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二友小说 > 军事 > 神都锦绣 > 第一百八十六章 巧遇

神都锦绣 第一百八十六章 巧遇

作者:钟山布衣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1-09-07 10:23:21 来源:顶点小说网

什么“火凤社”,什么太上老君的弟子,老张头他们那是一个字也不相信。

唐人对于宗教、祭祀活动很是热衷,除了道教、佛教还有西方传来的拜火教等,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盛行淫祀(即不在国家祭典中的神明)。大唐王朝的开明,给了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以发展的土壤。

然而,在“卫岗乡”里,类似的活动却是受到极大制约的。

来自后世的谢岩及冯宝,深知此类活动对于一个地方的发展,基本有害无益,所以他们是从开始便极力反对。

“宝庄”改变了贫困面貌以后,有人提出给冯宝建“生祠”,冯宝那是毫不犹豫地拒绝,并明确告诉庄户们,自己不需要、不喜欢,谁要是建了,到时候别怪自己派人拆了;谢岩同样如此,洛克然等商贾,也有提出类似捐建设想,不仅被谢岩一口回绝,并颁布政令,乡里无论建寺庙、道观或者祠堂等用于拜神、祭祀的场所,若无官府批复文书,一律视为非法,给予拆除。

为了防止百姓因为不理解而多有怨言,谢岩专门让学堂给学生讲述“西门豹治邺”时破除迷信的故事,以通过学生,影响到家里人;同时,又让常远给各施工队“上课”,告诉工匠们,真正改变命运和生活的,是自己的勤劳,漫天神佛,除了让百姓花钱“进献”之外,无法改变任何。

由于“卫岗乡”富了,加上所有学生能够进学,百姓有活可干,因此,谢岩的做法几乎没有受到抵触,即使有少许反对声,也在大众漠视的情况下,销声匿迹了。

正是通过不懈地宣传,是以在“卫岗乡”,什么这个教、那个教的,几乎没有市场,尽管也有一家道观,但那是谢岩看在是“国教”的份上,不得不批准建设的,可在谢岩私下警告过自己属下后,那里香火很差,几乎没什么人去,用主持道长的话说就是——全大唐最富裕的乡里,有着最穷的道观。

而房元昭他们几个,更是通过接触数学和物理以后,知道了万物变化皆有其规律,更是对那些迷信活动嗤之以鼻。

可是,眼下他们在“睦州”,是在大唐发生叛乱的地区,更是迷信活动极为猖獗的地方,如何在复杂混乱的环境中,找到突破口,以完成任务,就成了一个很大的难题。

“清溪村”是去不得了,老张头经过长时间考虑后,决定试试进“睦州”城。他把自己的想法和四个年轻人一说,他们全都同意,没有一个反对的,或许在年轻人眼里,冒险是一件极为有趣的事情。

“睦州”城外,五里地。

老张头他们五个人,潜伏在一处小树林里,此时距离天亮,大约还有一个时辰。

按照老张头的计划,他自己带着房元昭、杜风二人,天亮后,拿着那面通行铁牌,正大光明地进城去,方九和萧越,则留在林中等候,以两天为限,不管有没有消息,萧越必须一个人独自往“杭州”方向而去,根据当初和谢岩的约定,他率领全军,当在那出“杭州”地界百里处等候,至于方九,依然需要留在这里,直到谢岩率大军兵临城下。

天色方亮,老张头他们三个人立刻上路,并且大摇大摆的走在官道上,即便遇上一些挑着担子的百姓,也大呼小叫地唤道:“让开、让开,别挡了本大爷的道。”

之所以用如此嚣张跋扈的态度,那也是学习了路上叛军的一贯做法,看起来效果很不错,百姓们纷纷避让,似乎都有些畏惧。

老张头儿故意把动静弄得挺大,但实际行走速度确实很慢,他必须还得观察,防止有突然紧急的情况出现,也好第一时间做出反应。

“睦州”城墙已隐约可见,此时距离城门,最多不过二里地。

前方不远处,老张头他们看到,有一辆马车陷在官道的一个坑里,车上货物很沉,看起来应该是粮食。

赶车的总共有三个人,一个年轻人,两个中年人,他们两个在推车一个在催动马匹,可是货物太沉了,无论他们怎么努力,马车依然无法从那个小坑里出去。

老张头不大想多事,有意往边上靠了靠,打算直接走过去。

“咱们去帮一把。”房元昭那是在对杜风说着。

杜风嘴上没说,却快步走向马车那里,房元昭也不慢,同样很快走过去,他们俩都过去了,老张头自然也就没理由不去。

在他们三个人协助下,马车终于被推出了小坑。

“多谢三位仗义相助。”那个年轻人向王园长他们三个施礼相谢。

此人举止彬彬有礼,说话也甚是斯文,显然是读过书之人。

房元昭回了一礼,道:“助人于危急时,乃是吾辈应有本意,无需多谢。”

“坏了!”老张头脑子里第一时间作出反应。

“兄台进过学?”那个年轻人极为惊讶地问道,跟着又是一问:“兄台来自北面?”

“是又如何?”老张头说话之时,右手已经触到腰间小刀,只要那个年轻人一语不对,他打算当场格杀三人,以免自身暴露。

那个年轻人似乎并未察觉到危险,继续对房元昭道:“自北面来,读过书,进过学,三位应该是官府中人吧?”

此言一出,房元昭和杜风也意识到自己可能好心办了坏事,可就在他们做出反应之前,那个年轻人又说:“三位不必紧张,吾之叔父在‘洛阳’为官,吾不会多事的。”

“请教尊姓大名?令叔父姓甚名谁?官任何职?”房元昭悄然后退一步,问道。

那个年轻人当做什么也没有看见,一动不动地说:“吾乃余望,家叔父……”

“汝是余望?‘清溪村’余望?”房元昭都有点不敢相信,脱口就道:“汝不是‘火凤社’之护法吗?”

“尔等究竟是何人?”这下,轮到那个年轻人紧张了。

老张头上前一步,挡在房元昭前面,道:“儿郎君托老汉前来的。”

那个年轻人眼睛一亮,急切地道:“你们果然是官府的人,叔父可还安好?”

“令叔一切都好,只是……”老张头儿特意没有把话说完,他觉得,眼前的这个年轻人应该明白自己想要说什么。

果然,那个年轻人立刻道:“唉呀,别提那个什么破护法了,吾若是不答应,村里可就倒霉了,不信可以问问这两位,那都是村里出来的。”

“郎君说的一点没错,要不是郎君答应当护法,并且帮他们筹粮的话,村里早就被抢光了。”一位中年人站出来说道。

中年人的这一番话,老张头多少还是相信的,毕竟这一路过来,已经看到了不少村子败落的情况,人几乎都没有,想来要么是被抓了去当兵,要么就逃难去了。

老张头看了一下四周,由于他们逗留时间比较长,已经引起路过的百姓注意了,于是道:“此非说话之地,不如请两位看下车,咱们去那边。”说着指了一下官道南不远处的一个小山包。

“也好。”那个年轻人应道,跟着对随自己出来的两位中年人道:“看好马车,吾去去就回。”

去山包的路上,房元昭问:“汝真是余望?”

“自然,‘清溪村’余望,只吾一人尔。”

“令叔父有一子,请问叫什么名字?”房元昭还是有些不放心地问。

“余青山。”

走到山包背面,老张头停下来,回过身道:“老汉乃是朝廷‘新安县男、明威将军、睦州平叛使’麾下亲卫,他们两位都是‘皇家卫岗学堂’之学生,亦是汝兄弟余青山之同窗。”

一连串唬人的名头,多少还是有点用处,余望明显比刚开始的时候多了一些恭敬。

并与房元昭、杜风重新行见面礼,之后问道:“三位来此,可是为平息叛乱而来?”

老张头点了点头,道:“余兄弟可否将所知情况告之老汉?”

“当然可以”紧随其后,余望将自己知道的和盘托出……

相比较方九打听出来的情形,余望说的那就详细多了——

原来,在“永徽二年”时,“睦州”下辖“清溪县”发生了特大洪灾,可地方官府不但不开仓赈粮,还照样征收各种赋税,导致民不聊生,卖儿鬻女,流离失舍,饿殍载道。

陈硕真看到乡亲们的苦难景象,想到自己也曾得到过乡亲们的帮助,于是不顾自己安危,偷偷打开自己干活的东家拥有的粮仓,以救济灾民,结果被东家发现,捆绑起来,打得遍体鳞伤、死去活来,众乡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当天夜晚,众多乡亲自发组织起来,冲入关押陈硕真的柴房,将其救出,为逃避官兵的搜捕,陈硕真逃入三县交界处的覆船山(主峰名:搁船尖)。

那里四周铁壁环绕,也称“铁围山”,陈硕真在深山之中隐迹,装扮成一位道姑,疗养身体,她在养伤期间,觉得只有推翻朝廷,才能让大家过上好日子,于是才有了“火凤社”和随后发生的叛乱。

老张头听完后,觉得虽然很是重要,但按眼下的情形来说,却是没有必要再派人去告诉谢岩,此事大可以等到大军到来之后再说。

余望等了片刻,见老张头没有说什么,便主动开口问:“三位可是打算进城?”

“的确如此。”老张头应了一句。

“看来三位已经有了进城路引,那吾也就不多事了。”

“等下,什么进城路引?”老张头感觉哪里有些不对,急忙问了出来。

余望解释道:“那是专门用来进‘睦州’的文书。”说着他从怀里取出一张纸递给老张头,接着道:“只有村里的护法才有,而且每次进城,最多只能三个人,且必须同进同出。”

老张头识字很少,就随手递给房元昭,自己却将那面通行铁牌拿了出来,递给余望,同时问:“凭此物,可否进城?”

余望拿过铁牌,仔细看了一下,摇头道:“吾没有见过,也没听说过,吾只知道,若没有他们的人带着,除非有‘路引’,否则不可能进得去。”

老张头表面上没显露出什么,其实身上那是冷汗直冒,他忽然意识到,那个铁牌,可能根本进不了城,齐家家主有可能也不知道,对方故意给了这么个破东西,极有可能就是让自己到了地头,人货皆失的,难怪路上遇到的叛军,似乎就没拿这铁牌当回事,原来根子是出在这里!幸好半道遇上余望,否则,那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老张头看了一眼房元昭,见他没有在路引上发现问题,于是道:“余老弟,既然每次只能进城三人,那可否由老汉和房兄弟替换贵村的两位?”

“可以,完全没有问题。”余望不笨,他知道自己如果不去那是不可能的,毕竟是初次见面,对方还是有些疑虑的。

“那好,就这么办。”老张头没有征求杜风的意见,也没有说明分手后应该做什么,他相信,杜风只有一个去处,那就是去方九那里。

既然一切都已经商量好了,那多余的闲话再说意义也就不大了。

于是乎,最终赶着运粮马车进入“睦州”城里的人是老张头、房元昭和余望三个人。

他们进“睦州”的当天,正是“武平特混营”路过“杭州”继续南下的时候。

日前,谢岩根据洛峻提供的消息,将叛军接收布匹的三十余人全部生擒,并根据他们的供述,协同“杭州”府官兵,把隐匿在城里的叛军秘密据点一举捣毁,唯一可惜地是,跑掉了叛军首领章叔胤的侄子——章哲。

谢岩对此倒也不在意,将一干人犯交给地方官府后,继续率军南下。

至于齐姓富商,洛峻寻了一个借口,让他去了“扬州”,按照洛峻对谢岩的说法,他应该是再也回不来了。

由于洛家有主动提供消息的“立功表现”,可谓功过相抵。因此,“杭州”府方面在报予朝廷的文书里,只字未提,此事也就这样过去了。

(sdingdiannn/ddk245254/1533339.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nn。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gdiannn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