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二友小说 > 历史 > 三国从忽悠许褚当小弟开始 > 第268章 莫非您还有别的提高亩产的办法

时逢卯时刚过,朝阳初升,濮阳城中早已人声鼎沸,东西两市更是人潮如织,各色商铺临街而立,贩夫走卒往来穿梭,一派盛世华年之姿。

通往郡守府的大业坊街市入口处,一辆宝璎朱盖的轻便马车,以不快不慢的速度摇摇前行着。

马车内,袁胤拿着三份丝绢制成的清单,详加思忖后,将一份丝绢清单塞入青色锦囊中,揣在衣襟的左侧夹层内。

随后,他又将剩余两份丝绢清单,分别装入黑色、白色的锦囊中,揣入左右两个袖子的夹层后,长舒了口气。

在见识过刘铄的阴险狡诈后,袁胤再次奉命出使东郡,特意准备了三份清单,按照低、中、高标准的配置,提前准备妥当。

如果刘铄胃口没有那么大,自然是以低标准的清单,糊弄他了事,如此一来,自己节省出来的物资,便也堪称功劳。

而如果刘铄吃准了袁术,达不到一定标准,便不予结盟,不予出兵铲除张邈,那么袁胤便只能以中、高标准来试探对方,最终促成此次结盟。

总而言之,这一次出使东郡,袁胤不仅仅是来复仇的,更是要向袁术证明自己,绝非他想象中那么无能。

等做完这一切,袁胤长出口气,缓缓闭上了眼睛,在脑海中不停思考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事情,以及自己的应对策略。

该死的刘铄!

这一次,不论你如何狡诈,袁某绝不会再上当!

......

而与此同时。

郡守府。

刘铄负手立在沙盘前,炯炯双目凝视着上面城池、河流、村庄、道路、桥梁等,事关明年的开荒工作,绝对不能有丝毫马虎。

荀彧则是手持一根木棍,结合自己制定的开荒方略,不断给刘铄讲解自己的思路,以及最终要达到怎样的战略效果。

“......”

“如今的难点是,凭目前东郡的土地资源,想要做到公平公正的分配,着实有点难度,唯今之计,只能以男女、老幼区别对待。”

“按照属下的初步设计,男人在修建房屋的过程中,贡献是最大的,理应多分配土地,其次是中年女人,最后是老人、孺子。”

当初刘铄以招商引资大会,成功吸引到投资,又以零首付购房解决掉了住房安置问题,可这些只是理论上的可能性,没有经过实际的数据推演。

而现在,荀彧通过对东郡土地的资源分析,结合目前东郡人口的实际情况,得出的结论居然已经超过了它的负荷。

该怎么说呢?

简而言之,便是耕地总量难以满足人口需求,而想要通过种地获得粮食,弥补房款及日常生活所需,基本上是一个入不敷出的状态。

刘铄整个人都懵了,彻底怔在原地,良久都未能从诧异中回过神来:“文若,按照你的核算方式,抛去房款后,老百姓能落多少?够生活多久?”

荀彧吐口气,如实回答:“大概还能够半年的生活。”

刘铄皱了皱眉:“才半年吗?”

荀彧肯定地点点头:“嗯,应该不会差太多。”

“不行。”

刘铄毫不犹豫地摇了摇头:“太少了,如此一来,难以形成正向的循环,就更别提提振东郡的经济了,必须想办法解决。”

虽说荀彧不太懂“正向的循环”这种新型词汇,但联系上下文,以及自己对刘铄的了解,同样能猜个**不离十:

“可是主公,土地的亩产摆在那里,总量摆在那里,东郡一年的粮食总收成是一定的,除非人口减少,或者减免口赋、算赋,否则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人口减少?

除非发生瘟疫,亦或者战争。

瘟疫是天灾,难以预测,而战争是**,刘铄不屑为之。

况且,即便当真要主动作战,自己也有军队,又怎么可能让老百姓参加?

人口减少的策略,明显不可取。

至于减免口赋、算赋?

(PS:口赋、算赋,是古代的两种人头税。)

这是目前刘铄主要的财政来源,一旦减免,虽说可以让老百姓多出一笔钱生活,但无异于是把自己给坑了。

一个政权最重要的无非三个东西:枪杆子、笔杆子、钱袋子。

而在这三者中,钱袋子更是最最最重要的!

若是减免了口赋、算赋,至少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刘铄的钱袋子是瘪的,这对于一个初期的政权而言,是极其致命的。

除非......

刘铄能有堪比口赋、算赋收入的另一个来钱渠道。

但从目前的实际状况来看,刘铄暂时没有这样的来钱渠道,因此减免口赋、算赋,对他而言,无异于是饮鸩止渴,得不偿失。

刘铄最多可以减免一定量的口赋、算赋,靠着人口基数维持收入稳定,但若说彻底免去,完全是不可能的,更是不可取的。

不过......

对于穿越者而言,从来都是考虑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绝对不会想那些治标不治本的办法,刘铄毫不犹豫地问道:

“不能提高亩产吗?”

“提高亩产?”

闻听此言,即便是荀彧本人,也不由地为之一愣:“主公,即便我等大量兴修水利,将少量旱田变成水田,只怕也难以弥补亏空。”

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制约亩产的因素只有一个,那便是灌溉,水田的亩产能够达到两石,而旱田甚至可能不到一石。

可是......

现在的粮食缺口巨大,即便把平均亩产一石半,提升到平均亩产两石,恐怕也难以真正从根本上解决老百姓的难题。

然而,刘铄没有顺着荀彧的话思考,而是直接询问:“文若,按照你的计算方式,亩产达到多少,才能让老百姓不缺粮食?”

荀彧略一思忖,直接给出答案:“至少平均亩产要达到两石半,最好是三石,但是主公,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如此高额的亩产量,即便是产粮大郡南阳、汝南,也不可能达到,他们的平均亩产,也不过是一石八左右。”

荀彧出身颍川荀氏,与南阳、汝南毗邻,因此对于两郡的民生颇为了解,这两郡尽皆是河道纵横,不缺灌溉,因此亩产偏高。

但即便如此,比起东郡的平均亩产一石半,也不过高出三斗而已,可即便如此,在从政者的眼里,多出的三斗的产粮,亦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数字。

“主公。”

言至于此,荀彧试探性询问道:“除了兴修水利之外,莫非您还有别的提高亩产的办法?”

【作者题外话】:算赋是针对15岁以上56岁以下的成年人征收,其开始存在比口赋要早.始于秦商鞅变法,名目是“为治库兵(兵器)车马”,算是一种军赋。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政治黑暗,口赋一度自1岁起征。

汉代时,算赋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当时,每个成年人每年算赋为一百二十钱。政府为抑商和限制蓄奴,规定商人和奴仆缴两倍;另为增加人口,鼓励早嫁,规定15~30岁女子未嫁者缴5倍。

口赋则是对未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始于汉代,与算赋共同构成汉代的人头税。口赋数额为每人每年二十钱。对儿童的起征年龄开始为7岁,汉武帝时因匈奴用兵,将之提前到3岁,汉元帝时又改回7岁。

(sdingdiannn/ddk29405083/82626992.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nn。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gdiannn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