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二友小说 > 科幻 > 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 > 第396章 弹章如雪又如何

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 第396章 弹章如雪又如何

作者:木子蓝色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3-07-29 10:46:22 来源:顶点小说网

第396章弹章如雪又如何

周绍范怀揣着那张地图走后,没半个时辰,皇帝直接派张阿难接他进宫。

东宫显德殿。

李世民盯着那地图,精光闪闪。

房玄龄杜如晦等一众宰相也都在。

怀玉还看到了一个熟面孔,前宰相萧瑀,还有中书侍郎颜思古,一看到这两人,怀玉看看到那张悬挂在殿中屏风上的他手绘地图,便猜到了皇帝今天要说什么。

果然,李世民匆匆召来这么多重臣,上来就指着那副地图。

跟大家分享他新得到的一件至宝。

“此图,乃是传自终南隐仙逍遥子前辈,”

众人对这副地图都很震惊,实在是这图有许多他们未知的地方。

甚至连魏征也头次发现,原来中原华夏就这么小一点。

原来以为中原是天下腹心,中央之国,怎么才这么点大?

甚至南海有那么多大岛,好几个跟中央一样大的巨岛,甚至有个比中原还大的多。

不过海东四国怎么才那么点大,高句丽、百济、新罗、倭国,好小。

倒是靺鞨、室韦这些大的没边。

而那个什么海东大陆,他们以前听都没听过,只知海中神洲仙山,也没想到会在那么遥远的海对面,可最北边,两大陆居然相隔百里海峡相接,中间却相隔数万里。

李世民看到大家震惊那样,居然有种你们没见识的眼神。

他忘记自己刚才见到周绍范拿出这图时的震惊样。

“诸卿,看到这海东大陆没有,在这海东大陆的中间偏北,那里有五个大湖,在这东海岸的五大湖平原地带,就是我上古殷商后裔迁过去建立的明王朝,历经一千零四十六年了,前后经历十三朝,皆开国之君后裔子孙······”

“据说这明帝国能够国祚如此国绵延,皆因其开国太祖定下的分封之制,周之分封,八百年天下。汉封诸侯,也有四百多年天下。”

“朕欲使子孙长久,社稷安定,也欲行分封之制,诸卿以为如何?”

太子少师萧瑀立马站了出来,“陛下,臣纵观历代兴废,发现国家能够长久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分封宗族子弟,屏护中央。

秦王兼并六国后,罢免王侯,设置郡守,至二世国家就灭亡了。

汉王刘邦统一天下后,汲取秦亡教训,郡县与封国并举,于是汉有天下四百余年。

魏、晋以降,尽废封建之制,没见哪一代能长久的。

从历史上看,推行封建,大有益处。”

李世民抚须微笑,萧瑀一直以来都是封建制的拥护者,一直建议李世民尽快推行分封制度,还经常拿隋朝来说事,当年杨坚五子,皆一母同胞,结果最后死的死囚的囚,十分令人遗憾,隋朝更是二世而亡。

中书侍郎颜师古也站出来,他问皇帝,这海东明朝,真历经千年不亡,还能前后兴起十三起?

“请问陛下,这海东大明的封建之制又是如何?能否为我大唐借鉴?”

“这个你们要问隐仙弟子武青阳了,这地图是隐仙传给他的,包括玉米土豆等祥瑞,也是隐仙得到的海东神物传给他的。关于海东之事,武怀玉知道的最多。”

“还请翼国公解惑。”颜师古请问。

“颜侍郎,我知晓的也不多,也是道听途说,听说海东明朝太祖开国后,便定下分封之制,分封二十五子为藩王,镇守边疆,

敷险隘,控要塞,佐以元戎宿将,权崇制命,势匹抚军。

每藩王,置亲王护卫指挥使司,每王府设三护卫,每护卫甲士少者三千,多者万九千人,亲王有指控权,但由兵部统辖。

诸藩王分封锡土,列爵临民。”

这句话大家都的懂。

海东大明藩王们,分封就藩,镇守边地,权力挺大,有三护卫,少者九千,多者五万多,但这些兵也不是他们的私兵,只是跟大唐的都督们一样有指挥权,但统兵、调兵之权在兵部和皇帝那。

藩王们同时还兼管理屯田、主管军事、防御外敌,还兼所在地方民政财税。

总之就是军事民政财税一把抓,比魏晋时的持节都督们权力大的多,而且这藩国是世袭的。

可武怀玉接下来的话让他们又有些迷惑。

“明太祖虽分封二十五子为藩王,给予三护卫,让藩王们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但同时立下祖制,后代皇帝分封皇子,只能封在边疆蛮荒之地,不得封于腹心内地,

同时定制,代代推恩,亲王诸子皆封郡王,亲王国划分郡王国,亲王三护卫也划分给诸郡王。郡王死后,再由诸子承袭,推恩封国公,代代推恩,降等袭爵,其封地,非有社稷军功,不增不减,子孙传。”

武怀玉并没照搬朱元璋那套,也没用朱棣后来削弱的那套,他说的这藩王封国,其实相当于唐末的节度使藩镇,权力肯定比明朝的大,尤其是朱棣以后的大。

但是,他加了条关键的条件,那就是不得分封在内,只能分封到边疆,且还有代代推恩这条。

这样就算边疆分封有藩镇节度使一样权力的封国,但每过一代就会减弱,一个亲王国,下一代可能就是十几二十个郡王国,地盘还是那么大,军队也还是那么多,那势力自然小的多。

第二代时都是亲兄弟,可能还比较团结,但两三代之后,那可就会各打小算盘了。

如果能够不突破这两条限制,那李世民真要搞分封制,其实对大唐也没啥威胁。

当然,不怕政策不好,就怕政策走样。

真要是将来走样了,那也是没办法的事。

“诸卿觉得如何?”李世民问,他心里其实对那条只能分封到边疆蛮荒的限制很不满。

皇帝真正心思其实是想把如今的都督府,渐渐改成皇子封国,实行汉代一样的郡国并行制度。

不过他没急着表态。

先要争取大臣们都支持封建,然后再来谈细节。

可宰相魏征一如继往的还是站出来反对了。

“陛下,隋末大乱,民生凋敝,如今大唐立国不久,百业待兴,如果再施行封建,分割天下,国家会出现什么情况,很难预料。”

礼部侍郎李百药就更不客气了,直接说帝王有没有天下,跟天下能有多久,那都是天命所定,跟封不封建没关系。

天命注定当天子,哪怕出身亭长的刘邦,也还能成为天子。要是天命注定要亡国,那如秦二世、隋炀帝等再怎么折腾,也不是逃不过二世而亡。

这天命注定大唐当兴,所以隋末那么多枭雄起兵,但最终还是大唐得天下。

这两人带头反对封建,马上也有不少人附议,觉得眼下推行州县制最好,要是再行封建,无疑是倒退了。

中书侍郎颜思古站出来支持封建,“陛下,臣以为周朝封建之制,与汉代郡国并行封建之制,其实给诸侯国权力太大了,

倒是这海东明朝太祖所制订的这个封建制度,倒挺不错,皇子封藩,镇守边疆,世代承袭,代代推恩,分封锡土,列爵临民,能够稳固边疆,屏护中央,

中央有乱,边镇藩王也能勤王护驾。”

萧瑀则认为要行分封,那就一步到位,必须跟汉代一样,直接建诸侯国,给予真正封国之权,而且诸侯国应当跟朝廷一样,由朝廷册封其嫡长子为诸侯国世子,将来由嫡长子继承诸侯国,代代相传。

但诸侯国中的主要国官,应当由朝廷选派。

殿中一时争执起来。

左右仆射房玄龄杜如晦照例没马上表态,倒是萧瑀魏征等争个不停。

李世民一直沉默不语。

看的出,事情发展没如他期望那样,这让皇帝有些失望,心中的想法也没再说出来。

不过李世民是个很厉害的君王。

等众人争的不可开交时,他出声制止。

然后不再讨论此事。

“中书令之职空缺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总这样也不合适,朕考虑许久,决定拜温彦博为中书令,不再兼御史大夫,专心主持中书省事务。

御史大夫一职,便由太子少师宋国公萧瑀接任,加参议朝政衔。”

这是萧瑀在贞观朝第三次拜相了。

这位在武德朝做过六年中书令,三年右仆射,然后贞观朝做了一年左仆射,还是两上两下。

现在第三次复相,改御史大夫。ωωw.

吏部侍郎刘林甫迁中书侍郎。

芮国公豆卢宽、黎国公温大雅拜黄门侍郎。

给事中马周,转中书舍人。

蒲州刺史郢国公宇文士及,授右卫大将军,出任凉州都督。

遂州都督莒国公唐俭召回朝拜礼部尚书。

驸马柴绍出任蒲州刺史,加左领军大将军。

韦挺迁治书侍御史。

李世民不谈分封,改来了个人事大调整。

朝中分封制的坚定支持者萧瑀贞观第三次拜相,而同样支持封建的豆卢宽、温大雅两人也进入门下省为黄门侍郎,同样支持封建的温大雅的兄弟温彦博更是拜中书令。

就连武德功臣唐俭都召回朝中拜礼部尚书了。

而宇文士及、柴绍也都再次重用,这两人其实也是支持分封的。

众人中,也就刘林甫和马周这两个,是明确反对分封制的。

武怀玉记得豆卢宽和温大雅,正是礼部的前两任尚书,因事去职,现在成了黄门侍郎。

黄门侍郎品级虽不如礼部尚书,但论实权,可不比礼部尚书低,黄门侍郎那是三省之一门下省的次官,权力极重。

比如王珪就是由黄门侍郎直接拜侍中的。

姐夫马周由给事中转中书侍郎,品级倒都一样,一个负责草诏,一个负责审议,相对来说,中书舍人拥有五花判事之权,还负责草诏,更显能力。

中书门下两省的要职都做一遍,那几年后就能顺利的成为中书侍郎或黄门侍郎。

不过萧瑀成了御史大夫,也成了怀玉的顶头上司,这倒不是啥好事,萧老头脾气出名的坏,有个极为执拗的老头,出了名的不好相处。

急起来直接跟你撸袖子开干的,这样的宰相上司谁不怕?

好在他这治书侍御史是兼职,估计另一位新任治书侍御史韦挺以后有的罪受了。

廷议结束。

李世民留了武怀玉,直接拿出一大堆弹章,都是关于武怀玉昨天纳妾,搞的过于排场高调的事。

如今武怀玉名头响了,这想踩着他上位的言官也多了。

虽然武怀玉是治书侍御史,御史台的次官,可中书和门下两省还有不少谏官,那些可不归他管。

就算是御史台的御史们,也有要弹劾武怀玉的。

更别说一些没有风闻奏事之权的官员,照样要弹劾他。

李世民把那堆弹章摆在那,却并没给怀玉看,只是简单说了下情况。

武怀玉简单的解释了一下。

只是邀请了些至亲朋友,可许多人不请自来,他也很意外。

“朕也是知你行事向来本份谨慎,也不是那张扬高调之人,不过如今你身兼数要职,行事还是要越发谨慎一些。”

皇帝一番话后,直接叫内侍把这些弹章全扔火盆里烧了。

“刑宪司那里,你以后就不用兼职了,事情太多也忙不过来,你就安心管事雍州衙门事务,另外民部、御史台这边也费些心神。”

“朕已经召段纶回朝做工部尚书,大安宫修建之事,也一并交给他负责。”

免去六扇门郎中,再免去大安宫监,

然后又免去了太子洗马一职。

武怀玉倒不是很在意,现在就剩下雍州别驾、民部侍郎判度支、治书侍御史三个职事,还有个崇贤馆学士头衔。

保留了这个学士头衔,也算是保留了太子李承乾的老师身份,还算半个东宫属官。

“你觉得如果朕把皇子、皇弟分封诸都督府,兼领都督、刺史,如何?”

皇帝问。

武怀玉直言,“陛下在时,诸王肯定忠心陛下,屏藩中央,但从历史来看,三五代后,只怕必生乱,汉有七国之乱,晋有八王之乱,皆因此而起。

如果想诸侯不乱,唯有保持一个足够的力量压制才行。

内州县,外分封,这才是最能保持平衡的方式。”

可李世民一想到将来要把他最喜欢的小胖子魏王分封到什么交趾、辽东、敦煌、川西、青海等地去,他就难以接受,就算是长孙皇后也不会舍得吧,那都不是分封,那是流放。

“不封关中河南,而封到河东山南河西河北江淮江南呢?”李世民又问。

把关中河南这两核心要地保留,封到其它地。

怀玉没回答皇帝的话,现在李世民满脑子的想法,根本不是真的问他意见,他只是想要一个赞同支持而已。

“陛下,如今正式设州置县的地方,设有统军府有府兵的地方,都不适合分封建国。”

怀玉见皇帝一直盯着他,最后还是说了一句。

(本章完)

(sdingdiannn/ddk75055272/36705463.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nn。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gdiannn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