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二友小说 > 都市现言 > 四合院:霸道的人生 > 第二百四十二章 成立收粮点

老魏的办事效率还是挺高的。

当天下午,他就和供销社达成了协议。

由轧钢厂出人,在供销社的名义下成立一个下属的收粮点。

不过,协议里规定了这个收粮点的职能。

这个收粮点唯一的职能就是替轧钢厂食堂采购粮食和其他食材。

当然,供销社也是无利不起早的主,他们不会无偿的提供帮助,他们要求轧钢厂每个月上交五十元的管理费,并且定期派专人查看账簿。

再然后,就是轧钢厂和供销社重新签订了供应合同,定量下调两成,并且价格上调三成。

不是轧钢厂愿意吃这个亏,而是不签不行。

现在全国都缺粮食,各个单位的伙食标准都下调了,即使轧钢厂不同意,人家也可以单方面毁约,你还不能把人家怎么着。

一句话,没粮食。

你能拿他怎么着?

当天下午,老魏就把成立收粮点的文件和手续送到送到杨军的办公桌上。

文件和手续都有了,下面就是租个房子成立收粮点了。

这种事,不用杨军出马,自有房管科的人替他办了。

第二天下午。

房管科的人就把租房合同和房门钥匙送到了采购科,然后,老魏又把钥匙送到杨军办公室。

当天晚上下班回家,杨军就把众人叫到自己院子里。

他把成立收粮点的计划跟杨安邦他们讲了一遍,然后把门面房的钥匙已经经营许可证递给他们。

“安邦,以后你就是这个收粮点的负责人,你来负责收购粮食。”

“啊,哥,我……我怕我做不好,要不然还是让我进厂子吧。”杨安邦苦着脸道。

“收粮食你不会?”杨军气得想抽他。

自己费劲巴拉的为他们着想,他还不领情。

进厂上班有在外面自由吗?况且,你这么大岁数进厂当学徒,你敢叫人家师傅,人家还不乐意答应呢。

学徒工一般都是从十几岁开始学的,像他这么大年龄的都是有十来年工龄的老职工了。

你一个快三十的人去叫一个年龄比你小的人师傅,你好意思叫,人家也不好意思答应啊。

“只是收粮食吗?”杨安邦诺诺的问道。

“对,你每天只干一件事,就是收粮食。”

杨军解释道:“我们这个收粮点,只收粮食,不卖粮食,只要有人来卖,你按市价收下就成,其他的什么都不要管。”

“那……那就好,这我能干。”

杨安邦闻言,顿时心头一松。

如果像杨军说的那样,这还真是一个轻松的工作,风吹不着,雨淋不着,虽然他不怕吃苦,但是谁又想进厂子抡大锤啊。

“赵红梅和周苗苗也过去帮忙,目前就你三人,过几天还要进一个人。”

杨安邦老婆赵红梅和周苗苗一听,顿时两眼放光。

“哥,我们也能去上班吗?”

杨军点了点头道:“对,你们也去拿份工资,赵红梅你只能算临时工。”

“不过,好在你每个月也能领18块钱的工资,能补贴点家用。”

“谢天谢地,终于能有工资拿了,18块钱一个月不少了,在俺村都能顶半年的收入了。”赵红梅红着脸激动道。

“是啊,已经不老少了,没想到我们女人也能顶半边天。”周苗苗也非常激动。

杨安邦和周苗苗都是轧钢厂正式工,唯有赵红梅不是,她只能算临时工。

不过,好在她不计较这些,毕竟一个只靠挣工分的人,能拿十八块一个月的工资是她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杨安邦是轧钢厂正式工,但赵红梅和两个孩子不是,他们依旧是农村户口,只是跟着杨安邦在城里吃商品粮罢了。

如果依照杨安邦那每个月二十四斤的定量,显然是不够一家人吃的,只能去黑市用白面定量换窝窝头,即使那样,也是不够吃的。

别看三大爷闫埠贵每个月只有二十七块钱的工资,为何他能养得起全家,而杨安邦却养不起?

那是因为三大爷一家都是城市户口,全家七口人都有粮食定量,而杨安邦一家只有他一人有定量,他的老婆孩子是没有的。

如今有了这份临时工工作,每个月十八块钱的工资,也能补贴点家用了。

“钱和账要分开,赵红梅你管钱和票,周苗苗你管账,钱账要一致,决不可出现对不上账的状况,你们懂了吗?”杨军交代道。

“懂了,哥。”

两人应声道。

第二天一早,他们几人就去了收粮点。

这个点离他们住的地方只有四十分钟的路程,这也是杨军特别交代房管科专门在这附近租的房子,为的就是离家近一点。

杨军也没上班,直接开车带他们过去。

这是一间不大的院子,前面是80平的门面房,后面是住的地方。

门面房已经被打扫过了,里面空荡荡的,什么都没有。

门的一侧挂着一块白底黑字的牌子,上面写着,

“金水桥供销社分站。”

在这一行大字的旁边还有一行小字,上面写着“只收不卖”四个字。

没有领导干部剪彩,也没有百姓围观,杨安邦在门口放了一挂小鞭炮就算营业了。

供销社的人来看了看,指导了几下就回去了。

随后,财政科科长花海天又送来了一些钱和粮票,他四处转了转,撇了撇嘴,什么话都没说就回去了。

他不相信这么个地方还能收到粮食,他觉得领导设立这个收粮点,完全是多余。

随后,杨安邦、赵红梅和周苗苗三人就干坐在店内眼巴巴的等着人登门卖粮。

一连几天,没收到一粒粮食。

一回到家,三人就苦着脸向杨军汇报情况。

杨军本就没想他们能收到什么粮食,他成立这个收粮点的目的并不在于此。

“闲着不是挺好?你小子是不是两天不干活就发慌。”杨军嘴里吃着饭,看着蹲在门口抽旱烟的杨安邦道。

“哥,总这么下去不是个事吧?要是一粒粮收不上来,月底怎么跟厂子里交差。”

杨军知道他心里想的是什么,无非怕成绩太差,以至于厂子要撤掉这个点。

他倒不怕,大不了进厂抡大锤,可赵红梅怎么办?

她只是个临时工,如果这个点被撤了,她只能回家带孩子了。

“你怕什么?不是还有你哥我嘛?”

杨军笑了笑道:“你安心的工作,万事有你哥顶着,说不定过几天,生意就好起来了呢。”

“哎,但愿如此吧。”

杨安邦无奈叹气道。

一连两个星期过去了,店里的情况并没有好转。

每天下班,杨安邦准时跟杨军汇报收粮情况。

“哥,今天收到粮食了。”

杨军刚进家门,还没来得及洗手吃饭,杨安邦就兴冲冲的跑过来跟他报喜道。

“哦,收了多少?”

杨军一听,不错嘛,终于开张了。

“嗯……三斤二两棒子面。”杨安邦红着脸道。

噗嗤!

杨军刚端起茶杯喝了一口,立马喷了出来。

“不错,这是一个好的开头,再接再厉。”

杨军拍了拍他的肩膀安慰道。

“你不要光想着收粮食,我们也要收食材,像大白菜、土豆、猪肉、甚至是山里的野味,我们都收,一定要拓宽思路,想想办法,看看怎样才能让店里的生意好起来。”

“哥,我就差给他们跪下了,我每天站门口不停的吆喝,嗓子都冒烟了,愣是没人卖粮食。”

杨安邦急的抓耳挠腮。

“你站门口吆喝了?”

杨军大吃一惊,问道。

“饿,我们三个轮流吆喝呢。”

杨军翻了翻白眼,气得想抽他。

现在查得这么严,你这么一吆喝,谁还敢进来?

“立马停止吆喝,什么都不要做,有人来就收,没人来就歇着,你听明白了吗?”

“哥,为啥啊?”杨安邦疑惑道。

“哪来的这么多为什么,叫你干什么就干什么。”

杨安邦是个榆木脑袋,没有他弟弟杨安国聪明,有些道理跟他讲不明白,只能用命令式的规定他的行为。

你这么一吆喝,别人不找你麻烦,恐怕供销社就该找你麻烦了。

你这不是和他们抢生意吗?

现在哪个供销社不为粮食的事发愁?

城里的居民向他们要粮,各大工厂和单位向他们要粮,他们的主任被逼得不知躲到哪儿去了,你在这里还和他们抢粮,人家不找你麻烦找谁麻烦?

“从明天开始,上班就开门,下班就关门,能收多少粮食就收多少,绝不许出去吆喝,听到了吗?”

“听到了,哥。”

杨安邦虽然不理解杨军为何这样做,但他还是应了下来。

说完,他也不留下吃饭,直接回去了。

自从这个供销社分站成立,杨安邦一家就搬到那边去住了,一是那边要留人看守,二是三家人挤在一个院子里确实不习惯。

杨安邦走后。

他一个人抽着闷烟。

轧钢厂现在有二万多名职工,按照每人每天二两定量来算,一天就要消耗近五千斤的粮食。

一斤面能蒸出来1.5斤的馒头,按照这个标准算,一天真正的消耗是三千三百斤的粮食。

而供销社那边,每天只能提供三千斤的粮食,剩下的三百斤缺口只能靠轧钢厂自己想办法。

轧钢厂也没办法,只能下调工人伙食标准,每天限量供应,每人只有一两七钱的定量。

一两七钱也就一个小小的馍馍,对于干重体力活的职工来说远远不够的。

现在厂子里大多数职工对下调伙食标准是怨声载道的,甚至出现了职工大闹食堂的情况。

杨军知道,这种情况如果持续下去,迟早会出事。

现在要做的,就是除了做好职工的思想工作外,就是尽可能多的弄到粮食。

(sdingdiannn/ddk31822629/36317199.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nn。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gdiannn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