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二友小说 > 科幻 > 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 > 第950章 辍朝五日

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 第950章 辍朝五日

作者:木子蓝色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4-03-08 19:57:25 来源:顶点小说网

龙首原上。

李世民与大舅哥长孙无忌走在大安宫的工地上。

“这座永安宫是为太上皇所营建,以备清暑,为表孝心。可永安宫去年秋刚开始营建,刚打下地基,太上皇已病重,”

新年期间,永安工地也在停工中。

“太上皇说住不上永安宫了,”

“太上皇病情真这么严重吗?”长孙无忌问。

李世民点了点头,尚药局、太医署,甚至长安千金堂、惠人所,连龙门观里的药王韦善俊都请来了,

这些名医也都是差不多意见,太上皇这次确实不好过这坎。

“先前马周上书,说大安宫在宫城之西,其墙宇宫阙之制,方之紫极,尚为卑小,皇太子之宅,犹处城中,大安乃至尊所居,却在城外。希望营建新宫,以务高显,以称万方之望,则大孝昭乎天下。”

“他还说圣人之化天下,莫不以孝为基,”

“朕应当早为太上皇营建永安宫的,这样夏季时龙首原新宫中也能避暑,”

长孙无忌道,“新年已过,永安宫立即重新开工,加紧营造,等永安宫建成,让至尊也迁入新宫优享。”

“怕是等不到那时了,御医们都说可能吃不到今年的新麦。”李世民道。

长孙无忌却道,“建,明天就开工,加紧建,增派人手,等太上皇精神好些,可以请太上皇来永安宫看看。”

李世民看着大舅子,

他那张胖胖的脸上,一双眼睛很明亮睿智,皇帝一下子明白过来了,长孙无忌也相信皇帝所说的太上皇活不了多久了,但不但不说停工,反而要立即复工且加快速度,

无疑是有深意的。

这座永安宫,本就是打着为太上皇避暑的名头而营建的,如今太上皇病重,这时大建新宫,这是要向天下人表明皇帝对太上皇的孝心。

眼下四方蛮夷藩国使者也还在长安呢,还有那么多往来丝路上的胡汉商贾,太上皇病重的消息其实也不是什么机密,现在长安不少人都知道。

这个时候皇帝这么大动作为太上皇加紧建新宫,

也是向这天下人,向那些藩国使者,中外商贾们宣传皇帝的孝,宣传大唐以孝治国,皇帝对太上皇的这孝,也必然会经由那些人传遍八方四海。

说到底,

太上皇当初是被他们赶下御榻的,甚至此后在那个狭小的大安宫,近乎软禁了九年。

大安宫原是秦王府,在长安城外,很小。

当年的玄武门之变,虽说早讳莫如深,可知道的人依然还有许多。

这事想瞒也不可能瞒的掉,更无法删改史料。

贞观天子虽然创下了一番丰功伟绩,可玄武门之变依然是抹不去的污点,

太上皇还在的时候,只能尽量的把太上皇隐藏在大安宫,可如今人要没了,就不能再这样了。

“好吧,”

李世民把监修永安宫的事情就交给长孙无忌来负责,想了想,“听说年前阎立本监修时工匠挖出一面古铜宝镜,魏征鉴定说那是秦始皇曾经收藏的镇国之宝叫秦镜,

传说它能照见人体内的五脏六腑,纤毫可见。更重要的是它还能照出群臣的忠奸、国运的兴衰。”

李世民当然不会信那民间传说,但那面挖出来的古镜,他倒是也很珍重。

“永安宫更名大明宫,那面秦镜交给你,等大明宫峻工后,把秦镜悬于大明宫殿上,明镜高悬,正大光明。”

“好。”

“还有一事,太上皇先前跟我说,大行之后,陵园制度,务约从简,但太上皇乃我大唐开国之君,创业之祖,我这个做儿子的,岂又能在陵园上草率,”

李渊估计活不到夏天,李世民必须现在开始考虑陵园的事了。

以往朝代的皇帝,往往是在自己还在位的时候就开始营建皇陵,有的甚至要营建几十年。

但李渊虽开创大唐,可武德朝时忙着统一天下,也没精力为自己营建皇陵,然后又被自己儿子赶下台,李世民在位这八年,不管出于何种目的,是不好在太上皇还活着的时候,就给他营建皇陵的,那岂不是要让人认为你是盼着父亲早死?

“太上皇的陵园要营建的足够彰显匹配他大唐创业君主的地位,”

李世民让长孙无忌现在就开始负责准备,

这边要大张旗鼓的为太上皇继续修大明宫,那边要暗里开始准备为太上皇修陵园,

选址,形制,

准备的工作也有许多。

两人在大明宫的工地上,商量着此事。

最后李世民决定,选在长安以北八十里的三原徐木原上,依照汉光武帝原陵的规则和形制,修建一座巨大的献陵,采用堆土覆斗型的陵墓,

陵园还要修建城垣,一定要大兴土木,要气势壮观。

这样才能表达他的孝。

李世民的曾祖李虎,也是葬在三原,葬在万寿塬上。

李世民站在长安龙首原上,就能望到北面的三原徐木原。

“我会让玄龄他们给你调拨钱粮,这个事情你全力以赴,一定要做好,”

从龙首原回到太极宫。

李世民又召见了宰相们议事,

武士彟病逝了,

他是在宰相现任上病逝的,

他还是太原元谋功臣,也是实封、世封功臣,

他的病逝大家虽早有准备了,但身后事还是得好好处理的。

要商议封赠官爵,拟定谥号等。

武士彟是开国元勋,又是在宰相任上病逝,但他却又是太上皇的心腹元从,所以大臣们商议时也有些拿捏不定。

“册赠司空、扬州大都督,谥号明,”

皇帝亲自定了封赠谥号,明这个谥号还是不错的,皇帝并没有因为他曾是太上皇心腹就有所保留,甚至给了三公的封赠,这实打实的宰相封赠。

“辍朝五日,”

“赐给棺木,命礼部侍郎监护丧事,”

“赐班剑、羽葆、鼓吹!”

“诏令武士彟子武元仁不降等袭周国公爵、世封汴州别驾,实封四百户,授朝散大夫。”

“武元庆武元爽,各晋阶一级,念两人在岭南军中效力,夺情留任。”

·······

皇帝给了武士彟无比的身后荣耀,享受到了跟杜如晦一样的待遇。

不过武士彟的爵位世封这些给了其嫡三子,还是让朝野挺震惊的,但很快大家知道,原来这事是武士彟生前特意向皇帝请求的,

这是人家家事,

虽然这明显有几分宠溺后妻然后因此偏爱后妻所生子,但武元庆兄弟俩在长安名声也不太好,母族也没啥人,武氏家族也早同意了武士彟的做法,所以这事别人还真管不着。

甚至有不少人听到还得说一声活该。

武士彟的丧事还是办的很隆重的,朝廷派礼部侍郎监护丧事,又派人又拨钱粮的,

武士彟虽死了,

可武家正得势,武怀玉在岭南封疆大吏,马周还在朝为相呢,武士彟的女儿也是进了东宫为良娣,

因此前来吊唁的人太多了,络绎不绝。

武士恪这位武氏新族长,和武士棱这武氏老族长,也是一起来了,

在京的武氏族人也都来了。

武怀玉武怀义兄弟是赶不回来了,由家人代替了。

风光大葬。

一场风光的葬礼,其实就看的出,武家虽没了一位宰相,可声势并没有减弱半分。

下葬当天,

太上皇李渊都不顾病中,亲临大安宫的城楼,遥望灵车送葬,还为老伙计落泪哭了一场。

贞观天子李世民登临未央宫故城,在宫楼上送别武士彟。

皇太子李承乾,更是率百官送葬到未央旧城西北。

武怀玉跟武士彟是没出五服的亲戚,武士彟和武士恪有共同的曾祖,按五服内为亲的说法,往上推五代,从高祖高祖、曾祖、祖父、父、自己,凡是血缘关系在这五代之内的都是亲戚,即同出一个高祖的人都是亲戚,从高祖到自己是五代,就成为五服。五服之后则没有了亲缘关系,也可以通婚。

武怀玉跟武士彟还没出五服,都是北齐镇远将军、寿阳县公武居常的后人。

武怀玉、武士恪都只需要为武士彟服緦麻,穿细麻布丧服三个月。不过他们是不需要丁忧去职的,只有儿子才需要为父守孝丁忧去职。

“武明公病逝,民部尚书一职空缺,政事堂也少了一人,诸位相公再推举一人。”

武德殿中,

李世民缓缓开口。

魏征先出声,“臣举荐王珪为相,”

皇帝却只是摇了摇头,“王珪做不了民部尚书。”

“臣举荐韦挺可为民部尚书兼参预朝政。”说这话的是右仆射温彦博。

但没等皇帝开口,中书令马周出声,“陛下,韦挺刚愎自用,非任宰相之大器也。”

马周这话很不客气,殿上有人知晓韦挺原是魏王党,跟武怀玉关系不睦,甚至曾经韦挺还因跟武怀玉的矛盾,还因此就对武怀玉姐夫马周很不客气,现在马周也是毫不客气的反对韦挺为相。

李世民缓缓道,“还有人选吗?”

房玄龄推举张亮,认为张亮足任民部尚书,也可参预政事,毕竟张亮也曾做过宰相,以前在军中负责后勤这块也是表现不错的,张亮张了打仗不行,其它各方面都还行。

“臣举荐杨师道。”

这话是萧瑀说的。

李世民仍没点头。

“亚相?”李世民问宰相御史大夫李大亮,

李大亮回道,“臣以为最适合做民部尚书的非武怀玉莫属,要说善经济懂财税,武怀玉可以说无人能出其右,而且他曾三拜宰相,都做的非常不错,如今岭南也算安定,可再召他入朝为相,兼管财税。”

可皇帝却道,“岭南的改土归流、省并州县,推行两税新法都还正在关键时候,岭南还离不开武怀玉。”

“那就请长孙国舅领民部。”

可皇帝又道,“长孙司徒另有重任要职在身。”

这下宰相们都搞不清楚皇帝的心意了,这么多人选都没被采纳。

“暂无合适人选,那便暂且由特进、参预政事萧瑀,暂代民部尚书。”

民部尚书暂由宰相萧瑀代理,可宰相还是缺一人。

“召王珪回朝,任礼部尚书,参预朝政。”

“还有,广州都督武怀义在岭南五年,治地地方有功,召回朝,授太府卿,加金紫光禄大夫。”

“戎州都督党弘仁,调任广州都督。”

(本章完)

(sdingdiannn/ddk75055272/36704909.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nn。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gdiannn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