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二友小说 > 军事 > 从李元芳开始 > 第四百八十六章 到达北宋最富城——汴京!

要出门也不容易,李彦从练武场来到内宅,开始在林三的服侍下穿衣。

林家无疑是小康之家,后来林冲用一千贯买了一柄险些要了自己命的宝刀,这一千贯对应到后世值多少呢?

上个世界的唐初时期,还没有经历过安史之乱的大贬值,一文钱的购买力勉强相当于后世两块钱人民币,而宋朝的物价由于具体记载的差异很大,众说纷纭的地方比较多,后世估计,一文钱的购买力,大约在三毛钱到一块钱的区间内徘徊。

按照七毛钱算,宋朝七百七十文为一贯钱,一千贯就是七十七万文,约合后世五十四万人民币。

这真的不少了,宋朝重文抑武,但武官的工资福利一点也不比文官少,有的甚至更多,只是精神上往往受欺压。

所以当林三打开衣柜,李彦往里面看了看,发现自己的衣服相当多,令他皱眉的是:“怎么连士大夫的帽衫和凉衫都有?”

帽衫是北宋士大夫交际时的穿戴,由乌纱帽、皂罗衫、角带等组成,凉衫是北宋中期汴京的士大夫们,为方便骑马出行而创制的服装,蒙在朝服外,防灰防尘,维持仪态。

林三低声道:“这些是阿郎为儿郎准备的。”

李彦明白了:“父亲也是想我参加科举啊,倒也不奇怪……”

林元景心中是盼着儿子能考科举的,毕竟宋朝是全民科举,连商人之子都可以参加,武官子弟自然也能参加,只是往往拉低录取率,让进士看起来更有含金量罢了。

李彦对改革科举感兴趣,对自己考科举不感兴趣,视线从士大夫的款式上移开:“取一件合身的白袍。”

袍,是宋朝男子最为普遍的服装,有官品者服皂袍,无官但生活条件较好者穿白袍,庶人布袍,有时候也有变化。

李彦一向是什么身份地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既不会逾越,也不会穿得破落,故意招惹麻烦。

林三选了身白袍,又挑了抹额,系在额头上,再选革带。

古代的达官显贵们,往往用腰带来彰显身份,区分男性的社会地位。

这点宋朝分得挺细,腰带上缀以各种饰品,三品以上配玉;四品配金;五品六品配银涂金;七品和内职武官配银;八品九品配乌银;流外官员、工商、士人、普通老百姓配铁、角。

林三看着腰带上的角饰,有些感慨:“二郎,待你有了九品官身,就能配乌银腰带了!”

李彦笑笑,不答话。

整理完仪表后,他带着林三,走出家宅。

林家住在汴京内城,内城最为繁华地带,无疑是位于开封府中心大相国寺,这倒不是完全因为百姓崇佛,而是因为那里是一个巨大的贸易市场,各种杂货,应有尽有。

李彦却没有往大相国寺去,而是来到汴京的御街。

从宣德门到南熏门,一条长达十里,宽达二百二十步的御街。

他带着林三,汇入人群中。

唐朝长安,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工整。

不仅是因为街道横平竖直,商人的铺子也都聚集到规定的坊市内,所以走在同为御道的朱雀大街时,两侧是成行遮阴的榆树槐树,坊墙后才是深宅大院,飞檐重楼,整座城市大气磅礴,庄严肃穆。

而宋朝的汴京,给人的第一感觉是,热闹。

街道两边再也不是平整的墙壁,而是店铺摊贩,各种吆喝,车水马龙,人流如织,隐隐有了几分后世繁华大都市的味道,倒是让李彦露出几分怀念之色。

人就是这样,以前看惯了繁华大都市,初见长安那样规整的城市,就特别喜欢,后来见惯了长安和洛阳的坊市制,再看汴京这酷似后世的繁华大都市,又有些喜欢这种人气鼎沸的感觉了。

只是看着看着,李彦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二十多年后的靖康之耻。

笑容缓缓消失。

后世有一个著名的谣言,五胡乱华时候,汉人女子被当成两脚羊吃。

这是假的,正史记载中并没有这一段。

羯胡把汉人女子当军粮,和冉闵后来的杀胡令,都是网络虚构的产物。

冉闵是个标准的政治家,没有民族立场,需要帮胡人时就帮胡人,需要帮汉人时就帮汉人,至于两脚羊的真正出处,是宋朝的一本文人笔记,猜猜描写的是什么时候?

是的,正是靖康期间。

或许后世的造谣者,觉得靖康之耻惨到根本不需要多加描述,所以把这个往前一挪,挪到了五胡乱华里面。

李彦不是悲观的人,但当漫步在富丽繁华,甲于天下的汴京街头,想到那段最屈辱的历史,都忍不住叹了口气。

林三察觉到他的情绪变化:“二郎,你怎么了?”

李彦道:“我想到一件惨祸,我既然来了,阻止其实不难,主要是阻止之后,又能怎样呢?有些事情还是改变不了……”

林三露出茫然之色:“二郎说的话,小的听不懂……”

李彦倒也不急:“无妨,先慢慢看看,观察观察,再说其他。”

林三还是没听懂,作为从小生活在汴京的人来说,他左右看看,低声道:“二郎,新帝登基,大赦天下,这街头上并无什么变化啊?”

对于底层老百姓来说,换皇帝其实没什么,关键还是大赦天下,有什么亲朋好友关在狱中,或者出逃在外的,就有机会洗去罪名,重新做人。

对于李彦来说,换了这个皇帝上位意味着:到达北宋最富城——汴京!太繁华了汴京,诶呀这不宋徽宗吗?还是看看远处的金人吧,家人们!

既然想到靖康之耻,刚刚登基,今天才十八岁的赵佶,就是一个不得不说的话题。

很多人觉得,李治的皇位是天上掉下来的,如果不是李承乾作死,轮不到李治,但李治至少是同为长孙皇后所生的嫡子,真正白捡皇位的,其实是出身在所有皇子里最差的赵佶。

那么这位未来的花鸟皇帝,是怎么喜从天降,白捡了个大宋天子的呢?

因为他没妈。

嗯,这么说似乎有些粗俗,那就换种说法。

因为他妈死了。

今年的正月十二日,哲宗突然暴毙,别说没有子嗣,连份遗诏都没有留下,继承权自然就落到了他五个兄弟身上。

神宗的同母弟还在,年已十六,宰相建议立其为子,这本来很正常,但向太后不愿意,因为宋哲宗的生母朱太妃还活着,如果这个同母弟继位,那向太后的权势难以保证,就以五个兄弟全部是庶出,并无不同的理由加以否决。

庶出确实是庶出,都不是向太后所生,而其中两个的生母还在,两个生母已死,但其生母的养母是仁宗皇帝的嫔妃,能作为靠山。

唯独赵佶,生母原为掖庭御侍,身份低微,年轻病逝,没妈的孩子反成了块宝,被向太后一眼看中。

赵佶一登基,向太后立刻“权同处分军国事”,其实就是“军国大事息听之”,成为北宋第四位摄政太后。

历史上的今年七月,向太后依约定撤了垂帘,但并不打算还政,她就算不敢跟武則天比,但劉娥还是可以模仿模仿的……

结果这老太婆就被十八岁的趙佶斗倒了。

又菜又爱玩。

北宋到了这个阶段,问题太多了,后续的亡国其实是带着些历史必然性,换个皇帝不见得就能好到哪里去,除非是那种天降伟人,否则该灭还是得灭。

但被灭亡得那么容易,靖康之耻那么屈辱,这就是历史偶然性了,根源正在赵佶上位,向太後绝对要背锅。

李彦一路走着,习惯性地考虑起皇帝和太后,突然发现身后侧的林三频频看向一个方向,而且街上不少男子也步履略带匆匆地往那个方向走,不禁问道:“那是去哪里?”

林三笑容贱兮兮的:“二郎,他们是去看女飐啊!”

李彦眉头一扬:“女飐……女子争交么?”

林三眼睛亮了起来:“二郎也有兴趣?那我们要不要也去看看?”

李彦奇道:“自从仁宗朝时,温国公进《论上元令妇人相扑状》,禁止女飐裸戏争交,现在汴京还有你们爱看的那种么?”

温国公就是十四年前死了的司马光,按理来说应该称文正公,但李彦会对范仲淹称呼文正公,对于司马光就不喜欢这么称呼,以国公代之。

林三根本不知道温国公是谁,却听过那个打压女子相扑的大奸臣,磨了磨牙,又笑了起来:“确实不许裸戏了,但衣衫不经撕扯,有所损坏,也是无奈,嘿嘿嘿,现在女飐更热门了呢!”

李彦:“……”

当真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许裸戏,就来爆衫?这方面真是玩明白了……

林三眼见这位公子感兴趣,更是眉飞色舞,如数家珍:“二郎若有兴致,近来的扑戏是万万不容错过的,上场的有‘韩春春’‘锦勒帛’‘赛貌多’‘女急快’,都是有名的女飐,去晚了,使银子都没地方站呢!”

“这都什么名号啊?”

李彦失笑,却也通情达理地道:“也罢,既然你这么热切,我就勉为其难,带你去看一看吧!”

(sdingdiannn/ddk56895872/718866039.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nn。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gdiannn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