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二友小说 > 科幻 > 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 > 第365章 是债券还是纸钱

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 第365章 是债券还是纸钱

作者:木子蓝色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3-07-29 10:46:22 来源:顶点小说网

第365章是债券还是纸钱

今日早朝。

怀玉班位很靠前,虽就雍州治中仅是正四品职,但他本阶是金紫光禄大夫的正三品,何况雍州牧只是个八岁皇弟,雍州别驾还空缺。

现如今雍州十八县,都将由武怀玉统领,权势极重。

当然,暂时武怀玉还没有到任,他要过了正旦才正式上任,现在他不需要去雍州衙门忙。

但也没闲着,他还兼着刑部侍郎、太子洗马、崇贤馆主兼学士,甚至还检校太子右卫率。

最重要的是,武怀玉深得皇帝信任,如今还是六扇门刑宪司的郎中。原本郎中是张亮,现在张亮升光禄卿,也还兼着刑宪司郎中,而皇帝让武怀玉也任郎中,就成了两人一起负责刑宪司。

大事开小会,大会无正事。

早朝有点无聊,尤其今天还是十一月半,朔望朝会,朝参官员多,连在京朝集的地方都督刺史们也都来了,所以更没有什么正经议题。

一番例行程序后,早朝结束。

那么多官员摸黑起早,又是赶路又是宫门排队,结果最后上了殿就不到两刻钟就结束了,甚至不少品级低的官员,甚至都没能进殿,就在殿外广场上站着。

挺折腾人的。

不过这么多人,真要在早朝时议点正经事也不现实,人多嘴杂嘛。

早朝结束,内侍过来点了一些名字,内廷议事。

七位宰相,然后就是今日要议题相关的一些官员,武怀玉也被点名了。

内廷议事待遇可好多了。

殿里暖和不说,大家还都有柔软的坐垫,甚至还有茶水点心。

议事时也比较放松,没有殿中侍御史一直在盯着。

怀玉看着面前小几上的点心。

今天提供的小点心是江南道进贡的橘子,还有酥梨,怀玉记得今年城南武家梨园的酥梨好像大丰收,不仅做了许多酥梨膏,也还酿酥梨果酒和酥梨烧,另外也采了不少鲜果,进贡宫中和赠送亲朋。

武家这酥梨可是贡品,还有个别称将军梨,果色金黄、异香扑鼻,汁浓香甜,酥脆可口,人称金顶谢花酥香贡梨,算是长安的一个有名特产了。

江南橘子,武家酥梨,还有紫薯玉米这些。

不过看大家都还是很注重礼仪,没有谁不顾形象坐在那里乱吃。

姐夫马周也在殿中,虽说他仅正五品,但给事中跟中书舍人一样,都属于机要之职,人称储相,一般廷议要重要议事,中书舍人跟给事中都会列席的。

武怀玉在廷议时位置也比较靠前。

二十岁的金紫重臣实封国公,在殿中还是比较显眼的,许多人甚至都想不明白为何武怀玉能够这么平步青云,也不觉得他立了多惊世之功啊,可偏偏皇帝对他一赏再赏。

倒是那几位宰相,不管是房杜几位,还是新拜的宰相王珪温彦博秦琼,其实倒是知晓点刑宪司的存在的,这个秘密机构,现在扩张的有些迅速,魏征都曾几次向皇帝进谏,觉得没必要搞这么个秘密情报机构,希望皇帝罢撤。

可李世民没听魏征的,反而是增加了六扇门的经验、人员等。

廷议比早朝还是挺有效率的。

一件件事务君臣讨论,他观察了一下,主要议事流程,就是几日前可能已经先提上了议程做了相关准备,今天相关议题的负责官员,就直接向皇帝和宰相们汇报,然后要附带解决方案。

这个时候,宰相们则也提前有了预案,直接审议,为皇帝做出建议,皇帝做出决策。

然后这事就算通过,等廷议结束后,三省就据此出相关文件走流程,比如中书省拟诏,门下省审议,最后交尚书省执行,因为廷议时皇帝和宰相都达成一致意见,所以就不用三省互相扯皮通不过,到时就是直接走一遍流程就行。

其实李世民现在这种廷议方式,是变相的侵夺了一些宰相之权。

如现在议事的方式,本来是政事堂宰相们堂议模式,三省的宰相们聚一起议事,这样达成一致后,就不会再出现三省不能很快通过的事情。

当然,李世民年轻嘛,三十岁的天子,即位刚一年多,正是精力最充沛的时候,也最有进取心的时候,他不可能什么事都交给宰相们去做。

廷议效率很高,各项议题都是很快就有结果,没有那种争来争去扯皮不清的情况。

因为皇帝给廷议也制订了一整套的议事规则,比如每件事情从汇报到讨论,都有时间限制,不能东拉西扯,也不能胡乱攻击。

相关官员汇报你不仅得汇报问题,还得带着解决方案,甚至可能还得准备好备用方案,而宰相们也得提前对此做好预案,拟好处置建议。

不许乱发表议题不相关的内容。

就事论事。

之前萧瑀和陈叔达两位宰相,就在皇帝面前议事时互相攻击,东扯西拉,甚至最后撸袖子干劲,结果惹怒皇帝。

萧瑀后来跟封德彝两位仆射,也是在皇帝面前奏事时内斗。

今天议题里比较久决不下的有两件事,一件是今年关东大旱,受灾的州县很多,朝廷虽然也及时下旨免除关东今年租调,但许多百姓受灾断粮,地方上救济不过来,导致许多关东百姓逃入关中或江淮、山南等地乞食。

甚至也导致关东有些地方出现了流民聚集为盗、为匪的情况。

现在皇帝要求拿出可靠有用的方案来,有些官员建议是要拦截灾民,不让他们出境,必须让地方官员把自己辖下的灾民都控制在原籍乡里,不许跨县乡流动。

让他们等拨粮救济。

而有些官员则认为,这次灾情较严重,如果让百姓在家中等救济,可能救济不过来,肯定会饿死很多人,也必然会有更多饥民为活命而为流窜、为盗贼等。所以不能人等粮,而是人就粮,哪里有粮,就先让灾民往哪去,这样能提高救济效率,还能节约成本。

他们甚至建议,眼下一切以救灾济民为主,其它的就不要那么严格,诸如百姓去外地,地方官员要全力配合,给路引甚至给干粮,各地官府不得拦截这些灾民。

甚至有地方上的地主豪强们要招这些流民为佃,暂时也当允许,等度过灾情以后,到时再来调整。

武怀玉挺赞同后一种政策的。

毕竟以人为本。

灾情只是一时的,保住人才是关键。

为了赈灾,又有官员提出了向大户借粮借钱,其实这就是变相的征大户的税,这种借,一般都不会还的。

这提议遭到不少官员反对,认为没有依据,这是强行摊派,必然扰民害民。

本就没打算还,你说借,那不是耍流氓吗,朝廷要是信用没了,会出大乱子的。

也有官员建议就不要说借,直接下道诏令,向大户、商贾直接加征一笔钱粮。

这更狠,幌子都不打,直接抢。

“武怀玉,你是雍州治中,如今雍州十八县皆你治下,现今大量关东灾民涌入京畿,你有什么好的应对处置建议?”

皇帝点了武怀玉的名。

别人都在商议事情,唯独武怀玉在那里剥橘子吃,吃了一个又一个,太显眼了。

“陛下,臣以为雍州要应对灾民,关键是两点,一得有粮,其二是如何赈济管理,只要灾民有口饭吃,就能安定下来,但太多流民聚集,如果不管理好,也确实容易出乱子,所以臣觉得可以分两步走。

“其一,以雍州衙门名义,向京畿王公贵族或大户商贾们发行债券,约定好利息,给予票据,到期本息一起兑现。”

“用发债借来的钱,向市场和贵族大户们征买粮食。”

“利用现在聚集的灾民,在关中开展一些土木工程,诸如清理疏通郑白渠,清理长安漕渠,再比如修桥铺路等等,以工代赈,灾民做工,发放粮食工钱,”

怀玉的这个几步计划,确实也挺实在。

针对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言之有物。

虽然这个债券挺新鲜,但听的也像那么回事。

“具体说下这个债券。”李世民来了兴趣。

其实刚才大家争论许久,李世民是倾向于借钱的,直接向大户加税这明显后患很大。

但借粮也不好借,因为大家觉得你就是有借无还的摊派。

“陛下,关键是这个债券要可以流通、转让,可以不计名,到期凭券便可兑换,按票面上所约定好的债、息兑付,并且要保证朝廷能够到期后都能兑付。”

怀玉要来纸笔,把一张宣纸裁成许多巴掌大小的纸片,然后提笔在上面写。

有千文、五百文、二百文、百文等几种面额,还可以约定三年期两年期一年期等,利息也从年息六分,到两分不等。

最低的一年期利息仅有百分之二十,相比起公廨钱放贷年息至少百分之百,确实比较低。

但武怀玉告诉皇帝,这种债券,可以流通,就是朝廷不仅承诺到期付本还息,甚至没到期的时候,也是可以用债券来抵充诸如代役钱、折庸钱等,可以用这钱在官仓购买粮、布等。

不强行摊派,而是让官民自愿购买,比如买了一万钱的债,可以是十张一千文的债券,也可以是一百张一百钱的债券,这些债券跟借条不同的是,不记名字,不管谁拿着这债券,到时朝廷都是凭票兑换。

当然,没到期的时候,你也可以流通,比如拿去买官仓的物资,或折抵税役钱等,没到期,也可以按其面额和实际已有的利息兑换。

只要朝廷能想办法保证这债券的信用,那么这能成为一种理财产品,对于一些手里有些闲钱但又不多的百姓商人来说,买点债券那也是有利息的,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条件去放贷收息,放贷也得有实力才能保证本金不受损。

李世民拿着那一张张纸片,“为何要弄成不同的面额,甚至不同的期限呢?”

“也可以都弄成一种面额,一种期限、利息的,这倒不重要,只弄一种能减少些成本,但弄不同的债券,自然也有其便利性。”

那几张纸片,从皇帝手里又传到了七位宰相手里,宰相们看后又传到民部尚书戴胄、吏部侍郎杨师道、刑部尚书李靖他们手里,

转了一圈,大家都对这小纸片很惊叹,毕竟朝廷因战争、灾害等原因向民间借钱是常有的事,有的打借条,有的借条都不打,但要说弄出债券来,这还是头回。

无记名债券,有个防伪造的问题,当然真要弄其实想伪造也不容易。

“这张纸,就是一千文钱?”魏征拿着一张写着一千文的宣纸片问怀玉。

怀玉笑笑,“这张是三年期,年息六分,三年总息一千八百钱,所以三年到期后,这张纸,实际值两千八百钱。”

魏征吸了口气,两千八百钱,要是铜钱,那得十七斤多重,可现在却只是一张薄薄的纸。

哪怕是两千八百钱的绢,也足十四匹,一匹十二两重,那也十来斤。

魏征看着这薄纸片,总感觉有些不对劲,可一时又说不上来。

他有种强烈的感觉,这东西不能弄,会出事的。

毕竟就算以前朝廷铸大泉、重金,也顶多是以一当十,当二十,可也还是铜钱,这一张纸写上字盖上章弄点防伪记号,结果就值两千八百钱?

而一张百文钱的债券,几乎同样大小,却只值二百八十钱?

“陛下,臣以为向民间借债不可为,以纸为券当钱用,更不可为,”魏征坚决反对。

“魏相,那你觉得朝廷要如何赈灾济民,如何渡过眼前难关?”

“请圣人出内帑钱,再让贵族带头捐献,百官也捐出一些俸禄来,共渡时艰。”

魏征这话让李世民叹气,皇帝出钱,贵族出钱,百官捐俸禄,说的好听,可这根本不现实。

“陛下,这只是一张债券,朝廷向民间借债暂渡难关,以后再偿还本息,这有何不妥呢?

这虽是张纸,但并不是纸钱,他只是一张不记名的凭据而已,魏征根本用不着这么害怕它。”

(本章完)

(sdingdiannn/ddk75055272/36705494.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nn。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gdiannn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