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二友小说 > 科幻 > 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 > 第450章 捉钱宰相崇佛公

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 第450章 捉钱宰相崇佛公

作者:木子蓝色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3-07-29 10:46:22 来源:顶点小说网

第450章 捉钱宰相崇佛公

2023-07-12 作者: 木子蓝色

第450章 捉钱宰相崇佛公

皇城。

门下省内,政事堂。

这是个不算特别起眼的地方,比起六部衙门环绕的尚书省,门下省显得要小的多,可大唐中枢在此。

都说三省六部,实际上大唐中央并不止三省,除了尚书中书和门下这三省,还有内侍省殿中省和秘书省,又有九寺五监十二卫四府等。

房玄龄这位左仆射,引着政事堂的两位新宰相入堂。

“请。”

政事堂的大堂上,一个宰相一个蒲团,堂议时跟廷议也没什么区别,席地而坐,坐而议政。

尚书左仆射房玄龄,这是如今百官之首,皇帝的绝对心腹,拜邢国公。

房玄龄落坐,然后便是检校右仆射的秦琼,这位虎将是军方大佬,更是秦王府军功元勋们的代表,哪怕他在政事堂上平时不怎么开口,但往那一座,也是一种姿态。

紧随其后的便是门下省的侍中王珪,以及中书省的中书令温彦博。

起初宰相也就三高官官,尚书令侍中中书令这三位,后来尚书令权重,所以经常空缺,常以次官左右仆射分掌六部,于是左右仆射和中书令、侍中四位成为宰相。

不过武德朝时,李渊推行群相制,还会任命一些检校侍中、检校中书令,甚至有直接任命两个中书令、侍中的情况,按需任命。

等到李世民即位后,这群相制度也就更上层楼,不再仅限于三高官官为宰相,以他官加衔也能进政事堂成为宰相,比如参议朝政、参预朝政,甚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

魏征便是以秘书监守尚书左丞加衔拜相,秦琼之前也是以兵部尚书加衔拜相,还有杜淹以御史大夫加衔拜相等。

反正只要皇帝认为有需要,直接加衔拜相,这一招极大增加了皇帝权威,更利于皇帝掌权。

政事堂本身不是一个衙门。

他只是设在门下省内,让宰相们碰头议事的一个场所。

但从隋朝的都省,到大唐的政事堂,这里做为宰相们开会决策审议之地,也就慢慢形成了如今的国家中枢地位,甚至开始有了专门的属吏协助。

武怀玉打量着这个现在还不算成熟的政事堂。

宰相挺多。

除了三省的那四位长官,其它加衔的宰相也不少。

御史大夫萧瑀、吏部尚书戴胄、户部尚书专判度支武怀玉、尚书左丞守秘书监魏征,同样也是四位。

新任兵部尚书李靖,没能拜相。

八位宰相,都是老熟人了。

但今天这个会上,有两个新人,所以大家还是正式的又互相拜见一番,然后各自落座。

政事堂现在还不成熟,比如说没有一套完整的政事堂制度,会议也并没有固定时间等,带有很大临时性质。

八位宰相,也没有先后排名。

并没有首相这一说。

不过一般惯例由左仆射主持会议,还要负责记录会议,每次会议后还要整理会议纪录,并上呈天子。

这实际就是一个三省六部的工作协调会议。

大唐中央的主要权力还是在三省,中书省是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执行。

决策、审议、执行,这是一套标准流程,差错一步,都不能顺利进行下去。如今李世民在位,很多时候皇帝以廷议方式,召集大臣们商议决策,中书省这个决策机构,反倒多数时候成了草拟诏令而已。

但就算是皇帝廷议决策的事情,也得走流程,诏令公文也要经门下省审议,要是门下省认为不妥,可以退回修改,甚至直接驳回,没有门下的审议,尚书省都拿不到正式的诏令、公文,自然也就无法交给六部等去执行。

所以皇帝让宰相们直接在门下省碰头开会,就是让审议这一关能够顺利一些,不要中书和门下扯来扯去,影响效率。

有什么问题,当面说明,能修改就直接改,然后审议后就直接交给尚书省。

怀玉他们这四个加衔的宰相,都不是三高官官,但他们是皇帝信任的人,可以参与到这碰头会,一起协商。

虽说宰相排名不分先后,可实际哪里都要论资排座的。

左仆射房玄龄当仁不让的是居首,同时也是主持会议的,武怀玉是最后一个进政事堂的,又是加衔相公,哪怕皇帝也说国家财政大权交给他,称他计相。

但实际上武怀玉既然还是进了政事堂,那仍说明财权仍是宰相们掌握,除非武怀玉不进政事堂,而度支使有个自己的衙门,跟历史上将来发展那样,成为独立于政事堂之外的三司衙门。

历史上发展到宋朝,三司夺了宰相们的财权,而枢密院又夺了宰相的兵权,政事堂宰相们权力就大为削弱了。

但眼下,不可能会有这么超前。

武怀玉就相当于是政事堂里专门负责财政这一块的宰相,就如同长安县有六个县尉,其中排名最后的县尉,就专门负责治安这块,人称捕贼尉。

八位宰相,武怀玉排名最后。

可大家看着这位新晋宰相,却都还是目光复杂,实在是太年轻了。

二十岁的宰相啊。

更过份的是,人家十八岁的时候还在终南山当道士,这才下山两年,就当宰相了,真正的终南捷径啊。

想杜淹曾两次上山隐居,一次去长安终南山,一次则是在洛阳的山中隐居,都想走个捷径,但都没成功,隋朝那次隐居终南山结果还让杨坚给流放了。

人家武怀玉这才是真正成功的终南捷径啊。

但就连房玄龄也得承认,这年轻人确实有本事。

今天政事堂新班子见面,也没议什么事。

房玄龄代表政事堂,跟戴胄、武怀玉两新宰相讲究了下政事堂的一些运作方式,主要还是把中书和门下的两个重要职责,决策和审议合二为一。

一些重大事务,拿到政事堂上商议,商议出结果,然后要报与皇帝,皇帝通过,再拿回政事堂,到时直接走个审议过程,然后发回尚书省,再分发给相关部门执行。

平时宰相们在政事堂呆的时间不长,有事就开个会,没事也都还是在各自衙门办公。

左仆射在尚书省,御史大夫自然也就是在御史台,魏征身兼尚书左丞和秘书监,则要在尚书省和秘书省两边跑。

此时的政事堂没有实行政事笔制度,没有哪个专执,也没有轮执,但一般是左仆射主持并记录会议。

政事堂已经有专门的几房属吏,专门负责协助宰相会在政事堂的会议、工作等。

武怀玉在政事堂还分到了自己的一个办公室,还有一套秘书班子服务于他。

“时间不早了,堂食时间到了。”

房玄龄笑着起身,大家于是都起身,今天的会议就算结束,到了吃饭的时候了,身为宰相,有个小特权,在政事堂议事较晚,就可享受一顿堂食。

这堂食标准挺高,由皇帝特旨让光禄寺提供。

特供宰相,比起朝会时的廊下食标准高的多。

会食的地方是个装饰的挺不错的厅堂,八位宰相每人面前一个几案,菜肴丰富,且都很精致。

炖羊肉、煎鹿排、清蒸鱼、木耳肉,包子一盘、蒸饼一盘,总共是八个菜,荤素搭配。

主食也是很精致。

怪不得以前就听说老有官员上书,说宰相们的堂食吃的太奢侈了,太不应该什么的。

连装菜的都是精美的瓷器,筷子都象牙的。

可惜没酒。

这是工作餐,不是宫宴,吃完了还得回各自衙门上班。

不是朝会廊下食,没有御史监督礼仪,宰相们吃饭也都没那么拘束,就跟在各自衙门里的公厨会食一样,还能边吃边聊,也算是交流一下工作。

不过政事堂的吏员,还有门下省的官员们,他们都在另外的餐厅吃饭,没资格过来跟宰相一起吃,甚至有严格规定,宰相堂食,官员不得谒见打扰,更不许蹭饭。

张亮领导的光禄寺还是不错的,这宰相堂食就又精致又美味。

那清炖羊肉,非常的鲜嫩,那个汤也是非常的清,可却很鲜甜,肉也很嫩,那几粒来自灵州的枸杞更是恰到好处的点缀。

大口吃肉大口喝汤,八个菜,每个菜份量不多,基本上八个菜都能吃完,就是那个菰米饭,不是太好吃,这玩意就是茭白没感染真菌前结出的种子,去壳后是长长的一粒黑色的米,产量非常稀少,采收还很不易,比较贵重,但味道嘛只能说一般。

饭后,还有饭后茶点,有茶水也有当季的水果。

喝杯茶吃点水果,再聊一会,然后就各自拍着肚皮离开了。

唐朝的中央衙门,大部份都集中在皇城内,这也方便了官员们,尤其是对于宰相们来说,早上要朝参,然后还要回衙办公,甚至还要到政事堂开会,有的官员身兼数职,这要是各衙门东一处西一处,这一天光在路上了。

怀玉回了民部。

戴胄一起回去,两人召集部中官吏们做了个宣布,简单交接了一下,武怀玉换了个办公室,从原来侍郎的办公室,搬去尚书的办公室。

帮助戴胄收拾好后,怀玉这新尚书带官吏们欢送老尚书去隔壁的吏部。

五十出头的戴胄走出民部的时候,是激动兴奋的,上次皇帝在殿上要给怀玉加衔拜相时,他还很失落,可如今他终于拜相了。

“民部就交给翼国公了。”

“戴公就请放心吧。”

戴胄在民部其实也没呆多久,玄武门之变后,戴胄从秦王府士曹参军到兵部郎中,再升大理寺少卿,又升尚书左丞,再任谏议大夫、升任民部尚书,基本上一年三迁。

两年不到,从参军到宰相。

其升迁速度,也是朝中惊人的,火箭军代表,跟武怀玉一样,被有些人妒忌的称为幸进之臣。

皇城十字大街中心处,便是尚书省,六部衙门左右各三部围绕着,民部是右边的第二,吏部在右边第三,就在民部衙门南边,戴胄走了几步,就到了吏部衙门口。

那边,吏部官吏们已经在那里迎接新尚书戴胄到来了。

武怀玉新兼职的太子少詹事所在的东宫詹事府,也在皇城里,就在民部衙门的东北边,相隔也不远。

送走了戴胄,怀玉也去了民部西南边的御史台,免去这御史中丞的兼职了,便去跟大家打个招呼,收拾下个人物品。

姐夫马周也已经接旨到御史台上任,听说怀玉来了,还特意出来迎接。

“姐夫今天格外精神啊。”

“还要恭喜二郎,荣升相公。”马周对怀玉一拜,为他高兴。

“同喜同喜,也恭喜姐夫升任治书侍御史兼谏议大夫加太子右庶子。”

殿中侍御史赵仁本、侍御史张玄素也都出来迎接,连声道喜,这两位是怀玉在御史台这段时间,处的还算不错的部下。

赵仁本也是马周的老友,曾经他赏识马周才华,鼓励他来长安,还赠他盘缠,想不到如今他还是殿中侍御史,马周却已经成了治书侍御史,他的顶头上司了。

本来打算跟大家打个招呼,收拾东西就走,结果萧瑀却拉着他到自己公房,本以为老萧是说几句客气送别的话,还想说大家刚才还在政事堂的餐厅会食聊天呢,这才相别一会,以后还是要天天见的。

谁知老萧却不是说这些的。

“翼国公上次对三阶教的做法,我以为有些极端了,我也承认法雅罪不可恕,三阶教诸寺也确实有不少问题,可不能如此简单的处置。

直接没收三阶教的无尽藏,这岂不成了抢劫?还将两千余僧尼强制还俗,这也是不对的,更别说没收他们的田地等等了。”

萧瑀是个崇佛的,早在隋朝时他就对三阶教主信行执弟子礼。

当初武德末年,李渊待天下归一,便有意要清理整顿佛道,当时让官员议论,太史令傅奕就是坚决的灭佛派,而萧瑀则是有名的崇佛派代表,双方为此在朝堂上屡屡针锋相对。

萧瑀直接说佛是圣人,说傅奕之议,非圣人者无法,请严刑处置。

傅奕反驳,口才了得,萧瑀争不过,只好指着傅奕说,地狱就是为这种人所设的。

南朝四百八十寺,南北朝时代,南朝的佛教是非常兴盛的,北方两次灭佛,都没能涉及到江南。

那个把自己好几次卖给寺庙,让朝廷出钱去赎他回来的尊佛皇帝萧衍,可正是萧瑀的祖上。

萧瑀的崇佛态度,其实是多数江南士族的态度。

傅奕一心要灭佛,提出的是共尊李、孔之教,而无胡佛故也。

武怀玉也是个道士出身,萧瑀觉得武怀玉跟道士傅奕一样,也想尊道灭佛,所以才借法雅打击三阶教。

可武怀玉从没想过说要灭佛,自释教传入中土,到如今的影响已经非常巨大,对于朝廷来说,需要的是平衡,道也好释也好,没有谁就是真好真坏,最重要的是在掌控之中。

只要能够掌管能维持平衡,皇帝就不会有意的去树敌,除非是严重失去平衡甚至危险统治根基,才会出手。

武怀玉对三阶教的这次行动,在萧瑀这样崇佛派看来,非常可怕,甚至认为这可能是朝廷要灭佛的前奏。

但实际上武怀玉跟皇帝也说的很明白,监管、控制、削弱到一定范围内就行。

甚至如今天下释教,不仅三阶教有问题,所有的都有问题,但武怀玉也只是借法雅契机,对三阶教清理整顿,而且也还留有余地,就是不想引起所有释教的抵触和反抗。

温水煮青蛙,不能上来就把青蛙扔开水里。

面对萧瑀,怀玉笑着道,“佛道玄妙,圣迹可师,且报应显然,屡有征验,我是深信不疑的。

然如今释门之中,有许多不行精进、戒行有阙者,不堪供应,滥竽充数,影响清徒,他们只能算是佛门败类,必须得及早清除。

我对三阶教邕禅师、慧了禅师等高僧大德,也是非常崇敬的,三阶教的利他教义我也很赞成。

人人奉献一点爱,这世界会变的更美好。

三阶教的无尽藏很好,劝人向善,劝人布施,布施所得再修伽蓝、供三宝、救贫苦,只是现在三阶教里混进了许多坏人,他们用无尽藏放高利贷收高息,甚至暴力催债,迫人卖儿卖女典妻卖地,

又有人把无尽藏的钱财占为已有肆意挥霍,就如看守无尽藏的裴玄智,监守自盗,一次就偷了三万两黄金。

朝廷现在要帮助三阶教保管好善男信女们布施的这些财物,加强监管,让其能真正发挥到信行禅师创立三阶教时,立无尽藏的本意, 朝廷不是抢劫三阶教,无尽藏的财富仍在,只是朝廷保管,但也仍由京中十大德和三阶教的各住持、禅师们一起监管钱财的每一笔用处,保证这些都用到了合理之处。

修葺天下寺观、救济贫苦百姓、储粮备荒备灾,并不会乱用一文钱。”

“至于说清退了两千多僧尼,但清退的只是奸劣冒充之徒,他们连三阶教的经籍都不会念,这算什么虔诚出家修行的僧人呢?”

“萧相啊,我一直觉得,就算释门佛徒,也得在精不在多啊。要是良莠不齐,那一粒老鼠屎打坏一锅汤,释门如何能够真正得世人尊崇信仰呢?”

“我这是在帮他们弘法啊。”

(本章完)

(sdingdiannn/ddk75055272/36705409.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nn。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gdiannn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