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二友小说 > 军事 > 从李元芳开始 > 第六百九十九章 这一刻的高青天,耀眼得有些刺目

“秦明下狱,董平失踪?”

当时迁再度探明了两人的情况,在练武场上的李彦放下寒寂枪,眉头扬起:“具体是怎么回事?”

时迁道:“秦明是进勇副尉,如今以渎职之罪入狱,是被刑部所拿,这群官员恐怕是见丁判官强横,未免缉捕不到,先拿一个自己人,到时候也好交差。”

李彦点头:“分析的不错。”

时迁道:“至于董平,此人本是京营禁军,倒也是出众的人物,只可惜堂兄是明尊教内应,受到牵连,使了钱财上下打点,才没入狱,此次本来想借护卫赵挺之翻身,结果赵挺之又遇害,估计是见势不妙,直接离京了。”

顿了一顿,时迁倒是挺赞同这种行为的:“虽然此时失踪,未免担上嫌疑,但朝廷抓人从来都是不分青红皂白,留下还是会被冤枉污蔑,不如走了省心。”

李彦这次却是摇头道:“不对!”

他并没有接着说下去,时迁立刻知道这是兄长考验自己分析情报的能力,仔细想了想,倒也回过味来:“我明白了,既然上一次牵扯到明尊邪教,董平能使钱财脱身,这次虽然赵挺之全家遇害,但如果与董平无关,他继续上下打点一番,同样可以免罪,现在直接逃了,反倒有做贼心虚的嫌疑,万一被刑部借题发挥,上了通缉榜,岂不是弄巧成拙?”

李彦微笑道:“说的不错,不过这只是值得疑虑的地方,具体情况还要进一步搜集情报,比如董平的钱财在上次已经耗尽,他应付不了贪婪的官吏,不得不离开,这也是完全有可能的,这是一条线索,值得追查下去了。”

时迁抱拳:“请兄长放心,我再去查探!”

这次正午未到,时迁回归,带来了更全面的消息:“这董平乃河东上党人氏,家中富裕,之前上下打点,使了足足两千贯,但他年前依旧请了几名相熟的禁军去正店,出手阔绰,身上是有钱财的。”

李彦问道:“那些禁军袍泽,对于董平的印象如何?”

时迁道:“武艺高强,双枪莫测,所遇无一敌手,却也自命不凡,不肯久居人下。”

“这董平虽然出了京营禁军,但还是准备回到河东,参军建功,博个封妻荫子,可见此人对于功名是很渴望的,难怪赵挺之相招,就立刻去做护卫,毕竟能巴结上一位御史中丞,自是大有前途。”

李彦道:“既然如此,董平应该知道,此次护卫赵挺之以他和秦明为首,要保护的人被灭了满门,他作为护卫无故失踪,嫌疑大增,官府真要通缉,便是回到河东,也只能落草为寇了。”

时迁奇道:“是啊,一走了之并不是什么明智之举,难道这个董平与灭门案有关?可他与赵挺之全家无冤无仇,没道理做这种事情……”

李彦想了想道:“秦明关在刑部大牢里面,你能接触到么?”

时迁道:“能,各大牢房的狱卒,是我重点关注的,兄长以前不是说过么,牢狱内多有人才,那么狱卒自然也值得收买。”

李彦赞许地道:“做得好,通过狱卒联系秦明,询问一下他和董平在赵挺之府上,具体发生了哪些事情,速度要快。”

时迁点头:“请兄长放心,刑部拿了秦明,大理寺说不定也准备缉拿董平,都害怕官家震怒,自己担责,我会赶在他们之前的!”

李彦笑笑:“如果董平还在京师的话,锁定此人的位置就好,至于朝堂之上官家震怒么……呵,倒也不见得!”

……

赵佶确实震怒了一段时间,然后就开始窃喜。

单独一件吴居厚灭门案件,和连续的灭门血案,造成的轰动效果自然完全不同。

朝会紧急召开,群臣步履匆匆地入殿,脸上都透出惊怒与焦急,气氛无比的压抑。

这样的风波,哪怕不能完全取代弑母,也足以让话题火爆很长一段时间,赵佶顿时大感欣慰。

至于不断发生杀官造反的事情,是否说明赵宋皇室的统治出现动摇,这点就不在他的考虑范围内了。

“臣弹劾刑部侍郎吴君谋,庸碌无为,逐利骄恣,致忠良被陷,民怨沸腾!”

“臣弹劾大理寺丞郑瓒,虚食重禄,空虚应事,致忠良被陷,民怨沸腾!”

“臣弹劾刑部大理寺,无一可用之材,授之非类,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必须严查!”

果不其然,朝会刚刚开始,御史言官立刻发难,矛头直指刑部和大理寺。

不光是两个部门的长官,而是从上到下,都是垃圾。

实际上在唐朝的安史之乱后,御史台的司法权力就不断扩大,刑部和大理寺的职权不断被削弱,到了宋仁宗时期,以御史中丞兼理检使,纠察百官,监理民间诉讼,御史台职权得到进一步强化,言官的地位大增,除了不理武人的死活外,他们各种抱打不平,尤其喜欢针对实权宰相和皇亲国戚,以示自己的刚正不阿。

这类人用好了,可以纠正皇帝的错误,制衡宰相的权柄,平衡朝野的局势;用的不好,则自身坐大,两府重臣不敢得罪言官,言官的升官速度尤其迅速,于是愈发变本加厉,为了弹劾而弹劾。

但也恰恰因为这样,昨天赵挺之的罪状被扒,还有不少御史商量着要弹劾这位长官,以示立场,今天却是人死为大,要给赵挺之盖棺定论了。

因为他们不希望这件事影响到整个言官集团,必须要先将道理立住。

然而这件事,本来就是御史台的丑闻,赵挺之的罪状也早已传遍汴京大街小巷,现在还想倒打一耙,平日里整日被言官弹劾的曾布首先站出:“臣有奏,自庆历后,台谏官用事,朝廷命令之出,事无当否悉论之,必胜而后已,专务阴私莫辩之事,以中伤群臣……”

殿内顿时一惊。

曾布这番话的意思是,朝廷的大小命令,言官都要过问,而且要以他们的意愿来执行,不然的话,就要用一些谣言中伤臣子,可谓诛心。

而这位被讥讽为龟相的老臣,干瘦的身体里,发出洪亮的声音,正式掀起对言官的反扑:“今御史中丞赵挺之帷薄不修,枉法营私,台谏官仍谓之忠良,变白以为黑,倒下以为上,此等行径,乃朋党之行,气焰嚣张,此等所谋,乃去将相,弱皇权,不可测也!”

“还望陛下严惩监察失实,清肃御史台谏,扬清激浊,荡去滓秽!”

刚刚被骂得狗血淋头的大理寺、刑部乃至平日里早就不满御史台的官员齐齐出列:“臣等附议!”

众御史惊怒交集,一向伶牙俐齿的他们自然不甘示弱,开启全面反驳,朝堂上顿时乱作一团。

赵佶坐在龙椅上,面无表情地看着,任由群臣吵闹,心里乐开了花。

当然,一直看戏也是不可能的,因为群臣争吵完毕后,最后仍是要他来拿主意:“请陛下定夺!”“请陛下为臣等作主!!”

“要是满朝臣子总是这般听话,该有多好……”

赵佶心中感叹,表面上还得流露出悲痛之色:“吴龙图、赵中丞都是我大宋的股肱之臣,他们遭此不幸,朕甚哀之,众卿家所虑,朕悉知之,却有一虑,谁可擒丁贼?”

吵闹的殿内再度一静。

御史台闭上了嘴,曾布等人也闭上了嘴。

如果说吴居厚还是特例,那么紧随其后的赵挺之遇害,就说明此獠确实凶横,他们一方面没有擒贼的把握,另一方面也是有些惊惧,不希望全家步上吴赵的后尘……

赵佶淡然俯视,眼神中虽然没有讥笑揶揄之色,但无形中也带出了浓浓的讥讽和压制:“诸位爱卿都没有信心,擒拿一个贼子么?”

刑部侍郎吴君谋反应极快,回话道:“禀告陛下,臣疑丁贼绝非一人为恶,而是与敌国勾结,方能连害朝廷两名大员!”

赵佶之前确实说过,有敌国见大宋承平百年,百姓安居,暗中兴风作浪,图谋不轨,没想到这刑部别的不会,这方面运用起来倒是快的很,立刻将责任推脱出去。

不过赵佶也不是好易与的,淡然道:“无论丁贼是否有同伙帮凶,敌国势力又干涉多少,缉凶擒贼都是如今的要务,御史台、刑部、大理寺,你们三司共同办理此案,多少时日可以将丁贼拿到,明正典刑,以平天下民愤?”

被点名到的三司立刻沉寂,曾布也闭上了嘴巴,干瘦的身子恢复到往日的平静,显然在提升了宰相的权威后,他并不会参与具体的擒贼,省得引火烧身。

眼见气氛再度冷了下去,端坐在龙椅上的赵佶,嘴角不禁弯起一抹冷笑,正要继续压制,就见一位绯袍身影出列:“陛下,臣愿缉凶擒贼!”

群臣怔住,不可思议地望了过去。

就连赵佶都怔住了,身子微微前倾。

因为站出来的人,是高俅。

这位前几日因受赵挺之弹劾,获罪降职的皇城司提点,居然主动出面,要抓捕杀害赵挺之的凶手?

眼见堂内一片寂静,高俅也有些紧张,将提前准备好的说辞道了出来:“臣出身卑微,得陛下所重,提点皇城司,自当尽忠职守,不徇私情,吴龙图和赵中丞为朝堂重臣,身死损我朝廷威严,岂可容许凶人逍遥法外?臣愿领皇城司,破获此案,尽快平息风波!”

御史身躯一晃,纷纷红了眼睛,瞧那模样,是要效仿任伯雨,往柱子上撞的,偏偏撞不得,因为高俅说的话并没有错,只是这份报怨以德,羞辱性实在太强。

刑部侍郎吴君谋和大理寺丞郑瓒,既松了口气,又紧张起来,有人帮他们承担责任自然是好的,可如果皇城司真的办了此案,那他们可真就是御史弹劾的尸位素餐的废物了。

曾布也瞪大了眼睛,仔仔细细地打量了高俅一遍,开始与其他重臣交换眼神,都从对方的目光里看到了浓浓的忌惮之色。

别说文臣觉得不可接受,就连赵佶都发现此时的高俅,耀眼得有些刺目。

他并不希望尽快平息风波,但如果借此机会提升皇城司的权柄,那倒是不错,微微颔首:“高卿家临危受命,朕心甚慰,此案就交予你处理,不要令朕失望,也不要令群臣失望!”

大宋朝堂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皇城司提点高青天,躬身下拜:“臣遵旨!”

(sdingdiannn/ddk56895872/709387193.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nn。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gdiannn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