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二友小说 > 科幻 > 金军围城,重生宋钦宗 > 第105章 不就是搞钱吗,朕还有一万种方法没有用出来

八月已经有了秋意,从西线的陕西到东线的沧州,阵阵秋风,染黄了白杨。

无论是陕西,还是河北,都依然笼罩在战争的萧杀中。

金军十一月南下的传闻已经不是什么秘密。

从东京城发出的动员令,在黄河以北快马加鞭传递。

东西数千里的各个州府都接到了通知,所有州府进入战时状态。

虽然这个年代的动员体系很弱,但各地或多或少,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再加上东中西线的最高统帅已经就位,大宋朝沉睡已久的战争机器开始在争论和争吵中,缓慢运转起来。

村头的小伙子穿上老母亲缝缝补补的衣服,背上干粮,离开了生活了十几年、二十几年的村子。

他们即将进入军队中。

听说磁州、大名府一带所有入伍的人,都发放了俸禄。

并且战死者,有三十贯的抚恤金。

在这个人命如草芥的时代,三十贯对于河北、河东之地的老百姓来说,已经是天文数字了。

有的人为了家里的孩子或者父母,愿意卖掉这条命。

无数人从乡里,汇聚到正在营建的军镇,加入到这场空前规模的防线中。

时间就是生命。

尤其是河北、河东的防线,面临的是一望无际的平原,也是京师的前线,数月之后,必然是金军重点攻击的地方。

当欧阳澈到后,《河北战时日报》在大名府快速组建起来。

随他一同前往的太学生就有300人。

这些太学生在靖康元年,全部上书请求处死童贯等人,后来李纲被罢免,他们又上书请求重用李纲。

甚至宋钦宗赵桓派官员出城议和,他们还参与了围殴议和投降的官员。

这在北宋末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在金军第一次南下的时候,朝廷就派了官员北上,那些议和的官员走到哪儿就被骂到哪儿,甚至还有人在半路被活活打死。

程朱理学在南宋都不待见,一直被排斥打压,直到明朝被扶上正统,读书人只能读四书五经,对国事毫不关心。

但宋朝不同,宋朝的儒学还是非常健康的,在靖康耻发生之前,宋朝的意识形态算是很健康的。

积极的科技建设,商业贸易,以及底层民众那种血性,其实都还在。

唯一坑国的只有赵家的皇帝们。

太学生们一到大名府,就开始用报纸宣传战争思想。

按照皇帝陛下的意思,连村头破败的墙上都写上“抗击金贼,守卫家园”的字样。

还写了“皇帝陛下书”。

村里识字的人在村头大声喊着:抗击金贼,守卫家园。

在底层的民众,第一次听到了来自京师皇宫里的声音。

虽然这种声音还很微弱,只是通过几个字出现在某些破败的墙上,但它预示着赵宁正在用一种最直接、朴实的方式,击穿层层阻碍,重新构建大宋的动员体系。

东京城的《东京日报》是一次尝试,大名府的《河北战时日报》是一次突破。

当然,想要快速动员更多的人,加快防线的建立,不仅仅需要“报纸”这种思想宣传的工具,更实际一点是钱。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八月十日,从京兆府(长安)发到京师的奏疏,张浚汇报了目前陕西各路军镇人马的总体情况。

陕西诸镇已经动员出来二十五万军民,对外号称五十万。

但缺钱,缺甲。

之前发过去的八万副铠甲,完全不够新兵入伍所用。

八月十二日,从大名府发来的奏疏,隆德府已经驻军五万,磁州驻军三万,大名府驻军七万。

这些都是招募入伍的正规军,加上后勤的军民,总人数超过三十万。

也幸亏是宗泽作战中线,目前只有他能在中线以如此快的速度号召出如此多的人手,并且各地安排妥当。

但也有问题,500万贯刚进河北,就开始如同滔滔河水一般往外流。

张叔夜在奏疏中说,为了快速修建城寨,河北、河东各地都在用现钱摆出来激励士气。

这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留给大宋准备的时间太短。

太原、河间、中山三镇尽失,防御线被打穿,要在几个月的时间内修建一条防御线出来,只能用最粗暴简单的方法。

至于李纲抵达沧州以后,原本群龙无首的河北东路、京东东路也开始奔走相告。

民众们总算看到朝廷的态度。

但这个时代的信息传输毕竟十分有限,消息在州府之间传递,却无法立刻下沉到民间。

好在李纲带过去的100万贯,立刻帮他在那一带凝聚了一批人过来。

最关键的时刻,最粗暴有用的还是钱!

八月十三日,赵宁也收到了李纲的奏疏。

三个防线目前的奏疏都透露了同样的一点:缺钱!

张浚在陕西甚至先斩后奏,把税赋的钱挪到军费里了,以至于许多官员拿着“券历”去领取月俸的时候,被告知暂停发放。

这种伤害官僚利益的做法,立刻就引起了某些人的反弹。

例如秦州知州李伯言就奏疏一封到京师告状,弹劾张浚私挪赋税,有谋反意图。

这消息一传到东京,立刻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一群早就蹲在旁边,等着张浚犯错的官僚,立刻开始熬夜奋笔疾书。

分别从国防安全,到官员操守,再到张浚个人的品德,开始写文章。

例如有人写张浚小时候上课不听讲,还爱欺负其他同窗,随地吐痰,偷看隔壁女子洗澡,其品德之败坏,已经到人神共愤的地步。

当然,肯定会有人拿“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来说事,这是大宋朝文官们恐吓赵官家的惯用手段。

当赵宁接到李伯言的奏疏后,批了一句话:此人在备战时期挑拨君臣关系,建议查查是不是金人的奸细。

李伯言只是众多官僚中的一个缩影。

目前摆在赵宁面前的,就只有一个问题:钱!

对于赵宁来说,现在搞什么改革都是不务正业,因为这个时机,最重要的就只有赚钱。

要在如此短时间内,做好下一次的防御,合适的人都安排好了,剩下的就只有钱了。

只要今年守住金军的攻势,宋夏联盟一定可成!

八月十五日,东京城中秋佳节的气氛浓郁,百姓们难得再次感受到太平日子,一大早,大街上就人头攒动。

不仅仅米市恢复了,茶楼也开始有客人。

至于东华门外的青楼,生意也慢慢好起来。

几个皇城司班直走进春风楼,老鸨立刻迎了上来,满脸堆着笑容:“几位官人,里面请。”

为首的何彬说道:“张妈妈,王太尉在吗?”

“王太尉……王……不在……”

“怎么,胆子这么大了,皇城司找人,都敢瞒着?”何彬慢条斯理地说着,“你们这里该不会有金人的奸细吧?”

“王太尉,王太尉在二楼的天字号。”

很快,天字号门被一脚踹开,殿前司指挥使王宗濋正在床上努力耕耘着,被这一脚吓得当场就软了。

“谁啊!这么大胆子!”王宗濋怒骂道。

当他看见是皇城司的人的时候,更是火冒三丈:“还不滚出去!”

“王太尉!”

“滚!别以为靠着高俅我就拿你们没办法,都滚!”

何斌用那种当时看王寻和李焕的眼神看着王宗濋,温和地说道:“王太尉,陛下有请。”

(sdingdiannn/ddk60463950/36528658.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nn。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gdiannn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