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二友小说 > 军事 > 从李元芳开始 > 第八百七十八章 “方腊快乐城”襄阳

从李元芳开始 第八百七十八章 “方腊快乐城”襄阳

作者:兴霸天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2-09-24 16:22:51 来源:顶点小说网

宋军大营。

章惇看着襄阳军报,陷入沉默。

折可适、种师道、宋江也一并沉默着,感到气氛越来越压抑。

作为大宋的最后支撑,这位章相公其实应该坐镇京师。

毕竟官家近来的表现,越来越不对劲,已经不是轻佻,而是有几分癫狂了……

章惇毫不怀疑,如果他不是早早将兵权握在手里,自己已经下狱被杀。

所幸宫内封锁,替换了一批对朝廷还有忠诚可言的禁军将领后,那边安分下去,在发现折可适与种师道领军久攻不下,章惇权衡利弊,终究还是出京,来到前线。

他七十岁的年纪,自然不可能亲自上阵杀敌,为的是稳定军心。

不出意外的,郭康等一群受招安的将士,开始不安分了。

哪怕朝廷在后方许诺,将十位受招安的贼首,封为十节度使,还是压制不住。

这些人囔囔着要见章相,就认章相,其他人的话都不相信。

而章惇的露面,确实将这群贼兵匪将给安抚下来,但连宋江都知道,这样的方式肯定是不能长久的。

这群贼兵已经成为了巨大的不稳定因素,章惇不可能一直留在前线,甚至于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旦章惇都压不住他们,那势必会在背后给宋军致命的一击。

偏偏这个时候,驻扎在襄阳的刘法军投降,不吝于晴天霹……

哦,众人也没有多么诧异。

折可适看到军情时,是沉默;

种师道看到军情时,是沉默;

宋江想到那个身躯伟岸,声如洪钟,被西夏人称为“天生神将”的汉子,居然降了燕,倒是难免惊怒,但再看看周围西军的情况,似乎又没什么不可思议的……

就连章惇听到刘法率两万西军投降,都无怒火,只是眉宇间带着复杂。

汴梁三万西军,襄阳两万西军,五万西军的投敌,说明西军对于投靠雄踞北方的燕王,再也没有心理上的障碍,不仅是刘法,众将随时都可能倒戈,这是坏到不能再坏的消息。

可同时,他又觉得这些镇守西北多年,曾经也在自己麾下力克西夏,为国效死的将士,能有这样的结局,或许不是坏事……

复杂的情绪之后,章惇深吸一口气,恢复到宰相的状态,开口道:“你们说,燕军在这个时刻进驻襄阳,目的为何?”

帐内的气氛一松,三人默契地将刘法投降的事情略过。

只是对于章惇提出的问题,折可适和种师道微微凝眉,一时间都未回答。

宋江见两位老将军不说,才开口道:“宋某不才,抛砖引玉,燕军进襄阳,显是有南下之意了,是不是趁着我军与方贼交战已久,准备渔翁得利?”

折可适摇头:“早了。”

种师道道:“鄂州至今还被方贼所占,我军攻势受挫,内部不稳,实力倒也并未大损,此时燕军南下,是让荆湖一战提前落幕,双方并无损失,谈不上燕军渔翁得利。”

他有些话没有说白,实际上打到现在,还不能取得一定的战果,一方面证明方腊根基已成,绝非等闲反贼可比,另一方面则说明西军终究不适合在南方战斗,不复西北勇猛不说,如今还有种深陷泥沼之感。

燕军此来,反倒帮他们解了围。

宋江这是真的抛砖了,却没引出玉来,看向章惇,露出期盼之色。

章惇开口:“北方还是乡军之时,就有机密营,派出斥候四处刺探情报,如今燕军以家书策反刘法部,更不会犯这样低级的错误,他们此番就是压制方贼,助我宋军!”

“目的为何?”

“倒也简单,有了简王和衣带诏,又见兵不血刃地夺取汴梁,这燕王已生骄狂之心,又不愿背负乱臣贼子的骂名,自以为聚拢民心,厚待军士,就能以和平策反之法,不战而屈人之兵,尽收南方!”

听到简王和衣带诏时,三人的表情多少有些不自然,但听到后面,又是恍然大悟,精神大振。

改朝换代哪有不流血的,对方如此天真,正是机会啊!

章惇其实觉得有些不太对劲,但宋廷情报闭塞,中原的消息还能传过来,再往北的燕云乃至辽国的事情,至今还停留在燕辽武州之盟的版本。

他根本不知道后来发生的种种纷争,如燕王驱逐女真使者、女真灭高丽、燕国水军北上支援高丽复国,不然的话,肯定能反应过来,赵宋这是被扶弱抗强了,一伙反贼生怕他们被另一伙反贼灭了。

南方痛斥北方,北方还以德报怨,真的要哭死……

现在这位白发苍苍的老相公,倒是精神一振,觉得看到了一丝黎明的曙光,枯瘦的手掌一挥:“襄阳城破,燕军若要驻守,势必修缮,方腊则必不容许,他们两方交锋,正是我军的大好时机!”

“无论如何,荆湖之地不能被贼子所占,先灭方獠,再稳燕军,以谈判争取喘息之机,我大宋当可延续国祚,否极泰来!”

……

“如此地利,真是好地方,可惜在兵灾之下,这般残破……”

刘法率西军出城投降,广信军和镇戎军交接,顺利入驻,一切如同汴梁故事。

徐宁和张清并肩立于城北高墙,眺望着对面的樊城,不由地发出感叹。

襄阳三面环水,一面靠山,这倒也罢了,关键是它地势还高,与其一江之隔的樊城,无险可守不说,地势低,才会被关羽水淹七军,轻松拿下。

如此近在咫尺的两座城池,有这般强烈的对比,怪不得叫“纸糊的樊城,铁打的襄阳”。

不过燕军入驻后,发现纸糊的樊城没错,但如今的襄阳,绝对称不上铁打,城防很差。

襄阳从靖康之耻到南宋末年抵抗蒙古中,其实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修缮强化。

第一次强化是岳飞。

这个很有名,岳飞从伪齐手中收复襄阳等六郡之战,仅有三万军士,粮草又不济,在极为劣势的情况下,集兵攻打伪齐重点设防的一地,击其一点,震撼全局,使据守襄阳的将领闻讯惊溃,宋军兵不血刃,轻取襄阳。

随后金人又来援兵,与伪齐一共号三十万大军,结果恃众轻敌,布阵失误,又被岳家军大破,然后再反扑,再被破。

三场以少胜多的大战,皆取得辉煌大胜,自此岳家军一举收复襄汉地区大片失地,有了这个条件,后面才能谈得上反攻中原。

当时消息传入宋廷,震动君臣,赵构和宰相对话还挺有意思:“朕素闻飞行军极有纪律,未知能破敌如此。”“惟其有纪律,所以能破贼。”

夺取六郡后,岳飞向朝廷请命,朝廷将这片地方从原先分属的京西南北两路中分离出来,单独设置襄阳府路,由岳飞统一筹划防务,开始修缮城防,强化守备,经营襄汉。

后来又移至鄂州,那里成为了岳家军的大本营,襄汉则是南宋连结川陕,北图中原的战略要地。

第二次强化是孟珙。

这位的曾祖孟安和祖父孟林,都为岳飞部将,本人更是具备前瞻眼光,早在蒙古攻襄阳之战爆发三十年前,就提出“襄、樊为朝廷根本,当加经理,如护元气”,需要“甲兵十万”,以预先应对蒙军的进攻。

在他的经营下,那时已经被蒙古夺取过一回,弄得残破不堪的襄阳开始恢复元气,重新成为军事重镇,扩宽护城河,一度储备了十年的口粮。

可惜当时朝廷供给的是一万人的量,蒙古围襄阳六年时,里面的兵将百姓显然远不止一万,最终还是被逼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悲剧的是,孟珙死前也被朝廷猜忌,战略不得施展,最终发出类似的感叹:“三十年收拾中原人,今志不克伸矣”。

宋朝把一个错误,犯了一遍又一遍,能在蒙古的军队下撑那么久不灭,真的全靠中下层军民奋力抵抗,英勇搏杀,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

现在燕军入主襄阳,同样有大批大批的军民抵达,徐宁和张清站在城头上,就看到长长的民兵队伍鱼贯入城,同时汉江江面上,也有船只不断驶来。

陆军十大指挥使,每人麾下的一万精锐不变,但随军的民兵、匠人数目更多,往往由兵部、工部调配。

根据不同的战况需求,最高时能有一比二的比例,一万精兵配合两万辅兵,共上前线。

现在就接近上限,广信军、镇戎军两军配四万辅兵,其中还有大量工匠,因为洛阳之前被张仙贼破坏,正在修缮,直接调了过来。

同时襄汉本地的百姓,听闻中原的燕军来了,莫不欢欣鼓舞,往城中赶来,江面上的那些船只,大部分出自襄汉本地百姓。

吕方来到身侧,原来不赞成守城的他,见到如此四面来投的场面,都由衷地道:“殿下仁德,如此盛况,何愁我燕军不胜?”

徐宁和张清相视一笑,想到那位曾言,仁德不是虚名,而是要落到实处。

以前宋廷暴兵百万,有很长一段时间没人愿意参军,军中还要出去抓壮丁。

现在燕廷十万精兵,精挑细选,百姓反倒踊跃参加,哪怕无法入正规的十军,民兵也干。

究其根本,这与燕王的德行无关,纯粹是体制上的待遇改变,和社会风气的地位提升。

以前的宋军年年欠饷,脸上刺字,被人看不起,还不如在汴京城内跑腿当索唤,傻子才去当贼配军。

现在的燕军地位高,待遇好,不用刺字,督查部功勋透明,出去备受欢迎,找浑家都方便,只要能满足条件,傻子才不来参军。

当大燕军民源源不断地进入襄阳,很快工部营缮司长陶宗旺,也来到身后:“测算过了,襄阳外围城墙损坏严重,护城河需拓宽,应可宽达六十丈,这两项是大工程,其他修缮工作数日内就可完成。”

徐宁闻言倒吸一口冷气:“六十丈?昔日汴京的护龙河才十余丈吧……”

陶宗旺笑道:“这是引汉江之水所成的护城河,自是不一样的,六十丈只是均值,最宽处恐怕能达八十丈,贼人再想攻城,只能望而生叹。”

《襄阳守城录》中有言,“来早,虏人登高,望见忽有濠一道,莫不惊愕”,想象一条两百多米宽的护城河横亘在面前,是什么滋味么,岂能不叹?

张清想到书院上课,在讲述两晋南北朝时,将玉璧城比作“高欢快乐城”,突然笑了起来:

“等到方腊看到经我燕军经营后的襄阳城,他也一定会很‘快乐’的!”

(sdingdiannn/ddk56895872/702076395.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nn。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gdiannn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