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二友小说 > 科幻 > 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 > 第426章 拜相的诱惑

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 第426章 拜相的诱惑

作者:木子蓝色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3-07-29 10:46:22 来源:顶点小说网

第426章 拜相的诱惑

2023-06-30 作者: 木子蓝色

第426章 拜相的诱惑

“朝廷现在有正仓、常平仓等。”

“正仓,存储的是百姓正租,收来的租用于支付官员俸禄、维持朝廷日常用度。”

“常平仓也是古以有之,和籴粮食,稳定市场价格。”

“前朝开皇年间,下诏各县置社仓,各州县置义仓,诸州百姓及军人劝课当社,共立义仓,收获之日,随其所得,劝课出粟和麦,于当社造仓储存,若时有不熟,当社有饥荒,以此谷赈济。”

隋朝的社仓制度,曾经搞的很不错,开始是在乡里结社,每社区的百姓,粮食收获之后,大家自愿捐一些粮入仓,派人管理,等到饥荒的时候开仓赈济。

后来又发展到按户征纳义仓粮,从五石到五斗,对没田地者和商贾,也按等征收,下下户不收,后来又发展为按亩征收,王公以下,亩纳二升。

大唐建国十年,也曾建义仓,但经历战乱,以前的义仓体系早没了,这些年也没真正完备起来。

武怀玉现在提出,应当全面恢复义仓。

温彦博说现在恢复义仓也不易,主要是许多百姓都还没恢复过来,正租之外还要交这义仓粮,这等于又增添了百姓负担。

“我建议按亩征收,每亩纳二升,一亩地两升粮,相对来说不算很高,如果地少的,也交的少。地多的,更没多大负担。”

温彦博则说现在朝廷还没有完全掌握天下田亩数量,没有实际的田亩数,就无法有效按亩征收。

“田亩数可以慢慢统计,按亩征收,各依土地产出交麦、稻、粟等,亩纳两升地子。无田的商人、工匠等,则按户等征收。”

武怀玉坚持要按亩征收,其实就是把这当成了一个新的税源,朝廷正税是租庸调制,正租就是每丁每年纳租两石粟。

理想的情况下,一丁能分到一百亩地,其中少部份需种桑、槐、枣,其余的都种粮食为主,所以两石粟也就相当于一两亩地的产量,正租税率也就五十分之一左右。

不过实际上嘛,一丁能分到一百亩足额田地的,那是少之又少,尤其是京畿之地,现在开国之初还好点,基本上都享受到了第一波分田红利,但慢慢的就越来越难分到地了,所以实际税率是越来越高的。

按户等征义仓粮,跟正租按丁没啥区别,如果分地不足,那实际负担很重。

所以直接按亩征收,就比较直接也公平一些。

如果按户征,除最下等户,其它的最少要征五斗,相当于二十五亩地,但现在多数八等户,是没有二十五亩地的。

按亩征,影响最大的就是最穷的和最有钱的地主。

一个地主良田万亩,按户也才交五石,可如果亩征二升,那就得交两百石。

偏偏这田地实际大多数就是在这些贵族豪强地主们的手里集中着,所以按户征,那基本上得少征九成以上。

现在朝廷财政这么困难,武怀玉可是早盯上义仓了。

义仓粮可不仅仅只充做备灾备荒粮的,他是把这当成了一项正税,发展成地税。

这义仓粮收上来后,当然不可能就放在仓库里躺着等灾荒,可以拿出部份来出借给常平仓,常平舱再拿来做本钱,放青苗贷。

这样仓中的粮食也能及时的轮换更新,也能发挥更好作用帮助百姓等,也能为朝廷赚点钱补贴。

一亩收两升粮,一亿亩那就是两百万石粮,大唐耕地好几亿亩,不敢说全盛时期的七八亿亩,现在核心区三四亿亩是有的,所以如果真能都征上来,那这个义仓粮一年就有六七百万石,甚至能达到上千万石。

哪怕一年就五百万石,也是很惊人的一笔了,对于眼下穷的不得了的贞观之初,这可是好大一笔。

如果一年再拿出两三百万石粮借给常平仓放贷,按年息四分来算,这一年能有一百多万石的收益。

要是一年义仓粮有一千万石,拿五百万石给常平仓做本钱,一年就能有起码两百万石粮收益。

账是这么算的。

武怀玉简单的写下这一个个数字。

李世民呼吸都急促了几分。

魏征和王珪也不淡定了。

甚至魏征还想到,要是朝廷一年能拿出几百万上千万石粮食,低息借贷给下几等户的百姓,那每年就会有大量百姓不用再找寺院、贵族、豪强们借高利贷,百姓负担会减轻很多,会有许多人不用最后债台高筑,被逼的卖儿卖女典妻卖地破产了。

“会不会太高了,亩纳二升,一丁授田百亩,正租两石,现在义仓粮还要纳两石?”

王珪问。

“王相公,实际能足额授田的不多,如果一丁真有百亩地,那他收入起码有近百石,纳四石正租和义仓地子,也在可承受之内。”

“况且义仓粮取之于民,仍用之于民,”

“义仓本来是备灾救荒之用,如今拿出放贷,这与本意不符。”

“王相公,义仓粮收的粮食,得合理利用,我们只是拿出一部份出借给常平仓,常平仓以此放贷给贫困百姓救济,或是用做本钱和买,稳定物价,都是利国利民的良策,我们并没有跟前朝大业时隋炀帝一样,直接把义仓粮挪做它用。”

一番争论。

李世民最后还是迫于现实,处处缺钱,十分无奈,好不容易看到个活水源头,也顾不得太多其它了。

最终还是决定按亩征收义仓粮,每亩两升,不论官绅贵族一体征收。

各州县义仓,由支度司派人管理,州县和地方乡老监管,一半义仓粮借给常平仓做本钱和买与放青苗贷。

支度司下有了三大仓储系统,正仓储国家正租粮赋,义仓储义仓地子,常平仓以朝廷收缴的公廨钱和户税钱、借支义仓粮做本,和买粮食货物、借给常平社为本钱放青苗贷。

常平社是常平仓下属单位,相当于是大唐第一家官方银行,主要负责放贷,以后也会开展诸如有息存款,贵重物品保管、金银兑换、异地汇兑、贵重物品押运等业务。

现在唐朝没有有息存储的这种业务,你要存钱到别人那,还得交费,所以开点利息,吸揽一些百姓手里的零散闲钱,再拿来放贷收息,这里面能赚个差价。

这种东西武怀玉觉得再正常不过了,也是很好赚钱的买卖。

但魏征却总忧心忡忡的,他也说不上到底哪里有问题,但就觉得这样搞好像打开了一扇地狱之门,十分可怕。

总觉得这以后会出问题。

就跟债券一样。

他对很多新鲜的东西,很反对抗拒,老魏是个复古派,巴不得恢复周礼周制,虽不说恢复井田制吧,但很多新鲜的东西,他觉得不可靠。

朝廷应当只是治理百姓的,征收税赋,轻徭薄赋才对,现在朝廷居然开始要自己入市赚钱,还有放贷等,又要把义仓粮变成一种正税,他很反对。

但反对无效。

李世民现在缺钱,大唐朝廷财政已经十分困难,他要想有所作为,想要灭突厥灭吐谷浑甚至将来再征辽东高句丽,或是恢复汉之西域,没有钱是不行的。

这场关于大唐财政的廷议,最后还是勉强达成了一致。

李世民本来想给武怀玉这个大唐皇家财政发展和改革计划小组组长,再加个衔,以便更好的领改革计划。

这个衔便是参议朝政。

秦琼、萧瑀、魏征三人都是以参议朝政衔入政事堂为相的。

不过面对拜相的诱惑,武怀玉还是忍住了,实在是他资历太浅了,现在身兼数职,都老有人向皇帝进谏。

这要是拜相,估计反对者更多。

没那必要,慢慢来就好。

虽然皇帝提出来要给怀玉加衔拜相,他直接拒绝了,但皇帝能提出拜相,已经是对武怀玉极大的认可了。

对此心里很不是味道的是戴胄,这位本来尚书左丞当的好好的,皇帝升他民部尚书,结果武怀玉兼了个民部侍郎,本来也没在意,雍州别驾兼尚书的都有,毕竟那位置特殊。

可谁想到他又判度支,现在更是搞出这么多新花样来,深得皇帝赞赏,这便显得他这个尚书很尴尬了。

幸好武怀玉没接受宰相任命,否则侍郎拜宰相,那他这尚书还呆的下?到时惯例肯定是武怀玉进民部尚书,他就得离开民部。

感觉很尴尬的戴胄在皇帝宣布廷议结束时,站了出来,请求退位让贤,他愿意再回尚书省做尚书右丞,把民部尚书的位置交给武怀玉。

武怀玉也站了出来。

“陛下,臣一人身兼数职,实在是难以思虑周全,还请陛下收回民部侍郎判度支、治书侍御史之兼职。”

皇帝没接受戴胄的请辞尚书,也没接受武怀玉的请辞民部侍郎判度支、兼治书侍御史的兼职。

“戴胄生性坚贞有才干,熟知律法通晓文案,前朝起就在门下省任职,朕即位后,升为尚书左丞,当时尚书省两位仆射皆不在位,戴胄处理尚书省事务,善于决断,被公认是我大唐开国以来最称职的尚书左丞。

如今任民部尚书,也是表现非常好,有功当赏。

温相,拟旨,加封戴胄安阳郡公,兼检校太子左庶子加谏议大夫,赐绢百匹。”

戴胄没有儿子,以兄长之子戴至德为继子,李世民特赐封其为东宫千牛。

皇帝夸赞了戴胄一大通,但并没有跟对武怀玉一样,要给他加衔拜相,不过戴胄还是十分感激。

戴胄其实最大的问题是他虽熟悉律法精通文案,但这掩盖不了他也是流外吏出身,虽然他爹也做过县令,但戴胄不通经史,简单点其实这是个没什么文化的人,能得皇帝赏赐,一路做到民部尚书,其实也是贞观朝的一个特例了。

皇帝给他加官封爵,给他继子授官,他还能说什么呢,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走出宫门,戴胄还给武怀玉认真叉手弯腰道了个歉,“我对翼国公没有任何不满,还望见谅。”

“安阳公何出此言呢。”怀玉笑道。

戴胄看着年轻无比的武怀玉,很是感叹,“我在翼国公这个年纪的时候,还仅是隋门下省的一个流外吏而已,今日陛下拜翼国公为相,翼国公为何拒绝?”

五十多岁,须发花白的戴胄有些驼背,这位在长安奋斗了大半生的老头,最大的愿望,或者说是梦想就是有朝一日能封侯拜相。

这只是一个梦想而已,从来没想过有机会能实现。

可今日武怀玉殿上拒绝了皇帝的拜相,给他触动挺大,那么年轻,居然就能拒绝如此诱惑。

“我还年轻,未来的路还很长,”怀玉笑道。

“哎,我老了。”

戴胄忍不住叹道,“我年轻的时候没耐心读书,后来做了吏才知道没前途,静下心来读了两年书,参加科举选了明经,起家吏部云骑尉,后来迁门下录事,”

说起往事,戴胄不忍越发觉得自己老了,当年他考的那个明经,其实也都是凭家世门第还有家族的人脉关系得到的,九经里他也就勉强通一经。

这些年他得裴矩赏识,一直被关照提拔,仕途还不错,当年就算在王世充麾下干过,也没影响他跟裴矩投唐后的仕途,甚至深得贞观天子的赏识,一路提拔,从秦王府士曹参军,到如今成为民部尚书,封爵郡公。

豆卢怀让如愿做上了关内道支度使,不是副使,直接就是正使。

支度使本身属于差遣使职,不是职事官所以并没有品级,豆卢银让有银青光禄大夫的散阶本品,所以他这个支度使就是从三品。

“多谢二郎。”

豆卢怀让得到消息,立马便来宣阳坊翼国公府感谢。

“说那些客气话做什么。”

武怀玉用人,向来并不忌讳用亲近之人,豆卢怀让是他很不错的朋友,经的住考验的朋友,也是他早就划到圈子里的盟友。

自己的盟友,当然得相互帮助。

如今支度司展开,盯着的人也多,估计很多人还暗里期盼这事办砸了,这个时候,当然还是得自家兄弟上更何信。

“二郎指点一下,我这支度使该从何下手?”

“清查田亩,然后按亩征收义仓粮,有了义仓粮做本钱,才可以出借给常平仓做本,入市和买交易、放贷收息, 当然,关内道不仅地多,还有盐酒之利铸钱之利,另外跟朔方那边跟突厥的边市贸易,这也是一块肥肉,反正,支度司虽要做的事情很多,但核心宗旨就一条,搞钱!”

“能给朝廷搞到钱来,那就是优秀的,搞不到钱多说无益。”

豆卢怀让哈哈大笑,“领兵打仗司法民政这些我不行,但要说搞钱这是我长项啊,请二郎放心,我一定给你搞来钱。”

“豆卢兄记得搞钱虽重要,但也得注意方式方法。”

“懂,都懂。”豆卢怀让笑着答道,搞钱这事他熟,心里有底了。

(本章完)

(sdingdiannn/ddk75055272/36705433.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nn。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gdiannn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