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二友小说 > 军事 > 宋朝败家子 > 第二百九十五章 变天

宋朝败家子 第二百九十五章 变天

作者:吃货大联盟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1-08-27 01:46:25 来源:顶点小说网

若想反腐,不止是石小凡简单这么说几句算完。这事要统筹全局,否则极易引起反弹。

尤其那些保守实力,他们会给赵祯带来很大压力,改革成功与否,是要看赵祯毅力了。

改革,很大方面归咎于皇帝的决心,看他能否顶住压力。

“陛下,范仲淹、韩琦、富弼、杜衍等人求见。”

这些人一来,石小凡心中一喜,看来历史上著名的庆历新政要提前拉开序幕。

赵祯一愣:“他们来干什么?”

石小凡微微一笑:“陛下,若论治国臣是一窍不通。陛下若想知道怎么解决如何富民强国,不妨听听他们的意见。”

赵祯看了他一眼:“你休想要偷懒,跟我一起去文德殿。”

石小凡伸了伸舌头,他是原本打算不去插手的。对于改革,他只提些建议就好了,至于怎么实施,这种令人头大的事他才不想去管。

可赵祯不想放过他,这败家子既然知道这么多,必须由他来出面。

一到文德殿,范仲淹等人就急不可耐的献了一份奏疏。

赵祯打开一看:“这是你们写的?”

范仲淹施了一礼:“陛下,石监事西山一行敢于向陛下谏言,臣等均感高兴。这是臣等几人一起写的《答手诏条陈十事疏》,还请陛下过目。”

赵祯看了一遍又一遍,然后脸显喜色,他把奏疏给了石小凡:”你看看。”

石小凡接过来一看,只见这奏疏上写着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推恩信、重命令等十项改革措施,果然这就是庆历新政的原文。

石小凡看完交给了赵祯:“陛下,臣想说的是,这奏疏没错,可陛下有错。”

赵祯一听大惊:“什么意思。”

“陛下,范仲淹此奏疏以整顿吏治为中心,其绝大部分措施皆针对吏治,意在限制冗官,提高效率,并藉以达到节省钱财的目的。然而这必然会触动某些人的利益,陛下您有决心持之以恒的将这些改革措施执行下去么?”

赵祯一听大怒:“朕怎么不能,这些官员中饱私囊,个个都该杀!”

赵祯现在是有改革决心的,可他未必以后就会有。大宋朝自建国后,不但不抑制兼并,而且纵容功臣和大将们兼并土地。

当时的土地买卖与典卖相当普遍,土地集中的趋势加速,农民失去土地的数字在增加。“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

有力者无田可种,有田者无力可耕”。人民的负担沉重。全国的居民有主户和客户之分。

纳税户除按规定的数量纳税,还有“支移”和“折变”等负担。税收五花八门,在两税之外,还有丁口赋、各种杂变之税、徭役和差役。这是赋税之外的又一项沉重的负担。

这些不去改变,大宋朝永远无法摆脱积贫积弱的局面。

石小凡知道赵祯决心,可现在如此,将来未必。

“陛下,朝廷如今养着雄兵百万之巨,却为何战斗力如此之差?”石小凡又问。

一句话噎的赵祯哑口无言,赵祯时期的兵员最高达一百四十万之多,可依旧屡战屡败。这么多士兵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养兵的费用,竟达到全部赋税收入的十分之七八。

赵祯有些心虚:“咱们将士不如蛮夷铁骑,自然越多越好。”

石小凡摇了摇头:“然汉武唐宗,他们手里的兵并不多,为何使得北方铁骑闻风丧胆?”

赵祯一愣,登时无话可说:“那依你之见呢,以你火器之利裁军减员?”

石小凡点点头:“正是,兵贵精不贵多,能打的,两万铁骑平漠北。不能打的,百万雄兵也、也这个不行。”

看赵祯阴沉的脸色,石小凡不敢再嘲讽下去。

但显然赵祯已经被说动,韩琦趁机又道:“陛下,石监事所言非虚,臣等这十策迫在眉睫,还请陛下三思。”

赵祯尚未回答,石小凡却对范仲淹说道:“老范,你这些想法是好的。可一定要切记,不可盲目,一定要循序渐进。要知道药效过猛,则更为伤身。”

赵祯心头一震,这正是他所担心的,改革是好的,谁不想改革。可一旦弄不好,就会满盘皆输弄得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赵祯改革的初衷是为了解决财政危机和军事危机,是要富国强兵。而庆历新政却恰恰触犯了这些百官集团的利益。

要改革这些封建官僚体制,说起来容易,然而要真正做起来却似难于上青天。

大宋朝,官僚地主阶级在官员丧失世袭爵位和封户特权的情况下,为了确保“世守禄位”,又参照唐制,制订扩大了中、高级官员荫补亲属的“恩荫”制度。通过恩荫,每年有一大批中、高级官员的子弟获得低级官衔或差遣。

且朝廷恩荫,不仅极广而且极滥,每遇大礼,“臣僚之家及皇亲、母后外族皆奏荐,略无定数,多至一二十人,少不下五七人”,并“不限才愚,尽居禄位”。

改革措施若是太猛,则更张无渐,改革的思想动员不够,配套措施不到位,对罢黜官员的安置没有着落,农民没有在新政中得到立竿见影的好处。这势必会引起整个社会阶层的巨大反弹,若是赵祯一旦动摇,则改革必败。

赵祯也说道:“范仲淹,还有韩琦、富弼你们几个,朕会在朝堂不惜一切保你们实施新政措施。但有一点,正如石监事所言,切莫贪功冒进。改革成效不是立竿见影的事,一定要循序渐进,否则到时候朕也救不了你们。”

范仲淹等人心中一凛,纷纷点头称善。

三日后,垂拱殿早朝。

朝廷变天了,第一个站出来的是宰相王曾,他以年迈为由,要求辞官回乡。

赵祯恩准,然后朝中还有几个年老官员也纷纷递上辞呈,表示告老还乡。

赵祯都一一恩准,吕夷简等人惊的是面面相窥。

紧接着,赵祯颁布新诏书:范仲淹授枢密副使,官拜参知政事。由范仲淹接替王曾位置,成为当朝宰相。

又擢拔欧阳修、余靖、王素和蔡襄为谏官,俗称“四谏”。

一时之间,满朝哗然。

(sdingdiannn/ddk191477/10153973.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nn。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gdiannn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