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二友小说 > 军事 > 从李元芳开始 > 第五百六十六章 公孙判官,你嘛时候灭了无忧洞啊?就在今日!

福宁宫内。

向太后坐回榻上,蹙着眉头,脑袋依旧嗡嗡作响。

赵佶坐在他的边上,抹了抹脸,脸上依旧残留着不同的口水味。

看到这位官家如此乖巧,向太后笑着拍了拍他的手:“十一哥,亏得你能忍受这些台谏……”

赵佶低声道:“台谏所言,亦是忠心为国,孩儿自是要受着的。”

向太后感叹道:“你是好脾气啊,但此次群情激奋到这般地步,倒是有些出乎老身的意料,对于公孙判官之事,你怎么看?”

赵佶谨慎地道:“孩儿不知对错,只知这事确实闹得太大了……”

刚刚的早朝,简直吵翻天了。

各种弹劾公孙昭的奏章,雪片似的呈报上去,言官甚至直接叩首请命,瞧那模样,或许也要效仿任伯雨,以死相谏。

赵佶不得不下龙椅搀扶,然后就被那十几张嘴的唾沫星子,合力洗了把澡。

那味……挺冲!

而对赵佶得出的结论,向太后觉得在情理之中,经过这段时间的相处,这孩子就是这般柔懦,自己果然慧眼识珠,选对了官家。

但对于这份回答,她并不满意,教育道:“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他们此番激动,是因为公孙判官没有给那些罪臣颜面,又有文武之别……”

“然不论愚贤者犯法,皆在刑书律法,本就应惩处,何况是非对错,证词罪状分明,此番无理取闹,绝不可听之任之!”

赵佶道:“可台谏为任正言请谥号,娘娘为何不允呢?死者已矣,任正言即便之前有些小疏漏,然一生为国,忠贞不二,若不允谥号,寒了群臣之心,以后还有谁敢直言相谏?”

向太后道:“不是不允,是现在不行,有了谥号,对任正言的一生盖棺定论,就可以堂堂正正地拿来对公孙判官发难了,这才是他们的目的。”

赵佶瞪大眼睛:“原来是这般用意……娘娘英明!”

向太后看着这个年轻官家恍然大悟的模样,十分有成就感,终于轮到她教人了:“十一哥心善,然这些臣子可不是好易与的,你看看这些奏章……”

她随意拿出一份奏章,赵佶翻开细看,发现其中文字艰深,典故重重,晦涩难懂,再看看那高高一摞奏章,顿时变了面色。

向太后道:“十一哥明白了?照这些臣子的奏章写法,看不了十份,就得头昏脑涨,两府再一抱怨,就该老老实实地将政事交托下去,这便是他们的用意啊!你以后掌管朝政,千万不可对这些臣子抱有善意,他们时时刻刻想着与皇权分庭抗礼呢!”

赵佶听到掌管朝政,脸色微变,赶忙要拜下:“孩儿不敢有此非分之想!”

向太后十分满意这份态度,将他扶住:“老身年岁已高,这天下终究要托付到你手中的,你未经太子之位,就当了官家,确实有不少需要学习的,这天下之主不好当,你要多多跟随老身学习啊!”

赵佶听着她三句话不离自己的官家之位是怎么得来的,眼角微微抽搐了一下,却立刻垂首道:“谨遵娘娘教诲。”

向太后拉住赵佶的手,一起翻阅奏章,看着百官是怎么变着花样骂公孙昭。

正当母子其乐融融时,内侍前来禀告,以章惇为首的几位宰相,有事请奏。

向太后很不想见,但也知道避不过去:“允他们入殿。”

然而就在这时,又有内侍入内禀告:“公孙判官请求觐见。”

向太后脸色立刻变了:“他来作甚?老身不是让他速速查案,一切以除贼缉凶为主么?现在正撞上了,可如何是好?”

赵佶道:“娘娘,依儿臣之见,这位公孙判官既然这般刚正不阿,娘娘也不能寒了忠臣之心,召见他时不妨多多支持。”

向太后为难地道:“老身自然是支持公孙判官,将无忧洞彻底清剿的,但正面冲突不比其他,他一位判官与诸位宰相对峙也是奇谈,看来也只能先让他委屈委屈了……”

此时殿外,双方确实上了一出奇谈。

四位年老的紫袍官员,一位年轻的绯袍官员,几乎是不分先后地抵达福宁宫。

双方对视。

在公孙昭严重,对面依旧是那时永嘉郡王遇害,齐聚的章惇、韩忠彦、曾布、蔡卞四人。

那时公孙昭被招至挨训,章惇还出言维护,郡王安全并不是判官之责,让他去缉捕凶手,其他三位也是附和的。

但这回,和睦的气氛已是荡然无存。

章惇细细打量过来,声音听不出喜怒:“公孙判官所为,胆大过人,当真是后生可畏!”

韩忠彦冷冷地看了过来,倒是没说什么,只是撇开视线。

曾布和蔡卞的眼神就更为针对,有着文官看到武人得势,猜防百至的审视,又微不可查地带着几分羞恼,似乎酝酿好的某些计划胎死腹中一般。

反观公孙昭,除了基本的行礼外,就一直目不斜视,他无论是官品资历,还是年龄学识,都在这四位之下,此时无论说什么都是不妥的,干脆不说。

而宰相们自恃身份,也不会在这个地方多费唇舌,殿外经历了一片无比压抑的沉默,度日如年般过了一刻钟的时间后,双方同时被传唤进福宁宫内。

在见到向太后的第一眼,曾布和蔡卞就齐齐跪下,争先恐后地道:“公孙昭私心作祟,悖逆无法,网罗罪名,挟辱上官,大失朝廷体面,望太后、望官家从重处之!”

“两位卿家快快请起!”

向太后毫不诧异,命内官将两人扶起。

这两位之前在早朝上就异常活跃,通过针对公孙昭,得到了相当一部分朝臣的支持,此刻显然也是后续,如果公孙昭能被他们拿下,那无论是朝堂威望,还是士林的声名,都会更上一层楼。

两人的话讲完,韩忠彦才跟着道:“曾枢密、蔡左丞所言有理,臣亦是这般认为的。”

向太后也不意外,最后看向章惇。

这位老而弥坚的相公站住了,铿锵有力的声音予以回应:“老臣以为,公孙判官是否网罗罪名,陷害忠良,还要详查,但此事案情重大,无忧洞乃汴京大患,但凡与之牵扯的官吏,都有干涉法司之责,不可宽纵,当三司会审,经以详查,公之于众,方可令朝野上下,为之信服。”

曾布和蔡卞脸色微变,公孙昭闻言则忍不住看了章惇一眼,他本以为自己所遭到的待遇,肯定是受千夫所指,没想到章惇身为首相,所言却是不偏不倚,公正待之。

向太后倒是知道章惇的一贯风格,这位较起劲来也是谁的账都不买,公孙昭的事情对于别人来说是大事,但在章惇眼里不过如此,他当年大肆清理的官员比现在多上太多,区区二三十人又算得了什么,两三百家再来跟他说吧。

但正因为这样,向太后不敢按照章惇所言,那样的事态就不可控制了,先是模棱两可地道了一句:“诸位所言,不无道理……”

然后看向公孙昭:“公孙判官,你秉公心,弃私情,老身是知道的,然你此次办案亦不免急躁,如今百官对你颇多微词,你可自承错误,以安百官之心!”

在向太后看来,哪怕公孙昭是对的,现在也该服软妥协,先给对方一個台阶下,然后再从中斡旋,争取最大程度的执法力度。

然而公孙昭的回答却是:“臣愿用无忧洞贼子的首级,以安百官之心!”

众人闻言稍稍愣神,向太后有些不解,赵佶则发问道:“依公孙判官之言,难道除了你目前抓捕的犯人,还有人勾结无忧洞,证据确凿?”

公孙昭听到这个问题,想要抬头,但还是硬生生忍住:“回禀官家,臣要灭的,是无忧洞贼子!”

赵佶目光闪烁了一下,脸上露出诧异与期待:“朕期待公孙判官马到功成,奏凯而还!”

但四位重臣却是另一个反应,章惇露出失望之色,十分不悦地道:“这无忧洞百年顽疾,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清除,你便是缉拿了与之勾结的案犯,洞内也难清剿,岂可妄为?”

曾布评价:“骄狂自大,失心胡言!”

蔡卞嗤之以鼻:“可笑!当真可笑!”

韩忠彦:“……”

向太后则大为焦急,赶忙道:“此事当徐徐图之,公孙判官切不可冲动!”

公孙昭道:“回禀太后,臣觐见之前,已是深思熟虑。”

“今厚将行会、铁薛楼查封,传遍京师,消息必然已传入无忧洞内。”

“贼子嚣狂,所依仗的莫过于洞内环境,但他们食物无法自足,近年来一直依靠外界提供,如今骤然失去食粮供应,由奢入俭难,定是人心慌乱之际,而数十年内,再也没有官兵入洞内清贼,早已松懈了警惕,又不及防备,这是贼人之弱势所在……”

“反观我开封府衙,曾绘制舆图,有清剿经验,京师御拳馆,乃神宗所赐,有豪侠之众,自愿为国效力,又得情报提供,引路查探,这是朝廷之强项所在……”

“此等时机不可错失,臣愿领两百快班弓手,合三百禁军精锐,入洞诛贼,除此百年顽疾!”

起初他所言,众人还认真聆听,但听到最后的“三百禁军”,赵佶轻轻叹气,向太后眉头大皱,四位重臣也连连摇头。

这么点人,给无忧洞塞牙缝也不够啊?

当然人多了也没用,迷失在那弯弯绕绕的通道中,根本发挥不出战斗力,单就人数而言,倒是很冷静克制,只是从另一方面说,又显得更骄狂了。

眼见向太后要制止,蔡卞眼中露出狠色,话锋一转:“公孙判官既然分析敌我之势,已是成竹在胸了,所求兵士数目也不多,那不妨立下期限,何时能够办到,朝中各司也将配合!”

曾布也抚须道:“公孙判官的剿贼之言,实在令人难以信服,是否为拖延之策,犹自两说,还请道出期限,百官也好监督。”

这不仅是要逼他立下军令状,更准备进行“合适”的配合和监督。

他们虽然认为公孙昭不可能办到这群臣都办不到的事情,但还是要以防万一。

如果这位冷面判官真的将无忧洞灭了,那之前群臣的攻讦就成了笑话。

士大夫的颜面,将被一个武夫踩在脚下狠狠践踏,偏偏对方灭了无忧洞,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又不好针对,这是万万接受不了的。

所以只要公孙昭说一个期限,以朝廷的办事风格,可能也变成不可能。

然而下一刻,众人的脸色再度变了。

因为公孙昭抿了抿嘴,说出了期限:

“就在今日!”

(sdingdiannn/ddk56895872/715060694.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nn。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gdiannn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