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二友小说 > 科幻 > 金军围城,重生宋钦宗 > 第32章 议和不是金军说得算

金军围城,重生宋钦宗 第32章 议和不是金军说得算

作者:画凌烟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2-05-25 01:02:01 来源:顶点小说网

当然,也不是所有官员都想着趁机跟金人谈条件议和。

昨日莫俦不就密疏赵宁,说要趁胜主动出击吗?

根据大宋朝朝堂政治斗争的基本国情来看,这都不是孤立,下面自然有一群人是这么想的。

只能说,北宋末年,被宋徽宗赵佶撸了几十年,撸得下面到处都是投机分子。

千万不要相信他们的鬼话。

这种事之前的宋钦宗不是没干过。

第一次东京城被围的时候,种师道率领十万大军前来勤王,东京城局势一片大好。

这个时候跳来了一个自觉很牛逼的家伙,这家伙叫姚平仲。

这货自告奋勇要突袭金军,种师道反对无效,宋钦宗赵桓同意。

结果还没有突袭,消息已经走露,完颜宗望摆好阵等宋军过来,然后一顿吊打。

这个时候,姚平仲则一路狂奔而逃,瞬间消失了。

据史书记载,南宋年间,四川某个偏僻的寺庙,一个和尚自称是姚平仲。

这货荣获历史上最能逃的将军,没有之一。

这么一搞,城内的主和派、投降派们立刻抬头,开始群起而攻之。

所以,不要搞骚操作。

稳住,就是一切。

也不要相信那群人的信誓旦旦,这帮人在太平盛世生活习惯了,都有个毛病:张口就来。

十二月二日一大早,赵宁刚用完早膳,高俅就跑来了:“官家,外面都在传金人要跟咱们议和,有人说朝廷已经答应要议和了。”

“哦,传的人多吗?”

“有一些,但也有一些人说朝廷不会议和。”高俅除了来汇报以外,主要还是来打探皇帝的态度的。

“金人想怎么议和?”

“说是让咱们派人过去谈。”

“那现在民间主流声音是什么?”

“不要议和。”

赵宁话锋一转,说道:“让你去调查的百姓家中粮食储备情况,你调查得如何了?”

“昨日询问了三百户人家,储存的粮食还有三个月。”

“好,朕知道了,你先下去。”

高俅也捉摸不透皇帝的心思,便说道:“臣告退。”

三个月,这让赵宁心中多少再次有些压力了。

现在是十二月初,能扛到靖康二年的三月。

三月的时候,温度已经回升,各地勤王大军也应该差不多可以赶到了。

女真人非常怕热,他们绝对不会在夏天打仗。

三月虽然还是春天,但金军也扛不了多久了。

到时候若是完颜宗翰死扛,也就只能跟着他死扛到底。

如果是那样,对东京城的损耗非常大。

眼下金人攻城失败,以完颜宗翰的性格,绝不会善罢甘休,他必然会制造出更多的投石机。

所以,赵宁现在也要准备好充足的守城军备才行。

上午的时候,城内关于金人议和的意向议论纷纷。

很快《东京日报》的最新头版出来了,被一抢而空。

大家现在对《东京日报》非常上心,连平日里对国事没有兴趣的女子们都关注起来。

今天的头条内容竟然是对昨日阵亡将士的表彰和歌颂。

这倒是让大家非常意外。

毕竟大宋朝武人的地位是非常低的。

在过去,对武人的奖赏也无非体现在军功赏银,发俸禄,抚恤这些基本操作上。

至于公开表彰、赞美武人,绝对是不会出现的。

就说仁宗时期的北宋名将狄青,这个人够牛吧?

西夏人一听到狄青的名字,一个个立刻恨不得原地挖洞把自己埋了。

狄青一生纵横沙场,军功赫赫。

但仁宗要让他进枢密院,被那群文官把仁宗喷得差点上吊自杀。

用文官们的话来说,枢密院是两府相公们待的地方,是国朝军机政要之处,怎能让卑贱的武夫进来玷污了这里的神圣呢?

当然,狄青还是被提拔成了枢密使。

但在他的枢密使生涯中,却被这群文官想方设法的攻击。

连欧阳修这样的大文豪都对他厌恶不已。

最后狄青被贬,抑郁而终。

可以说狄青这样的名将,是被北宋士大夫们联合起来绞杀的悲剧。

歌颂武人?

那是在抽文官们的脸!

北宋有一句诗:满堂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这不是说着玩的。

在大宋朝,“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这句话是深入人心的。

当兵的脸上要刺青,在人们看来这是一种卑贱的象征。

整个社会都瞧不起当兵的。

所以到了后期,北宋禁军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要么是流民,要么是乞丐。

《东京日报》代表的是天子的声音,今日对阵亡将士的歌颂,自然是表明了天子对武人的态度转变。

并且原文也写得很清楚:有国才有家,士兵是保卫国和家的人,他们付出了生命,我们应该尊重他们。

这对21世纪的人来说是太平常不过的认知了,但对于12世纪的宋朝人来说,却是颠覆性的。

其实在宋代,中国历史上国家概念的雏形开始形成。

为什么这么说?

在宋以前,叫做天下,皇帝是天下共主,天下是没有明确的边界的。

就算是三国时期,也没有明确的边界,三股势力称帝后,都认为自己是正统,其他的乱臣贼子。

而到了宋代,澶渊之盟后,大宋与辽国划定明确边界。

这就打破了“天下”这个概念。

进一步影响到意识形态领域,让文人们对华夷之辨更热衷于心,对蛮夷的防范进一步加强。

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国家”雏形的形成。

现在的严峻局势,往坏一点说是可能国破家亡,但往好一点说,为赵宁提供了凝聚内部的机会。

对他塑造“国家”这个概念,起到了一定作用。

就说今天的头条,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

显然,许多人都开始意识到武人的重要性,不再像过去那样歧视武人。

赵宁要的就是慢慢转变人们的思想,要想强兵,就必须让军人受到社会的尊重。

十二月初三,金军并没有等来议和的消息。

十二月初四,还是没有消息。

此时,在一处豪宅中,前少宰唐恪见到了前尚书左丞耿南仲。

耿南仲不仅仅是尚书左丞这么简单,他还是宋钦宗赵桓的老师。

他是一个更加无耻的投降派。

“耿相公。”

“唐相公,你突然到我这里来,不知有何事?”

唐恪叹了口气:“耿相公,最近发生了这些事,您应该也知道吧?”

“我知道。”

“您如何看呢?”

耿南仲说道:“官家御极,总会有自己的想法。”

“刚刚守城成功,金人士气也受到了一些挫败,金人主动请求议和,官家却不表态,我听说昨日礼部还在搞一个叫忠烈祠的,供奉那些阵亡的武人,这不是瞎胡闹吗!”

一听说忠烈祠,老谋深算的耿南仲连也阴沉下来。

在《东京日报》上歌颂、赞美也就算了,居然还要为那些丘八们立祠堂?

唐恪说道:“您是官家的老师,官家现在行为僭越,贸然杀大臣,皇城司越来越为非作歹,还毫无节制提高武人地位,长此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不要着急。”

“我能不着急吗?连冯澥都被免职了,金人的议和,官家也不管!”

“我问你,官家现在得人心吗?”

“这……我不知道。”

耿南仲放下茶杯,说道:“别忘了太上皇还在宫里,官家若是不得人心,太上皇不会坐视不管。”

唐恪微微一惊:“你这是何意?”

“唐相公,现在局面已经到了不是你我能控制的地步了,官家的路越走越窄,等所有人都不满意的时候,人心自然会偏向太上皇。”

他说的太上皇,是宋徽宗赵佶。

(sdingdiannn/ddk60463950/36528731.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nn。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gdiannn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