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二友小说 > 军事 > 从李元芳开始 > 第八百七十三章 方腊:打我脸的不是燕王,是朝廷的挑拨离间!

“圣公,林贼欺我太甚!”

“圣公,使节关乎我大楚国威,绝不能置之不理,定要还以颜色啊!”

荆湖北路,江陵府衙门内,方腊身穿明黄长袍,雄踞于主位,气质威严,轻轻抚须,眼中露出沉思之色,下方的部将已是群情激奋。

或许外界还不知,但方腊势力的高层都很清楚,这位也开始准备称王事宜了,将定国号为楚,设文武职台,省院官僚,内相外将,一应大臣。

历史上的方腊,是没有国号的,他建立政权,自号圣公,年号永乐,却没有国号,也不知这年号有啥意义。

当然也有可能是没来得及,因为不同于方腊的名声响亮,此人的造反过程其实很短暂,从起事到覆灭,连一年都没到。

但这位显然不是仓促造反,而是谋定后动,从行动过程就能看出,“以巾饰为别,自红巾而上凡六等,无弓矢、介胄,唯以鬼神诡秘事相扇訹,焚室庐,掠金帛子女,诱胁良民为兵,人安于太平,不识兵革,闻金鼓声即敛手听命,不旬日聚众至数万……”

翻译一下,就是以头巾区别等级,从红巾往上分六等,军队里面没有弓箭、盔甲,只以鬼神之事互相煽动,烧房舍,掠夺金帛子女,诱逼良民加入军队,因为江南的人习惯于太平,不知兵事,听到金鼓声就束手听命,不到十天就有数万人被迫参与造反……

因此将所有反对封建政权的下层造反人员,都划分为农民起义军,概念未免过于宽泛。

如唐末王仙芝、黄巢那种私盐贩子出身,家境殷实的造反者,自始至终都没有代表过农民阶级,说他们是农民起义,实在牵强,称为“盗匪集团联盟”则合适许多,再直白些,就是“贼匪造反”。

同样的道理,方腊这种造反路线,可以称为“宗教造反”,方腊手下有明教的人,所用的手段也是再明显不过的宗教方式,虽然没有证据证明他自己出身明教,但造成的破坏性又极大。

在短短十个月的时间里,方腊所到之处,烧杀劫掠,“破六州五十二县,戕平民二百万,所掠妇女自贼峒逃出,倮而缢于林中者”,确实对北宋的统治造成了动荡,因为这样的贼人就算覆灭后,当地也会许多年缓不过来。

而偏偏方腊所造反的两浙路,又是北宋人口最为稠密的区域,单单这一路在北宋末年就有987万人口。

近千万级人口的地方,被方腊肆虐,一年残害百姓两百万之众,对于这块赋税重地造成的破坏,严重程度可想而知。

那是历史上的方腊,水浒世界里的方腊造反,时间明显不止一年,麾下势力更加庞大,相对来说也更具魅力一些,后世对于此人的印象,也往往偏向于这本名著的设定。

而这个世界的方腊又有不同,从某种意义上,耶律延禧成全了这位圣公。

因为辽军入侵,赵佶慌忙南下迁都,痛失北方人心的同时,也给南方带来了巨大的生活压力。

别的不说,举个最直接的例子,穆弘穆春兄弟在江州揭阳是一霸,都被逼得混不下去,远走他乡,普通人更别提了。

老百姓再是逆来顺受,让他们活不下去,自然是官逼民反,方腊再趁机起事,在口号上是为了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目前也确实稳定了荆湖北路,得到了荆湖一带的拥护,这就是农民起义了。

如今方腊的势力,遭到了折可适、种师道所率领的朝廷军队全力围剿,其中还招降了大量的反贼,但依旧守得岿然不动,显然已是真正成了气候。

在这样的前提下,方腊才有底气派出使节,往北方而去。

是的,他还让臣子持节,仪式感满满。

原本的打算,是一北一南,来个燕楚联盟,共克弑母昏君。

结果使节直接滚蛋,然后北方明文告示,禁止邪教。

两个巴掌抽过来,人都傻了。

方腊先是万分不解,同样是对抗朝廷的起义军,强强联合,岂非美事?

对方完全没道理拒绝自己,反倒让朝廷得了利益……

不解之后,就是愤怒。

因为正如堂上的臣子所言,持节的使者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威严,换到前唐时期,甚至能去别国调动大军。

现在被人直接赶出去,这就是**裸的羞辱,如果毫无反应,于接下来的称王建制大大的不利。

不过这位向来喜怒不形于色,心中羞怒至极,表面上竟是一副成竹在胸的姿态,让原本叫嚣的部下也安静下来,齐齐看向圣公。

方腊这才转向左右手心腹,首先看向一位体格粗壮,面容却带着几分儒雅的男子:“王尚书,贼军攻势如何?”

这个贼军所称呼的是官兵,自从衣带诏的消息传入南方,方腊立刻把握住,将金陵赵佶称为弑母贼,官兵也统统沦为贼军,他则俨然是让天下大吉的圣公出世。

而所询问的男子,则是号“武尚书”的王寅,这位与大燕目前的兵部尚书丁润相似,都是以武将担任兵部尚书,作为方腊最信任的同乡人,执掌着兵权,立刻行礼回话:“贼军势衰,正有越来越多的将士,得圣公仁德感召,弃暗投明!”

方腊微微颔首,显然他麾下军师所提议的战术奏效,章惇的招安之策固然狠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宋军中那群被招安的逆贼越来越不安分,再加上明尊教很擅长让人投明,王寅所言绝非虚言。

他脸上浮现出喜色:“如今荆湖北路人心思定,据各州县现有户籍,再加上流民统计,我麾下已有三百万百姓,能从弑母贼手中拯救生民,实乃我平生大愿!”

这话一出,堂内部将的愤怒被冲淡,转而露出崇拜,整齐划一地拜下:“圣公出世,万民之幸也!”

更有人道:“自古有言,得民心者得天下,如今圣公得荆南民心,当尽收襄阳一地!”

方腊目光闪了闪。

他不仅想跟燕结盟,在策略上其实也是效仿的,先将一地治理安定,去影响周边的州县,使得军民之心归附,再徐徐扩大地盘。

如今所占据的,是荆湖北路,此地选择的极佳,正是南方的战略中心,四通八达,向东趋江南,可攻赵宋新都金陵,向西溯巴蜀,可联合如今祸乱巴蜀的杨天王,向南将治所在后世长沙的荆湖南路收入囊中,那片地域可是有近五百万人口……

至于向北,或许就要与威风赫赫的燕军起冲突了。

因为汴梁被兵不血刃地拿下后,京畿尽为乡军所得,然后又将洛阳所在的京西北路拿下,自此尽得河南之地。

而方腊军往北,则可以夺取襄阳所在的京西南路,此地之前被郭康所占,但郭康祸乱地方,不得人心,被宋江挑起内乱,擒贼先擒王,势力已经土崩瓦解,如今重新为朝廷收回,有两万西军驻扎其中,防南更防北。

如此一来,三方势力的冲突区域或许就在这一片。

“燕王尽得中原,本该去收服河东、陕西乃至关中、汉中,扩大北方的优势,即便急不可耐地南下,也该进攻两浙,不会直下襄阳,与我硬拼……”

这是方腊原本的设想,但现在他没了把握,倒也做好跟对方拼一拼的准备,询问道:“襄阳之地,经郭康荼毒,又被贼军所占,百姓困苦,我若是出兵,更不可让战事反复,依王尚书之见,能否办到?”

王寅脸颊的弧度微微绷紧了些:“圣公爱民如子,然襄阳重地,把守森严,各方觊觎,恐难以速战速决,当徐徐图之。”

一个问得隐蔽,一个回得委婉,但总结起来就是——

跟燕军拼我们有这个实力么?

没有,还是别作死了!

方腊深吸一口气,相信王寅的判断,既然在武力上不能给燕王一个教训,又转向另一位面容俊朗,气质不太沉稳的年轻男子:“依王枢密之见,燕王明明与我神交已久,却突行此等恶举,所谓何意?”

原著里方腊的军师,是明尊教出身的吕师囊,如今坟头草已高,一个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人物接替了位置,枢密使王庆开口道:“圣公慧眼,我恰好有所猜测,恐怕驱赶使节所为,不是燕王之意,而是章惇之计!”

众人闻言侧目,露出惊讶之色,却没有什么质疑之声。

因为这位王庆,也是圣公的左膀右臂,与王寅号称双王。

不同于王寅是方腊的同乡人,王庆是汴京户口,父亲还是富户,赵佶迁都南逃时,跟着家人一起逃到了南方,但机缘巧合之下与方腊混到了一起,屡出计谋,建立功勋,也是他提议可以拖延时间,让官军内招安的叛贼继续作乱,令其不攻自破。

如今见得成效,众人十分佩服这位年轻又有机智的枢密院使,自然愿意相信他的话:“章惇老贼入朝复相后,就施尽阴谋诡计,先是以小恩小惠,策反意志不坚的乱贼,这群人本就不似圣公,一心为民做主,贪恋那一官半职,被赵宋所用,成为弑母贼的臣子,试问九泉之下,有何面目去见自己的父母?”

众人连连点头:“不错!不错!真是不肖子孙呐!”

王庆又道:“燕王能称雄北方,也是如圣公一般,保境安民所得,英雄惜英雄,即便中间有什么误会,他肯定也会见一见使节,表明自己的态度。”

“如今不见一面,直接驱逐,恰恰证实了我的怀疑,这根本不是燕王之意,恐怕使节所见到的,都不是燕王的部下!”

大家恍然:“对啊,使节根本没见到燕王,就被逐出,或许是章惇的阴谋!”“这是让义军自相残杀,那弑母贼坐收渔利啊!”“幸好有王枢密在,不然大伙儿险些被贼人的奸计蒙蔽了!”

方腊对着王庆微不可查地点点头,以示嘉许,心里却又涌起羞怒。

自己舔着脸结交,对方却不屑一顾,不就是光复了燕云么,不就麾下兵强马壮么,不就是占据中原精华么,有什么了不起的?

但没办法,他现在不可能在朝廷围剿的情况下,再去招惹燕军,但被打了脸,却一声不吭,未免显得太过怂包……

所以只能换一种方式,打我脸的不是燕王,是朝廷的挑拨离间!

经由王庆这么一分析,堂内的众臣情绪已经大不一样,而方腊轻抚胡须,淡然总结:“爱民之心,不可惑也,绝非章惇之流能够挑唆,但经由此番风波,诸位也当明白,凡事当冷静,勿要行亲者痛,仇者快之事!”

众人心悦诚服,再度拜下:“圣公英明!!”

(sdingdiannn/ddk56895872/702267042.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nn。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gdiannn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