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二友小说 > 历史 > 皇明皇太孙 > 708 贪心不足

皇明皇太孙 708 贪心不足

作者:我喜欢的猪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2-11-28 00:00:21 来源:顶点小说网

徐辉祖和常茂这个时候没办法心情好起来,虽然他们的地位稳固。一般的情况下,他们的家族肯定是要与国同休的,肯定是有着无比显赫的地位。

但是这也绝对了他们代表着武勋,他们也确实和很多的武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朱允煐叹了口气,对徐辉祖和常茂说道,“当年跟着皇爷爷打天下的,多是草莽英豪,好多人都是来自咱淮西老家。这一个个的,都是苦哈哈的泥腿子。可是一代人做一代事,祖上虽说贫苦,但是到了子孙这里,都忘了自己的出身了。”

徐辉祖和常茂都低着头不说话了,很多的事情他们也都是心里有数的。

全天下的人都知道大明朝的开国之君以前是小沙弥、小乞丐,是饿死了爹娘、兄嫂的苦命人。

而大名鼎鼎的淮西二十四将,基本上就没有什么高门大户。

徐达就是洪武皇帝的发小,就算出身农家。要说起来的话,仅仅比洪武皇帝的家世好那么一点。起码没有那么苦,但是也仅此而已,这就是不折不扣的泥腿子。

要是当初没有响应洪武皇帝的号召,说不定徐达也就只是凤阳的一个老农。

而常遇春出身贫苦农民之间,不甘心老死田间的它又一身武艺,也仗着这一身的本事曾经落草为寇,干着拦路抢掠、入宅为盗。要不是因为觉得这样的打家劫舍没出息而投奔了洪武皇帝,说不定常遇春也早就被剿灭,只是一草寇而已。

所以也别说谁比谁出身尊贵,起码在大明朝这里,出身还真的没什么好提的。

皇帝的祖上就是农民,武勋之首的要么是农民,要么就是匪寇。这没有什么高门大户,也没有什么显赫的家世。最多也就是现在功成名就了,所以一个个的看起来有点高高在上了。

祖上出身低微,但是子孙未必就会认可那些,因为他们出身的时候,基本上都比较富贵显赫了。他们已经成为了高高在上的权贵了,可不是农家子弟,不需要为了生存而在地里刨食。

要是论起祖上,大明朝很多的勋贵似乎是不值一提的。但是在文臣那边,确实有着不少家世比较显赫的。要说诗书传家,那肯定也是有的。

虽说经历了唐末、辽金以及蒙元,华夏大地那些传承悠久的世家力量几乎被一扫而空。不过确实有不少读书人看不上大明的皇家,也觉得大明朝的那些武勋不值一提。

真的要说起来,虽说现在掌控着文化传承的也不再单纯就是几个世家了。

不过也确实要承认那些诗书传家的读书人,底蕴看似也稍微的厚实一点,他们有些时候也算得上有着那么一些自傲的本钱。不管到底是谁坐了江山,他们也都有机会一直是士族,一直都是统治阶级的中坚力量。

朱允煐看着徐辉祖和常茂,认真说道,“历朝历代都要文武有别,如今咱大明朝的勋贵也好,文臣也罢,一个个的都有些不像话了。此前胡逆之案,怕是很多人也都没能放在心里。”

这也算得上事实,胡惟庸案确实是不折不扣的大案,是大明朝开国初期的第一大案。但是很多人也都觉得,那算不上文武合流,那只是洪武皇帝为了削去丞相,只是为了削弱武勋的力量。

徐辉祖和常茂就有那么点战战兢兢了,主要是皇帝的话有些重了,他们似乎看出来了皇帝的决心。皇帝现在要定下调子,那势必就是要清理一批勋贵和文臣了。

这显然不是什么好事情,徐辉祖和常茂虽说和皇家牵涉很深,不过他们到底也是武勋的旗帜。

朱允煐可不在乎那么多,因为皇帝有着皇帝的一些想法,天子有着他的一些规划和布局。

实际上这件事情也稍微的有着那么一些意外,虽然他此前也授意练子宁去做一些事情。只不过那更多的是京察,只是大理寺卿的本分。练子宁的奏折,实际上也确实出乎意料。

不过皇帝也需要因势利导,很多的事情未必就是完全在他的预料当中。当出现了一些意料之外的事情时,皇帝肯定也不能是惊慌失措的,皇帝要快速的做出决断,要做出一些改变。

朱允煐就是这么做的,虽然练子宁的奏折让朱允煐有些意外,不过他确实需要这么做。而且练子宁的这次奏折掀起的波澜,也符合朱允煐的一些预期,符合他制定的一些国策。

清理一些武勋,这也是朱允煐此前就有的计划,本来是以徐辉祖借张荣走私案为借口。

但是现在看起来就不需要考虑这些事情了,他完全有其他的理由去处置一些人了。而这样的一些借口,也不再是单纯的清理一些武勋,也是要再次的敲打一些文臣。

对于文臣或者武勋,朱允煐也不会单纯的依赖某一方的力量。对于武勋的持续强势,当然需要打压。而对于文臣时不时的试探,朱允煐自然也是需要严厉的去敲打一番。

徐辉祖和常茂大概是知道了皇帝的态度,他们大概也能够猜测到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些什么。只不过对于他们来说,这个时候大概也做不上什么了。

确保好自家不要在这个时候出什么幺蛾子,这是非常重要的。哪怕他们是皇帝的母族、是太子的母族,这些也确实是他们荣耀的地方。但是这一切,在某些时刻也对于他们来说有着更加严苛的要求。

这个时候低调一点不说,也需要约束好一些人,这才是他们应该做的事情。

对于常茂和徐辉祖,对于他们的一些觉悟,朱允煐还是比较放心的,他相信这两大武勋的领头人有着自知之明,相信他们肯定知道应该站在什么立场。

这些事情也根本不需要朱允煐多说什么,他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他不只是勋贵的皇帝,更是大明朝的皇帝,有些事情他也必须要这么做。

在徐辉祖和常茂告退之后,朱允煐对王承恩说道,“召六部尚书过来吧。”

王承恩也没有多说什么,他知道自己只需要做好陛下交代的事情就好。这就是他的本份,他可不能替皇帝做主,甚至不能去干涉、影响皇帝的决策。

吏部尚书茹瑺、礼部尚书陈迪、刑部尚书暴昭、兵部尚书铁铉、户部尚书王钝,以及代理工部事务的黄观。

可以说现在的大明朝还是有着一批精兵强将的,这些人里头也算得上都是比较正统的读书人,有南方人也有北方人,甚至还有少数民族。有正统科举出身的,也有不是正统读书人出身的。

比如说铁铉,这就不算是正统科举出身,他是由国子生被选授礼部给事中,也曾经有主政地方的经验。而这一位,实际上也是元朝回回人后裔。

茹瑺和暴昭,也都说由国子生被选。王钝呢,这就是科举出身了,只不过是在元朝就中了进士。黄观倒是正统科举出身了,大明朝的二十四年的会元、状元。陈迪呢,就算功臣之后。

不拘一格降人才,朱允煐看起来是这么做的,也有些英雄不问出处的意思。当然他这样的做法肯定也让一些读书人有些怨言,虽说大明朝这六部尚书,本质上都是读书人。

但是这六部尚书的组成,也不是完全科举出身,这就有些降低了科举制度的重要性了。

如果说是开国之初倒也算了,那时候各种草莽英雄不算什么。但是现在大明朝开国三十余年了,现在文官的升迁体制看似是成熟了,只不过也让一些‘有识之士’担忧。

科举的重要性被动摇了,这对于很多的读书人就算一种打击了,影响了他们的权利和地位,这自然也就是动了他们的奶酪了。这些位置,本该是他们的基本盘。

不过这些人大概也是有些得陇望蜀了,要知道在元朝的时候,将人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而元朝官员基本上来自一,二等。

也就是在元朝末年的时候,汉人、南人,才能够有些许为官的机会,还只是微末小官。

但是在那个时候,绝大多数的读书人看起来都是很顺从的,也没有太多的要求。但是现在呢,大明朝给了他们更多的优待,只是这些人还是觉得有些不满。

大明朝没有优待读书人,这本来就是不少读书人有怨言的。现在读书人的入仕渠道也受到了一些影响,这个时候要说没点怨言,那才是不折不扣的假话。

也别忘了,皇帝对于读书人的打压,也根本不只是当初衍圣公的地位、颜面被一扫而空。

也是现在入朝为官的,还有一些工匠,一些当初不入流的小吏。

毫不夸张的来说,洪武皇帝和英示皇帝,真的让读书人的诸多特权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可是他们好似也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因为这两位天子实在是太霸道了一些。

六部尚书被齐齐召见,这自然也就是了不得的大事了。再联想到早朝时的事情,更加让人浮想联翩,一个个的看起来也有些忧心忡忡的样子。

真的是要有大事发生了,这个时候也需要更加的谨慎一些,绝对不能在这个时候出现什么乱子。

他们是皇帝的臣子不假,不过也同样代表着文官的利益,也想着要制约皇权。

哪怕现在做一些事情不太得力,不过也不该只是沦为皇帝的应声虫,该有自己立场的时候,肯定也是需要有着立场。

看着齐齐到来的六部尚书,朱允煐问道,“早年间太上皇就立下规矩,士子就好好进学就是,莫要妄议国政。这才多少年,这些事情就给忘了?”

六部尚书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些规矩确实是洪武皇帝制定的。一开始的时候,这些政策也是执行的比较坚决,很多人也都是心里有数的。

只不过这么些年下来,对于这方面的限制,其实也是在不断放松的。

更何况很多人也都是心里有数的,他们也不会高谈阔论。只是在读书人聚会的时候,也不可能单纯的就是诗词歌赋,或者是切磋学问。在有些时候,读书人在一起也喜欢指点江山。

只要不是太过火,很多人其实也都是不在乎这些事情,看起来也确实没有那么多好忌讳的。

不过这些事情,到底也是和早年间洪武皇帝制定的规矩有悖。现在皇帝要是真的拿着这件事情说事,很多人估计也就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在法理上这肯定不行,因为洪武皇帝早年间制定了律例。情理上也不好说啊,英示皇帝到底也是洪武皇帝的孙子,当然也就需要维护洪武皇帝的权威了。

看着不说话的六部尚书,朱允煐冷哼一声。有些事情朱允煐也是心里有数,只是很多的时候他乐意装糊涂而已,有些事情也确实没必要时刻上纲上线。

只要不是闹的太过分,朱允煐也不在意。其实就算是制定这条规矩的老朱,对于很多的事情也是心里有数,他在位的时候也没有对于一些读书人的聚会太多的限制、苛责。

看到六部尚书不说话,朱允煐将练子宁的奏折扔了过去,“看看吧,看看咱大明朝的读书人是如何的忧国忧民。这还没有居庙堂之高,一个个的怕是都有些按捺不住了。等到他们入仕为官,那还了得!”

听到朱允煐这么说,六部尚书也都表情凝重,皇帝已经毫不掩饰的表达了不满,话里话外也确实毫不掩饰的有着那么一些讽刺。

那就需要更加的慎重了,其实六部尚书也很想要知道皇帝因何在早朝上大发雷霆。

看起来谜题很快就要揭晓了,只不过这个时候大家未必都是多么的轻松。因为他们一个个的也都很清楚,当他们看清楚奏折里的一些事情后,必然就要面对暴风雨了。

当茹瑺看到国子监祭酒卷入其中,他就知道这件事情,怕是没办法善了了,他大概也知道皇帝暴怒的原由了!

(sdingdiannn/ddk275023/768964362.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nn。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gdiannn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