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二友小说 > 都市现言 > 天眼:鉴宝无双 > 第714章 精致的帽筒

天眼:鉴宝无双 第714章 精致的帽筒

作者:山峰 分类:都市现言 更新时间:2023-07-29 14:34:24 来源:顶点小说网

赵轩感觉自己的屁股老值钱了,他都不敢用力坐。

谁底下坐着几千万的东西,也会如他这般小心的。

先不说自己现在有多少钱,但他估计现在就算是世界首富,也没他坐的椅子值钱。

落座之后,看着大家笑道:“有好物件就拿出来吧。”

“来,先看看我的。”

这是京城开超市的老板,赵轩记得姓王,是跟胡宏深他们一拨的人,也算是一个爱藏之人,

赵轩帮他看过两三次东西,眼力可比晋省的那个王总好多了。

王总将东西放在面前的台子上,赵轩这才上手。

这是一个小尊,属于文房器之一,高度在**分公,平口圆腹,

他看了一眼底足,突然笑了。

“王叔,您这是盼着我说这是仿的吧,这样我还得十倍赔给您差价。”

听他这样一说,众人也就明白了,皆哈哈大笑起来。

尊底还贴着九歌售卖的标签。

王总笑着道:“我知道是好物件,只是我就是搞不懂,这和宋哥区别在哪里?”

赵轩点点头,这是一个清仿哥釉的民窑小尊。

其实瓷器的新仿鉴定不难,现今的人急于求成,模子倒出来的胎体,与以前的手工拉胚区别很大,

只要稍懂一些的,就不会打眼。

但如果是老仿,因为本身就有年代感,而且很多老仿的工艺精湛,差不多完全复古工艺,这就给鉴定带来了困难。

当然,真正了解的人,还是一眼可辨真伪。

“王叔,宋哥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紫口铁足,但后仿的一般烧不出紫口,如这件小尊就看不到此口,而铁足往往烧得也不自然,

其二则是聚沫攒珠,因为宋哥施釉肥厚,所以会出现大量的釉中气泡,若隐若现,这类气泡后边也仿不出来。

其实仿哥窑的技术,元代做的最好,但元时期粗犷,这种风格也延续到了瓷器上,

明时期除了以上所说的两点,在开片上又有了变化,整个开片相较宋时期更小。

而清时期就更好断了,外表的乳化油脂感也没了,虽然看上去胎质更细腻洁白,但恰恰这一点就说明有问题了。

因为选用的胎土与宋时期已经完全不同了。

判断官仿与民仿也简单,一是底款,清时期官窑几乎全部带款,二是胎土较官仿较差,而且修胎草率。

您看这一件,底部还出现了火石红的现象,这都是民窑的佐证。”

赵轩本想尽量说的通俗易懂一些,但很多没有对比的情况下,依旧有些模糊。

不过,如果对瓷器稍懂的人,那是一听就明白。

接着,唐爱国拿上来的是一个玉把件。

“小轩,看看我这件,之前逛琉璃厂买的,花了7000块,你看值不?”

赵轩拿起,没有急着看,而是握在手中搓了两下,这才看起形状,这是一个玉虎,

高度在三公分,长约六公分左右。

他没拿放大镜细看,就笑着道:“不亏。”

听到不亏,唐爱国嘴就咧了起来,笑着道:“我看像是秦汉时期的。”

“唐叔,这是和田戈壁料青白玉,玉质还算不错,不过您要说秦汉我可看不到。

这是典型明时期的东西,所谓的粗大明,在这个把件上完全体现了出来。

明雕有微工,比如陆子冈和王毅等人,但大部分的雕工还是以粗线条来强调动物的骨骼感。

七千不贵,完全值了,过两年兴许能涨不少。”

将玉件还给老唐,接着胡宏深将自己的物件给拿了出来。

赵轩只看了一眼,就大喜道:“胡叔,这是哪来的?”

这是一件瓷器,样式其实还蛮多见的,长筒状,高足有近三十公分,直径约在七公分。

通体粉彩绘插花图案,瓶体镂空,口微撇。

在靠近底部处,有两个小小的铜制扣环,正面相对,一个扣环是死的,焊卯上去,

而另一个扣环,则是活动的,用力拉一下,可以拉出一个小小铜皮抽屉。

制作的不仅美,而且极巧。

胡宏深看他的表情,就知此物是买对了,同样喜道:

“前段时间到杭州出差,逛花鸟市场买的,花了四千三,小轩值不?”

“太值了,胡叔,您知道这是干嘛的吗?”

胡宏深一怔道:“笔筒啊。”

赵轩和旁边坐着一直没吭声王老对视一眼,随即大笑起来,这算是歪打正着吗?

现场有识货的人也没忍住笑出声来,边笑还边道:“老胡,你这是走了狗屎运。”

胡宏深被笑得有些迷糊,这就是笔筒啊,有什么好笑的。

当然,这样的笑更多的是打趣,是对老胡同志运气的认可,毕竟连东西都认错了,还能捡到好玩意,这运气可不是每个人都有的。

而且,这可不算是小漏。

“胡叔,这是官帽筒。”

“啥,装帽子的?”胡宏深都懵了,这玩意能把帽子塞里?

赵轩忍着笑意解释道:

“清时期的顶戴花翎,有两个后摆,所以不能叠压着放,通常都需要悬挂起来。

而且古人也有言‘冠不落地,鞋不上桌’,所以就专门制作了一个帽筒,将帽子放在瓷筒之上。

看上去像是笔筒,但相较笔筒可高多了。

就像眼前这一件,毛笔要是装进去,用时还得将它反置倒出来,毛笔可没那么长。”

胡宏深喜道:“这么说,是不是比笔筒还要贵?”

赵轩摇了摇头,其实帽筒存世量不少,萌发于康熙,到清晚期得到了普遍的使用。

早期是官员在用,但因其实用性,渐渐地,稍有资财的家里都会有,

发展到清末时期,已经列入了婚嫁习俗之中,如嫁妆瓶一样,作为陪嫁之物。

不过,存世量大并不代表就一定价值低,关键还是在精之一字上。

“您这个帽筒,与清晚期还有些不同。清晚期多是一体成形的实体,图案繁杂就不多说了。

在我看来,您这一件能到清中乾隆。

粉彩始于康熙,精于雍正,而真正官民窑皆用,大面积烧制则在乾隆。

您这个之所以说精致,就在这小抽屉的设计上,这个原本口沿处应该还有一个镂空的铜网。

抽屉中放置一点木炭,再将帽子放上,可以有效的驱除因长期佩戴而产生的异味,烘烤出里面的汗气。

这是我目前为止,看到最精致的官帽了,胡叔,能上拍了。”

“哈哈哈,你小子都说好,那我就更舍不得卖了,改天寻摸一个顶戴花翎,咱放在一起摆着。”

(sdingdiannn/ddk87211827/36217570.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nn。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gdiannn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