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二友小说 > 军事 > 终宋 > 第780章 以快打快

终宋 第780章 以快打快

作者:怪诞的表哥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2-07-24 21:49:14 来源:顶点小说网

当哈兰术领着残兵逃至兴庆府,张文谦得知消息,很是惊讶。

他并非惊讶于李瑕能击败哈兰术、攻下凉州,而是惊讶于李瑕竟敢调动兵力西进……而这样一来,关中、汉中得空虚成什么样子?

李瑕能用的兵力本就不多,根本就没有两线作战的实力,这种时候出兵河西走廊,确实是冒险。

另外,李瑕缺的是人力物力而非疆域,这般拉长防线,只会让他本就兵力稀薄的防线更加捉襟见肘。

眼下这时局,要灭李瑕已不难,有两种打法。

一是以快打快,趁李瑕兵出河西之际,阿合马或董文炳这些方面重臣能察觉到机会,出兵关中。

二是等到隆冬,陛下调动完十余万大军,遣两名宗王东西并进,踏过黄河直接平定李瑕。

若让张文谦来选,他认为以快打快为好。

理由很多,比如避免将战事拖长,劳师动众,徒费国家财力物力;比如能尽快收复河西,不耽误他在西夏屯田利民的大计。

于是,张文谦立即便修书几封,遣快马递往燕京、山西、河南等地。

这日是十月二十八日,信使们从兴庆府出发。

其后半月间,他们穿过广袤的黄土高原,路上还遇到了正在延安府与张珏构垒对恃的杨大渊的麾下探马。

渡过黄河,几名信使分头行进,其中一个便往洛阳而去……

~~

潼关。

一队车马由长安而来,入了关城,韩祈安下了马车,抬头一看,便见刘元振从关楼上迎下来。

刘元振还在丧期,竟未着官服也未披甲,只穿着一身麻衣,看起来比过去成熟稳重了许多。

“韩中郎怎么亲自来了?”

“不放心啊。”韩祈安摇了摇头,叹道:“我不知兵事,看着这一年就是东边打完了调兵去打西边,西边打完了又调兵遣将打东边,悬之又悬,如何能放心?”

“韩中郎说到根上了。”刘元振道:“正是以快打快,不等蒙军准备好犯境,抢先各个击破他们的兵力,用郡王常用的词便是这‘时间差’了。”

几句话间,他们已进了堂,韩祈安四下一看,见无旁人,遂道:“新得到的消息,蒙军准备好犯境了。”

“不久之前才说得到消息,忽必烈有意夺世侯之权。”

刘元振对此是有些幸灾乐祸的态度,巴不得忽必烈把北地世侯的兵权全都捋下来。

“北边既然在夺权,还能出兵?”

韩祈安道:“忽必烈确实已着手对付世侯,但手段比我们推测得更高明。而正是因为要剥弱世侯之权,他才必须对我们出兵。”

“为何?”

“这般说吧,你若是一个世侯……”

“倒不必‘若是’,我原本便是。”

韩祈安敷衍地笑了笑,应付了刘元振不合时宜的玩笑,道:“你是世侯,因为被忽必烈打压而不满,隐隐起意联络川陕,此时得知忽必烈起十余万大军攻伐川陕,心思不就歇了吗?”

刘元振不由吃惊。

“十余万大军?这么多?”

“是啊。”

“消息可靠?”刘元振摇头道:“我不信,我刘家当年也与诸路世侯交好,我近来全力打探也没能探到……”

“论串联,还得是王荛。”

“王荛?”刘元振颇为不屑,道:“王荛多年来为李璮暗中联络,结果李璮一举旗,应者寥寥,废物罢了。”

韩祈安摆手道:“并非王荛口才不好,没能说服诸路世侯,而是李璮实力太差,举事时机不对。李璮一就擒,使得诸路世侯惊恐不已,足以说明王荛之串联有所成果。”

“韩中郎对山东形势很了解啊。”

刘元振不由感慨。

他微微沉吟,自语道:“有这么一人,能见到李璮就擒时的场景,能探知诸路世侯的心思,还得知忽必烈举十余万大军……此人由王荛联络,该是久在山东……东平严家?是严忠济给韩中郎传了消息?”

韩祈安摇了摇头,摆手道:“不必猜测这个了,只须知道,消息属实。”

“消息属实……那守不了了啊。”刘元振叹道。

他确实没办法应对忽必烈的全力一击。

韩祈安也没办法。

近日来他想破了脑袋,也没想出来办法,反而是脸上更添了愁苦之色。

什么放弃关陇、退守汉中,什么向宋廷软服、请求援兵,这样的破主意想了一堆,但都不是韩祈安能作主的。

面对这样的攻势,要么就是举全境之兵力与忽必烈决战,一战定存亡,要么龟缩于险要蜀道……这需要李瑕来决定。

此时与刘元振倒无甚可说的,韩祈安遂道:“郡王自有计较,刘将军只需要谨慎布置防务,在郡王回防前不出岔子便好。”

“这是担心董文炳趁我们收复河西走廊之际来犯?”

“正是如此。”

韩祈安的意思也简单,忽必烈的十余万大军不指望刘元振来守,但在李瑕从河西回来之前,保证东线不失就是刘元振的职责了。

刘元振点点头,道:“我们兵力空虚之事,董文炳似乎已有所察觉,近来屡屡试探。”

“他如何试探?”

“说是商议赎回董文用,邀我明日往金陡关外一晤……”

~~

董文炳近日很为难。

他这个“董大哥”比别的世侯更受忽必烈信重,李璮之乱后,忽必烈已开始削弱诸世侯之权,唯独对董家不予触动。

董文炳反而还加了官。

他已取代了史家邓州光化行军万户、河南等路统军副使之职。

可这件事若是深想,却容易有很多种解释。

是否因为董文用被俘虏了,忽必烈对他董文炳也不放心了,故而升官安抚?

是否因为想让董家、史家这世代联姻的两家心中生隙,分化董家与诸路世侯?

还是真心信任?

董文炳分不清,但不论背后的缘由是什么,这种时节忽必烈对他的信重就是君恩深重。他必须殚精竭虑报答。

两件事,一是尽快救出董文用,避免董家渐渐陷入张家那样的尴尬处境;二是做好收复关陇的准备。

董文炳打算在刘元振身上找突破口。

他们以往私交不错。

十一月十四,两人在金陡关外见了一面……

~~

已经入了冬,天气冷得厉害,每一次喘息都能冒出白气。

云压得很低,像是要下雪却还没下,金陡关北面的黄河边,水气重的草丛中已结了层厚厚的霜。

这段黄河湍急,一般不至于结冰。

但上游水势平缓之处或许已结了一层冰面,再有一两个月,或许就可以踏兵过黄河。

董文炳仅带四名侍从,策马赶到金陡关东面宋军箭矢射不到之处,等了一会,终于见刘元振带着三人出了关城。

“多年未见,仲举在宋国可还好?”董文炳朗笑着高声问道,不等刘元振回答,抬手一指不远处,又道:“我昨日让人来搭了个帐篷,你们有望筒,可望到我并无埋伏,过去一叙如何?”

刘元振没能反驳那一句“在宋国可还好”,心头有些气恼,但还是保持了名门子弟的风度。

“彦明兄请。”

到了帐篷前,董文炳先翻身下马,向刘元振示意了自己没带武器,道:“放心,我诚心赎回我兄弟,并无害你的心思。”

“哈哈,彦明兄也放心,我打算说服你归顺我王,也绝无害你的心思。”

董文炳大笑,指了指刘元振,道:“无怪乎你当年能只身说服刘整。”

刘元振应道:“可惜,我当时还未识天下英雄。”

“哈哈,仲举战败而降,无奈之举罢了,何必谈甚英雄?”

“我王确实英雄,远胜于胡虏。”

“终究是君臣一场,仲举就是变节了,也不必以‘胡虏’相呼陛下。行中国之道,为中国之主,你我当年皆是认同这道理……”

两人说得客气,其实眼神都四处打量。

待确认了没有危险,方才进到帐中。

刘元振道:“蒙古大汗治中原,终究做得不够好。便是我不说,彦明兄也该明白。”

“不必谈够不够好,李瑕若败亡了,一切都是虚的。”

董文炳话到这里,又道:“时日不多了,不是吗?”

“呵。”刘元振冷笑一声。

董文炳试探了一句,并不马上就继续试探,叹息着斟了一杯酒,洒在地上,喃喃道:“这第一杯,祭刘公英灵在天。”

刘元振默然。

“仲举节哀顺变。”

“嗯。”

“刘公本为万户侯,世代相袭,掌地方兵权,治理一方,战败投降,失了这些尊荣,岂不可惜?”

刘元振摇头,正要说话。

董文炳抬手摆了摆,继续道:“仲举若愿归正,不消做别的,不需打开金陡、潼关,犹可恢复世侯之位。”

“可笑,真以为蒙古人能一直纵容世侯不成?我王治下,法度清晰,文臣武官不必心怀戚戚,惴惴不安。反倒是你们,如今日夜担忧忽必烈兔死狗烹,又何苦来哉?”

“哦?仲举是听说了什么?”

刘元振自知有些许失言,面上却不显,笑了笑,低头拿起酒杯,将一瞬间的表情遮掩过去。

他捧着酒杯却不饮,缓缓道:“彦明兄啊,不妨告诉你,彦材兄已经归附我王了。忽必烈不会再信任你……”

“若这般说,我董家满门都还在大蒙古国治下,李瑕更不能信任我三弟才是。”董文炳打断道,“这些都是废话,我相信陛下的胸襟。”

“既然如此,你也不必赎彦材兄了,就让他辅佐我王匡扶天下罢了。对了,彦材兄说,他怎么算,阿里不哥今冬都要卷土重来,你们的日子只怕不好过吧?”

聊到这里,该说的都已说尽了,刘元振正是最得意之时。

董文炳忽然道:“我来,是来给你一个机会的,别以为我不知关中兵力空虚。张珏正守延安,李瑕已深入陇西,就你们那点兵力,此时还敢扩大战线。我杀入关中,你拦得住吗?”

他说完,死死盯着刘元振。

刘元振不惊反笑,身子往前一倾,道:“来。”

“当我不敢?”

“你敢,我盼着你敢,像刘整、阿术一样,自以为捉住机会,孤军深入……哦,不,这次你真可以杀进来,如你所言,关中确实空虚,来。”

刘元振话到这里,眼中已满是挑衅。

他眉毛一挑,又问了一句。

“对了,你知道霍去病转战河西五国,急行千里,重创匈奴,用了几日吗?”

(sdingdiannn/ddk88179823/709426106.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nn。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gdiannn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