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二友小说 > 军事 > 从李元芳开始 > 第八百七十章 百官定制,气数化蛟龙!

“免礼!”

李彦双手抬了抬,坐到了王位之上,看着下方直起腰来的群臣。

对于官袍的改制,他将唐朝的颜色和明朝的纹路结合起来,有了下面的设计——

文官一品紫袍,绣仙鹤;二品紫袍,绣锦鸡;三品紫袍,绣孔雀;四品绯袍,绣云雁;五品绯袍,绣白鹇;六品绿袍,绣鹭鸶;七品绿袍,绣溪敕;八品青袍,绣黄鹂;九品青袍,绣鹌鹑。

武将一品紫袍,绘麒麟;二品紫袍,绘狮子;三品紫袍,绘豹子;四品绯袍,绘老虎;五品绯袍,绘熊;六品、七品绿袍,绘彪;八品青袍,绘犀牛;九品青袍,绘海马。

看着这个改变,不免让人想到那句经典的台词“文官的衣服上绣的是禽,武官的衣服上绣的是兽,披上了这身皮,我们哪一个不是衣冠禽兽?”

实际上,衣冠禽兽本来是褒义词,代表着官职和地位,但后来由于当官的不干人事,则直接变成了贬义词。

所以是不是禽兽,跟穿什么样的官袍没有关系,就算啥都不绣,官场风气一塌糊涂,还是畜生扎堆。

如今新朝初立,官场风气自是焕然一新,而众臣也开始听封。

“燕王有令,王制新立,两大府总事。”

“中书省为政之本,总辖六部,都督府掌军事,总辖三军,文武并行,天下太平。”

“任命蔡京为中书省右相国,正一品;”

“任命朱武为中书省左丞,正二品;”

“任命吴用为中书省右丞,正二品;”

……

三位紫袍官员出来听封。

中书省左右相国均为正一品,目前空置一位左相国,平章政事为从一品,目前空置,左右丞正二品,其后还有参知政事从二品,目前空置。

这六位为中书省的高层领导,如今却空置了三位,可见大燕文官欠缺确实不假,想必此次科举,更会令士人为之疯狂。

当然,即便现在科举,短时间内想要晋升高位,也是办不到的,但中书省还有大量中层官员,比如左右司郎中正五品,员外郎正六品,都事、检校正七品,照磨、管勾从七品等等……

而且这些位置都是中枢之重,并且也缺额不少,只要能入中书省,必然是前途一片光明。

事实上确实如此,李彦先定中书省,倒是参照了朱元璋,这位称吴王时,最先设立的就是中书省,以中书省统六部,总理天下政务,权职极重,长官称左右丞相。

朱元璋是承袭元制,李彦则认为,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不能用三省制度,互相平衡,而是要一切以最高效率执行。

至于后面中书省独大怎么办,他倒是不一定跟朱元璋做出类似的选择。

朱元璋是在洪武十三年,诛胡惟庸,趁机废除中书省与丞相,以六部分掌庶政,直接受命于皇帝,中央集权空前加强,至此历朝历代皇权与相权的博弈,终于从表面上结束了。

古代皇帝和太子、皇帝与宰相,往往都是合作与对立混杂的关系,前者是争位,后者是夺权。

太子自不必说,斗得那叫个激烈绝伦,皇帝和宰相也有三大阶段。

第一次是汉武帝时期,一改之前“非有功不封侯,非封侯不拜相”的权力递增法则,让宰相变成了天子直接任命。

第二次是隋唐时期,宰相的职能被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瓜分,成了分权制。

最后一次就是明初,朱元璋直接废除宰相制度,将六部纳入皇帝直接管辖范围,同时又将御史台凌驾于六部之上,既达到了分流相权的目的,也健全了监督机制。

从当时来看,确实不错。

但很可惜,这样高度集权带来的副作用,就是工作的负担变得无比沉重,就不说后面的皇帝了,朱元璋自己都因为奏折的字多而叹息,“为君难,为臣不易,朕所以求直言,欲其切于情事,文词太多,便至荧听”,其实还是奏折太多闹的。

这一点唐朝的时候,李彦就有过感叹,李治那般揽权,自己处置不了,不得不交给武后处理政务,最后养出一个权力怪物,又是何苦?

皇帝都希望集权,恨不得把所有权力都归于自己手中,但一个国家那么多事情,权力给你了,你要能顾得上来。

所以宰相没了,但明朝皇帝不得不组建秘书团体,来替他分忧,最终演化成了内阁。

没有宰相擅权,内阁照样可以出权臣,关键是这种政治机构的不稳定,还对于明朝的政治,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所以凡事都要有个度,中央集权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得开始放权。

李彦对于接下来中书省管理的六部具体职权,就有相当大的提升。

“吏部为管理文职官员的机关,掌品秩铨选,考课黜陟,封授策赏,定籍终制,下设文选、验封、稽勋、考功四司,各设司长。”

“任命高俅为吏部尚书,从一品;”

“任命杨兴为吏部侍郎,正三品;”

“任命祝龙为文选司长,正四品;”

“任命陈达为验封司长,正四品;”

“任命李云为稽勋司长,正四品;”

“任命曹正为考功司长,正四品;”

……

第二批官员上前领命。

其中高俅神情激动之余,难免忐忑。

自家人知自家事,以他的水平,能胜任吏部的工作么?

但李彦之前只对他说了两个字,公正。

他准备加强六部职权,吏部尚书关键至极,这个位置上的人,是仅次于宰相的重中之重。

而从目前来看,大燕阵营里面,掌握着官员帽子,能做到相对公正,又能让大家服气的人物,唯有高青天了。

由于他的名声好,李彦还任命了一项武官职位,为了谦虚起见,高俅只穿着武官的三品豹服,却愈发显得醒目。

而吏部之后,是户部。

“户部掌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内部办理政务按地区分工而设,今分燕云一路、河南两路、河北两路、山东两路,共七路转运,下设钱法、库藏、仓储、漕务四司。”

“任命柴进为户部尚书,从一品;”

“任命蒋敬为户部侍郎,正三品;”

“任命朱贵为钱法司长,正四品;”

“任命杜迁为库藏司长,正四品;”

“任命宋万为仓储司长,正四品;”

“任命童猛为漕务司长,正四品;”

……

第三批官员上前领命。

柴进强忍激动。

他虽然在乡军成立的过程中十分积极,后来一直给乡军提供后勤的保障,确实立下了极大的功勋。

但所谓亲疏有别,相比起来,蒋敬作为燕王的嫡系,早在京城就一起开办岁安书院,后来因为没有一起跟着北上,未能参与到光复燕云的战役中,结果就真的位居自己之下。

这也说明此次封赏,确实是完全以功劳定下职位,做到了公平公正。

当然,柴进也很清楚,现在的职位不代表新朝的最后官职,更像是试用期。

如果无法胜任,那还有大量的人才,眼巴巴地等着后来居上。

所以必须要运用书院中学到的知识,让自己胜任目前的职位。

户部之后,是礼部。

“礼部掌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往来之事,下设科考、文教、仪祠、主客四司。”

“任命李格非为礼部尚书,从一品;”

“任命韩嘉彦为礼部侍郎,正三品;”

“任命张商英为科考司长,正四品;”

“任命白时中为文教司长,正四品;”

“任命刘正夫为仪祠司长,正四品;”

“任命余深为主客司长,正四品;”

……

这个部门,基本都是由前朝的士大夫组成了,平均年龄一下子暴涨。

这群士大夫原本是不愿意在新朝出仕,落一个事二主的坏名声的,直到简王持衣带诏投靠燕云,赵宋正统归燕云,他们也就心安理得地出来当官。

不过李格非这位国丈却有些心惊肉跳,总觉得有些不妥,这位女婿如此安排,看似前朝士大夫得到了重用,但万一出个什么事情,责任不也全部是他们的?

当然,现在士林正在狂欢,六部的职权一旦加强,那掌控了科举和文教的他们,岂不是继续飞黄腾达?

毕竟就算吏部再考核,最初的官员还是要从科举而来的啊!

美极了!

李格非暗暗叹息,只能上前谢恩。

礼部之后,则是兵部。

虽然李彦又划分出了一个都督府,掌实际战事,但现阶段的兵部,毫无疑问也是重头戏。

“兵部职掌全**卫、武官选授、简练政令,执掌甄核、简练之方,士籍、军实之数,下设武选、车驾、职方、武库四司。”

“任命丁润为兵部尚书,从一品;”

“任命鲁达为兵部侍郎,正三品;”

“任命杨志为兵部侍郎,正三品;”

“任命扈成为武选司长,正四品;”

“任命段景住为车驾司长,正四品;”

“任命祝虎为职方司长,正四品;”

“任命燕顺为武库司长,正四品;”

……

如果说文官是燕云的弱项,武职无疑是强项,哪怕兵部偏文,但现阶段对于军队的整备和加强亦是至关重要,并且不妨碍上前线交战。

因为书院当时的教学内容,就是文官也能带兵上前线,武将同样能在当地安抚百姓,以前唐的出将入相为目标。

一颗昨晚兴奋得没睡着觉的大脑袋,雄赳赳气昂昂地上前听封。

“没想到俺老丁,也有官居一品的时候,这辈子值了!”

丁润穿着一身紫袍,想到几年前自己还是个每天早上买炊饼的卑贱皇城司公事,如今摇身一变,成为了执掌兵部的尚书,两侧嘴角时不时地向上弯一下,实在是忍都忍不住。

相比起柴进的担忧,他可不认为自己会被别人迎头赶上,凭借着整顿梁山之功,只要再在与东北女真的交锋里立下功勋,还怕坐不稳位置?

兵部之后,是刑部。

“刑部为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审定法律、复核刑名案件以及直接审理京畿地区的待罪以上案件,下设督捕、提牢、赃罚、罪赎四司。”

“任命公孙昭为刑部尚书,从一品;”

“任命裴宣为刑部侍郎,正三品;”

“任命焦挺为督捕司长,正四品;”

“任命邹润为提牢司长,正四品;”

“任命乐和为赃罚司长,正四品;”

“任命孙新为罪赎司长,正四品;”

……

这也是唯一一个部门长官不在的,公孙昭目前还位于女真部落那边,但这个职位李彦为其留下,并且觉得非其莫属。

能够在官场中坚持原则的人,实在太少了,这类人或许显得古板不近人情,但尤其适合刑名之责。

公孙昭后,就是裴宣。

这位六案孔目自从入了皇城司,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性格又是刚正不阿,也适合刑部官职。

想到他原剧情投靠梁山,也掌管定功赏罚,但梁山那种称兄道弟的环境,根本没有用武之地,现在则可以大展身手。

而刑部之后,就剩下最后的工部了。

“工部执掌土木兴建,器物利用,渠堰疏降,陵寝修建,凡全国之土木、水利工程、机器制造、矿冶纺织等官办工业无不综理,下设营缮、虞衡、都水、屯田四司。”

“任命凌振为工部尚书,从一品;”

“任命孟康为工部侍郎,正三品;”

“任命陶宗旺为营缮司长,正四品;”

“任命金大坚为虞衡司长,正四品;”

“任命童威为都水司长,正四品;”

“任命萧让为屯田司长,正四品;”

……

当中书省和六部的官职设立完毕,旁边的使臣也意识到了,这位燕王殿下对于官制的改动,相较于宋朝的一权多分,显然是大胆的。

以前的尚书是虚职,全为高官养老所用,六部真正的执掌者是侍郎,但同时又大部分由宰相兼任,权力划分错综复杂。

此时中书省统筹管理的同时,又将六部职权加重,尚书成为名副其实的正职,各部司同样成为握有实权的重点部门,如果真如体制设计中那般运转,中央职权的效率无疑会大大增加。

但这群年轻的面孔能否胜任,就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李彦很清楚,如今安排的人员,都是由功劳而定,但当上了这个官,想要保住位置确实艰难。

毕竟跟着他起事的,大部分都很年轻,在文治经验方面十分欠缺,书院的培养让他们提升了一定的上限,却终究没办法弥补全部,接下来的一段治理中,势必有被淘汰下来的官员。

但改朝换代之时就是这样,并不似稳定的太平时期,权力接替按部就班,上上下下再正常不过,而且各部还空缺着许多职位,等待能臣任职。

这也是他为什么将称王和称帝分开,这正是验证各部运转的缓冲期,能者上弱者下,同时制度也要不断调整。

一个相对高效的国家制度,永远都是适应当前社会环境的,而不是抄一个过来,就沾沾自喜以为多么了不起,那是自我感动。

事实上历史多少古人,都是那样弄得天下动荡,民不聊生……

有鉴于此,在中书省和六部之后,李彦对于直接负责军事的都督府,又有现阶段的安排。

“开都督府官制,总督各军,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军令,出纳密命,以佐邦治,下设机密、特攻、奇岚、督查四部。”

“燕王自领大都督,正一品;”

“任命卢俊义为左都督,正二品;”

“任命花荣为右都督,正二品;”

“任命时迁为同知都督,从二品;”

“任命杜兴、杨雄为机密部长,正三品;”

“任命解珍、解宝为特攻部长,正三品;”

“任命樊瑞、戴宗为奇岚部长,正三品;”

“任命朱仝、高廉为督查部长,高俅同兼,正三品;”

“定部伍法,十人选一火长,五十者选一队正,为正九品;百人选百户,为正七品;千人选千户,为正五品;万人有正副指挥,为正三品与正四品。”

“任命索超为北平军指挥使,刘唐为副指挥使;”

“任命徐宁为广信军指挥使,石秀为副指挥使;”

“任命张清为镇戎军指挥使,吕方为副指挥使;”

“任命史文恭为安肃军指挥使,郭胜为副指挥使;”

“任命秦明为威远军指挥使,项充为副指挥使;”

“任命栾廷玉为宁化军指挥使,李衮为副指挥使;”

“任命李应为保定军指挥使,欧鹏为副指挥使;”

“任命孙立为威胜军指挥使,黄信为副指挥使;”

“任命关胜为德顺军指挥使,魏定国为副指挥使;”

“任命呼延灼为永宁军指挥使,单廷珪为副指挥使;”

除了陆军部队,还有三支水师:

“任命张横为临江军指挥使,阮小七为副指挥使;”

“任命阮小二为涟水军指挥使,张顺为副指挥使;”

“任命李俊为通远军指挥使,阮小五为副指挥使;”

至此,本就在之前拥有了制度雏形的乡军,正式分为十支强军,再加上三万水师,成为了大燕接下来将要横扫天下的国之利器。

“任命安道全为太医院院史,正三品;”

“定李清照为燕王妃,一品夫人;”

“尊林元景为王父;尊李妍宁为王母;”

……

当文武定制,连王妃和父母都封赏完毕后,众臣依次归位,这次又是山呼海啸:“臣等谢恩!”

李彦微微抬手,眉头动了动。

他可以观察其他的气数,却无法察觉到,此时自己的头顶,也有一头无形的紫色蛟龙,如旭日初升般冉冉升起,迅速腾飞到了燕京之上。

所幸有个变化立竿见影。

属性提升了。

【运道:40(运势天成,气数使然)】→【运道:43(运势天成,蛟龙气数)】

(sdingdiannn/ddk56895872/702372851.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nn。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gdiannn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