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二友小说 > 军事 > 神都锦绣 > 第九章 武平特混营

神都锦绣 第九章 武平特混营

作者:钟山布衣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1-09-07 10:23:21 来源:顶点小说网

“一、二、三、四!一二三四!”

从“动员大会”结束的第二天起,跑步时的号子声开始响彻整个“武平堡”。

谢岩亲自带队,从跑步起,开始了正式操练。

在冯宝眼中,他是在按照后世的军事训练在操练士兵们,从站姿到坐姿,从队列整齐到跑步的喊号声,从俯卧撑到仰卧起坐,几乎完全照搬!

冯宝非常庆幸自己的年纪只有十七岁,可以不用参加这种在他眼中无聊的训练,只是他也没法闲着,谢岩布置给他的任务是制作和安排下一阶段的训练器械,还包括每天清理校军场和堡中道路的积雪,以及给操练提供各种保障。

堡中不需要参加操练的总共九十五个人,都是年纪小于十八岁和大于四十五岁的。除了冯宝,这些人每个都要求参加操练,若不是谢岩告诉他们,此次出战,所得功勋和财帛所有人都有份的话,他们是绝对不会答应跟在冯宝后面,天天扫雪的。

跑步、队列等这些基础训练进行了十五天后,冯宝带着他的手下们,已经按期在校军场中安置好诸如平铺木、翻越障碍、攀登障碍等各种器械。

从第十六天起,每日上午进行基础训练,下午增加了各种器械方面的训练。

冯宝的任务也变了,他被谢岩要求带人去制作雪地行军用的爬犁还有滑雪板。

冯宝是唯一知道谢岩准备如何作战的人,当时他曾问过:“你是怎么知道我会滑雪?”

“在东北,又是富二代,你不会滑雪,说出去谁信啊?”谢岩的回答,让冯宝无言以对。

在冯宝眼中,制造爬犁不难,但是制作滑雪板就不容易了,那东西对材质还有工艺的要求都比较高,然而他没想到地是,老兵中有几个木匠出身的,他们从伐树到剖开木材,再根据冯宝弄出来的样品,把木材加工成一片片木板,然后经过打磨、抛光、最后上桐油,然后用炭火烘干,一整套工序下来,在他眼里,这些滑雪板完全不比后世工业化生产出来的差到哪里去。于是冯宝毫无心理负担地把制作的重任,交给了他们。

谢岩很快发现冯宝又成了甩手掌柜,只好又给他找点事干,让他去堡外营地督促保暖用品制作。

那些妇人们,早些日子刚完成“帽子和围脖”的任务,就又接到制作“睡袋、口罩、和手套”的任务。

接到任务的当天,谢岩亲自来了一趟,告诉她们,如果这次战斗胜利,她们也将作为有功之人得到赏赐,并且,将得到大唐户籍。

这个消息,令妇人们欣喜若狂!

不管她们是不是高句丽人,她们此刻都是奴籍,是被人花钱买来卖去的一个物件,如果得到大唐户籍,她们就将得到大唐官府的承认和保护,再也不必遭受别人的岐视和欺侮了。

所以,用不着冯宝去督促,她们自觉自愿的,没日没夜的干活,以至于冯宝认为自己过来,纯粹是没事找事。

时间总是很快,转眼又过去一月,经过十五天的基础操练,又经过三十天的加强训练,谢岩决定对所有人进行一次考查,以检验训练效果。

老规矩,还是打分制。

按照不同的项目,制定细则,有的按时间计算,有的按数量计算……

花了两天时间,完成对所有人的考查。

考查结果谢岩非常满意!包括文官在内的所有人,分数都达到七十以上。

其中,前一百名中,包含了十名军官,雷火,谢岩,罗汉易,刘愣子四名军官包揽前四名。

谢岩将军官剔除,然后按名次顺序点了一百人,最后把这一百人单独分列到一旁,对到他们道:“你们将跟随冯校尉进行特别训练。”然后,又让分数最好的四名军官(他本人除外)站到他们中间,最后对这一百零四人道:“特别训练合格以后,你们中最好的四十人将做为敢死队,由最好的两名军官带队,其他的人将组成突击队,共同成为此战主力军。鉴于特别训练极其辛苦,所以,从明天起,提高伙食,保证每天有一顿有肉食。”

在大唐,天天有肉吃,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士兵们无法理解谢岩为什么要这么作,但是他们这一次却是无人提出异议,毕竟那一百人都是平时训练最刻苦的人。

真实的原因只有冯宝知道,那是因为谢岩发现,军中许多士兵都有“夜盲症”,就是一到晚上看不见东西,这不是真正的“病”,是由于人长期不食用肉类以及动物内脏,导致体内蛋白质和维生素A的缺乏继而引起的一种现象,只要加强相关物质的补充,就会改善。可是牲畜数量有限,无法提供全军,这才不得已用在一百人身上。

接着,谢岩又按照考查名单,将分数最低的五十人叫出队列,告诉他们将和冯宝管辖的那九十多人共同组建“后勤保障队”。

这些人不干了,哭的、喊的、叫的……什么样的人都有,反正就是一句话,死活不肯和那些老弱为伍。

谢岩再三保证,此战功勋和财帛人人有份,而且还费劲口舌的解释了“后勤保障”对一支军队作战的实际意义,这才勉强让他们同意“先试试看”。

对于剩下的四百多人,谢岩将他们分编成三个“战斗队”,第一队人数一百五十,由弓兵、枪兵和刀盾兵混合组成,主要作战任务是战事后期对敌散兵游勇进行追击;第二队人数一百,全数装备“陌刀”,主要作战任务是打散敌密集阵型或者应付敌军密集阵型冲锋;第三队人数最多,超过两百,以每十一个人为一小队分列,按谢岩的意思,他们将照搬戚继光的“鸳鸯阵法”,成为最主要的作战部队。

上警校的时候,谢岩曾和同学聊天时讨论过,大家都一致认为,在“冷兵器”时代,戚继光创立的“鸳鸯阵法”最为接近后世的“诸兵种合成”理念。

谢岩不是专门研究军事的,更不是军事天才,他唯一可以利用的就是历史上现成的,并且证明行之有效的战法。

第一队和第二队的训练,谢岩不用操心,大唐有现成的方法操练,士兵们也大多熟悉,只需要经过强化即可。

唯有“鸳鸯阵法”,谢岩向三名军官和四名文官足足讲述了一整天,他们才明白阵法的精髓在于根据实际情况,临战决定阵法的使用。

虽然把这些个官员们听得是头晕眼花的,但是他们都明白,这是一种全新的作战方法,机动、灵活且变化多端,就是复杂了一点,得需要时间慢慢消化。

谢岩顾不上那么多了,教会军官们“鸳鸯阵法”各种变化之后,训练之事,他就不管了。

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办,一个是制作“鸳鸯阵法”需要使用的兵器,另一件事,在他眼中,更是重中之重,那就是找到“石炭”,即后世说的“煤炭”。

根据军中文书记载,曾有军士在“武平堡”西北方向发现过“石炭”,只是发现者后来在作战中身亡。谢岩根据这一记录,找到那军士的同乡和好友询问,证实了此事为真,只是事情过去很久,加上“石炭”在大唐用处极为有限,从不受重视,所以他们也不记得究竟是在什么地方了。

无论在哪个年代,能源都是极为珍贵的战略物资,谢岩深深明白这一道理,因此,当他把手上的事情忙的差不多之后,即带着五十个人,就驾乘十具马拉爬犁出发找寻“石炭”去了。

冯宝听说谢岩亲自带人外出后,不禁长叹一声摇摇头,他就搞不明白,这么“拼”干什么,再想想自己这些日子教那些人练习“滑雪”时遭的罪,他头一次心里萌生了“要离谢岩这家伙远点”的想法。

各项训练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麻烦也总是层出不穷,好在所有人目标一致,动力十足,总算是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麻烦事,一切都在按照谢岩的设想中前进。

谢岩总算回来了,还带回来装满十个爬犁的“石炭”,他需要这些“石炭”替换掉柴,用来作饭、烧水,在军营各处安置“炭炉”取暖。

林运见谢岩在屋中安置“炭炉”,大惊失色,连忙阻止,说:“‘石炭’燃烧会产生‘炭毒’,会毒死人的。”

谢岩知道这是古人对“一氧化碳”不认识、不理解造成的误区,他没多解释,而是用实际行动告诉林运,只要用密封的管道,将“石炭”燃烧产生的废气引入室外,人在屋内就是安全的。

林运亲眼见到,谢岩让人用铁皮卷成一个空桶,再连接成长长的一根,从屋内一直延伸到屋外,而后又做了一个炉子,把铁皮桶插在炉子边事先预留的地方,“石炭”在炉子里燃烧,废气通过铁皮桶滚滚涌到室外,最后在火炉子上放一水壶,取暖烧水一举两得。

经过三天的验证,林运终于确信,这样是安全的。

于是,“石炭炉”就成了堡中最受欢迎的东西了,训练的军士们,也多了一项任务,轮流去挖“石炭”,把体能训练和实际劳动结合起来,也是一种“创新”。

经过两个月的训练,各项训练如期达到事先预想的指标。

按照事先计划,谢岩选拔出最优秀的四十人,由雷火和罗汉易带队,组成“敢死队”,另外六十人由刘愣子和韩成带队,组成“突击队”。

谢岩告诉他们,在接下来的两个月时间,他们这些人,必须要学会“雪地生存”、“雪地攀越”,还有一项特殊技能“手语”和“旗语”。

所谓“手语”就是用手势代替说话、“旗语”就是用旗帜代替,谢岩自己也是半调子,他把自己会的告诉了四名带队军官,其他部分,由他们自己和士兵研究,怎么样才能用最简单的明了的手势或者摇旗动作来实现交流。

至于“雪地攀越”那就是更简单了,就是背着物资,穿着谢岩为他们特别制作的鞋子(其实就是在鞋底加一块嵌着铁钉,且钉尖向下的厚牛皮,来防止打滑用的),攀爬堡后的小山,重点是,要捡地形险要的来练。

“雪地生存”就难了点,主要是谢岩要求他们在冰天雪地里,在“睡袋”中渡过两个时辰。

“睡袋”是用麻布加上着各种轻巧的保暖物,诸如动物毛发,禽类羽毛、还有从“营平寨”买回来的冬衣里拆出的各种絮状物等等,外面再包以防水的毛毡,各个接缝处,都用蜡涂好,以防风侵水浸的。即使如此,它的防寒保暖性能也只是一般,不足以支持士兵们待上两个时辰。

最后,还是一名士兵想出办法,弄些铁皮盒,再把烧热的炭放到里面,外面裹上多层麻布袋,由睡袋里的士兵根据温度变化来决定是不是取下一些麻布袋,以保持温度。

根据实验,一个睡袋配三个铁盒,基本上可以达到让士兵在睡袋里坚持两个时辰的要求。

于是,制作铁盒就成了谢岩要解决的事情。

好在,“石炭”不缺少,原材料也有,就是当时在“营平寨”收购回来的“高句丽”军用盔甲和破烂刀剑,找人弄个炉子,就开始了冶铁。

炼钢也好,治铁也罢,谢岩和冯宝都是一窍不通,军中有两铁匠出身的,也是个半调子货,只是铁盒对质量没什么要求,只需要把铁熔化后,重新弄成铁皮,再敲敲打打弄成盒子形状就行了,至于是方的还是圆的,是否平整光滑等,完全没有要求,这才能够弄出来。

各项军事训练如火如荼地开展……

谢岩则加紧督办各种物资的生产和调配,他时常会对冯宝感叹一句:“在大唐,什么都买不到,要什么就得自己想法子去生产,搞得头都大了。”

冯宝通常就回一句:“你啊,自找的,受着吧!”

感叹归感叹,事情总得办!

“鸳鸯阵法”需要的各种军械、士兵们需要的各种保暖装备、“敢死队”和“突击队”需要的各种各样的装备,虽然数量不是太多,但是种类繁多,很费时间。

等到谢岩把全部装备物资都准备齐整之后,距离他心目中的作战时间,只有一个月了。

将所有装备下发给士兵后,给他们五天时间适应,毕竟训练中,有许多人用的是替代品,和真正的装备是有很大差别的,需要适应。

五天后,“武平堡”全体官兵进行了一场合练,也是唯一的一场。

林运站在高台上,看着士兵们分成几部,各自执行本部命令,有的在快速前进,形似冲锋;有的在后,以跑射方式给最前方队伍提供密集箭矢覆盖;部分在两翼提供掩护和辅助;“陌刀队”在后方押阵;完美的展现了一只不同兵种形成“合力”作战的模式。

尤其让林运意外地是,跑射的“弓兵”射出的箭矢,永远比最前方冲锋的士兵多出十来步距离,在实战中,如此箭矢既可避免误伤自己人,又可以给对方最有效的打击,只是这种边跑边射箭的方法,对士兵要求非常高,不仅是箭术,更重要是体力。

其实还有一样是林运不了解的,那就是冲锋士兵和“弓兵”之间的默契!前者不能跑太快,后者也不能跟不上,这需要两支部队密切配合,多次共同训练才可以。谢岩只是提出了战术思想,真正把思想变成现实的,其实是那些军官们。

林运无意关心那些细节,他只见到这支“武平堡”的军队,和他眼中的大唐其它军队,区别非常大,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两支军队,区区数百人而已,展现出来对战场的冲击力简直无与伦。如果是一支五万人的军队呢?他不敢想下去……

在林运看来,如果接下来的一战,谢岩可以率军夺下“安胜关”,其功之大,当可直升“郎将”一级,而眼前的这支军队极有可能和大唐其他军队一样,得到封赏后解散回家。

“那就太可惜了!”林运心中第一次觉得,自己是不是应该作点什么了。

心念电转之下,林运转过身,对谢岩道:“校尉,依下官之见,‘武平堡’军如今和其他大唐军队,有着太多不同地方,不如重新起个名字,也好让世人记住,日后拿下‘武胜关’,以一个独立的名字向上奏报,岂非更容易些?总比说‘左武卫’麾下府兵来得强些吧。”

谢岩可搞不清楚林运心里到底想的是什么,不过他听了这个建议后,也是颇为心动,他想得是,若是弄个现代点的名字,那将来的后世之人,是不是会想到,我是一个“穿越者”呢?

谢岩派人去请冯宝过来,然后把林运的提议说了一下,冯宝极为赞同,更是直接说:“就叫‘武平合成军’好了。”

谢岩看看冯宝,心说:“你可真敢取啊,总共不过几百人,叫什么‘军’,那不是找事吗?”转头看下林运,见他也是不置可否的模样,知道也不认可。

短暂沉默之后,谢岩道:“这是由府兵和辅兵混合组成的队伍,不如叫‘混成营’吧。”

“武平混成营?”冯宝轻轻念了一声,然后摇头说:“不好听,搞不明白的人,还以为是拼凑起来的。”

林运也微微摇首,似乎也不是很满意。

片刻后,冯宝突然道:“不如叫‘武平特别混成旅’吧。”

林运眼睛一亮,脱口道:“这个名字好,‘特别混成’,非常好,就是‘旅’太小了吧,一‘旅’不过两百之数,不是太好。”

谢岩看着冯宝,心想:“你倒是省事啊,直接把后世的军队名都照搬了啊。”不过他也承认,这个名字确实不错。

不过考虑到林运的说法,再想想这里不过几百人而已,放在后世也就是个营级单位,谢岩最后说道:“我看,名字就叫‘武平特别混成营’好了,可以弄个简称,叫‘武平特混营’,好说一些,你们以为呢?”

“可以,这名字也不错。”冯宝直截了当地说。

林运在心中仔细过了几遍,觉得念起来还真顺口,而且也不犯什么忌讳,也就表示同意了。

当天,“武平特混营”的名字即传遍了整个“武平堡”!

(sdingdiannn/ddk245254/1533162.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nn。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gdiannn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