢道清道:“官府请人,岂有不来的?老身就这最后一个愿望了。”

“是。”

龙亭知县不由觉得她没眼色,自己不过是出于礼节,代表朝廷来慰问两句,偏摊上这些事,还点名要如今最负盛名的琴师,他遂起身告辞。

谢道清等了许久许久,终于听到外面有琴声响起。

她满意地点了点头,等到一曲弹罢,眼中神彩尽去,最后招过赵昰,道:“我走之后,你要安分守己……”

“孙儿晓得。”

“陛下宽仁,不会想到为难你……但怕的正是陛下完全忘了你,免不了有些人打你主意,你一定莫要惹事,凡事找官府。”

“好。”

赵昰应了,再抬起头来,只见谢道清已经撒手人寰,遂恸哭起来。

屋外,一个老妇抱着琴站起身,向龙亭知县问道:“县尊,民女弹得怎么样?”

“嗯,学得很快,你可以凭此谋生了,去领钱吧。”

~~

次日。

“什么?想尽快成亲?”

龙亭知县正在安排为谢道清治丧,忽听赵昰说了一句,有些惊讶,道:“可伊川郡夫人才刚过世。”

“祖母这两年一直在催知府,可知府始终拖着不肯办。”赵昰道:“我听人说,若要成亲,该在一个月之内办,否则孝期三年就不好办了?”

“郡公,守不守孝,这习俗是民间自发的,朝廷并不干涉。当然,朝廷已不要求民间守孝,原则上提倡……”

“那我一个月内成亲可以吗?”

“本官是说,郡公年纪还小,再等三年也才二十。”

“三年?能否请县尊尽快?”

龙亭知县不由暗道赵昰像他祖母一样没眼色。

现如今但凡日子过得下去的人家,几个愿将女儿嫁到伊川郡公府的?每月用度又不是很多,如今民间还有人主张削掉其爵位,谁知哪天就要自食其力了。

也就是骗骗一些缅怀前朝的遗民,或穷得过不下去的人家。

但在自己治下,欣欣向荣,哪有这样的贫民?又凭甚帮他去骗?

这般一想,龙亭知县打定主意,暂不管赵昰这点破事。

然而,只过了一个月,他却得到了一个消息。

“什么?赵昰成亲了?和什么人?”

“与一个杨姓商人家的女儿,这是他为其请求封号的奏书,请知县代为呈递。”

“他真不守孝?”龙亭知县沉吟道:“缅怀前朝的往往都是些死板之人,赵昰此举,会使这些遗老大失所望。他是故意的?为了表明自己忠于大唐?”

“他哪有这些考量,想要女人而已。”

“好吧,这杨氏是什么来头?”

“去年才到开封做生意的东发商行杨大善人。”

“捐了许多钱在黄河水利上的那位?”

“正是。”

门外有人通传道:“知县,赵捕头求见。”

“进来吧。”

很快,一个健壮的年轻人便大步赶进堂中,正是新上任的捕头赵七。

“知县,死者的身份查出来了,是个倭女。”赵七拱手道:“手脚处的绑痕可以推测她是被绑来的,我认为可以与之前两桩案子并案,必与开封的倭奴贩卖有关。”

“你想怎么查?”

“我听闻城北知时园住着一位张姓巨商,喜好倭女,收罗十余人,请知县允我去查。”

“这……他该是与此案无关。”

“卑职职责所在,请知县允我去查。”

“唉,好吧,按规矩来。”

~~

知时园。

“赵捕头请坐。”

“谢张老板。”

“称我十二郎即可,鄙人做生意,素来遵纪守法,不知何事让赵捕头登门?”

“听闻张老板喜好倭女……”

“诶,这般称呼多难听,你莫看不起本州路来的小娘子。”

赵七不由一滞,道:“好吧,敢问近一个月以来,张老板身边可有失踪的……小娘子?”

“没有。我从杭州来时,带了十六人,现在依旧是十六人。”

“哦?张老板养这般多小娘子为何?”

“我爱看他们跳舞,犯法吗?”

赵七又问道:“不费钱吗?”

这一问,问得那张老板得意一笑。

“我的钱都是我亲手赚的,来路干净,依法纳税,你查。”

“张老板言重了,我是捕头,只管杀人案。”赵七道:“不过,依朝廷律法,不允许蓄养奴婢。”

“谁说是奴婢了,都是我聘来的舞师。”

“我可否见见?”

“好。”

这张老板竟也干脆,拍了拍手,吩咐了一句,不一会儿,一大群倭女便跑进堂中来。

一时之间,满堂娇呼,吵得不成样子。

赵七听着那“呐呐呐”的声音,不由头疼,眯眼看了一眼,却见这些少女拥着张老板,各个欢喜,手脚上也毫无伤痕。

“张老板,还是让她们退下吧。”

“呵。”

那张老板又拍了拍手,说了几句倭语。堂上便响起一连串失望的“咩”叫声,终于是都退了下去。

“张老板这些小娘子,都是从何处买的?”赵七问道。

“谁说是买的?聘的!”

“何处聘的?”

“我亲自到本州岛聘的。”

赵七道:“那张老板可知,开封城有谁在贩卖倭奴?”

“我如何知道,我实话告诉你,我不做那生意,也劝你不要多管闲事。”

“在龙亭县地界上出了人命就是不行。”

那张老板微微皱眉,终于开了口,道:“知道澉浦杨氏吗?”

“不知。”

“东海一带的海盗,早在蒙元还在时就投降过蒙元,劫掠东南沿海。大唐一统之后,海军连剿了杨氏海盗三次,如今已销声匿迹,但有传闻说,其首领杨发逃了,已经摇身一变,成了大海商。”

“杨发?”

“我在东南,听说沿海制置府去年查走私,捣掉了杨发的生意,故而他有可能转移到开封了也未可知。”

“张老板为何这么说?”

“倭奴生意一直有人在做,但敢做得这么明目张胆的人不多,一般都是海盗出身。你也知道,海上生意鱼龙混杂,这些人心狠手辣。你怕是镇不住,往上报吧,让府衙、省衙主持。”

赵七问道:“如何找到杨发?”

“不知道,我是正经生意人,虽有点小爱好,却不与这等亡命之徒往来。再说了,我只是路过开封,小住几日罢了。”

“好吧。”赵七起身,道:“多谢了,再会。”

“最好是不要再会。”

“那就请张老板遵纪守法。”

~~

伊川郡公府。

“你嫁了我,往后都是好日子,我们每日看报、下棋、泛舟、煮茶,好不惬意。”

“官人,那若有了孩子呢?”

“孩子也能继承我的爵位。”

“那……有很多个孩子呢?”

赵昰正抱着新婚妻子欢欣不已,一时却被这个问题难住了。

他的俸禄并不算多,真生了很多孩子的话,其实也是养不起的。

事实上,他的妻子出身富商之家,开支颇大。成亲没多久,赵昰便有些吃不消,只能让岳家接济。

他岳翁也大方,从不推脱,于是赵昰终于是体会到了奢侈的生活。

直到成婚一月后,杨氏请他帮娘家一个忙。

“父亲生意上遇到麻烦了?”

“嗯,他有一批扇子想运到太仓港,但被海关衙门刁难。他想与太仓市舶司副使赵时赏认识,接连几次请见,赵副使就是不肯见他。能不能请官人写一封信?”

“我?”

赵昰讶道:“可我不认识赵时赏。”

“他是大宋宗室,进士出身。宋亡时,他任官宣州,坚守不屈,直到收到祖母投降的诏书,才大哭而降。若说世上有人能让他破例一回,只有官人你。”

“是吧?”赵昰还是头一次知道自己有这么大面子,犹豫道:“那我就……写一封信?”

“多谢官人。”

杨氏很开心,甜美一笑,马上便为赵昰研墨。

这感觉极好,赵昰不由沉醉其间……

~~

建统二十一年,六月十三日。

“哥哥,不好了!”

“又出了何事?”

“今日赵七查获了我们的一批货,还逮走了老六。”

“什么?!”杨发大惊而起,“这小子什么来路,狗嘴咬着老子不放。”

“查了,就是个穷鬼的儿子,上的不花钱的官学,当了五年捕快就升了捕头,许是龙亭知县的私生子。”

杨发冷笑,道:“难怪老子给这狗知县塞了十万贯他不收,死保赵七那条疯狗。”

“哥哥,总不能大风大浪都过来了,栽在这小泥田里,娘的,一个小小的县令,一个小小的捕快。”

“派批忍者做了这两只王八。”

“好!三日后他会到黄河大坝慰工,每年这个时候他都会和劳工谈话,刺杀他不难,难的是怎么收场?”

“简单,完事后再把那些忍者处理了,伪装成倭国余孽干的。”

六月十六日是个大雨天。

如杨发等人预料中一样,龙亭知县果然去了黄河大坝。

“老乡辛苦,我等做的是千年大计……”

“噗。”

血在大雨中被冲刷在地。

有人惊呼起来。

“知县遇刺了!”

“知县遇剌了!”

“捉刺客……”

开封城中,一杆杆锄头追向那几个灵活的刺客。

刺客纵身一跃,跃入黄河。

很快,数百、数千劳工愤怒起来,团团围住了河岸,接连的“噗通”声起,追着跳进了黄河。

而在开封城中,有八个人正围着一人砍杀。

“他有内甲……”有人用倭语喊叫,叫声却戛然而止。

“噗。”

“噗。”

赵七已浑身浴血,手中单刀不停挥动,“当”地将对面一人的倭刀劈断。

他精神一振,又连砍两人,夺路而走。

“快追!”

有人从巷子里出来,愤怒地大喊道。

他心里很清楚,已经好几年没有这样的大案了,在这开封城杀一个知县,一旦走漏消息,让朝廷震怒,弄死他们这些人就像摁死蚂蚁。

然而,赵七那浑身浴血的身影已消失在大雨之中。

“完了,完了……”

“快走!快告诉哥哥,失手了!得马上离开,出海,出海……”

~~

“我们要去哪里?这么大的雨。”

“不知道,我们得马上走。”

赵昰不愿走,大喊道:“我不走!除非你告诉我去哪里。”

“也许是占城,也许是更西,不知道,天下之大,总有去处。”

“出了什么事?”

门外,一群人冲过来,根本不管赵昰的意愿,一把提起他瘦小的身子就走。

“别这样!我不能淋雨……”

马车跑得很快,径直出了城。

不多久,赵昰的岳父杨发领着数十人与他们汇合,往河港狂奔而去。

大雨其实让他们方便了很多,然而……

“砰!”

随着一声枪响,有人已栽在马下。

“官军!是官军!”

杨发大惊失措。

他平时狠辣,但对官军却真的害怕,当即便慌了神。

“快跑啊!”

“砰!”

“大盗杨发,还不就擒?!”

赵昰听着这些动静,已经摔在车厢里吓得六神无主。

忽然又听杨发大喊了一声。

“松下美子!保护我!”

“嗐!勾修紧。”

车厢中,那平时娇俏可人的杨氏竟倏然冲了出去。

赵昰张了张嘴,只听得外面“砰”的一声,像是把他的心都击碎了。

~~

建统三十二年,春。

开封城南,石府狱。

“嗒嗒嗒嗒……”

纺棉机发出整齐的响声,一匹匹棉布被卷好。

“赵昰。”

忽然有狱卒喊了一声,将正在纺棉的一个瘦小中年人喊了起来。

“我……我没做错什么。”赵昰应道。

“没说你做错什么了,你的减刑批了,跟我来吧。”

“我能减刑了?”赵昰先是惊喜,其后却慌张起来,“松下三郎出去了又回来,说外面变化太快,他宁肯回来纺棉,我出去……能行吗?”

“你和他比?他从小住的什么样地方,吃什么样东西?他觉得这里好,你觉得呢?”

“我不觉得。”

“今日河南提刑使就在,他亲自审理的我们这个牢房五年内的卷宗……你也认得他。”

赵昰讶然道:“我认得他?”

他其实不认得太多人。

尤其是十一年前,他写了很多信给一些曾经的大宋忠臣,害了不少原本忠于职守的官员。害人害己,因此被很多学者在报上痛骂。

从那以后,他真的失去了很多。

但当所有的价值都被那些人榨干了之后,他终于能以一个平民的身份好好活下去。

走到公堂,只见一个神色严肃,脸上带着许多伤疤的红袍官员正坐在上首,堂中则是一排正在处理文书的官吏。

“见过巡案。”

“赵昰,记得我吗?”

赵昰摇了摇头,应道:“不记得了。”

“赵七,当年你被捕时我也在。”

赵七从官案后下来,亲自引着赵昰在一张桌子前坐下,问道:“你出去之后,有何打算?”

“我不知道,我会的很少。”

“十多年间,天下变化很大,粮食增产,海贸繁荣,各种物产进来,又发明了各种东西,日新月异。”赵七道:“但你不用怕你不适应,盛世就要来了,活下去很容易,想想,你最擅长做什么?”

“我会……纺棉?”

“还有呢?”

赵昰想了想,道:“我弹琴弹得好,祖母喜欢听琴,我小时常常弹给她听。”

“弹琴好啊,弹琴是如今很好的营生。”赵七笑道:“我这粗人就不会弹琴。”

“可……可我是赵氏子孙。”赵昰道:“我不能侮……”

“我也是赵氏子孙。”

赵七忽然严肃起来,语气铿锵地说了一句。

“看族谱,绍兴南渡之前我的血脉离皇位比你那一支还近,但我从不以此为荣。今我起于微末,披上公服的十八年间下保百姓、上报国家,凭的是实实在在的功劳披上这身绯红官服。我要让祖宗、后辈以我为傲。”

赵七言尽于此,说罢,挥手便让人将赵昰带了下去。

~~

建统三十九年。

开封城北,黄河大坝。

有人在岸边立了一个祠堂。

每年六月十六,百姓都会在这里纪念大坝修成,并祭奠殉职的龙亭知县。

排着队的人中,有人问道:“听说今日赵大师也会来弹琴?”

“是啊,我是从苏州来的,为的就是听赵大师的琴音,听说他每年都会来黄河义演。”

“那你知道为何吗?看到了那边的祠堂没有……”

黄河上,有一艘大船驶来,停泊在岸边。

“铮……”

有琴音响起,因周围有扩音器,能传得很远。

听琴的人们安静下来,有江南来的旅人十分诧异。

他们没有想到,这位赵氏遗子弹的竟不是靡靡之音,而是一首颇为大气的黄河谣。

有歌者高声跟着琴声唱和起来。

“谁谓黄河害?黄河怒浪连天来,大响谹谹如殷雷。”

琴音越来越高,越来越急。

歌声也越来越高,越来越振奋。

终于,铮铮弦鸣中,歌者们爆发出了大吼。

“谁谓黄河害?今使黄河哺盛世!”

“轰!”

一声礼炮响起,黄河大坝的纪念典礼便开始了。

在船头表演的瘦小身影起身,向百姓们鞠了一躬,抱着琴离开。

他不过也只是这盛世芸芸众生里普普通通的一个……

(本章完)

(sdingdiannn/ddk88179823/751532402.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nn。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gdiannn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