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二友小说 > 科幻 > 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 > 第657章 紫气东来

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 第657章 紫气东来

作者:木子蓝色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3-10-13 19:54:31 来源:顶点小说网

三原,

白鹿塬上,

武怀玉骑马带着刘仁轨来到塬上,前来拜访义父秦琼。

秦琼庄园就在武怀玉长坳庄子旁,

长坳因埋葬李虎而改名万寿塬,后来又因李渊在此射白鹿而改名白鹿塬,长坳在这条塬的东南隅最低处,

但风光独好,

“南屏荆浮,西望嵯峨,紫气东来,”

刘仁轨对地理挺有研究,甚至还会点看风水,他在马上远眺朱堡中寨东南而下,经西王坳至长坳,三条水脉线之涌动,浩浩荡荡,气势磅礴,遇塬而阻,在此全盘尽收。

“真宝地福祉也。”

刘仁轨在三原当了两年县令,当年不止一次来过白鹿塬和长坳,但每次来,都还是很感叹。

“听说以前长坳在白鹿塬上都挺穷的,可这几年在武相公和秦相公的带动下,这里现在可谓是大变样。”

和龙桥如今的兴盛热闹相似。

长坳也是一条重要的交通线上,三原龙桥、长坳、耀州南北一线,或是东路从长安经灞桥、高陵、陂西经清河直通王店、长坳,北上耀州,

东西两条交通线,从长安到耀州宜州,都要经长坳,得天独厚的交通和区位优势,再加上武怀玉和秦琼两个庄子建在此,开设商铺,建立旅店、饭馆,形成了集市,

南下驼队、马帮、毛驴驮队和车队,带来北边的皮毛、山货,还有同官的煤炭、耀州的陶器、榆林的冰碱、盐州的青盐,陕北的甘草,渭北各地的药材,

南方来的布匹、丝绸、日用百货,茶叶竹器等,这里也成为塬上最热闹的市镇,

虽还不及龙桥,但已经是三原县仅次于龙桥的热闹市镇。

都说一鲸落,万物生。

同样的一颗参天大树长成,也能庇护一方风雨,

有秦武两位宰相家在这,使的这个长坳市镇异常繁荣,店铺如林,商贾云集,许多富户迁入。

这里还有秦琼夫人兴唐县主资助建立的一座佛寺,也有武家资助修建的一座道观。

“长坳市镇有如此兴盛,都是秦武两家的庇护,”刘仁轨感叹道,这话挺公道,如果没有秦武两位宰相庇护这里,随便一个胥吏都能把一个市集搞黄。

正是有了两位宰相的庇护,甚至是带头经营,这里才能不断聚集这么多商贾,开起这么多店铺,南来北往的客商、货物也都愿意来此,不用担心被盘剥、敲诈等,甚至四方百姓也愿意来赶集,带些土产交易。

市集前期有足够的保护,才能成长,而经过几年时间,如今真正形成了规模后,有了名气,大家也就习惯过来,形成固定的路线后,

其它地方想要再取代,或是再起一个新的集镇就难了。

毕竟这样的集镇,其实二三十里地内,往往也只能聚的起一处。

“长坳能兴盛,有三点很关键,首先这本身是处于交通要道上,有区位优势。其二,得有人带头引领,否则也聚不起这些商家。再一个就是得有人护着,不如今天这个胥吏来收钱,明天那个村里大姓豪强来拦路,后天旁边驻军什么的再设卡拦路收费,

甚至奸商刁民还敲诈勒索,那谁还敢来?”

不管是哪方势力,都有可能让这里难以起来。

建立一个市集,并让他热闹起来很难,但要搞黄却很容易,

这里正是有秦琼武怀玉这两直达天听的宰相的护着,才让这里几乎形成了一个特区,没有人敢到这来撒野,而武怀玉又早看中这里的区位优势,有意筑巢引凤,带头发展,带动其它商家,这才有了如今局面。

秦琼可是在白鹿塬这里休养了很长时间,谁敢在这撒野?

平时三原县吏都不敢轻易踏进长坳市镇,这里由武家牵头组成的商会自治管理,不用衙门胥吏来,商会每年也会主动给县衙交一笔钱,

甚至税收这块,都是商会这边代收代缴,

不受打扰的市镇,这几年发展迅猛,跟龙桥是比肩奋进,比翼齐飞。

塬上的一颗明珠。

长坳东北,赵氏河畔,

秦家庄园,占地四十八亩的庄园,历经数年营造,栽花植树,修建门楼,有书堂、鱼池、望月楼,亭台阁榭,在这关中渭北的旱塬上,硬是造出了一方江南园林的奇巧,秀美幽雅。

庄园里,甚至都还修了几座地坑窑洞。

武怀玉到来,让秦琼很高兴。

“义父气色不错。”

“嗯,离开长安后,感觉舒畅多了,骑马射猎,心情开阔。”

秦琼引着怀玉进庄园,各处参观,看的出这园子确实适合休养,造的非常好,估计也花了许多钱,相比起武怀玉在不处的长坳庄园,那真是天差地别。

武家那庄子,非常普通,也就是在长坳干沟里,沿崖修了一排靠山崖窑洞,再围了点院子,另外修了些粮仓等。

“你来的正好,我最近正打算在这搞个大工程。”

秦琼说的大工程,是打算跟武怀玉一起,把他庄园东面塬下的赵氏河拦截,修个水库。

赵氏河是石川河支流,河谷狭深,水源主要是山洪,故流量不定,逢夏、秋雨季,水量很大,洪水还能成灾,淹没下游农田,但旱季时又往往没水。

白鹿塬长坳这边看着塬下的这条河经过,却又用不上水,干瞪眼。赵氏河经过长坳后,往东南拐了个大弯,汇入富平的石川河。

“我找人算过,咱们就在长坳上游点建个坝,拦河蓄水,夏秋雨季时还能防汛,又能旱季灌溉。”

“这工程也不大,农闲时修建,顶多三年就能修好,”

“修成后,可以灌溉长坳下游的荆山塬和对面的地,大概能灌五万亩地,”

这水库修在长坳,但却不能灌溉长坳,不过秦琼和武怀玉的庄子虽建在长坳这上面,可在下游的荆山塬和石川河东岸,却也有许多田地,

旱季河流缺水,如果能拦赵氏河修个水库,确实能够缓解这个用水困难。

秦琼和武怀玉还有诸如兴唐县主、武怀义、武士恪、程处默等都在这下游有不少地,各家加起来得有小两万亩。

白鹿塬、荆塬虽相比起陕北的黄土梁,这里的塬还是很平缓的,但干旱缺水也一直是个大问题。

土地贫瘠干旱,完全靠天下雨,这就使的种小麦并不合适,这边主要还是种荞麦、大豆、高粱、黍子、糜子、谷子等为主,

这里的百姓一天两顿,不是小米稀饭就是黄米馍,要么就是高粱饭,或是荞麦面。

一天两顿稀,搭着野菜,如今有祥瑞粮食,塬上在武家秦家的带动下,百姓开始种红薯土豆玉米这些,大家这小米稀饭里加上红薯,或是直接加点蒸土豆,比前强不少。

“塬坡地灌溉条件差,全靠天吃饭,如果能修起这个水库,起码长坳以下的的荆塬和右岸那一大块,五万亩地都能灌上,百姓们听说后,都很积极,愿意出工,”

秦琼建议上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下游能灌溉受益的百姓一起修这水库,将来修好后就有免费用水。

或者说,下游的一些地主大户集资出钱,请人修水库,以后下游用水,都要交钱,收的水钱再还给出钱的,另外部份用做维护水库。

两种方案。

“这是好事,应当县里带头组织牵头,向上面请拔笔钱粮,再征发百姓傜役,”刘仁轨觉得这种兴修水利的大事,其实可以列为县里的项目,

秦琼却觉得受益的只是下游五万亩地,如果让三原和富平两县的百姓都来做役修水库,不免扰民。

“谁受益谁出力嘛,其实修这水库也费不了多少钱粮,主要是需要较多的人力,”

“这事,可以把下游这五万亩地的田主,都召集起来商议一下,”怀玉道。

今天来呢,一来是来看望下秦琼,二来也是跟他商议一下两税新法试行的事情。

“新税法这么快就开始试行了?”秦琼有些意外,他现在呆在乡下很潇洒,两耳不闻国事,也免的烦扰。

“这事是好事,我现在呆乡下,跟平民黔首接触的多,也知道大家确实很不容易,如果改成两税法,按财产、按田亩来征税,而不再是简单的按人头征税,确实更合理,

百姓们的负担也没那么重了,我支持你。”

秦琼表示他在三原县的庄园田地,也会主动按亩纳两升地税、两升义仓粮,来向衙门纳粮。

“我能做的也就这么多了。”

“义父深明大义。”

秦琼摆摆手,“其实就算按亩纳粮,也不过一亩两升,加上义仓粮也才亩纳四升,就算塬上旱地,亩产也最少有七八斗的,就算跟佃户五五分成,不也一亩能收三四斗,这亩纳四升,也顶多就是一成税,

对于我们这些拥有很多田地庄子的贵族地主来说,算不得什么。

但平头百姓,一丁两石粟两丈绢三两绵,却是很大负担,尤其是没有田地,那负担更重。”

“义父,其实纳粮倒是简单,我更想请义父能够帮忙另一件事。”

武怀玉希望秦琼能够帮忙把他名下的田地,甚至庄子乡邻的田地情报,也能摸底上告,甚至能够帮忙监督县衙清量户籍人口、清丈田地,划分田等,以免有人趁机弄虚做假。

“新税法要能够顺利推行,最关键的还是户籍人口、财产定等,以及田亩数量、田地划等这些能够真实准确,

如果这账期不对,那按此征税,犹如缘木求鱼,又如何能够准确,”

他让赵仁本带着三原县官吏胥吏和地方里正村长们一起清查,也已经向皇帝申请,从长安省部台司抽调一批精干令史吏员等,前来三原县负责监督核查。

但他觉得这还不够,他还要向秦琼等地方上的地主士人百姓等,请他们帮忙监督。

(本章完)

(sdingdiannn/ddk75055272/36705202.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nn。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gdiannn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