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二友小说 > 军事 > 神都锦绣 > 第四百五十章 正名(二)

神都锦绣 第四百五十章 正名(二)

作者:钟山布衣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1-09-18 21:47:14 来源:顶点小说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李义府近来日子可不好过,自坐上“宰相”高位,其贪财好色,眦睚必报的小人本质,那是发挥的淋漓尽致,若非皇帝有心袒护,当早已被贬黜。因此,顺从帝心,多办些陛下满意的事,那才是自保之道。

“勋贵合力出海”,李义府也有份参与,且坐在他的位置上,比别人还多知道一样,即皇帝有意通过“出海”,攫取巨额财富,继而用兵“高句丽”。

至于说,如何名正言顺地将属于勋贵的钱财“变成”朝廷的,李义府还一时间琢磨不透,但不妨碍他知道皇帝在这场朝堂争论中所持立场。

李义府原本就打算今日于朝会中站出来说话,表明支持“勋贵甲兵”的态度,只不过他也明白,自己想出的理由,大有可能被文官们批得体无完肤,然,很多时候,立场与态度比结果更加重要。

直到“卫岗特刊”出现,李义府突然发现,原来事情还可以这样解读!于是心里暗下决定,朝会时,当率先站出来说话。

计划没赶上变化!

觐见皇帝的礼仪刚刚结束,有一个人,却抢在李义府之前,当殿奏禀道:“启禀陛下,臣有本奏。”

“卿家何事?”李治觉得阶下这位臣子有些面熟,可一时半会儿想不起来,便含糊地说道。

李治想不起来,可李义府认识啊,可不就是“中书舍人”王德俭吗?

“谢陛下隆恩。”王德俭行礼后跟着道“臣今日早朝出门之际,收到一份‘卫岗特刊’,其中有文,曰‘唐人商贾亦是陛下子民,岂可任由他人欺辱?商队护卫,理应愤而战之,唯如此,方护我大唐威名’!臣以为,此言不虚,并无恃强凌弱之意。”

“陛下。”李义府本就气恼王德俭抢了先,此刻趁其说话间隙,出班禀奏道:“民为国本,陛下亦爱民如子。李聪原为陛下亲卫,深悉此理,领护卫而荡涤贼寇,当属应有之义;况,‘卫岗乡商队’行商南方多年,所求者,实为‘高产粮种’,贼寇害我大唐子民,抢夺‘粮种’,是可忍,孰不可忍!臣请陛下恩赏李聪等护卫,以彰显煌煌天朝护佑百姓之意。”

“李中书此言差矣。李聪官任‘千牛卫’中,不曾听闻被罢黜,既如此,其麾下军卒,怎可视为‘商队护卫’?且众所周知,朝中诸多官员合力行‘出海’事,所差之人皆百战披甲悍卒,单以战力而论,恐尤在诸军之上,岂可以‘商队护卫’蔽之?而大军无陛下诏令私入别国,挑起两国纷争,是为大罪,且,罪不可恕!”

“上官学士,话过矣。”许敬宗慢悠悠地走出朝班,向皇帝行了一礼,跟着道:“陛下,老臣记得,李聪乃自‘千牛卫’调‘皇家学堂军事院’,职任‘都丞’,至于去南边,应当是学堂指派,无关于朝中,更不涉军中,上官学士不知个中详情,是以有些误会了。”

“许侍中,汝怎敢君前妄言?”

“上官卿家,稍安。”李治适时发声,阻止了自己最信任的臣子们互怼。

李治当然清楚许敬宗话中含义,那就是撇清李聪“军职”事宜,从而化解文官们揪住“军队无诏令不得入他国”的问题不放,避免争端。再者,以上官仪为首的文官群体,之所以“小题大做”,那也是基于“公心”,毕竟军队私下行动,不仅敏感,而且关乎“军权”,不可大意。

可话又说回来,李聪南下,实际授皇帝“密令”,只是无人知晓,许敬宗那么一说,等于把责任推给了学堂,而学堂……那地方谁都知道是怎么回事,然偏偏名义上和皇帝无关,那也就难怪上官仪意欲质问。

争议的两方,出发点都是为了维护皇帝,同时又都是李治赏识的臣子,不管把责任推给谁,都不合适。

好在李治心里自有计较,以一句:“交付御史查究”结束了话题。

事实上,这话说了等于没说,李聪在“广州”,无论是等其回“洛阳”,还是派人去调查,一来一往都需经年,所以,到那个时候,此事估计都没人记得了,能不能查出一个结果,根本无关重要了。

皇帝有心“含糊”,上官仪再不满,也只能按下,等过些时日再说。

就在大唐朝廷上下,以为这场不大不小的“风波”随着皇帝一句“查究”不了了之的时候,“卫岗日报”连续两日刊文,力挺“勋贵甲兵”入“林邑”的行动。

尤其在那些解读报纸内容的“有心人”引导下,“唐人不可辱”,“护卫唐人利益乃义不容辞”等说法喧嚣尘上,引起大唐百姓强烈共鸣,消息很快通过一些采买宦官之口,传进了宫里……

“街头嚣嚣,百姓激愤,昔有犯汉者虽远必诛,今有触唐者于他国被斩,陛下,李统领行事当不让先人矣。”

“皇后所言善也。”李治应了一句,随手自面前龙案上拿起一小块糕点放进嘴里,咀嚼几下,又道:“李聪可没那么大胆,冯卿家那是将‘便宜行事’用了十足。”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冯县男所为,亦是为大唐矣。”武皇后继续道:“昔年谢卿家悬赏‘高产粮种’,直至如今方有眉目,此事若成,可解陛下之忧,乃黎民之福,纵有行踏差错,亦非罪也?”

听到这里,李治颇为诧异地看了一眼武皇后,无他,只因话中替冯宝“开脱”之意过于明显。

武皇后知晓李治所想,再道:“弘儿日间来过,亦有问及。”

“弘儿何意?”李治心里明白了,素来不多问政事的皇后怎么会突然提及朝堂之事,原来是太子李弘的缘故,只是他又有些好奇自己儿子究竟如何想法,故而问道。

“陛下,弘儿以为,大唐相较前汉,远胜矣!”

李治闻言一怔,瞬间又反应过来,继而颔首言道:“皇后之意,深合朕心。”

说完,李治缓缓起身,负手踱步而道:“汉之强,无外兵威八方,大唐纵有些许不足,亦不远矣,然我朝正逢盛世,岂可让先人专美于前乎?弘儿年幼,却有大志,朕心甚慰!冯卿家督领水师,亦不忘替君分忧,实属难得。”话到此处,停步,转身,又说道:“王伏胜,汝去‘卫岗乡’,告知谢卿家,大唐百姓皆朕之子民,大唐律法之外,无人可欺,若有犯者,定不可恕!”

“陛下圣明,奴婢领旨。”王伏胜应对之下,仍不忘恭维地道。

很多时候,相同的话,由不同位置的人说出来,效果也不一样。

作为皇帝,李治哪怕是心里认可一件事,却也不能直接说出口;同理,以谢岩“新安黜置使”的身份而言,很多时候那也是代表大唐官方,不是什么话都可以说的。

但是报纸就不一样了,那上面刊载的,都是“个人建议”,尤其还是匿名,无论怎么说,大唐朝廷都有转圜余地,也正因为如此,当王伏胜来到“卫岗乡”,转述皇帝口谕以后,谢岩立刻就明白了李治的心意。

于是,在谢岩刻意安排之下,连续数日,“卫岗日报”都刊载了诸多宣扬“盛世大唐”的华彩文章,且每一篇文中,皆不约而同地提到两个观点——唐人利益,必须得守护,且不论在何地;唐人行事,当由大唐律法规范制裁,与旁人无关。

如果在后世,这种明显带有“强者思维”的观点,必定会遭受斥责和鞭挞,但是在大唐朝廷和百姓眼里,那却是无比正确与天经地义!即使是那些口口声声“仁、德”为先的儒生们,同样认为理所当然。

当整个社会舆论认知达到相对统一的时候,必定会影响到一个国家的方方面面,这在后世,得以无数次验证。

那么,在大唐王朝,也不可能出现例外。

李治从未在朝堂上,又或者君臣奏对间就“勋贵甲兵”所作所为发过声,但朝臣们都知道,没有声音,那也是一种态度,尤其当“卫岗日报”连篇累牍的文章陆续刊载以后,要说这私下里没有皇帝默认,只怕无人相信。

因此,身有“危机感”的大唐宰相李义府,再一次领头“跳出来”,当殿奏请皇帝陛下,以“找寻粮种有功”之名义,封赏李聪以及各有功人士……

到了这个地步,任谁也知道,所谓“封赏”,仅仅一个借口罢了,真实目的其实就一个——即认可“勋贵甲兵”以私人名义进入别国领土征战,只要有一个说得出来的理由。

有文官倒是想进谏,可皇帝李治并没有给他们机会,顺着李义府的奏请,直接下诏,算是给整件事情,进行了总结。

此诏令一经颁布,让天下“有心人”皆知,大唐皇帝不仅是给“兵入他国”的行为进行了正名,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从此以后,大唐武装力量将更加具有侵略性!此诏令,让一些与大唐不友好的势力,如坐针毡……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

(sdingdiannn/ddk245254/2123382.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nn。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gdiannn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