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二友小说 > 科幻 > 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 > 第420章 告你诽谤

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 第420章 告你诽谤

作者:木子蓝色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3-07-29 10:46:22 来源:顶点小说网

第420章告你诽谤

宣阳坊在永兴坊的南边,中间隔着崇仁、平康二坊,东边紧邻东市,这里不及永兴坊更靠近皇城东宫,但却也是隋唐有名的勋戚高官聚居区,王公高官数量很多。

新搬来的武怀玉感觉却是这里不如永兴坊,一则比永兴坊要小很多,二则这里没永兴坊那么清静,紧邻东市让这里比较喧闹,再则就是坊中权贵虽多,可街巷反不如永兴坊那么干净整治。

新年刚过,越发显得喧闹过后的脏乱。

武怀玉在永兴坊住了一年多,对永兴坊贡献还是很大的,不仅经常出钱粮救济坊中孤寡残疾,甚至还出钱捐建了一所坊中社学,又修了不少茅厕、垃圾点、浴室,还带头筹建了永兴坊的义仓,永兴坊甚至有长安第一支自发性的消防队。

坊中青壮自愿组成,轮流当值,购买了消防灭火的器材,甚至定期轮训。

在武家的带动下,永兴坊的宰相魏征家、秦琼家等,还有丘英起家等,那是很乐于一起投钱做点善事,坊里人也变的自律不少,素质大为提高。

但现在的宣阳坊,就依然还是老样子。

一大早的,街巷上许多垃圾,甚至马粪遗落街道也没人扫,犹如地雷一样,一不小心就会中招,甚至有的人直接在巷尾街角随地方便的,还有人直接把马桶倒路边的。

崇仁坊多文人士子聚集,也是有名的学租区,而宣阳房号称高官贵族云集之坊,居然如此脏乱差。

武怀玉都有些看不下去。

一同上朝的姐夫中书舍人马周笑道,“宣阳坊王公贵族高官云集,三品以上皆得特权可临街开门,所以他们一般都是不进坊门不走坊街,直接是在外面大街进出,这坊里脏乱差,他们自然看不到。”

宣阳坊的贵族高官家,基本上就是环坊一圈,里面的则是侍郎、郎中、少卿等这些四五六品的官员之家,没资格临街开坊,住在里圈,宅子也相对较小。

如武怀玉这样,原本直接占了坊四分之一地,那在长安也都属于特例,就算现在一半做龙门观,依然也还是占了八分之一,坊中十字大街划分坊四隅,小十字街再每块分四份,武怀玉现在都还独占东北两块。

“长安东贵西富,王公贵族大多居住东城,西城则置别院。东城诸坊里,要是按坊内王公贵族数量排名,宣阳、长兴、永宁三坊,是三品以上高官居住最多的坊,每坊内高官最少二十家,然后平康、永兴、亲仁、安邑诸坊。”

“咱们宣阳坊,大小十字街划分出十六块,其中十一块,都是贵族官员之家,仅有五块,是居住的百姓黔首。”

宣阳坊占地千亩,普通百姓居住区仅有三百余亩地,却有约七百户普通百姓,居住面积很挤,平均一户占地也就半亩,武怀玉一家都独占一百多亩了,这还是已经捐出去一半后。

人口这么多,还是因为邻近东市,宣阳坊里的普通百姓,多是在东市工作的,或是做工匠或是为商贾,又或是衙门的小吏胥役等。反正住这坊里的没有农民,农民都住在南城,或长安诸城门附近的坊。

整个宣阳坊贵族占了七成地,户口仅占全坊的一成左右,其中占了坊一半地的三品以上王公,更只有二十五户。

马周虽得赐紫,但不在这二十五户之内,还没资格临街开门,门内列戟。

“等有空,还是要把宣阳坊整治一下,要打造的跟永兴坊一样,既然有这么多王公贵族,那大家一起筹点钱,派几个管事打理,或是让坊正里长们来执行。

沟渠要清,路要扫,街巷要添加公厕、澡堂、垃圾点这些,还要建社学、义仓等,”

其实王公贵族虽说不是个个乐善后施,但只要有好处,他们也还是愿意花钱的,比如说把事情宣扬宣扬,如果能得善名等,他们是不介意花钱,贵族们只是不愿意花的钱没半点好处。

怀玉笑笑,“我觉得这个事情让我娘子拉上大姐来做比较好,到时联络下坊中各家权贵家的夫人们,搞个茶会,或是看个马球,顺便把事谈了,筹了笔钱,就可以着手实施,我到时让来济在京报上宣扬一下。”

马周赞叹,“还是你有想法,这倒不错。”

大唐四户为邻、五邻为保,百户为里。

每坊有坊正,坊正之下也还有多个里正,比如宣阳坊,就有八个里正,负责坊内近八百户人口。

这些里正不是官,属于吏,选的是六品以下勋官,或是品官子弟为主,一般工商贱类是没资格当的,哪怕在长安宣阳坊这种高官云集之坊,里正其实很难当,但总需要有这么个人协调管理。

当里正唯一的好处,就是可以免除其它正役杂徭,当然,要是有本事的,也还是能利用手中权力,弄到些好处的。

两郎舅一路聊着天,到达宫门。

怀玉被迎进待漏房,进了大休息室,马周虽得赐紫却也没这资格能跟宰相们同处,只能跟其它侍郎、中书舍人、给事中们在另一个条件差点的休息室。

不过比起仍只能站外面的那些官员,却也好的多。

休息室里喝了杯奶茶,跟宰相大臣们闲聊几句,入宫上朝。

今天朝会一开始,就有人针对武怀玉。

监察御史陈师合进奏拔士论,还当殿说武怀玉捉钱令史卑微小吏出身,不到两年时间金紫加身,身兼数个要职,甚至国家财政都尽交他手,十分不应该。

“陛下,人之思虑有限,一人不可总知数职。”

“宰相房玄龄、杜如晦不可让他们总理一切,武怀玉、马周出身卑微且年轻,更不可执掌国家财政等,还兼京畿长官,又兼兰台次长。”

“陛下应当多提拔士族读书人,任用贤良,远离小人······”

皇帝直接打断了陈师合的话。

他直接起身站起,目光威严,直视陈师合,“朕是以至公来治理天下,不是因为这几个臣子跟朕关系不错就委以重任,更不是因为房玄龄杜如晦是跟了朕很长时间的旧臣,朕才偏向他们,也不是因为武怀玉、马周等曲意奉承阿附朕才信任他们,

而是因为他们都具有真正的才能和德行。”

“陈师合所奏,就是在毁谤这些大臣,刻意的离间我们君臣之间的关系。过去三国时蜀后主虽然昏弱,南北朝时期的齐文宣帝虽然狂悖,但因蜀后主信任诸葛亮,北齐文宣帝信任杨尊彦而没有丝毫的怀疑,才使其国家安定。

今天,朕也是因为有房玄龄杜如晦、武怀玉马周这些大臣,才能使国家得以治理。”

皇帝话越说越重。

最后更是直接下诏。

“将陈师合除籍为民流放交趾。”

马周上前进谏,觉得陈师合虽话有偏颇,但也是出于公,罪不至此。

“朕虽一直要百官直言不讳、敢于进谏,但朕也不是让他们可以随意毁谤大臣,离君朕与大臣的,陈师合居心叵测,罪当处死,朕已经特别宽恕了。”

杜如晦房玄龄也出来劝说从轻发落。

武怀玉对这个突然冒出来的监察御史陈师合很不满,御史台的御史们也各有职掌,监察御史有十人,是分察百官,巡按州县,职权不小,但品级却仅正八品下。

这家伙也不知道哪冒出来的,居然敢公然弹劾宰相,还把上官治书侍御史武怀玉给弹劾了。

这家伙简直就是哗众取宠。

当然,武怀玉如今也算是经历不少风浪,觉得无风不起浪,这家伙更有可能是得某些人授意打头阵或是试探的。

皇帝的处置其实也挺果决,任由一个监察御史用这种理由来攻击,如果皇帝不果断点,那就会有更多的人扑上来撕咬。

武怀玉不想给这家伙求情,可看其它三人都求情了,他也只好出来假装求了下情。

当事四人都出来了,其它大臣自然也就上来劝几句。

魏征王珪则都认为陈师合本就是御史,他觉得不合理的地方,上书劝谏,这也是份内职责所在,皇帝不当如此处置,甚至不应治罪。

一番拉扯,李世民改将陈师合贬为交州都督府下爱州日南县尉。

陈师合被直接驱出大殿。

李世民还是很不满,当众对朝臣们道,“朕广开言路,鼓励百官进谏,其目的是要了解政事得失,避免百姓中有被冤枉的,可是近来朕发现,许多上奏言事的人,都在揭发别人的**,谈论百官的缺点,而且非常琐碎,这与国家的安定和谐有什么关系呢?

朕常读史书,看到许多皇帝,都是因为一些人攻击臣子的**,造成君王猜忌臣子。一旦君王猜忌,皇帝不再信任臣子,下情不能上达,臣子欲尽忠极虑,也做不到了。

从今以后,假如有人上书攻击别人的阴私小恶,便要定进谗言之罪。”

李世民的这番话挺惊人,但也确实目的明确。

皇帝用人,不拘一格,主要是为治理国家朝政,可有人却要抱着门户偏见,甚至有起山头搞党争的势头,那是绝不允许的。

要是纵容那些人揭发攻击**,来打击政见不同的对手,那以后朝堂上岂不乌烟瘴气?

今天有个陈师合,明天就会有张师合赵师合,必须划下红线。

“宋国公、翼国公,你们身为兰台长官,要好好整顿一下兰台了,”

皇帝又下诏中书舍人高季辅迁御史台治书侍御史,把两名治书侍御史配齐,以便协助萧瑀主持御史台。

陈师合今天上来先说房玄龄杜如晦,但大家也能感觉到这家伙其实真正目标是武怀玉,所谓人臣思虑有限,不能身兼数职,不就说武怀玉嘛,还拿武怀玉出身捉钱令史和年轻说事。

可惜皇帝反倒把他流放岭南,武怀玉地位没动摇分毫。

他怀疑这事跟韦挺有关,甚至可能背后有王珪的影子,说来这两人也算跟武家也是半个亲戚,可现在也不知道怎么得罪了他们,这些家伙总要搞他。

这绝不是什么被害妄想症,而是政治的敏锐直觉。

他觉得有必要开始反击,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

(本章完)

(sdingdiannn/ddk75055272/36705439.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nn。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gdiannn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