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二友小说 > 历史 > 家祖左宗棠 > 第62章:教育大业

家祖左宗棠 第62章:教育大业

作者:白社桑落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3-03 13:14:29 来源:顶点小说网

远东这盘大棋不过刚刚开始,慎始敬终,1切皆须万般小心。

这项条约为东南巡阅府带来了1个好的开始,但也让1些人生出了别样的心思。

华夏疆土辽阔,各地发展情况不尽相同,历史影响不容小觑,各地执政的官员也是千差万别。

种种错综复杂的局势就隐藏在大清国表面的1片宁静之下。

毫不夸张的说,大清国内的情况就跟欧洲1样。

东南1家独大,6海皆强,独占6省之地,占天下税收6成有余,治下之民万万,又新败日本,国内威望正盛。

皇帝与北洋合流,余威尚在,下控直隶、中原3省、西南3省,与东南共享山东和东3省,朝廷明面上掌控着这4省,但实际上,这4个地方已经开始被东南渗透了,工具便是东南手中的4省筑路权。

而其他各地,如两广、湖广、甘陕、蒙古、西域新疆和藏区,则各有各的考量。

湖广总督张之洞对付朝廷自不必多说,老兵油子了。

而两广总督谭钟麟是个守旧派,也是个经世派,他提倡洋务,希望富国强兵,但又对维新变法冷眼旁观,对革命斗争酷烈镇压,这正是光绪皇帝将他放在这里的原因。

两广并不平静,在鸦片战争之前,这里就是反清大本营,大量的天地会成员聚集于此,时不时搞点动作,而随着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入侵中国,这里又成为洋务派、维新派和革命派的发源地。

就在刚刚,《中日江宁和约》商定的结束阶段,广州就爆发了1场激烈的具有革命性质的城市暴动。

尽管这个时空,中国没有战败,但也正因为没有战败,这才让1些人看到了维新和革命的必要性,作为新式军队等东南6海军与北洋的军队完全不同,是真正的强军。

因此,兴中会这些组织依然出现了,并在孙先生的带领下开展革命运动,试图建立这样的强军和强国。

甚至,这些人还找上了东南,试图寻求合作,但被左念微委婉的拒绝了。

倒不是左念微看不起这些人,而是时候还未到。

左念微自己就组织了多个类似的组织,其中的主干是被称为“中华党”的现代政党,其成立时间为1894年,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新学校毕业的学生和留洋学生、技术工人、军队骨干、1部分政绩、人品均可的洋务和维新官员,具备组建政府和国家的基本条件。

还有1个关键的组织成立时间更早,名为“兴国青年会”,成立于1885年,其中主力是新式学堂的学生、夜校里的青年工人和开明的青年士子。

除此之外,左念微还创立了旅欧同学会、旅美同学会、南洋4海会等学社和组织来收拢爱国英才,充实自己力量。

纵然这样,各级官员的任用,依然是1件令左孝威和左念微头疼的事情。

这些新生力量依然过于弱小,旧官僚和传统士绅们依然在这片土地上有着核心影响力,许多顽固守旧的士绅,或是因为经济问题,或是因为政治问题,无法接受东南自治这种“大逆不道”的行为,选择出逃,甚至暴动。

对于这些人,左孝威秉持着1个态度,好走不送,呆在东南的就要好好服从改造,听话还能多活几年,不听话的就连根铲除,以警尤效。

其实,对于这些士绅和旧官吏,左念微依然保持着很大的容忍度,目前的东南依然是在鸡蛋上跳舞,所以只能在保证自己核心力量纯洁性不变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团结1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来维持自己。

不过,该做的事情还是要做的,东南与清廷1样,都开始了维新运动。

清廷在康有为公车上书后,决定开始维新,开始制定宪法等。

但左念微很清楚,清廷的变法不过是裱糊而已。

整个国家政治制度的改变的难度远高于编练1支军队,北洋新军练得容易,但真正的共和政府可不是北洋政府那块牌子。

这也是左念微为何没有在拥有绝对的军事力量后立即与清廷翻脸的原因,东南需要时间来培养自己的治国班底。

教育乃百年大计,要想培养自己的治国班底,那就必须要大力发展教育。

不同于日本,东南在战争赔款的分配上更侧重于教育和实业,价值1500万英镑的赔款,被分做3部分,其中有300万英镑被投入了教育事业。

巨大的投入这也说明了这是1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左孝威与左念微1同制订了《东南十5年教育计划》,拟订建设1套完整的可复制的现代教育体系。

在这些方面,东南不仅拥有着左念微的超前设想,也有着多年开办新式学堂的经验。

但仅仅依靠这些设想和经验就想实现全域普及近代教育、推广新文化,那肯定是远远不够的。

所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就是新式教育同以科举应试为核心的传统教育之间的尖锐矛盾。

作为历代选才取士的基本制度,科举制在中国已经实行了超过千年。

经过长期的演进,其体制已经完全成熟固化,考核内容以儒家经学义理为核心,以“8股文”为形式,来选拔治理国家的人才。

然而,8股文僵死的形式禁锢了人才的思想,使得科举制度丧失了原本的积极性。

而4百年的8股文发展又让儒教难以接受新的思想和学术,极度缺乏革新精神。

但是,纵然它有多重问题,存在徇私舞弊的情况,存在思想压制的问题,但科举考试却是历朝历代最为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特别是对那些寒窗士子们来说,科举是扭转个人和家族命运的唯1途径,谁要动这命根子,他们就要跟谁拼命。

这也是清末新政崩溃的重要原因,由科举向新式教育过渡的失败导致各地士子人心离散。

这对于如今的东南巡阅府也1样,东南6省9成9的官员都是科举上来的,下面的读书人8成以上都是科举士子,1旦不能处理好科举问题,东南纵然有十万大军也没用,低效的统治将使这1切变为空中楼阁。

因此,在新式教育建立的同时,左孝威选择了改革明清的社学制度,制定完整的升学体系,向其中加入新学思想,逐步将科举士子吸纳进这1套流程。

这套社学制度与新式教育的学校1样,有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每年按级晋升,小学之后进行考试分科,少部分人继续学习儒学,其他人向数学、物理、实业等方面钻研,中学毕业考试通过后授予秀才身份,进入大学堂学习,毕业后授举人,可以入京参加科举考试,也可以选择考东南巡阅府的公员考试,成为东南巡阅府下的公务员。

为此,左孝威设立了6座国学院,分别是设在江宁的东南国学院,苏州的江苏国学院,安庆的安徽国学院,南昌的江西国学院、杭州的浙江国学院和福州的福建国学院。

相比于教资充足、生源充足的社学,新学的教育就要难的多,首先就要从广建学校,增加补助等方面入手,循序渐进,引导东南的百姓进入新式学堂学习。

同时,左孝威还特别将新学建设作为官员考核的重要指标,要求各地官员严格督办。

而督办的标准则是东南巡阅府临时出台的《临时学制令》,这套教育法令主要针对的就是如何改革科举制度和初步建立新学制度。

至于义务教育,还要等经济改革完成之后才能谈起。

文化事业的根本是教育,但不止教育,以史为鉴,凡是在学制上动刀子的,总免不了文人士子的口诛笔伐。

在古代,这些人的这套方法确实相当有效,大部分政府都对其束手无策,只能以相互妥协收场。

但随着时间的进步,左念微只能告诉他们:“时代变了!”

不同于在科举制里摸爬滚打过的左孝威,左念微没进过科举,对于科举改革自然也说不出太多有用的东西,但对于这些文人的舆论战,左念微可就太有经验了。

为了充分应对这些文人对科举改革的讨伐,左念微在左孝威的帮助下组建了1个宣传部门——文宣司

早在光绪十8年,左念微就授意创办了《南洋日报》,是国内最早的官办新式报纸和租界外的报纸。

《南洋日报》辐射范围极广,十余省内均有流传,其汇报内容也是时政、民生、商业无所不收,在办理途中为现代舆论行业积累的大量的经验。

而《日报》也为南洋在加强舆论管控,防止虚假宣传、负面引导,防范情报泄露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尤其是如今自治之后,东南巡阅府开始提倡合法言论自由、学术革新等,这些事情在有好处的同时也给了敌人机会,有守旧派暗中借此诋毁自治政府,有列强实力借此搞文化入侵。

如此种种,不胜枚举,在这个科举改革的重要关头,对舆论行业的严格管理势在必行。

文宣司的建立就正合此要求,在文宣司的建议下,东南巡阅府参照西方列国法令,制定了《出版标准令》,并由文宣司负责执行监管。

同时,文宣司还创办了多家新报纸报刊,包括针对东南政府重大决策、社会热点、国内外重要事件的《东南时报》,针对列强和国内外大事的月刊《列国博闻》,关注国内实业、工业、科技的周刊《自强》。

利用文宣部下的这4大金刚,东南巡阅府开始向民众大力宣扬新思想,树立国民意识,提倡优秀民风,鼓励实业进步,振兴国家。

而文宣部也没有辜负巡阅府的期望,成功调解东南民间情绪,辅助政策实行。

新式教育和科举改革成功在东南6省铺下去,为富国强兵打下牢靠的基础。

(sdingdiannn/ddk12767391/36705797.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nn。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gdiannn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