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二友小说 > 科幻 > 我在三国搞经济霸权 > 第142章 大汉鱼鳞册

我在三国搞经济霸权 第142章 大汉鱼鳞册

作者:画凌烟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4-04-08 14:39:18 来源:顶点小说网

第142章大汉鱼鳞册

高堂隆却继续说道:“刘常侍,话不能这么说,我大魏确实需要纸,可纸一旦过多,也未必是好事。”

高堂隆说得很隐蔽。

其实这种事情,他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还是政治问题。

当初陆逊第一次看到诸葛融待会大量的纸的时候,神色微变,就想到了这个问题。

在这个时代,知识是属于世家的。

纸作为知识的载体,一旦被广泛的普及,很容易在平民阶层滋生出读书人来。

一旦平民阶层的读书人多了,他们的想法也就变得复杂了。

想法变得复杂了,还怎么管理呢?

这不是给自己添堵吗?

高堂隆话里的意思,在场的诸位,都听得出来。

毕竟在场的没有一位是平民。

刘放又说道:“太史令的话也有一定的道理,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我们会买多少纸?买回来的纸,在谁手上?”

曹叡点了点头。

短时间内,纸肯定不会流通到平民手里。

就算流通下去,平民阶层要出现很多读书人,那也需要整整一代人,甚至更久。

而我大魏和蜀贼的这场战争,最多两三年就结束了,到时候益州大多数人造纸,无人种田,蜀贼灭亡就只是眼前的事了。

这个关键点,不仅曹叡能想到,在场的大多数人心中自然也都有底。

“陈卿,你刚才是反对的,你说大量买纸会资助诸葛亮?”

“没错,确实会资敌。”

刘放说道:“万物有阴阳,事情分两面,蜀贼得到大量的粮食,看似好事,实则不然,最直接的就是让更多人不愿意种地了。”

这下都没有反对声了。

因为齐纨鲁缟的例子就是史料记载的。

陈群沉默了片刻,说道:“若是蜀人不用全民造纸,仅仅只是官方造纸,就能满足我们呢?”

“哈哈哈。”刘放大笑,“陈司空又言重了!”

陈群满是皱纹的脸上露出一些迷茫和无助。

我又言重了?

只听刘放说道:“造纸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我听闻成都已经置办了好几座大型造纸所,但现在卖给我们的量,还远远不够,况且……”

“况且什么?”

“况且孙吴也会购买,所以仅仅益州一州,再开设一百个造纸所,也不能满足天下人的需求,须知一张纸用了之后,就少一张。”

这下所有人最后的疑惑和担忧都消散了。

曹叡站起来,笑道:“好,此事由刘子弃来督办!”

这下又能用这个计谋弄死蜀国,自己还能赚得盆满钵满!

怎么看怎么赢!

真是秦始皇摸电线杆,赢麻了!

正月的洛阳还在落着小雪,司马师披着一件玄色的斗篷,将信笺收好之后,便一路走进去,穿过长廊,进了屋子。

司马懿正在写着什么。

桌案上的香炉青烟袅袅,旁边摆放着精致细腻的蜀纸。

“父亲。”

“如何?”司马懿头也不抬。

“刘子弃提出了齐纨鲁缟之策。”

司马懿手中的笔微微一颤,但随即快速恢复如常,目光依然囧囧有神地注视着纸张上的一笔一划。

“你觉得此策略如何?”

司马师说道:“这个策略听上去还不错,但是刘放却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什么问题?”

“若是孙吴也掌握了造纸术,那我们还要不要继续大量地卖?”

司马懿手中的笔停顿下来,看着司马师,问道:“我们无法拿到,孙吴就能拿到?”

“孙吴能否拿到,是运气问题,我们谁都说不准。”

司马懿陷入沉思,他突然又问道:“蜀人会不会为了对付我们,故意将造纸术给孙吴?”

“不会。”司马师肯定地说道,“蜀人就算意识到了我们的策略,也不会给孙吴,因为这既便宜了孙吴,也无法对我们造成伤害。”

“那伱方才说孙吴一旦掌握,我们……”

“儿之意是刘放这个策略并不能十拿九稳,有孙吴这个不确定的存在,孙吴可能偷到造纸术。”

司马懿点了点头,听懂了司马师的意思。

“依你之见,接下来该如何?”

“儿之愚见,还是挑拨孙吴和蜀人的关系。”

“如何挑拨?”

“其实朝廷只需要派人去暗示孙权,只要他们有造纸术,朝廷的纸可全部从孙权那里买,一旦孙权掌握造纸术,蜀人必然认为孙权是偷窃,吴蜀本就旧仇,现在又多了一件。”

“诸葛亮恐怕还不会因此而跟孙权翻脸,他是一个识大体之人。”

“可偏偏孙权在我们这里赚得盆满钵满,与我们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盟友,成都会如何想呢?”

司马懿终于满意地点了点头,但沉思片刻才说道:“这需要孙权能拿到造纸术。”

“派人去允诺孙权,孙权必会想方设法拿到!”

司马懿来回走了几转,说道:“此计与刘放之策相冲突,现在还不能向陛下提出。”

“父亲说得是。”司马师说道,“等刘放之计落败,国朝恐危,届时父亲再献计策,陛下必仰仗父亲!”

正月十五日,李衡抵达丞相府。

蒋琬正在等着他。

除了蒋琬,孟光和董允也在。

“济安,请坐。”

李衡落座之后,蒋琬说道:“镡氏的部曲有近五千人,你打算抽调多少去江州?”

“三千就够了,留两千种地吧。”

蒋琬点了点头,看着孟光,孟光说道:“现在是八万亩地,这八万亩地如何分配?”

“一户四十亩?”

“朝廷该如何将这些地给到这些户呢?”

其实这个问题应该这样问:如何能保证这些田真的分配到真实的人手里?

这是一个难题。

事实上,两汉的田产记载比较粗糙。

因为天下太大,田在不断地开垦和荒芜,竹简记载根本无法跟上实际情况的变化。

例如朝廷记载的某县有一万亩田,可能那里早就有五万亩了。

“我倒是有个策略,朝廷可以建立一种图绘的册子,描绘民间田地之总,正好可以从郪县开始。”

几人对视一眼,有些诧异。

李衡又说道:“诸位可知鱼鳞?”

(sdingdiannn/ddk27851611/36705719.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nn。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gdiannn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