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二友小说 > 科幻 > 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 > 第465章 二年夏

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 第465章 二年夏

作者:木子蓝色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3-07-29 10:46:22 来源:顶点小说网

第465章 二年夏

2023-07-18 作者: 木子蓝色

第465章 二年夏

贞观二年,夏。

朝堂上, 通事舍人宣诏,追尊庄子为南华真人,文子为通玄真人,列子为冲虚真人、庚桑子为洞虚真人。

尊《老子》为《道德真经》,尊《庄子》为《南华真经》,尊《文子》为《通玄真经》,尊《列子》为《冲虚真经》,以此四经为道家四部圣典。

科举特新增道举科,考此道家四圣典。

朝廷鸿胪寺下增设崇玄馆,招收崇玄学生,专习道经,诸州设通道学。

“以宰相武怀玉兼崇玄馆馆主。”

神权君授!

皇帝尊老子为皇族李氏之祖,追尊圣祖太上玄元皇帝,还追尊庄子等四道家先贤为四真人,如佛教的四大菩萨。

当然更惊人的还是皇帝把道家这四圣贤的道经,拔高到很高的位置,追尊道家四圣典,并在科举中新增道举科,又于朝廷和地方都设道学。

甚至以宰相兼崇玄馆主。

道学的学生优秀者,可推举参加道举科考试,录取者便会成为朝廷如今管理道士的道官。

搞垮了三阶教后,朝廷对道家出手,一面是无限拔高,但另一方面通过道举道学道官等的设立,将他们彻底置于朝廷的管控之下,为皇权、为大唐服务。

神权君授,这是很惊人的。

长安的龙门观,供圣祖太上玄元皇帝像,并供奉四真人。

不仅长安设崇玄馆,洛阳也设,各招生百人,设立崇玄博士、助教等。

这是继新设各地医学校后,再新设道学校。

上都督府学生二十,中都督府十五,下都督府十二,诸州上州十五,中州十二,下州十个。

有人觉得这有点过于拔高道教地位,但皇帝却说很有必要,力排众议,乾纲独断。

······ 天气热起来。

关中的小麦也已经金黄一片,天气晴好,各地都开始开留镰抢收麦子。

武家的女人们甚至也忙碌起来。

家中田多地多,今年家里虽种了早春玉米,但夏收的小麦也不少,主要是京畿的平原水浇良田,种小麦是产量收益最高的。

如塬上的一些缺水的田地,则种的谷子、糜子、荞麦、燕麦、高粱这些,今年又种了许多土豆。

“你们这也不像农妇啊。”

武怀玉觉得这些女人们更像是参加一场秀,每到农忙季节就要来这么一次,还总是乐此不疲的。

绫罗绸缎换下,换上麻的、葛的甚至是棉的衣服,头上的珠玉首饰取下,头发扎起,包上帕子。

但就算如此,也一点不像农妇,这细皮嫩肉白净水润的,就说那布衣,其实未必比丝绸的便宜。

就说樊玄符她们换的这棉布衣,是粟特胡商从高昌那边贩运过来的,在高昌城这种上品的细白棉布,也叫细白叠,一匹两千二,而运到长安来,价格立马翻好几翻。

这其实就是棉花织成的布,普实无华,但就因稀少,在长安卖的比一般的丝绸贵的多,是跟那些锦绣等高端丝织品并列的奢侈品。

高昌细白叠,万钱一匹。

一匹棉布也就能做两件衣服。

要知道兼当钱用的素绢,现在一匹才二百钱,那可是丝绸,这棉布一匹相当于五十匹绢,都能买上两匹普通的草马。

真是矿泉水瓶装茅台,低调的奢华啊。

武家的女人们人人换了一身棉布,还都是素色的,要说这种细白叠除了吸汗,还真没太多胜过丝绸的地方。

还易皱。

见识到棉布的奢侈后,武怀玉还特意的去调查了一番如今的棉花,发现大唐基本上没有棉花种植,只有宫廷和贵族之家的花园里会种一点,那是观赏棉花的。

在岭南和南中的一些地方,倒是有种棉花,但跟高昌那边的西域棉花品种不同。

唐人不种棉花的原因倒也简单,这玩意产量不高,而且对气候等要求倒不少,最关键的是这玩意就算种出来,但加工太过复杂,效率非常低下,尤其是脱籽这关。

高昌棉布为什么卖的那么贵,主要就是在加工的成本上了。

几乎都是纯手工。

所以高昌的白叠布,基本上都是纺织后运到中原来,卖给贵族们的,或者是充当贡品。

这玩意高昌的百姓自己都穿不起。

武怀玉现在花园里也种了些棉花,他打算好好研究下,他记得好像到了宋代时,中原的棉花种植和纺织工艺都提上来了,棉布也就没那么稀奇了。

要是武家现在研究出点棉纺的黑科技出来,武家搞点棉花种植、纺织,那岂不是大赚。

“二郎你不会就穿这身紫袍玉带去庄子夏收吧?”

陈润娘笑着道,“二郎虽贵为宰相了,但夏收开镰收麦,这第一镰刀还得你来割的,”

夏收是件很隆重的事情,必须重视。

不但得全家男少老少下地,男的割麦女的拾穗,还得准备好肉好菜招待好收麦的庄丁麦客。

必须得抢抓时间,万一耽误了好天气,雨水一落,到时麦子在地里或穗上发芽,可就全白瞎了。

武家的庄子平时以庄奴耕种为主,也会雇佣点长工,但到了抢收季节,人手是不够的,必须得再雇佣短工,尤其是雇佣那些成群结队扫荡关中的麦客们,他们都是专业的麦客,一把镰刀,从北到南,走到哪就干到哪,辛苦的干上一季,多少能赚点辛苦钱。

这些麦客们虽然为生活所迫,背井离乡的来割麦,但如果哪家地主小气苛刻,那明年大家可能都不给他割,或者就没那么下死力。

“咱家各庄子上也都已经准备杀猪宰羊杀鸡杀鸭,咱们赶紧吧。”

武怀玉其实不太喜欢这种装样子,又不是小地主,得样样亲力亲为,武家十几万亩地,虽然大多是在边疆,京畿地也就几千亩。

可也是分成大小十几个庄子,各有庄头管事们打理的,哪用的着他们临时去装模做样。

但这些女人们却都很积极,甚至有点兴奋。

“走吧走吧,”

庄头们之前就汇报过,今夏的麦子长的不错,应当有个好收成。

武家的麦收其实倒没那么紧张,因为种了不少早玉米,和土豆、红薯、花生,夏收麦子也只有一半,不过麦收后,还得抓紧再种一茬玉米、大豆。

陈润娘给怀玉也准备了细白叠布的衣服,还把幞头换成了更大的遮阳草帽,一大家子坐上马车,奴仆婢女前呼后拥的,倒是浩浩荡荡,后面还跟着许多马车,载着各种物资。

这哪是去乡下收麦子,这就是去乡避暑度假去的。

武怀玉本想骑马,但樊玄符非拉着他一起坐车。

车厢倒是很大,不过这种两轮马车还是比较颠簸,反不如缓慢的牛车舒适,不过要是坐牛车去三原龙桥,都不知道要多久了。

武怀玉本来说是就去曲江,甚至就去南城新昌坊的麦地里走个过场就算了,可樊玄符她们非要去三原龙桥老家。

还说龙桥是武家发家之地,是根。

不过武怀玉觉得她们可能是惦记着那里新修的庄园,或许对于樊玄符来说,那个地方也许有些特别意义,而对陈润娘来说也是如此,毕竟她还曾跟怀玉睡过那里的破窑洞。

马车里很宽敞,但如果能换成四**马车,且还有减震就好了,中国古代一直都是习惯用两轮马车,遗憾了。

“听说三阶教之前经营的那些水碾、邸店、车店、梁坊、手工作坊都要出售?”

“嗯。”

“那咱们得买一些啊,我可打听过,三阶教以前经营的那些店铺,可都是很赚钱的,不管是邸店还是车店,碾房和梁坊,”

寺庙经营的确实都是优质产业,全是优质资产。

邸店那是兼具货栈、商店、客舍性质的处所,既是货栈,也兼卖货,甚至中介,还兼住客商的客栈,获利非常丰厚。

邸店经营最重要的是位置,然后是信用,寺院经营,这两者都不缺,他们能抢占黄金地段,加上自己的名声信用,大赚其利。

至于说车店,既租赁马骡,也兼搞货运,甚至有时也做点押镖这样的护送货物的任务,这年头能穿州过县搞长途运输的,那都得实力雄厚,否则渣都能让沿途的地头蛇给吞了,哪怕是到了后世,没点实力伱也搞不了长途货运行业。

至于说碾房、梁房,一个是碾米磨面,一个是榨油,也都是高利润行业。

仅以长安、京畿为例,能做这些买卖的,没有普通人,不是皇亲国戚,就是王公贵族,起码也得是个地头蛇,然后就只能是寺庙也涉足这些行业了。

其它人想想就好了。

这次三阶教倒下,这些作坊产业,都要发卖,其中一些优质的会被皇家留下,做为皇家产业,但大部份肯定还是要拿出来发卖的。

就跟上次的田地一样,也得是凭官爵职位才有资格买的。

“这些都有规矩,到时按规矩来就是,”

樊玄符想多买点,武怀玉倒不很在意,盯着的人多,自己又负责这个,何必。能买多少就买多少,反正赚钱的渠道也多。

“其它寺庙呢,不是说不许经营工商吗?那他们现在手里的这些作坊不卖吗?”

怀玉笑笑,“朝廷给了他们三年时间出手,那些就暂时不用打主意了,”

说是三年,其实就是暂时没打算再动他们。

不能逼的太紧,这次干翻三阶教,战果足够丰厚,先慢慢消化再说。

樊玄符还是念着想多拿下点作坊,机会难得啊。

上次三阶寺的田地,都才只认购了一千亩,虽说在樊川最好的地段,一整块千亩良田,佃户都是现成的,可数量还是少了点。

武怀玉倒是一点不贪,一千亩已经不少了。

他倒是更愿意关注下武家的养猪大业,这方面武家还跟得韦家学习,武怀玉也是才知道,原来长安最大的养猪户是京兆韦氏。

人家这养猪本事甚至是血脉里带的传承,早在黄帝时代,豨韦国就专门养猪,其是韦氏先祖,后来到夏朝时,彭祖曾孙帮少康复国,封其子于韦地,建国,称豕韦国, 韦家养猪那是血脉天赋,魏王泰得了皇帝许多赐地,现在一年能出栏万头猪,可那也就够长安两三天的猪肉消耗。

京兆韦家养猪,才是长安第一。

人家各地猪场加起来一个月起码能出栏万头。

不过韦氏家族人丁众多,这也不是某一支某一房,是诸房加起来,但韦家各房基本上都有在庄园养猪。

关中六姓之首的韦氏,不仅是关中最大的养猪大户,而且他们还有祖传的猪皮制皮产业,猪皮鞋、猪皮衣、猪皮鼓、猪毛刷等。

甚至传说,家猪就是韦家祖先最早用野猪驯服的。

人家有整套的养猪、制皮、毛刷等产业。

能让堂堂关中六姓之首一直不放弃的养猪行业,恰说明这肯定是很有赚头的。

武家现在进军养猪业,没有韦家那样有大量的田沼可放牧,只能选半圈半散模式,主要还是栏中圈养,好在武家现在有红薯、土豆这些帮助养猪的好东西。

还有打小把猪阉割的法门,现在武家的猪还没出栏上市,但长的还是不错的,武怀玉有信心,武家的猪上市后,长安的庶民百姓应当都会喜欢。

不过养猪的主要问题还是长的太慢了,没有一年出不了栏,而且圈养消耗猪食太多,这些都限制武家的养猪存栏数量。

不过养猪也有个大好处,就是能出猪粪、猪栏粪草,这些拿去肥地,效果很好,能增产不少。

“娘子,我有个想法,咱们跟庄子周边的村民们合作,把猪崽交给他们养,立个代养契约,不用先付猪崽钱。

他们可以选择一年给我们提供多少担猪粪肥充抵猪崽钱,或是等猪崽长大后把猪再卖给我们,扣抵猪崽钱,剩下的是他们的收益。”

合伙养猪,能扩大规模。

这粪肥可是个宝,田地产量增长有大效果,而毛猪回收,武家屠宰卖肉也能再赚一笔。

武家多养些母猪下崽,这小猪崽子就相当于是个理财产品一样,能够带来很大增值,不用自己养,也有钱赚,还能为自家田庄弄到更多肥料增产,一举数得啊。

关键是百姓也能得利,免费领几头小猪崽,辛苦一些照料,一年下来出栏后也能增加些家庭收入啊,这也算是造福于民,帮助乡邻了。

种上点红薯土豆玉米,扯些猪草,应当是能够养几头的,这杂粮转换成毛猪,肯定收益更高些。

当然,武家也能得到很多收益,互利双赢。

樊玄符满脑子是买些寺庙的邸店、梁坊、染坊、碾房来,哪想到这丈夫堂堂宰相,却一下子说到养猪去了,还有这种养法。

(本章完)

(sdingdiannn/ddk75055272/36705394.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nn。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gdiannn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