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二友小说 > 科幻 > 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 > 第473章 乡贤良

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 第473章 乡贤良

作者:木子蓝色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3-07-29 10:46:22 来源:顶点小说网

第473章 乡贤良

2023-07-21 作者: 木子蓝色

第473章 乡贤良

倦鸟归林。

暑气被晚风吹散。

武怀玉也只着一条犊鼻短裤,跟着龙桥堡的那些乡民、孩童一起下到清河里游泳戏水。

一天的麦收,辛勤的劳作,此时终于能得闲,趁着还有几分天光,老少爷们跳进还带着几分温热的河水里嬉戏。

清清河水洗去一身汗水也洗去一身的疲倦。

白天一样顶着烈日,在田间地头帮忙割麦拾穗的孩童们,此时尤为的开心,河边浅水滩处,脱的赤条条的如同欢快的鱼,互相泼着水,偶尔还来个下潜。

大人们一边泡在水里,一边盯着自家撒野的小兔崽子们,一边跟大家聊着天。

如今聊的最多的还是今年麦子收成不错,没什么空瘪,麦粒饱满,麦穗也沉实,尤其是天公作美,这天气很好,虽然晒一点,但能保证颗粒归仓,大家宁愿能有个半月这天气。

人晒不死,但要是突然连日雨,麦子可就要在穗上发芽,就算割了也没法打场。

唯一不好的就是今年这粮价太低了。

武怀玉毫无国公宰相样子,跟着老武以及一些部曲们一样的泡在水里,连小胖子学校都特意放了农忙假,跟着回来收麦子了。

宇文成都把块石榴香味的香皂递给小石头,让他给怀玉打香皂。

小石头看着暗红色的这块东西,不认识,但这东西散发着极好闻的味道,居然是石榴花香。

“这是去污洁净的,你帮相公打在身上,”

小石头还是不懂。

洗澡还用这么好闻的东西吗,这东西看着好漂亮。

宇文成都笑着上前示范,这位破野头少年,如今身上已经看不到多少胡人味道了。

“先沾点水,然后就在身上擦一遍就好,再把香皂洗一下收到香皂盒里,再用这个丝瓜络在身上擦,就能擦出许多泡泡,油污汗渍这些都能去除了。”

果然,怀玉的身上出现了许多泡泡。

石雄好奇不已。

“你现在是相公的执衣,以后可得学会侍候。”

武怀玉躺在一块大石头上,享受着小石头的搓澡服务,小子手法还不太熟练,但挺有力气。

那丝瓜络搓澡确实非常合适,就是他用力大了点搓的有点生疼。

那边几个老军官凑过来跟老武聊天。

“今年朝廷就要正式征收这义仓粮,每亩两升,咱们之前也交社仓粮,现在这义仓粮要怎么交?”许二杆子的父亲许忠义一边帮老武搓背,一边问。

许忠义也是致仕军官,如今两儿子跟着武怀玉也出息了,兄弟俩个都成了七品武官,虽比不得怀玉兄弟,但比起他自己,可强多了,他到老不过混个队头而已。

兄弟俩跟着怀玉做了官,还跟着也投了些钱,这两年也收益不错,家里也是买田置地,现在许忠义是龙桥堡排第二的地主,在清河乡有一千多亩地,另外在三个塬上也有千余亩旱地。

许多地都是出租。

“一亩两升的义仓粮,这其实就是朝廷的地税,这当然不能少的,又不是让自愿捐献的社仓粮,或是咱堡里自己的义仓。”老武道,虽然也有点心疼这一亩两升,武家十几万亩地,一年就得多交两千多石,但这政策是儿子上书推行的,当老子的肯定得支持,再心疼也得支持,自己老子不支持儿子,谁还支持。

“交肯定是要交的,”许忠义这点觉悟是有的,他现在说的是另一回事,“你说咱佃出去的地,原本没有这两升的义仓粮,咱们跟佃户那是分成的,现在有了这两升的税,那这粮是咱交还是佃户交?”

老许说的这个其实也不是他有多奸诈小气,而是历来朝廷正赋之外,其实地方上也还会有许多摊派的,有时按户有时按丁,也有时按田,如果是按田的,惯例并不全由田主承担,

地主们往往会把这负担转嫁到佃户身上,遇到好心点的,可能还是按原本的佃约分成比例分摊。

“现在听说不少地主都说要跟佃户分摊这个义仓粮,分成是多少,就摊多少。”

地主跟佃户们基本上都是按收获分成,很少有固定租,这分成又并不相同,主要还是看地主提供的只有土地,还是会附加提供耕牛,甚至种子农具这些,不同的情况分成不同。

地租还是较高的,往往是夏粮的五成,如果地主还提供耕牛、种子等,往往能达到夏粮的七八成, 不过此时田地肥力不足,所以往往两年三季,或轮作休耕,因此地主惯例是秋粮不分成另收租,当然实际情况,佃户秋季作物收获后,也或多或少得‘送’地主一些。

甚至除了粮食外,还要交秸杆草料这些,甚至得要帮地主免费干多少天活。

反正如果纯租地做佃户,是很艰难的,要是自己有一些地,再佃一些,虽然佃的地分成收入不多,但能填补一些。

武怀玉在旁边道,“这个义仓粮相当于地税,拥有田地的地主应当承担这笔粮。”

老武便道,“我们武家的地,不管自耕的还是出租的,这每亩两升,都自己交。”

“那我们许家的地,也都自己交这两升粮。”

每亩每升也只是标准田的税,实际也会把田分成上中下三等,税率有些许差距,以求相对公平。

老武道,“咱清河两岸的这些地,可都是最肥沃的良田,当年太上皇将咱们三万元从禁军,安置于渭北白渠两岸七县之地,占的都是好地,风调雨顺的情况下,单夏季,亩收就不低于两石,秋季还能种一季杂粮, 一亩两升,其实百税一都不到。”

老许等笑着又感谢了一番太上皇和当今天子,让他们能有这么好的田地。

当然大家也知道,这负担也不仅是这两升的义仓粮,如果不是免课户、免课丁,那一丁也还得承担两石粟租、两丈绢、三两绵的租调,还有二十天的役,要是只有一百亩地,那摊下来,一亩地光租也得摊两升,要是一家多丁,地却不满百亩,那实际负担就翻了几倍。

另外白渠两岸的田地虽是水浇良田,但用水不是免费的,地方上有专门的人负责管理水渠,水渠也是要维护的,所以每年都还要摊一笔用水钱下来,然后什么乡里的纸笔费啊,什么县衙里各种摊派的费用,其实杂七杂八可不少。

甚至有时乡里搞个庙会、弄个社火,或是祈个雨什么的,又或修个路铺个桥,这些都是要乡人集资掏钱的。

对于禁军们来说,他们是享受了很大国家福利的。

如老许退休以前,不仅是禁军还是军官,本就不课,等他退休后,大儿子顶替入禁军,也是不课,小儿子没成年,仍不课。现在老二成丁了,但也成了武官,自然更不课。

老许现在退休了也是不课,老许家完全的免课户,不用纳半点钱粮也不用服役。

现在也仅是需要交点义仓粮而已,对于这位两千多亩地的地主来说,不过四十石粮,不值一提,就算再给县里社仓,堡里义仓、社学再捐点,那总共五十石也够了。

反正现在粮食也不值钱,石粟一百二十钱,四十石也才四千八百钱而已。

怀玉在旁边道,“其实我觉得,咱们不但不能让佃户分担这义仓粮,而且应当主动的减点租。”

隋末动荡以来,大家确实都不容易,社会也比较乱,很多事情也就没了规矩,各行其道。

就佃租这事来说,也十分混乱,有三七分成的,有四六分的,也有五五分的,有只分夏粮的,有地里收多少就都要分的,还有连麦草、萝卜都要分的,甚至用牛用水啥的也都要分成。

没有个统一标准,也没有个相对合理的佃租。

对于自己没什么地的百姓来说,佃租太高,他们辛苦一年,全给地主打工了,甚至这边交完租,那边就得向地主再借粮。

“许叔你们也是清河乡里现在有名望的乡贤,咱们要做好榜样,得让乡人称道,而不是暗里咒骂唾弃,你们说是吧?”

“二郎说的有道理,你说怎么降,我们就怎么办。”老许是很痛快的,人啊,条件上来后,往往思想觉悟也会上个档次,因为追求不一样了。

普通小民追求的是一家温饱,妻儿老少安稳,所有的努力都围绕着这个目标,自然是锱铢必争,而对于如今的武士恪、许忠义这些老头来说,他们年纪也大了,如今生活也富裕了,就想要个好名声了。

“我给个建议吧,假如说只是租地,佃户自备耕畜、农具、种子、肥料的,那么应当只五五分成,且只分成夏季收成。

要是地主提供种子、肥料、耕畜、农具这些,甚至提供房屋住处,佃户只出劳力,那么可以主八佃二,

要是地主出种子、耕牛,佃户自备农具、肥料这些,则可按七三分成。

地主家有婚丧嫁娶大事的,佃户应当去帮忙,但其余不当役使佃户。”

“也不当再对秋季粮、菜,也分成收租。”

武怀玉提的这些建议,早就已经在武家的佃户里推行了,比起过去,规范很多,对佃户的负担也减轻很多,给了他们不少让利,甚至武家对佃户有些其它优惠的条件。

佃户的日子也勉强能温饱。

一般免除佃户的上桩钱,或是少要,这个上桩钱其实就是佃地的押金,有些地主要求这笔钱交的较多,甚至每亩至少一石起,这个上桩钱直到退佃时才还,是没有利息的,相当于免费给地主拿去收息了。

有些佃户没钱,只能找地主借钱上桩,借钱又有很重利息,结果就是一直替地主白打工。

另外就是地主家有事,要佃户免费帮工这事,也是很大负担。武家就不需要佃户免费帮工,而是有事时,佃户可自愿选择帮不帮工,但来帮工的,是给工钱的,或是抵扣佃租。

再比如,分成地租下,每年粮食即将成熟收获时,要请主家和中人去看课,也就是评估产量,定下租额,比如评估亩产两石,那到时按分成约交粮,一般地主,会借这个机会,评估时多估点产量。要么就是要求佃户得置一餐看课酒,这也是花费。

武家现在也会惯例看课,但不会要求请酒,而且还会等收获后,让佃户再自报一下实际产量对照,要是估高了也会降。

逢年过节,佃户惯例是要给地主家送些年节礼物,什么鸡鸭、米糕、黄豆什么的农产品,武家虽会收,但也都会有相应回礼,并不占佃户便宜。

佃户家的少女、孩童什么的,武家甚至还会优先雇佣,在家使唤或是放牛放猪等,哪怕年纪小,也能赚份口粮,甚至有些工钱,贴补家用,而一般地主家,这种小丫头小娃子,顶多就是赚口饭吃而已。

武家这样做,倒不是什么圣母心泛滥,而是为了健康良性的长期发展,适当让利给佃户,这样主佃关系才更稳固,武家田地的收益也更安稳持续。

自家佃户家里要是有急事缺钱,找武家借钱或借粮,都能享受到低利息,相当于人情息,别人借一还二,借一还三,武家现在定的都是半年两分息,保持与官方一致。

这样做好处就是大家都很感激武家,武家在乡里名声好,平时大家也会比较维护武家,甚至武家要办什么事,也从不担心找不到人,开一句口,会有许多人来。

就比如现在夏收,武家这边开镰,许多佃户家自家也忙的情况下,都还要派一两个人过来帮工,先帮武家收麦,而武家也不会占乡亲们这便宜,来的都算雇佣,给工钱。

如果地主肆意盘剥佃户,导致佃户们过不下去,就有可能逃亡,去其它地方做佃户,或是进城,又或是成了流民什么的,也会增加偷盗、抢掠这种事情的发生,对地主影响最大的就是可能地荒了没人种,或是佃租收不上来。

穷生奸计这句话虽有些偏颇,但并不全是错的。

人总得要生存,当生存都面临困难的时候,那就会突破底限。

武家的做法,其实要是说的无情一些,那就是割韭菜也得有讲究,不能上来就绝户割法,得边割边养,形成可持续收割。

当然,套上温情面纱,那就仁善。

积善之家!

仅是租地,五五分成,其实也已经很高了,哪怕只分夏季粮,也不低了。但相比起无序混乱的当前情况,乡绅地主们能够统一,拟个乡约俗规,良性有序发展,还是不错的。

反正武家推行这些以来,效果立竿可见,十分不错。

“我们以后都跟着武家,有样学样。”老许第一个积极表态,从家里百来亩地的退休小军官,到如今家中两千余亩地的小地主,老许知道这都是因为紧随武家的结果。

何况两儿子在陇右朔方,也还有两三千亩地,这才几年啊,跟着武家走就没错。

(本章完)

(sdingdiannn/ddk75055272/36705386.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nn。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gdiannn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