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二友小说 > 科幻 > 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 > 第647章 与皇帝共天下

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 第647章 与皇帝共天下

作者:木子蓝色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3-10-13 19:54:31 来源:顶点小说网

那边魏征却是击掌叫好,他向来厌恶突厥等蛮夷,跟温彦博那种圣人思想是绝对相反的,现在武怀玉这番言论,魏征听的是真舒坦。

李世民见又要吵起来,轻轻咳嗽了两声。

等大家都安静了下来,

“思结部之事,朕看就依怀玉之策,就近安置朔州,让张俭负责。”

思结部的事有了成例,另外几件相似的事情也就依样处置。

西域伊吾城主石万年,也是个粟特胡首领,控制着伊吾七座城,是伊吾最大的势力,早年隋朝杨广曾经攻灭伊吾,设立了伊吾郡,纳入统治。隋末,东突厥控制了这里。

不过伊吾距离玉门关有七百里,距敦煌也有六百里,中间还隔着大漠,虽然汉魏时伊吾一直是中原进军西域的前哨,可隋乱之后,这里早就是突厥人的势力范围。

如今颉利被俘,东突厥被灭,石万年和其它一些伊吾城主们,也挺惶恐不安,不甘愿再受拓设、欲谷设这些突厥人的控制,交纳重税,于是也想投唐自治。

而还有不少东突厥、西突厥的人马,多是些被打的家都没了的失败者,这个时候没地可去,也想跟思结部他们一样要投唐,甚至向唐要接济。

“伊吾新置西伊州,以石万年为西伊州刺史,下设伊吾、纳职、柔远三县,州县属吏,由石万年向朝廷表荐,吏部发告身。”

当然,这个西伊州,暂时也还是羁縻自治,朝廷给几张告命,其它的先不管,也不用凉州都督李大亮费心调拔粮草去接济什么的。

甚至那些东西突厥部落想过玉门关投唐的,也让他们不要来,就呆在西域那边,朝廷这里给他们发告身,授他们都督啊刺史、将军啊等官职,你们以后就算是大唐的人了,

谁敢再打你们,那就是不给我大唐面子。

当然,你们自己也得争气,要想办法生产自救,实在困难呢,朝廷这边想办法给你们联络下丝路上的商人,组织他们过来跟你们对接,买卖交易或是借贷啥的你们自己看着办。

朝廷暂时只能帮到这了。

这些事情安排好,李世民感觉浑身轻松。

放下天可汗的面子,也就把那些包袱放下了,确实轻松,没那么束手束脚了。

什么东突厥西突厥粟特胡,先管好自己百姓子民吧。

温彦博坐在那,怏怏不乐,自觉脸面大失。

可皇帝并没有安慰他,甚至也开始觉得温彦博的想法过于迂腐了。

“诸卿,太子渐已年长,朕打算让太子开始学习处理政务,先从听诉开始吧。

今后凡有诉讼,经尚书省判决不服,则上启东宫,由太子裁定。若仍然不服,则上奏到朕这里。”

接下来又议了几件事情。

虽是堂议,可有皇帝特来参与,又有不少其它大臣在,这场堂议其实倒更像是一场廷议,又或者是特为武怀玉侯君集萧瑀这三位宰相的回归而设。

会毕,赐堂食,不仅宰相们有,今天参会的尚书侍郎们也都有份。

堂食还挺丰盛,

饭后还有当季的杏子,

吃过饭,怀玉跟马周一起出宫,路上简单的聊了几句,马周现在是中书侍郎,跟另一位侍郎颜思古主持中书省日常事务,两位侍郎轮班,一天内省一天外省,

相比下,倒是怀玉现在虽回归复出,却轻松了,他以特进加参预政事拜相,既不在三省任职,也没恢复其它职事,

只需要朝会后在政事堂决策审议就行,虽不在三省,但权力一点不小,政事堂宰相虽说是群相制度,可却是凌驾三省之上的。

“温相今天气的不轻,这位度量可不算大,之前跟魏侍中相争,后来便一直不对付,今天你这般落他面子,估计他也恨上你了。”马周笑道。

“怕什么,”

房玄龄跟长孙无忌不对付,温彦博又跟魏征不对付,而魏征也跟房玄龄不对付,萧瑀则是跟谁都不对付,

武怀玉跟房玄龄、魏征倒是关系都不错,可跟侯君集、温彦博也不对付,李靖则是跟温彦博、萧瑀不对付,现在还跟学生侯君集反目成仇,

张亮跟侯君集、武怀玉关系不错,也与房玄龄相好,但跟萧瑀、魏征、温彦博他们又不和。

这些宰相里,也就戴胄人缘好点。

九个宰相政事堂一坐,确实挺有意思的,

不过这不也是皇帝想要的局面吗。

“这次思结部入朔州,挺大商机的,我准备派支商队过去,买他们的牲畜、奴隶,给他们放贷,甚至租地给他们放牧、教他们佃地耕种,四万多人,能薅不少羊毛,你要不要投点钱一起?”怀玉笑道。

马周对这些不是很感兴趣,但这几年也一直都很信任武怀玉,手里有钱就会跟着投点,什么也不用管,坐等分红,赚了钱给武玉娥拿着去买田置地蓄奴,家业也还挺兴旺。

“好,”他问,“你今年种那么多棉花,如何了?”

“长势不错,等到秋分后应当就可以收了,”

武家今年不仅在关中新增了许多棉花种植园,在陇右、朔方,甚至燕北、山南等地也都搞了不少棉花园,

相配套的棉纺织的机子,甚至是棉纺工人都已经开始在培训了,相比起范阳卢氏等小规模的种植、纺织,武家现在杀入这个产业,那可是一来就是要搞规模化的。

不仅仅是棉花种植园上的规模化,还有棉纺技术的飞跃突破提升。

“你这是要把白叠布的价格打下来啊,本来贵比锦绣,你这么一弄,岂不要跟素绢一样便宜。”

“也没那么快,量没么大,但价格肯定是要降一些的,以后不断下跌是必然。”

马周提醒武怀玉,“现在不少人弹劾你种棉花,说你用上好良田种棉花,占用耕地,武家棉花会吃人呢,这个事情还是得注意一下的,否则越传越厉害,对你也不利。”

“你说这事,之前太子也提醒过我,我也早想到一个应对之策。”

“哦?”

“现在武家不管在哪道哪州哪县种棉花,每年每亩地,武家都会向朝廷常平仓粜卖五斗粮,”

一亩粜卖五斗粮,市价平粜入常平仓,

“这粮从哪来?”

“这粮从武家其它种粮庄子来,也可以是市场上收来,总之武家会按这个数,向棉田所在州县粜卖这笔粮入常平仓,”

“武家田里种棉花,跟种桑麻并无区别,所产棉花纺织成布做成衣服,不也还是满足百姓大众穿衣所需?”

马周道,“如果武家真能每亩棉田向当地州县常平仓粜卖五斗粮,倒也能堵住那些人的口了。”

“其实有些人不过是故意借机想要攻击我而已,”

武怀玉直言,以前关中不能自给,一年有百来万石粮的缺口,这是事实,但也主要是因为战乱还没来的及恢复。

就算说定都长安,京师人口会越来越多,每年粮食消耗上升,可缺口也不会太大。

在武怀玉把玉米土豆红薯这些在大唐开始传播种植后,其实关中基本上能够粮食自给的,许多百姓的口粮会以粗粮杂粮为主,麦粟稻等则大部份会流入市场,流入长安。

而另一方面,太平之时,入京的粮道也多,特别是峡州那边的水陆转运,以及那条运河打通绕过砥柱陕峡后,漕运能力大大提升。

大唐关东、江淮、山南等地,甚至是巴蜀、岭南的粮食都能运到长安。

真正要说棉花会吃人,那得有个前提,就是当棉花成为大宗出口商品的时候,它才具备吃人的条件,会大量占用耕地。而如果仅是大唐内部使用,是不用担心这个问题的。

何况,就现在武家那点棉花种植量,不值一提。

跟现在桑麻种植量比,真是小巫见大巫,有人拿武家种棉花说事,其实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借口攻击罢了。

“等棉花开始采收,你知道每个棉花庄子,能为附近百姓提供多少赚钱机会吗?采棉花,弹棉花、纺纱、织布,提花、印染,每个环节都需要很多人工,也能提高附加价值,

周边的百姓能得到赚钱的活计,增添收入,这总比仅守着那几亩薄田强多了。

你也知道,如果都种地,粮食就不值钱,现在斗米二三钱,百姓其实很苦。可权贵兼并田地却更加厉害,百姓连自己那几亩薄田都守不住······”

贵族豪强兼并土地这种事情,历朝历代都是没办法禁止的,因为土地始终是重要的生产资料,掌握着生产资料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收益,所以财富自然就会流入土地,土地兼并也会一直进行。

武怀玉这些年地越来越多,

连马周名下的地也越买越多,

其它所有权贵官员都是如此,甚至皇帝就是天下最大的地主。

如果大家都一边拼命兼并土地,一边只管种庄稼粮食,结果就是这世道就永远是农奴社会,贵族庄园奴隶主们过的很好,但绝大多数人不免沦为农奴,

必须得把部份劳动力引到其它地方去,可以是搞点作坊弄点店铺,或是搞个商队,又或是开个矿山,

以后还可以开拓边疆,总之,超过土地承受的富余劳动力得找到出路,要不然两极分化,很快就完蛋,当然,一般情况下,这个周期会有二三百年,循环往复。

武怀玉还是希望有所改变的,

马周似乎没想那么远,他反倒觉得武怀玉有时做的事情,让他有点担忧。

“你现在应当不止千顷地了吧?”

“嗯,确实不止,不过多是在边地,都是些不值钱的玩意,招个佃户雇个长工都找不到人,只能蓄奴,成本高。”

马周担忧的道,“贫者无立锥之地,而现在朝中那些权贵世家,却地连阡陌,甚至广蓄奴隶,我很担忧啊,”

怀玉知道他担忧的是什么,兼并了这么多土地,拥有那么多奴隶,甚至还兼营工商,要地有地要人有人要钱又有钱,这不妥妥的世家豪强么,这样的力量强大了,自然会严重威胁到朝廷。

汉代一直打压地方豪强,

而魏晋之时世家门阀更是左右朝堂,搅动天下风云,

“其实只要引导的好,把这股势力引向外,那么就不会内卷,反而能开疆拓土,兴盛华夏。”武怀玉道。

只要还能往外开拓,那朝廷和世家豪强间,还有很大的缓冲余地,

马周觉得这种皇帝与世家豪强共治的模式,也就是魏晋那种模式并不好。

“我知道你想要什么样的,是不是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而不是皇帝与门阀士族共天下?”

马周惊讶,武怀玉这句话真说到他心坎里去了。

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而不是皇帝与门阀士族共天下,不仅身份不同,而且中间缺了个治字,却是一语中的。

“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不是不可以,但这种一般却很难再向外开拓,如果想让大唐超越秦汉旧疆,我觉得皇帝与门阀士族共天下才更有可能。”

共天下,不是共治天下,有几分封建味道。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必然是个文官社会,也必然是内守的朝代。

“姐夫啊,其实我倒是挺愿意让武家也成为门阀世家的。”

马周苦笑,是啊,有机会,谁不想让自家也成为门阀士家,代代相传呢。

出了宫,一路同行回到宣阳坊,

郎舅两个同住一坊,倒也顺路,“有空上我那坐坐,”

“好,记得跟我阿姐商量下投钱去朔州跟思结部做生意的事,”

“记下了。”马周骑马离开,背影似乎有点孤独。

怀玉没急着回家,沿街逛起来,宣阳坊北墙东墙内原本都是武家的,后来北边拿来改做了龙门观,再后来拆坊墙改造,这坊北坊东两街的街铺,都是武家自己掏钱拆墙、改建商铺,

现在部份出售了,大部份是出租,

沿街铺面大多都在经营,也有部份还关着门,各种买卖都有,生意看着也还行,

武家当初投钱改造是花了不少,但现在却是源源不断的收益,当初有些街坊邻居听了怀玉的劝,买了铺子,现在那真是坐着收租,一铺养三代。

斗米才二三钱,种田太亏了,也伤了无数百姓啊。

买个铺子出租,或是开个铺子做生意,比种地强多了,这真是剪刀差剪羊毛啊,

这天下大乱,最苦的是那些普通百姓,

如今这天下统一安定了,没想到最苦的还是那些普通百姓。

(本章完)

(sdingdiannn/ddk75055272/36705212.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nn。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gdiannn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