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二友小说 > 历史 > 再造大明:崇祯有个时空门 > 第111章:儒林雅士阁(第四更,为舵主“怂龙”加更)

从八月二十二日一直到九月初,大量弹劾萧升的奏章和指责皇帝不分忠奸的奏章涌上来,还有很多士子聚众宣扬国朝有妖孽的言论。

一些人聚集在京师大学堂附近,不断地去找新派学生的麻烦。

九月初四,这些声音就全部消失了。

因为这一天,一个消息传到了京师之中。

曲阜孔家,勾结后金, 意图谋反,颠覆华夏衣冠,有愧于孔圣之道,幸得其中有人悬崖勒马,举报于朝堂。

现已平定孔家之乱,山东曲阜,再无孔家, 除迷途知返的孔烨一脉十三人得以保全之外,其余人等,皆斩首,以儆效尤!

随后,报纸上刊登出来孔烨“检举”出来的孔家这些年的罪状,包括不限于强占土地百万亩,蓄养私兵两千,贩卖军需于女真人等等。

一条条的,都是死罪,孔家之人,皆是死有余辜之辈,无一错判。

这消息传来之后,那些叫嚣的人知道,自己完了。

就连万世师表的孔家都被灭门了, 皇帝还有什么是不敢的?

先是孔家,接下来就是自己等人了,再叫嚣只怕死得更惨。

他们所料还是很准的,当天下午,锦衣卫直接抓获了一大批人。

罪名大多是通敌卖国, 就是往死了搞。

这天之后, 天下儒学读书人噤若寒蝉,新学成功上位。

当然,南方地区,腐儒的势力还是根深蒂固的。

大明之中,儒家子弟还是很多的,为了让这些人安分一些,萧升和朱由检商讨出来一个办法。

九月初六,朝廷宣布建立“儒林雅士阁”,邀请儒家名士加入,对儒家典籍进行整理,整合,注释,而后刊印天下。

儒学四大家,孔家孔烨,孟家孟楠,颜家颜仕林,曾家曾明奕为主, 先入雅士阁, 以各家学问为主, 编纂书籍。

在同一天,流传出了朝廷要对科举制改革的消息,而新科举之中,对为官之人的考核书籍,就是由“儒林雅士阁”进行编制。

这一消息让大家以为,皇帝还是需要儒学来维护自己的统治的,而进入这个新的机构,就是真正成为学术独裁者。

以前,朝堂只是划分一下考试范围,真正考核的内容,并不是很明确。

但是现在朝堂让他们来编纂考核书籍,也就是让“儒林雅士阁”的人自己指定考试的具体要求和内容,还把解释权交到了他们的手中。

作为考核书籍的编纂者,正确答案还不是他们自己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天下为官之人,都要求着他们作为老师,何愁不能成为掌握一方派系的学术霸权者。

原本是孔家一家独大,掌握这种权力,现在朝堂把这种权力从孔家身上剥夺了,赋予给了“儒林雅士阁”,也就相当于给予了其中的那些名流儒士。

进入其中,可要比进翰林院清高多了。

得知这个消息的人,果断就奔向了京城,至于之前叫嚣的“维护孔圣之威严”之类的话语,全部都被这些人抛到了脑后。

“儒林雅士阁”的确是掌握编纂权的,新科举的蒙学教材《语文释义》,小学教材《文赋历史》,以及大明通政学堂之中的《策论》,《思修》,《民政》三套主要的考核教材,都是由这里编纂的。

但是,最后这些东西都要经过一个独立的“庭审处”机构才能被刊印出来。

这里的人,都是接受新思想教导的流民,从琉璃侯府出身,独立直属于皇帝管理。

他们没有官职,薪水挂靠在锦衣卫系统之中。

所以,要让大明的士子和官员学习什么,主导权不在儒林雅士阁,而在“庭审处”。

朝廷直接征辟一批人进入“雅士阁”,有威望的比如被称为明代最后一位儒学大师的刘宗周,袁可立的弟子,现今掌管大明书籍刊印的著作司司长黄道周等

年轻人有复社领袖张溥,张采,未来的明末四公子之中的陈贞慧、方以智,冒襄等。

从事编纂整合工作的主要还是“老年组”,那些年轻人则是培养起来接替这些人的。

雅士阁之中的职位并无官职,但恰恰是因为这样,才对那些“名士”更加具有吸引力。

毕竟,他们可是十分爱惜羽毛的,不想被人说是为了“功利”才加入了雅士阁,而纯粹是为了学术,为了儒学能够更好地发展。

刘宗周乃是阳明心学的集大成者,推陈出新,什么“水太凉”钱谦益之流,在江湖地位上远远无法与之相比。

这位老先生在受到邀请之后,也是立刻就答应前来了。

而他并不喜欢做官,只是希望可以传播他的思想,所以这雅士阁对他来说算是正中下怀。

不只是他,大多数名士,也都是这种态度。

所谓盛名之下无虚士,或许这些人并不都是什么通政类的人才,但是至少在对儒学,对理学,对做学问这件事上还是很优秀的。

而朱由检需要的,就是这些人。

政务方面的知识,自然有萧升利用现代的资源去编制,如今萧升在国内掌握的财富搞个学术小组还是没问题的。

以刘宗周为代表的一大帮名士加入,一下子就把那些躁动的读书人吸引了过来,针对萧升的声音仿佛一瞬间就被按了“清除键”一样,都消失了。

冒襄即冒辟疆,他们加入雅士阁,更是激发了那些年轻人的热情。

“儒林雅士阁”隶属于礼部,虽然没有品级,但也有着一些职衔。

比如刘宗周来了之后,担任的就是“鸿儒”之职。

鸿儒之后是翰林,再下则是雅士。

“鸿儒”只有五个席位,翰林分为一等翰林和二等翰林,雅士则是分一到三品。

如此,便有了六个等级,也就有了六层待遇,最高级别的鸿儒每个月可以领取到四百块银钞,也就是四十两银子,以购买力计算,大概相当于每个月三万的样子。

而最低级的三品雅士,每个月也有着二十块银钞,也就是二两银子的待遇。

这样清雅的工作,却又有着如此丰厚的待遇,有哪个名士会拒绝呢?

于是,在儒林雅士阁建立之后一个月之内,大明境内的儒家势力几乎全部进入了这个地方,朱由检把针对新学的旧派放到了眼皮底下,拿捏在了手中。

(sdingdiannn/ddk42309595/722581582.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nn。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gdiannn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