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二友小说 > 军事 > 从李元芳开始 > 第四百零五章 查案的同时,顺带灭个国

贞观殿内。

李弘正在批阅奏章,很快疲惫地按了按眉心,又看向屏风上的木牌,开始记忆。

不过记了片刻,他不得不承认,自己完全没有武后那般旺盛的精力。

在给予五位辅政大臣权力的情况下,每日处理政务已经堪堪到达身体的极限,干不了多少事情了。

正在这时,内侍入殿禀告:“陛下,李阁领求见。”

李弘颔首道:“让元芳进来。”

李彦将金仁问和李敬业带回内卫,交给笑吟吟的丘神绩接待后,就入宫觐见,禀告案情进展。

李弘对于十多年前的旧事兴趣不大,直到听到那医士可能出自新罗,眉头才微微一凝,再听到英国公李敬业为金仁问出头,顿时露出不悦之色:“如此轻佻之辈,如何当得起九卿的责任?”

这话就很重了,几乎注定了李敬业在太仆卿之位上干不久,李弘又道:“他既与此案有关,内卫就好好查清楚,不必担心那些勋贵子弟,若有本奏来,朕自会与他们言明!”

李彦从不怀疑这位圣人的担当,不过别看现在关中本位的影响消退,但关中勋贵子弟的能量依旧不容忽视,因此进言道:“陛下,对待关中士族不可刻意打压,引发反弹,只要提拔才能之辈上去,那些庸碌官员的日子,自然就会越来越不好过。”

李弘微微一笑:“元芳真是快人快语,朕也正是这般想的。”

李弘承袭的是李治路数,对于高门士族采取压制态度,武周时期则是纯粹的打压。

打压世家确实很爽,但结果却是社会动荡,百姓遭殃,国内大局不稳,关键是那些世家也不会就此消亡,同样占据着大量的政治资源,尤其是骨头最软,跪得最快的,依旧能把持权势,所以武周统治结束,世家该怎样还是怎样。

李弘知道李彦和关内勋贵子弟向来不合,见他行事从不逾越内卫的职权范围,心中更是满意,起身道:“元芳你来得正好,看看这块屏风,这是朕从太后那里得来的,这上面可都是江淮之地的刺史。”

李彦来到李弘身边,见他对屏风颇有些爱不释手,微笑道:“陛下对于漕司的转运使,已有安排了?”

李弘道:“你举荐的狄怀英是大才,此次江南之乱多亏有他,江南一路的转运使朕属意于他,至于其他各路,元芳可还有如狄怀英般的人才举荐?”

李彦摇头:“依臣之见,狄怀英之才,北斗以南,惟此一人而已,才放心他出马,如这般能臣,臣实在举荐不出其他了。”

李弘有些诧异:“没想到元芳对狄怀英的评价如此之高,那确实是朕贪心了……”

他微微叹息:“但转运使第一批人选的确立,关系到这个司部能否改变地方僵局,实在至关重要,朕欲广招贤才,却又担心那些人还是改变不了地方局势。”

李彦道:“地方吏治在历朝历代,都是中央皇权希望解决的问题,陛下能开漕司,已是明君圣举,不可操之过急。”

李弘有些不甘:“若能有太后辅政,朕就能多安排些得力人手,可她一旦涉政,恐怕就不安于现状了。”

既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当年李治和武后对待臣子就是这样的。

现在风水轮流转,李弘对于武后也是既想用其才能,又不希望被其干政。

可天下哪有那么好的事情呢?

李彦对此并不直接发表意见,反正高太监每天跟他打简报,身边还跟着一个武后克星,关键时刻出动便是。

李弘思索片刻后,又回归案件:“李敬业估计涉案未深,那金仁问又当如何?此前就有一新罗贼子在东都为恶,没想到这皇族质子也不顺服,此国久沐我大唐恩德,理应不是悖逆之国,现在所见,却是悍主在位,行径凶恶啊!”

李彦道:“善德女王和春秋公在位时,新罗确实慕我大唐华盛,毕竟我大唐不比新罗骨品制度,高门寒士都可为官,华夷子民皆慕皇恩,故而有都官郎中金良图,宁为唐家忠魂,不为骨品贱奴……”

这话听起来舒服,李弘对其印象更深刻了几分,微微颔首:“好!”

李彦接着道:“如今的文武王金法敏,则贪欲难止,屡屡染指百济故土,还妄想得到高丽之地,若是天恩久久不达,仁德难施,其生民凶顽本性恐将复发,辽东半岛又将动荡不休,生灵涂炭啊!”

李弘眉头一扬,听出意思了:“元芳之意,是让我大唐尽纳三韩苗裔?”

不愧是圣人,能将灭国说得这么清新脱俗,李彦微笑道:“臣确实有过考虑,以我大唐国力也足以办到,只是具体过程并不简单,陛下可愿听臣分析一下贞观初年时,我大唐对东突厥的战事?”

李弘有了兴趣:“灭东突厥的,正是你祖父李公,朕愿闻其详。”

李彦道:“我祖父当年能率唐军灭东突厥,是有多方面的原因。”

“贞观元年,突厥受天灾严重,‘其国大雪,平地数尺,羊马皆死,人大饥’,游牧之民看天吃饭,抗灾的能力极弱,这是很致命的。”

“其后突厥麾下的铁勒诸部反叛,尤其是薛延陀部落,实力不俗,回纥部落也起兵叛乱,还有突利可汗,与颉利可汗分歧严重,越来越不和睦。”

“也正因为有了上述的原因,颉利可汗把自己的牙帐迁到阴山,一方面是草原内乱不断,避避风头,另一方面也是防备我大唐占领漠南。”

李弘被大儒名师各种教导,虽然没有这般全面梳理,但也是有所了解的:“朕记得当时臣子们就提议发兵突厥,被太宗否决。”

李彦点头,提议出兵的是以萧瑀为首的一批臣子,提议暂缓的是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另一批臣子,这段他没细说,接着往后道:“太宗鉴于大唐内部的敌人还未肃清,朝廷的政治、经济、吏治、律令都还糟糕,国力衰弱,无法支撑起那样一场全面大战,才会选择按兵不动。”

李弘深以为然:“不错,那个时候出兵,即便取得了小规模的胜利,也无法灭掉突厥,反倒是主动撕毁渭水盟约,又给了突厥大举南下的借口。”

李彦道:“此后贞观二年,群臣建议太宗修长城,以备突厥侵扰,被太宗否定,认定颉利可汗暴虐无道,自顾不暇,突厥当灭,修长城只会影响我大唐灭之的气势,这点与前隋炀帝大兴工役,修筑了众多拱卫洛州的长城,形成鲜明对比。”

李弘微笑:“太宗岂是隋炀可比?”

李彦道:“不过在此期间,太宗并不是完全放任突厥局势,采取了外交战,派使节出使突厥,册封薛延陀首领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夷男喜设牙帐,派其弟至长安拜谢圣恩,同时内卫又在各处活动,拉拢东突厥周边的靺鞨、仆骨等部落,彻底激化颉利可汗与突利可汗的矛盾。”

李弘笑道:“朕也记得一事,颉利可汗不信任突利,却信任了一位从中原逃难过去的汉人赵德言,却不知那人也是内卫中人,内外配合,将突厥本部弄得一团糟。”

李彦点头:“此类行动很多,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突利终于下定决心,请求归降我大唐,得知这大好消息,当时太宗对身边的臣子说,他是有喜有忧。”

李弘奇道:“此话怎讲,忧从何来呢?”

李彦道:“根据起居录所言,太宗喜的是,突利可汗都来投降我大唐,突厥覆灭,指日可待,忧的则是,突厥曾几何时多么强大,今天却落得如此下场,如果不勤劳治国,只怕哪天国家也会步上突厥之路,江河日下……”

这才是真正的预言,虽然是历史进程的必然性,但李隆基还是默默退出了家族群。

李弘叹了口气:“朕自从继位后,也是诚惶诚恐,更能体会太宗居安思危之心啊!”

李彦总结:“如此种种,祖父的军事才能自不必说,但若没有此前种种部署,若说一战灭东突厥,也确实难以办到。”

李弘了然:“元芳,朕明白你的意思,突厥内忧外患,天灾**并存,又有内卫多方活动,才遭覆灭,但你将新罗与突厥相比较,会不会太高看他们了?”

李彦正色道:“陛下,新罗的国力与突厥完全没有可比性,但亡国的步骤其实是差不多的,我唐军可以大胜新罗军队,但正如当年太宗攻高丽,都未能灭之,这些小国自有难缠之处,不可轻视。”

李弘皱眉:“是啊,辽东高丽,令前隋国力盛极而衰,连太宗也未能灭之,是不是有天象所护?”

古人一旦哪件事找不到原因,就往老天上引,李彦立刻破除这个封建迷信:“它便是有天象庇护,又岂能比得过我大唐得天独厚,否则岂会被先帝所灭?”

“何况前隋炀帝第一次征高丽时,原本能一鼓作气拿下辽东城,他偏偏下令,要展现大国实力,只要高丽请降,隋军立刻就得停止攻势。”

“于是乎高丽见势不妙就投降,喘过气来再施反抗,如是再三,硬生生拖住了一个月,以致于大好局面付之流水,如若没有这道命令,高丽在那个时候就灭了。”

李弘评价:“愚蠢!”

李彦其实没好意思说,在历史上大唐与新罗的战争中,文武王金法敏其实也是用类似的手段,见势不妙就称藩示弱请罪,大唐同样因为大国骄傲,使得辽东战事被长期拖延。

从逻辑上来说,这就是杨广的老路,只是比不得那时杨广御驾亲征,失败后损失惨重,大唐没能胜利,损失不大,却也给予新罗喘息的机会,最后窃取了辽东半岛的战争胜果。

李彦加以总结:“依臣之见,欲灭这等小国,最重要的恰恰是重视其存续的能力,不可大意轻敌。”

“朕明白了……”

李弘微微点头,道理是明白了,但观念上一时半会还是扭转不过来。

他对于能在大非川之战尽灭十万唐军的吐蕃十分重视,对于新罗则是十分厌恶,终究无法以大国目光视之。

不过李弘有一个优点,就是既然听进去了话,就决定人尽其才:“元芳,你是卫国公之后,又是我大唐神探,如若新罗多有不轨,当如昔日对阵东突厥般,扬我大唐天威!”

李彦拱手:“臣遵旨!”

(sdingdiannn/ddk56895872/722786552.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nn。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gdiannn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