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二友小说 > 军事 > 神都锦绣 > 第三百九十一章 白龙鱼服(十六)

神都锦绣 第三百九十一章 白龙鱼服(十六)

作者:钟山布衣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1-09-18 21:47:14 来源:顶点小说网

眼看一老一少两位臣子在自己面前达成一致,李治心情大好,竟然提出要去“蔬菜大棚”和“孵化房”看看。

皇帝的要求说什么也得满足。

学堂有几辆新式马车可以派上用场了,否则那几里地靠走路的话,实在是远了一些。

谢岩记不清有多久没有去“蔬菜大棚”那里了。今天陪同李治前往,刚好也可以去看一看洛克然与学堂合作后的变化。

资本通过投资科研而获取高额回报,科研通过资本的注入,可以降低风险,同时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这是“双赢”的局面,是后世里极为常见的一种做法。

然在唐人眼里,“学问”是神圣的,不可沾染铜臭之气,所以当初谢岩提出“五年规划”时,凡涉及与学堂有关的,基本上是采用了“不平等”的方式,即商贾们只管投钱,搞成了自然好说,搞不成只能认倒霉,权当花钱买教训,也只有这样,才能让骄傲的读书人心理上得到极大的满足。

但在实际操作中,商贾们是全程跟进,一个个嘴上什么也不说,但时不时得过问一下,却是合理,任谁也说不出什么。

在不触及读书人底线的情况下,学堂和商贾们之间的合作才能够正常进行,当然,这也要归功于洛克然、黄守义等一众大商人的全力配合与支持,毕竟那不平等的“契约”可是白纸黑字的放在那里。

商人就没有傻子,洛克然他们之所以愿意定立“不平等”的“契约”,除了商贾与读书人地位之间的巨大差距外,更主要的还是出于对于谢岩、冯宝的信任,在挣钱一事上,洛克然和黄守义他们,对这二位那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谢岩与贺兰敏之同坐一辆马车在刘愣子的驾驭下行进在最前端,待到了地头,马车停安稳下来,谢岩第一个走下了马车。

“嘶……”谢岩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

这还是记忆中的“蔬菜大棚”吗?

按照最初设想,“蔬菜大棚”弄出一些来以作样本,等到玻璃制造出来后,才具备大规模推广的条件。

可是令谢岩没有想到的是,眼前的“蔬菜大棚”比自己当初弄得大了十倍有余,总共十余排一模一样的“大棚”,自南向北,占据了很大一片地域,更夸张的是,每一排大棚最东侧外墙之百步开外,另有一排“短了”一些的房舍。

“这、这是怎么回事?”谢岩看着刘愣子问道,他不相信身为负责学堂安全的刘愣子会不知道此事。

只不过,刘愣子还未及开口回答,一名护卫宦官快步走了过来,不用问也知道,一定是皇帝召见。

李治想知道的事情正是谢岩问刘愣子的事,无奈之下,只好推到刘愣子身上,还特意说明:“刘校丞乃是武将出身,原为‘羽林左卫都尉’,现在学堂内,专职负责安全事宜。”

既然人很可靠,那便唤过来问询,李治在此类事上,通常都比较随和。

可是刘愣子就不同了,站到皇帝面前,他连话都不知道如何说了,整个人杵在那,憋了半天一个字儿也没说。

“你倒是说啊!”谢岩压低的嗓门儿,怒声道。

“扑通”,刘愣子突然双膝跪地,紧跟着“咚咚咚”磕了三个响头。

事发太过突然,所有人都没有想到,李治看了一眼地上的刘愣子,讶然而道:“汝行此大礼,作甚?”

“圣——圣人当前,刘、刘愣子不敢造次。”

“呵呵呵呵”李治轻轻地笑出声来,终于知道眼前的这位“校丞”为何如此失态了,敢情是知晓自己“皇帝”的身份!

“起来吧!好生回答即可。”李治淡然一言。

有了皇帝的口谕,刘愣子这才从地上爬起来,开始说起有关“蔬菜大棚”的事来……

最初的“大棚”其实占地并不大,可自“永徽六年”乡里提出“五年规划”后,洛克然决意投入钱财在“大棚种菜”和“鸡鸭育种”两个方面,并与学堂订立了“契约”,这件事情,乡里几乎多数人都知道。

可是,连谢岩也没想到的是,洛克然投入钱财甚多,在“大棚”里种出第一茬蔬菜后,即开始扩建,由于他和乡里有“契约”,加上“大棚”所在之地皆是学堂目前用不上的荒地,因此,刘愣子没有阻止,以至于形成了今日的规模。当然,“鸡鸭孵化房”的情形也差不多,所用都是学堂的地,都是因为有“契约”,故而无人干涉。

谢岩差点没被刘愣子的话给气得吐血,他真想问一问:“‘契约’当中有哪一条允许洛克然使用学堂的土地?”

此地虽是荒地,那也只是学堂暂时用不着而已,如今给洛克然用了,日后想要拿回来,还得赔偿,可真是够倒霉了。

李治倒不是太在意土地的事,他好奇的是,如此众多的房屋里到底有什么?

不知道就去看,此乃天经地义。

如果用后世的说法,李治那是视察,旁人却是参观,然不论是什么意思,此地一行,对所有人来说,最大的收获用两个字可以形容——震撼!

“大棚”里一垄一垄排列整齐种植的各种蔬菜;“孵化房”内成千上万的雏鸡雏鸭,以及一排排“孵化”中的鸡蛋、鸭蛋,令每一个看到的人,莫不无比震惊。

唐人没有见过大规模、集约化的生产方式,以及“人工孵化”、“反季节种植”等先进的科技手段,从而引发震惊是很好理解的,而来自千年之后,堪称“见识无双”的谢岩,又怎会如此的震撼呢?

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古人的智慧,远远超过了他的想象。

无论是“人工孵化”还是“反季节种植”,都绕不过一个很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控制温度和湿度。

谢岩只记得自己提过这方面的思路,或许还说过“温度计”和“湿度计”这两个名词,可具体怎样制造?在没有玻璃之前,他也不知道。

然而,仅仅是根据一个思路和两个名词,以田中喜、张名正为首的“高级班”学生,带上一群“农学兴趣班”的学生,居然给搞了出来。

他们根据“琴弦”在天气潮湿时容易变软的特性,在木板上固定了十根粗细不一的“琴弦”,还做了一些标记,充当“刻度”,如此一来,通过不同粗细“琴弦”软化的程度来了解空气当中的湿度;至于“温度计”,那个难度更大一些,初始时用水,根据清水“蒸发”快慢的原理,从而得知温度变化,可是水“蒸发”的太慢了,不是非常仔细,根本看不出来,直到有学生提出:“‘酒精’自动减少的速度快,用酒精可以一试。”

于是,根据“酒精挥发”速度从而得知温度变化的“温度计”问世了!

而这一切都是来自于学生们在“格物学”课业当中学到的那些最基本学识,谢岩教授的“物理学基本原理”,算是被学生们给活学活用了。

大约“戌时”,在学堂用过晚膳的大唐皇帝李治,终于启程回“贺兰府”。

应该说,学堂一日,给了李治以惊喜、意外和太多的意想不到!

作为大唐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又是“皇家卫岗学堂”真正的所有者,他真心没有想到,区区一所学堂,不仅有读书的学子、教书的先生,更有精通农学、军事、算学以及懂得他也搞不大清楚是何学问的人。

“火药”是个新鲜玩意儿,弄好了可以开山裂石,也可以成为军国利器;而那成千上万只的雏鸡雏鸭,令李治更加开心,因为那象征着富足,同时也意味着有更多的百姓能够从中获得利益。唯有百姓富了,大唐的万里江山才真正堪称铁打的江山!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那不仅是先帝太宗皇帝的警世之言,也更是一个朴素的道理。

尽管李治没有多说什么,但是身边的李绩、高远、贺兰敏之等人,无不能够感觉到皇帝的欣慰,“皇家卫岗学堂”,不负皇帝期望,算是真正成为大唐一个十分重要的地方了。

防采集,自动加载失败,点击手动加载,不支持阅读模式!

禁止转码、禁止阅读模式,下面内容隐藏,请退出阅读模式!

(sdingdiannn/ddk245254/2097533.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nn。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gdiannn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