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二友小说 > 科幻 > 我在三国搞经济霸权 > 第360章 关乎天下,丞相与大将军的论政

第360章关乎天下,丞相与大将军的论政

这些事情非常繁琐,一般人处理起来不仅会感觉枯燥,而且很容易出错。

但杨仪不但不会觉得枯燥,反而会觉得很开心,有成就感,并且能准确处理多条线的细节。

最后还会做复盘,确保大小事务不乱、不错。

这就是为什么杨仪心眼小,到处得罪人,诸葛亮还一直用他的原因。

然而,这种人是没办法做大领导的。

大领导最基本的一个要求就是会处理人际关系。

毕竟做事的时候,下面各方的利益无法调和,矛盾在所难免。

这个时候,如何处理下属之间的矛盾,就至关重要了。

费祎胖乎乎的,每天看起来和善可亲,但他做事极其有原则。

他能很好地对每一个下属做到边界清晰,能让下属既畏惧,也敬佩。

那得是多么大的吸引力啊!

诸葛亮继续说道:“之前我们依靠领取布匹,从渭河以北吸引了不少百姓,但这一次,如果只是布匹,恐怕没有人愿意跋山涉水而来。”

“一斤十贯吗?”费祎大吃一惊。

直百钱的一枚钱上写了一百。

一斤粮食一贯,这是什么概念。

“给钱!只要到关中者,每户一百亩地,两千贯钱。”李衡说道,“另外,关中民间一律吃精盐,盐价就定在一斤十贯钱。”

在人丁管理极其严格的三国时代,想要引人丁过来,是一件难度极大的事情。

司州和并州是什么地方?

司州是曹魏的京畿,并州是曹魏北方军区。

费祎说道:“给田如何?我们现在有很多荒地,只要愿意来关中的,分配田。”

要知道,现在卖到曹魏的一斤精盐价格是一千贯!

李衡之所以把这个价格定高,是因为谷贱伤农。

也就是说,一斤粮食十文钱。

贞观年间的关中也是残破,一切都需要重建。

唐贞观年间,一斤粮食大概是两到三文钱。

除非让老百姓拼死也要过来。

“我初步的想法是向周边吸纳人丁到关中。”诸葛亮开门见山地说道,“若只是靠关中新生人丁,至少要十几年,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

费祎道:“若是如此,就只能曹魏的司州和并州引人过来。这两个地方的总人丁恐怕有两百万之众。”

这是十足的豪门大户才买得起的。

“只给田也还不行。”李衡道,“毕竟从曹魏到我们这里,百姓面临的可能是被逮捕、下狱的罪名,仅仅只是田是不行的。”

按照这個来对标唐宋的钱,李衡这里的一贯相当于唐朝的十文钱。

“是的,一斤十贯精盐,一斤粮食一贯。”李衡说道,“如果我们能做到,别说司州、并州,恐怕中原的百姓也愿意翻山越岭过来。”

“那大将军有何好的建议?”费祎道。

粮价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

这和李世民执政的时候还不一样,李世民不需要吸引人到关中。

李衡却需要。

李世民时期,即便谷贱伤农,但只需要保证百姓有饭吃,自给自足就可以。

要保证百姓自给自足很容易:分配田,防止官府过多干涉民间。

李世民也是这么做的,他崇尚的是小政府主义,道家的无为而治,对大唐官员的权力做了非常多的约束。

但诸葛亮和李衡面临的情况是要加快恢复关中民力。

道家的小政府主义适合解决长远的问题,不适合解决紧急问题。

费祎说道:“若是如此自然好,但也要让并州和司州的百姓知晓才是。”

“这个很容易,往来于关中、并州和司州的商人就可以做到。”

“百姓真的愿意过来吗?”费祎还是疑惑。

“会的,谁不愿意吃饱饭呢?”李衡道,“前提是我们要能做到,而且还有一点非常重要。”

“哪一点?”诸葛亮问道。

李衡便站了起来,他从怀中取出一些文书,递给诸葛亮。

诸葛亮好奇地接过来,看到第一页的几个大字:民意觉醒。

他心头一震,但没有说什么,而是开始聚精会神地看。

在诸葛亮看的这个过程中,李衡为诸葛亮斟茶。

费祎则在一边沉默不做声。

记忆超群、理解超群的诸葛亮,今日看这份文书,却看得很慢,甚至有时候会在一行字里停留很久。

足足一个时辰过去了,诸葛亮才看完。

看完后,他的脸色依然平静,但目光却与之前全然不同。

诸葛亮问了第一个问题:“确定律法,需要征求百姓的同意,这岂不是会造成立法的混乱?”

诸葛亮还是第一次听说立法需要征求民间同意的。

中国古代政治里讲究的是“贤均从众”的理念。

所谓的“贤均从众”核心理念是,在决策过程中,应该优先考虑意见最贤的人的意见,如果双方意见相等,则再根据多数人的意见来决定。

这一观念强调的是质量而非数量,即一个人的贤能比他的数量更有价值。

这个理念的记载出自《左传》。

以诸葛亮的博学,他不可能不知道这个理念。

事实上,在商鞅变法之前的统治者们,已经发现了乌合之众的社会心理学,只不过没有形成理论化的学说。

所以才有贤均从众的概念。

诸葛亮能问出这个问题,也说明他知道在治国方面,存在着乌合之众的情况。

李衡自然也知道这个理念,他对诸葛亮说道:“我们必须征求,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对,你这里说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何意呢?”诸葛亮立刻又问道,“两者有关联?”

“经济基础,就是民间的田亩、商业、人丁等诸多要素,上层建筑就是官府、律法。”

李衡说道。

“周朝时期,天子以周德治理天下,周德就是上层建筑,为什么周天子要以周德治天下呢?而不是用其他的办法?”

这个问题一下子把诸葛亮和费祎都问到了。

尤其是费祎,瞬间懵逼。

这还用问为什么?

顺应天命啊!

但诸葛亮可不会信顺应,他这种政治家,是会思考前代的得失的,会思考自己需要用什么政策来治国。

诸葛亮问道:“依济安之言,周朝为何以周德治天下?”

(sdingdiannn/ddk27851611/36705501.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nn。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gdiannn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