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二友小说 > 军事 > 潜伏在大清 > 第125章 白日见鬼

潜伏在大清 第125章 白日见鬼

作者:好梦留君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1-08-29 02:57:26 来源:顶点小说网

乾隆接着道:“以上所说的,你们部里先议一下,能发部文的就发部文。不宜发部文的,到军机处去说,难决的还可以奏进来,如有必要,朕可以明发上谕。”

“总之你要明白,朕全力的支持你,支持学部。你要体谅朕的苦心,放胆做去,不必瞻前顾后,畏首畏尾。”

“皇上,”明安图拱手道:“臣本就是一个微末小吏,是皇上天恩特简才做了这个侍郎。”

“臣只想着实心任事,不辜负了皇上的殷殷厚望,不伤了皇上的知人之明,从未敢把个人得失荣辱放在心上。”

乾隆道:“说得好,只是还不够,不只是为了朕的知人之明,你做的事,是开千余载未有之先河,奠几百年强盛之基业!”

“将来的青史里,会有你浓墨重彩的一笔。你也尽自把心放到肚子里。只要你一心为公,不存私意,有朕在,也没人能折辱了你。”

“这么急着差你们下到省里去,还为有一桩心事。朕已经打定了主意,乾隆四年己未科的会试要取消了,只是还没有诏告天下已。”

“为的就是新学甫开,很多士子心存抵触,还有一些人以为新学不过是昙花一现,早晚要办不下去,还得回到科举的老路上来。不让这些人绝了念头,新学终归还是个难。”

“你们下到各省,一定会有人问起己未科会试的事,可含糊的透一下口风,让他们不要心存指望,却又不可坐实,宗旨就是要把士子们都引到新学里来”

“等到乾隆四年三月,京师大学堂第一批学生也该毕业了。经过考核,成绩优异的,直接放出去做官,让学士们亲眼看到,京师大学堂里学的好的,那就跟从前的进士一样。”

“到时朝廷再布告天下,取消科举制,就容易多了。好,就是这些话,要过年了,朕还有些赏赐,明日差人送过来,你给同僚们分下去。朕不多扰你,也就回了。”

转眼间过完了年,已经乾隆三年正月了。

正月二十五这天,终于盼到了允礼的来信,信是他在宁波上船前寄出的。

“不是说过完年就回的吗?怎的拖到了正月十六才开船?”乾隆有些焦急的问。

弘昼道:“十七叔信上说,过完年正准备启程,病情突然加重,大夫说不宜舟车劳顿,所以就拖延了几日,待到病情稳定些才上船。”

乾隆默然无语,心里升起一种不祥的预感。

很快又是半个月过去,已经到了二月初十,仍不见允礼回来,却接到了一封他从胶州寄来的信。

原来从宁波出发几日后,突遇在海上遭遇了狂风,海船紧急停靠在胶州避风。狂风一连刮了几日,直到正月二十八海船才出港继续向北来。

乾隆看罢允礼的信,算计着他的行程,今天已经是二月初十,允礼仍旧没有任何消息,若是已经到了天津府,就该有信来的。

天津府离北京这么近,快马半日就到。倘若他这时还在海上,恐怕……

五天后,终于接到了允礼从天津府寄来的信,已经平安下船,歇息一日即往京师来。

允礼到京后的第二日便递牌子请见,乾隆让所有早膳时翻了牌子的官员全部在垂花门候着,第一个召见了他。

当允礼行动稍缓,却有条不紊的躬身行礼时,乾隆似乎不敢相信的打量着他,半晌才道:“十七叔快坐,来信上说你病情加重,朕着实惦记着。”

“现在看来是大安了,瞧着气色竟比去年走时还要好些。”

“知道皇上一直惦念着,臣心里感激莫名,”允礼还是有些气力不足,缓缓的说道:“说来也怪,想是托皇上的如天之福,臣在胶州避风时,已经药石无效,病入膏肓了。”

“因怕这把老骨头扔在海上,所以硬逼着让开船继续北来,上了船病就愈加的重了,到了二月初二这一日,整整昏厥了一天一夜,气若游丝,脉息几无。”

“随船的大夫已经断言,说臣就是在等时辰了,家眷们都慌神了,料定臣是要死在海上了,只是大海茫茫,却也不敢停船。只想着船到了天津府,再把臣的灵柩运回京师来。”

“谁知臣硬是挺过了一夜,到了第二日,竟然醒过来,恢复了神智。大夫甚觉惊奇,忙叫用提神益气的药少量的服了,再适当的进些好克化的饭食。”

“就这样,竟一天天的好起来。等快到了天津府时,臣竟然能下床行走了。”

乾隆全然没有听见他后面的话,只是怔怔的在心里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着允礼刚才的话:“二月初二这一日……”

他猛然惊得浑身一颤,仿佛白日见了鬼一样盯着允礼,一脸惊恐的神色。

允礼瞧出了皇上的异样,诧异的问:“皇上,可是身子不舒服,怎么瞧着脸上不太好?”

“哦,许是因为昨夜睡得不实。”乾隆嘴上敷衍着允礼,瞧着他那张因久病气虚而苍白得没有血色的脸,越看越觉得恐怖,他情不自禁的喊了一声:“孙静!”

“主子,”孙静挑帘进来。

乾隆见孙静进来,内心稍安,胡乱的道:“小几上的那一摞折子里,有一份是山东布政使岳濬的,你去找出来,朕一会儿见人要用。”

允礼见皇上这样说,拱手道:“皇上万几宸翰,若没别的旨意,臣这就辞出去了。”

“好,十七叔你好生将养,有事可写折子奏进来,或让弘昼捎个话,不必亲往宫里来。”

看着允礼辞了出去,乾隆的心兀自狂跳不已,感觉额上发凉,用手一摸,是渗出的细汗。

孙静已经把小几上的折子翻了两遍,边翻边念叨着:“主子,咋找不到岳濬的折子?”

压根儿就没有岳濬的折子!乾隆木然的道:“没事了,你下去吧。”

孙静一头雾水的退出去后,乾隆又抹了一把额上的冷汗,眼前还一直浮现出允礼那惨白的脸色和死鱼样的双眼,越想越觉得害怕。

他呆呆的念叨:“二月初二,对!我想起来了,二月初二,他就应该已经死了……”乾隆接着道:“以上所说的,你们部里先议一下,能发部文的就发部文。不宜发部文的,到军机处去说,难决的还可以奏进来,如有必要,朕可以明发上谕。”

“总之你要明白,朕全力的支持你,支持学部。你要体谅朕的苦心,放胆做去,不必瞻前顾后,畏首畏尾。”

“皇上,”明安图拱手道:“臣本就是一个微末小吏,是皇上天恩特简才做了这个侍郎。”

“臣只想着实心任事,不辜负了皇上的殷殷厚望,不伤了皇上的知人之明,从未敢把个人得失荣辱放在心上。”

乾隆道:“说得好,只是还不够,不只是为了朕的知人之明,你做的事,是开千余载未有之先河,奠几百年强盛之基业!”

“将来的青史里,会有你浓墨重彩的一笔。你也尽自把心放到肚子里。只要你一心为公,不存私意,有朕在,也没人能折辱了你。”

“这么急着差你们下到省里去,还为有一桩心事。朕已经打定了主意,乾隆四年己未科的会试要取消了,只是还没有诏告天下已。”

“为的就是新学甫开,很多士子心存抵触,还有一些人以为新学不过是昙花一现,早晚要办不下去,还得回到科举的老路上来。不让这些人绝了念头,新学终归还是个难。”

“你们下到各省,一定会有人问起己未科会试的事,可含糊的透一下口风,让他们不要心存指望,却又不可坐实,宗旨就是要把士子们都引到新学里来”

“等到乾隆四年三月,京师大学堂第一批学生也该毕业了。经过考核,成绩优异的,直接放出去做官,让学士们亲眼看到,京师大学堂里学的好的,那就跟从前的进士一样。”

“到时朝廷再布告天下,取消科举制,就容易多了。好,就是这些话,要过年了,朕还有些赏赐,明日差人送过来,你给同僚们分下去。朕不多扰你,也就回了。”

转眼间过完了年,已经乾隆三年正月了。

正月二十五这天,终于盼到了允礼的来信,信是他在宁波上船前寄出的。

“不是说过完年就回的吗?怎的拖到了正月十六才开船?”乾隆有些焦急的问。

弘昼道:“十七叔信上说,过完年正准备启程,病情突然加重,大夫说不宜舟车劳顿,所以就拖延了几日,待到病情稳定些才上船。”

乾隆默然无语,心里升起一种不祥的预感。

很快又是半个月过去,已经到了二月初十,仍不见允礼回来,却接到了一封他从胶州寄来的信。

原来从宁波出发几日后,突遇在海上遭遇了狂风,海船紧急停靠在胶州避风。狂风一连刮了几日,直到正月二十八海船才出港继续向北来。

乾隆看罢允礼的信,算计着他的行程,今天已经是二月初十,允礼仍旧没有任何消息,若是已经到了天津府,就该有信来的。

天津府离北京这么近,快马半日就到。倘若他这时还在海上,恐怕……

五天后,终于接到了允礼从天津府寄来的信,已经平安下船,歇息一日即往京师来。

允礼到京后的第二日便递牌子请见,乾隆让所有早膳时翻了牌子的官员全部在垂花门候着,第一个召见了他。

当允礼行动稍缓,却有条不紊的躬身行礼时,乾隆似乎不敢相信的打量着他,半晌才道:“十七叔快坐,来信上说你病情加重,朕着实惦记着。”

“现在看来是大安了,瞧着气色竟比去年走时还要好些。”

“知道皇上一直惦念着,臣心里感激莫名,”允礼还是有些气力不足,缓缓的说道:“说来也怪,想是托皇上的如天之福,臣在胶州避风时,已经药石无效,病入膏肓了。”

“因怕这把老骨头扔在海上,所以硬逼着让开船继续北来,上了船病就愈加的重了,到了二月初二这一日,整整昏厥了一天一夜,气若游丝,脉息几无。”

“随船的大夫已经断言,说臣就是在等时辰了,家眷们都慌神了,料定臣是要死在海上了,只是大海茫茫,却也不敢停船。只想着船到了天津府,再把臣的灵柩运回京师来。”

“谁知臣硬是挺过了一夜,到了第二日,竟然醒过来,恢复了神智。大夫甚觉惊奇,忙叫用提神益气的药少量的服了,再适当的进些好克化的饭食。”

“就这样,竟一天天的好起来。等快到了天津府时,臣竟然能下床行走了。”

乾隆全然没有听见他后面的话,只是怔怔的在心里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着允礼刚才的话:“二月初二这一日……”

他猛然惊得浑身一颤,仿佛白日见了鬼一样盯着允礼,一脸惊恐的神色。

允礼瞧出了皇上的异样,诧异的问:“皇上,可是身子不舒服,怎么瞧着脸上不太好?”

“哦,许是因为昨夜睡得不实。”乾隆嘴上敷衍着允礼,瞧着他那张因久病气虚而苍白得没有血色的脸,越看越觉得恐怖,他情不自禁的喊了一声:“孙静!”

“主子,”孙静挑帘进来。

乾隆见孙静进来,内心稍安,胡乱的道:“小几上的那一摞折子里,有一份是山东布政使岳濬的,你去找出来,朕一会儿见人要用。”

允礼见皇上这样说,拱手道:“皇上万几宸翰,若没别的旨意,臣这就辞出去了。”

“好,十七叔你好生将养,有事可写折子奏进来,或让弘昼捎个话,不必亲往宫里来。”

看着允礼辞了出去,乾隆的心兀自狂跳不已,感觉额上发凉,用手一摸,是渗出的细汗。

孙静已经把小几上的折子翻了两遍,边翻边念叨着:“主子,咋找不到岳濬的折子?”

压根儿就没有岳濬的折子!乾隆木然的道:“没事了,你下去吧。”

孙静一头雾水的退出去后,乾隆又抹了一把额上的冷汗,眼前还一直浮现出允礼那惨白的脸色和死鱼样的双眼,越想越觉得害怕。

他呆呆的念叨:“二月初二,对!我想起来了,二月初二,他就应该已经死了……”乾隆接着道:“以上所说的,你们部里先议一下,能发部文的就发部文。不宜发部文的,到军机处去说,难决的还可以奏进来,如有必要,朕可以明发上谕。”

“总之你要明白,朕全力的支持你,支持学部。你要体谅朕的苦心,放胆做去,不必瞻前顾后,畏首畏尾。”

“皇上,”明安图拱手道:“臣本就是一个微末小吏,是皇上天恩特简才做了这个侍郎。”

“臣只想着实心任事,不辜负了皇上的殷殷厚望,不伤了皇上的知人之明,从未敢把个人得失荣辱放在心上。”

乾隆道:“说得好,只是还不够,不只是为了朕的知人之明,你做的事,是开千余载未有之先河,奠几百年强盛之基业!”

“将来的青史里,会有你浓墨重彩的一笔。你也尽自把心放到肚子里。只要你一心为公,不存私意,有朕在,也没人能折辱了你。”

“这么急着差你们下到省里去,还为有一桩心事。朕已经打定了主意,乾隆四年己未科的会试要取消了,只是还没有诏告天下已。”

“为的就是新学甫开,很多士子心存抵触,还有一些人以为新学不过是昙花一现,早晚要办不下去,还得回到科举的老路上来。不让这些人绝了念头,新学终归还是个难。”

“你们下到各省,一定会有人问起己未科会试的事,可含糊的透一下口风,让他们不要心存指望,却又不可坐实,宗旨就是要把士子们都引到新学里来”

“等到乾隆四年三月,京师大学堂第一批学生也该毕业了。经过考核,成绩优异的,直接放出去做官,让学士们亲眼看到,京师大学堂里学的好的,那就跟从前的进士一样。”

“到时朝廷再布告天下,取消科举制,就容易多了。好,就是这些话,要过年了,朕还有些赏赐,明日差人送过来,你给同僚们分下去。朕不多扰你,也就回了。”

转眼间过完了年,已经乾隆三年正月了。

正月二十五这天,终于盼到了允礼的来信,信是他在宁波上船前寄出的。

“不是说过完年就回的吗?怎的拖到了正月十六才开船?”乾隆有些焦急的问。

弘昼道:“十七叔信上说,过完年正准备启程,病情突然加重,大夫说不宜舟车劳顿,所以就拖延了几日,待到病情稳定些才上船。”

乾隆默然无语,心里升起一种不祥的预感。

很快又是半个月过去,已经到了二月初十,仍不见允礼回来,却接到了一封他从胶州寄来的信。

原来从宁波出发几日后,突遇在海上遭遇了狂风,海船紧急停靠在胶州避风。狂风一连刮了几日,直到正月二十八海船才出港继续向北来。

乾隆看罢允礼的信,算计着他的行程,今天已经是二月初十,允礼仍旧没有任何消息,若是已经到了天津府,就该有信来的。

天津府离北京这么近,快马半日就到。倘若他这时还在海上,恐怕……

五天后,终于接到了允礼从天津府寄来的信,已经平安下船,歇息一日即往京师来。

允礼到京后的第二日便递牌子请见,乾隆让所有早膳时翻了牌子的官员全部在垂花门候着,第一个召见了他。

当允礼行动稍缓,却有条不紊的躬身行礼时,乾隆似乎不敢相信的打量着他,半晌才道:“十七叔快坐,来信上说你病情加重,朕着实惦记着。”

“现在看来是大安了,瞧着气色竟比去年走时还要好些。”

“知道皇上一直惦念着,臣心里感激莫名,”允礼还是有些气力不足,缓缓的说道:“说来也怪,想是托皇上的如天之福,臣在胶州避风时,已经药石无效,病入膏肓了。”

“因怕这把老骨头扔在海上,所以硬逼着让开船继续北来,上了船病就愈加的重了,到了二月初二这一日,整整昏厥了一天一夜,气若游丝,脉息几无。”

“随船的大夫已经断言,说臣就是在等时辰了,家眷们都慌神了,料定臣是要死在海上了,只是大海茫茫,却也不敢停船。只想着船到了天津府,再把臣的灵柩运回京师来。”

“谁知臣硬是挺过了一夜,到了第二日,竟然醒过来,恢复了神智。大夫甚觉惊奇,忙叫用提神益气的药少量的服了,再适当的进些好克化的饭食。”

“就这样,竟一天天的好起来。等快到了天津府时,臣竟然能下床行走了。”

乾隆全然没有听见他后面的话,只是怔怔的在心里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着允礼刚才的话:“二月初二这一日……”

他猛然惊得浑身一颤,仿佛白日见了鬼一样盯着允礼,一脸惊恐的神色。

允礼瞧出了皇上的异样,诧异的问:“皇上,可是身子不舒服,怎么瞧着脸上不太好?”

“哦,许是因为昨夜睡得不实。”乾隆嘴上敷衍着允礼,瞧着他那张因久病气虚而苍白得没有血色的脸,越看越觉得恐怖,他情不自禁的喊了一声:“孙静!”

“主子,”孙静挑帘进来。

乾隆见孙静进来,内心稍安,胡乱的道:“小几上的那一摞折子里,有一份是山东布政使岳濬的,你去找出来,朕一会儿见人要用。”

允礼见皇上这样说,拱手道:“皇上万几宸翰,若没别的旨意,臣这就辞出去了。”

“好,十七叔你好生将养,有事可写折子奏进来,或让弘昼捎个话,不必亲往宫里来。”

看着允礼辞了出去,乾隆的心兀自狂跳不已,感觉额上发凉,用手一摸,是渗出的细汗。

孙静已经把小几上的折子翻了两遍,边翻边念叨着:“主子,咋找不到岳濬的折子?”

压根儿就没有岳濬的折子!乾隆木然的道:“没事了,你下去吧。”

孙静一头雾水的退出去后,乾隆又抹了一把额上的冷汗,眼前还一直浮现出允礼那惨白的脸色和死鱼样的双眼,越想越觉得害怕。

他呆呆的念叨:“二月初二,对!我想起来了,二月初二,他就应该已经死了……”

(sdingdiannn/ddk270742/1495639.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nn。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gdiannn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