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二友小说 > 军事 > 神都锦绣 > 第一百二十四章 撒播种子(二)

神都锦绣 第一百二十四章 撒播种子(二)

作者:钟山布衣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1-09-07 10:23:21 来源:顶点小说网

谢岩走到黑板左边,用粉笔写下一个“国”字,在下面分两列写了官吏、军队四个字,同时说道:“国,当然就是大唐,它以官吏来管理,以军队来保护或者扩大疆土。”

随后,谢岩又在黑板右边写下“百姓”二字,在下分四列写下士、农、工、商四个字,并且同时说:“百姓由‘士农工商’构成,其中农人种地得到粮食,工匠制造得到各种器物,这些都是财富,我认为,他们是直接财富的创造者;商人则不同,他们不参与劳作,不生产物品,从表面来看,似乎并无多大用处,其实不然,商人将某一个地方多余的货物,运到另外一个地方贩售,也不论他从中获利多少,但就在运送过程中,他的一切吃、喝、用、等开销都留在了沿途路过的地方,对于那些地方的人来说,商人无疑是过来送钱的,同时,能够让商人不远千里进行贩售的物品,一定是具有价格差的,否则根本无从获利。”

“洛掌柜,你是做粮食买卖的,我且问你,‘扬州’和‘洛阳’的粮食价格相差多少?”谢岩向洛克然提问道。

“大约相差一成。”洛克然道。

谢岩道:“南方地多人少,粮食产量高于北方,农人家中的存粮就多,可南方的天气,不利于长久保存粮食,因此,农人需要出售粮食,换取钱财和其余生活物资,于是商人们就利用这个机会,从农人手里收购粮食,运到其它地方进行贩售,在这个过程中,农人、商人以及其他需要粮食地方的百姓,都获得了利益,因此我以为,商人是财富的间接创造者;至于士人,做官牧民、著书立说、教化百姓是他们最主要的责任,可是我觉得,大家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他们也是财富的创造者,只不过他们创造的财富,相对来说比较隐藏,很多人意识不到,拿冯宝校尉来说吧,大家都知道他曾经在‘谪仙馆’留下一首词,单凭这一首词,冯校尉去‘谪仙馆’免费喝一顿花酒,那肯定是没有问题的,再比如王右军的字,用‘一字千金’来说,恐怕绝不过分吧,即使是当朝褚公的字,那也是价值不菲,可见,士人本身也在创造财富!此外,士人还有一种创造财富的方式,比如说冯宝校尉,他觉得现在的马车,又颠簸,速度又慢,而且不灵活,容易翻倒,就决定自己改进,且获得成功,我听坐过的石子说,很舒适,想来要比市面上的马车卖的更贵一些,或许有人说,这事工匠也可以做好,但我要说的是,工匠确实可以做好,但只限他一个人收益,冯校尉则不同,据我所知,他将制作马车的工艺流程和一些主要部件的大小尺寸等,全部记录下来了,可以这么说,只要他愿意,任何一个作坊或者说匠户,都可以按照他的记录,制作出来,而记录这件事情,就不是一个工匠可以做到的事了,所以,士人是最大的财富创造者,只不过因为看不见,我姑且称之为隐形财富创造者。”

坐在位子上的冯宝,看着谢岩在那里“胡说八道”,心里却是颇为佩服。他听得出来,谢岩以很巧妙、很隐藏的方式,将“工程师、科学家”这两个很重要的群体,纳入进了“士人”的范畴里,如此可以为将来提高有技术、有能力的人的社会地位埋下伏笔。

这个时候,谢岩又用粉笔在“国”与“百姓”之间画了一条直线,又在直线两端各画了一个箭头,最后在直线上方写了“军队、官、吏”四个字,在直线下方写了“赋税”二字。

做完这些,谢岩回身再次对所有人说:“国与百姓之间,如同我写的那样,国通过军队开疆拓土,同时保护百姓,又以官吏管理各地,百姓以上交赋税的方式,供国以养军和支付管吏俸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百姓缴纳的可以算是‘保护费’,对于百姓来说,只要国索取的在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就可以,若是索取过多,则必然出现乱世,前隋之鉴不远,我就不用多说了。”

谢岩停了一下,喝了一口热茶,继续道:“国之索取,与百姓之供养能力,只要达到一个双方都认可的程度,那么盛世必然出现,譬如先皇‘太宗’所创之‘贞观之治’即是如此。百姓创造的财富,按道理来说,应该会越来越多,生活也应该会越来越好,然而,我发现,许多地方的百姓,仅仅只能是吃饱肚子,甚至于吃不饱,那又是为什么呢?原因只有一个,百姓人多了,但是土地只有那么的多,土地上的产出,同样只有那么多,所以,不够吃了。可我大唐疆域广阔,在南方、在辽东,乃至西北,都有大片无人开垦的土地,那里难道说就不出产粮食吗?肯定不是,而是因为没人去。”

“请问在座诸位,为什么明明有大片的土地,但就是没人去呢?”谢岩提出了第一个问题。

“谁愿意去那地方啊?要么冷、要么热的,不如待在家里好。”冯宝猜到谢岩的用意,故头一个回答道。

“冯校尉所言极是,况且那些地方,猛兽出没,蛮夷众多,没准人刚到,就被抢了也说不定。”一名绿袍官员也说了出来。

“就是这个理。”又有一名官员道:“那些地方都是生地,又不是熟地,需要两三年的打理才可以,没人愿意去的。”

紧接着,陆续又有两三个官吏表达出类似的看法,其实说穿了就是一句话,那些地方太穷,没人肯去。

谢岩道:“诸位说的都很对,根本原因其实就是需要人手的地方,对别人来说没有用处,看得见的困难远比看不见的好处要多,也只有傻子才愿意去。”

此话一出,食堂里响起一片笑意,很明显,所有人都认同这个说法。

谢岩接着又道:“先祖‘文靖公’通过研读史书发现,一个地方,能够养活多少人,那是有一个大约的定数,超过了,人口就会主动地向外迁移,只不过,迁移的范围,大致在五百里范围之内,其原因也很简单,五百里不算太远,回家看下,或者祭祀祖先,都不会特别麻烦,我华夏先民,大体以此方法,逐步由中原之地,向四方扩散,进而形成今日之局面,当然,历朝历代的开疆拓土,同样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谢岩继续说:“‘武平堡’和‘易市’的情形,也大体说明了这一点,那里汇聚的人群,几乎都是方圆五百里之内的人,他们为什么会离开故土?那一定是为了生存!以此类推,我且请问诸位,若想让山野中的流民走出来,亦或是让某一处多余的人口主动离开,最好的方法应该是什么呢?”

刘仁景听到此处,不用人说,他也听明白了谢岩的意思,那就是在不改变土地现状的情形下,通过其他地方的富庶,来吸引走关中地区没有土地的农民。

想法固然很好,可是,关中地区本就是大唐最富地区之一,想让他们主动离开,那就太难了吧?

“不对!”刘仁景马上想到另外一事:“需要离开的是没有土地的人,他们却是关中之地的穷人,也是最容易、最有可能离开的那一部分人,如果谢岩说的正确的话,关中地区的人迁移最大可能的地方,只有‘洛阳’,而‘洛阳’一带,现在面临的情况比起关中好不了多少,除非……”

刘仁景突然想到:“如果‘洛阳’地区的人先迁移走,那么关中地区的人就可以迁过来了,可要是他们不迁呢?”

事情似乎又回到原点,刘仁景还是无法弄明白,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解决人口与土地之间的死结。

最能明白谢岩心意的人是冯宝,也只有冯宝察觉到,谢岩想表达的真正意思就是,解决人口增长的根本手段只有一个,那就是经济发展,而带动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是科学技术,是创造发明,其他说啥都是虚的,到最后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土地问题,其实就是粮食问题。

“民以食为天”,那可不是一句瞎话,没有充足的粮食保证,任何发展,都是虚的,只要来一场粮食危机,什么都没了。

谢岩如何从根本上解决粮食问题,冯宝并不知道,因为事务繁多,他们两个人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好好在一起聊过了,但是冯宝清楚,谢岩既然提了出来,多少就应该有解决的办法,那么自己唯一要做的就是,配合!

等其他人说出了各自意见后,冯宝道:“我以为,不需要想那么多,百姓迁不迁的,只在于他们能不能吃饱饭,过上更好的日子,其他的都没用,警官,你只要告诉百姓,哪里能够做到吃饱饭,天涯海角都有人去。”

冯宝一番直白的说法,正中问题的核心所在,那就是粮食!

“刷”的一声,所有人不约而同的将目光投向谢岩,不论是谁,都期望他能有一个答案。

谢岩看着冯宝,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笑意,是赞赏、也是欣慰。在事先并没有沟通的情况下,冯宝能够准确的看出自己意图,且将话题引入,不得不说,他们是很有默契感的。

昨晚一宿没睡,谢岩考虑最多的实际上就是一个问题,怎样改变“重农抑商、重文轻理”的情况。

“重农”是因为粮食不足,“重文”是因为统治需要,解决他们,首要的前提就是解决粮食问题,而从后世的经验来看,彻底解决粮食问题,依靠的还是科学技术,所以,谢岩一夜最大所得是,无论如何,也要让世人明白科学技术的力量,无论怎样,也要设法提高科学技术人员的地位。正因为如此,谢岩召开了今天这么一个没有主题的会,他要面对众人,将“科学”这颗可以改变人类命运的种子埋进所有人的心里,只有当它生根发芽,结出硕果,人们才能意识到,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统治者,其实只是一个管理者,只有百姓的力量变大了,才能够真正推动社会的主动变革,而不是推到重建式的改朝换代,那个代价,实在太大了。

(sdingdiannn/ddk245254/1533277.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nn。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gdiannn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