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二友小说 > 军事 > 终宋 > 第876章 此心安处是吾乡

终宋 第876章 此心安处是吾乡

作者:怪诞的表哥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2-09-07 00:10:52 来源:顶点小说网

整个泾阳县之行,李瑕都很忙。

因为吴璞病了,四十多岁的人冒着风雪修渠,最后还是染了风寒,一开始还想瞒着,结果在炸山时便直挺挺地晕了过去。

这事吓坏了孙德彧,说是分明隔得那般远,怎就炸晕了吴相公,且还在心底嘀咕“莫不是想讹小道士吧?”

待吴璞转醒,问他为何病了还要瞒着,他苦笑不已。

“一段河渠关乎八百二十户人家生计,每日殷殷相望……数千双眼睛盯着,哪敢病啊……”

之后吴璞还想逞强,又说当年随父亲修它山堰工程量比这大得多、也难得多,他身体完全能扛下来……只是关中的冬日这天气比江南恶劣太多了。

“我知道,不是吴相公身体不好,确实是关中太冷了。”李瑕也不知还能如何勉励吴璞,想了想,道:“吴相公给我们新修的这段渠起个名字吧?”

“好,好。”

吴璞大喜,喃喃道:“广惠于民……就叫‘广惠渠’,王上以为如何?”

“好,就叫广惠渠。”

总之吴璞病了也只能养着,李瑕既来泾阳巡视,便接过了这一摊子事。

秦王亲自督管,人员安排上自是轻松的,只难在不懂水利,于是又请郭弘敬来顾问。

郭弘敬是不打算接受官职的,但其实李瑕也没给他官职。

只是以俘虏的身份回答了一些并不涉及大元机密的小问题。

“关中土壤不同于江南,土质松软多沙,一经水浸便容易崩塌,要固河堤,该在堤上广植榆柳……”

奚季虎其实更擅长于政务而非水利,缺的就是对关中地貌的了解,一听到郭弘敬指出的问题,马上便能给出解决之法。

“王上,臣以为宜倡导百姓沿堤种树,按每户所有田亩数量,每亩地需种榆柳十株,多种有赏,并禁止私伐沿河树木。”

“善,交个详细章程来。”

“是。”

郭弘敬本来只是被问到了就回答一下,几个问题之后见奚季虎应答如流、高深莫测,渐渐主动谈论起来。

修埽固堤、设置闸门、造圩护田、挖筑池塘……各种方案因地制宜,大有文章。

奚季虎或许不了解关中地貌,但是个全才,谈及方方面面完全能压服郭弘敬。

因此郭弘敬有时也会把兄长搬出来撑撑场面,放言“此事家兄若是在此”如何如何。

他这人确实没什么城府。

不知不觉便开始奔走在引泾渠口的各个地方,甚至已操心起整个关中的水利建设,以及水利技术的发展。

……

“孙院长,格物院能改良修渠工具吗?我们造一个‘铁龙爪扬泥车’如何?”

“呵呵,我就不爱听你叫我‘孙院长’。”

孙德彧一直在大龙山勘测,等劳工们把炸碎的石头搬走后再布置下一处爆破点。

见郭弘敬又来找,他便将手中的火药收到一边,摇头道:“旁人唤我一声院长那是要听我使派,你却是要使派我做事。”

“但格物院之责不正是制造物件吗?说到此事,我觉得秦王如此重视格物,若与我兄长相见,定能成为知己。”

郭弘敬对格物院十分感兴趣,他兄长便特别擅长于制造各种机械器物,难得能在长安遇到主攻这方面事务的衙署,天然有些亲近。

“郭兄,我劝你还是不要轻易变节,你毕竟还是一个元臣。”孙德彧不以为然道,“还有,我们秦王虽然重视格物,但也只是重视而已,莫要在此事上对他寄予太高的期待了。”

郭弘敬很喜欢孙德彧这种说起王公贵胄也一派随意的态度,也愿意与他聊天。于是从水匮、埽、水恺、龙骨水车、简车……

最后又聊回浚川耙、铁龙爪。

宋承平时,王安石治黄河,曾大力推广这两个工具。

铁龙爪是以铁铸爪形,系于船尾,清理河道;浚川耙则以八尺巨木,二尺铁耙,也是系绳于船尾,来去挠荡泥沙。

孙德彧自然有造过这物件,抬手一指,道:“铁龙爪那里不是有吗?”

“是铁龙爪扬泥车,家兄以铁龙爪改良而出的,不仅可以清理河渠里的泥沙,还可治理黄河。”

“哈?你都打算开始治理黄河了?”

“那倒没有,但治理黄河是家兄毕生心愿,他入仕为官便为了往后能主持此事。”

“好吧,这扬泥车如何造?”

“先将船身加宽,船首成翘起状,将铁龙爪安在船首。”

“船首?”

“不错,将铁龙爪下部改为半球,可使淤泥、碎石落入其中,拉起后可将泥石等抛至岸边,而不阻塞下游。船头再设置一铲斗,以绞绳架配合铲斗的移动和起降。船尾再挂整平铁耙。如此一来,以铁龙爪扬起淤泥,以铲斗捉泥,以铁耙整平河底……”

“啧啧。”

孙德彧听了,不得不佩服郭弘敬这位兄长,问道:“这扬泥车……你们造出来了?”

“那倒还没有。”

“哦,官位低是吧?”

“大元就没有格物院,也没有大船,但也许孙院长可以造出来一试?”

孙德彧微微一笑,将此事记在心里。

想了想,自己这格物院长也不能被人轻易比下去了。

“扬泥车也无甚了不起的。说到铲斗,秦王曾命我造一个挖渠利器,不仅可以挖渠,还可铺桥造路。”

“哦?”郭弘敬马上便连了兴趣。

孙德彧略略沉吟,道:“以铁铸成一铁臂,铁臂连铲斗,人居于车厢之内,控制铁臂,挖掘土方……”

郭弘敬听着听着,先是呆愣住,最后拍手称奇。

“但这能造得出来?”

“原理我都想透了,不难。”孙德彧负过双手,显得有些高深莫测,“只等条件成熟。”

“那这条件何时才能成熟?”

“好了好了,我忙着呢,你要的铁龙爪扬泥车我们会造的。去吧去吧,我要炸山了。”

“除了铁龙爪扬泥车,还有……”

孙德彧摇了摇头,向不远处的俞德宸招手道:“那边军情司的,你过来。有蒙元细作在打探我格物院机密,把他带下去。”

“可需要我帮你勘测爆炸点?”

“郭哥哥,我可告诉你,我一身都是机密,你再招惹我,可休想回你河北老家……”

~~

“你别理小道士,他就是吹牛厉害。王上要他造的物件,没几个是他真能造出的。”

俞德宸带着郭弘敬往泾河边走去,随口聊着天,语气轻松的模样。

“不用送了,整个河渠我都很熟悉了。”郭弘敬显得很自在,笑道:“还担心我跑了不成?”

俞德宸摇了摇头,道:“我看河渠上的难题没解决之前,赶你都赶不走。”

郭弘敬遂自嘲一笑,之后才反应过来,道:“好像我只有来大龙山时你才一直跟着我,真是怕我打探到格物院的机密吗?”

俞德宸没再应话。

两人之间像是没刚才那么自在了。

过了好一会,俞德宸道:“问你一件事,你常往我师弟这边来,可猜到为何我们的火药威力大了?”

郭弘敬想了想,道:“应该是除了配方有改良,还制成颗粒状,与此有关吧?”

“你果然看到了?”

“并非只有我看到,上千人在修渠挖山,许多人都看到了。”郭弘敬道。

他像是完全忘了修渠挖山的上千人都有户籍登记在册,唯独他还是个外人。

不仅如此,他还想到一件事,随口便说起来。

“早便对你们的火药有过猜想。去岁经略使便与我说过,你们修蜀道时用了火药,他已派走私商贩去打探配方,若得手,将交由我仿制。除此之外,战场上缴获的霹雳炮也在研究……总之,军情司守得了一时,但早晚守不住。”

说着说着,郭弘敬才察觉到俞德宸的沉默,回过头问道:“怎么了?”

“你知道的太多,回不去了。”

郭弘敬不以为然的样子,笑着反问道:“否则你还能放我回去不成?”

~~

数日后,吴璞病情转好,李瑕也结束了对泾阳的督巡,仪驾转回长安。

他还把郭弘敬也带回长安,为整个关中水利做规划。

经过了深思熟虑、反复商议,李瑕也倾向于按郭弘敬说的,既然要修,那干脆就重开皂河、重修漕渠。

如此一来,把长安城用水,渭河以南的田地灌溉,以及与潼关之间的漕运等等诸多事宜都一次性解决清楚。

好处很多,比如往后打河南或山西,辎重的运输能节省一半水路,除了省下时间,还能省下运输过程中的钱粮消耗,甚至能把握住转瞬即逝的战机。

这也并非是什么天才的规划,郭弘敬只是总结了历代的经验而已。

他的才能不如其兄长,好在关中水利也不比治理黄河,有这份才能完全足以规划好了。

但钱粮还是很紧张的,李瑕只好加印了“些许”纸钞。

李冶大怒,问他是否欲甫一发行纸钞便如宋廷之会子一般使物价沸腾。

言辞确实有些夸张,总之是提醒李瑕,纸钞之事必须慎之又慎。

事实也确实如此,宋孝宗说“朕以会子之故,几乎十年睡不着”,绝非说说而已。

李瑕亦有警醒,据此又设立了一连串的规范以控制纸钞发行。

郭弘敬虽不知详情,却也能感觉到李瑕是砸锅卖铁才挤出钱粮来建设关中。当在秦王府大堂上,他亲耳听李瑕定下规划时,感触不已。

他也重新又开始思考,若是秦王再次招揽,请他出面为百姓做事,那能叫变节吗?

~~

但李瑕回到家中,与张文静聊到此事,却是沉吟着道:“我本想把他放回去。”

“真的?”

“我派董文用到河南针对的是董家,倒没想到会是如此。郭弘敬成婚在即,这种时候军情司把人捉回来,离开家乡、耽误了婚期,想必他也无法安心留下。”

张文静莞尔道:“亏你还知道,回头要教二姐儿说你这姐夫坏了她的婚事。”

李瑕道:“原是打算过阵子便将他放了,反正我放也好不放也罢,考验的都是忽必烈用人的气量。但现在怕是放不了了,他从格物院打探了太多机密了。”

“我看你是故意的吧?”

李瑕笑着摇了遥头,此事说故意他还真不是故意。

虽希望中原有更多人来投奔,但他做的计划一直都是先串联、争取往后打过去了能有人反戈,而懒得去逼迫着谁背井离乡、抛下家小,这种事做多了,其实得不偿失。

除非,对方是真的很喜欢留在这边……

(sdingdiannn/ddk88179823/703602725.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nn。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gdiannn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